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国家创新体系角度,对创新能力测度相关的理论基础、方法工具、科技统计调查及中国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的发展与实践表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NIS理论)以系统论为指导全面考察创新活动的发生机制,为准确测度国家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不同时期形成的创新能力测度方法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创新理论密切相关;当前占主导地位的测度方法可分为建模计量法、综合指标法和DEA效率评价法三类,都是以NIS理论为支撑的;规范的科技统计调查是准确测度创新能力的前提,OECD是这方面的典范,其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依据;中国学者在测度方法的探索上有诸多独到之处,但国内科技统计调查工作仍有待进一步规范。
关键词:国家创新能力;国家创新体系;测度方法;科技统计调查
作者简介:蔡跃洲,男,应用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领域研究。
基金项目:科技部创新工作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09IMD20400;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2)01-0042-09 收稿日期:2011-12-20
一、引言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全球经济实现了超乎想象的增长。这种增长依靠简单的物质要素投入增加根本无法解释,其背后的根本支撑在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流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洛余值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等都属于该项工作的范畴。然而,在主流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技术进步也仅仅能够解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持续增长,至于不同国家之间增长和产出的巨大差异则显得有些无能为力(Romer,2001,p.8—9,98)。国家创新能力作为经济体开展商业性创新活动、提高生产率水平的潜在能力,决定着经济体技术进步的步伐,也是其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客观、准确地测度各国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的差距,更能为各国政府部门的实际政策操作提供支持和依据。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以保罗·罗默(Paul Romer)、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菲利普·阿洪(Philippe Aghion)、彼得·郝威(PeterHowitt)等为代表主流经济学家,便将注意力转向技术进步本身,通过构造知识生产函数等方式,从经济体内部寻找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并逐步形成“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根据新增长理论,技术创新及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创新活动本身受到经济体内部各主体相互作用及各种制度安排的影响:R
关键词:国家创新能力;国家创新体系;测度方法;科技统计调查
作者简介:蔡跃洲,男,应用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领域研究。
基金项目:科技部创新工作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09IMD20400;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2)01-0042-09 收稿日期:2011-12-20
一、引言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全球经济实现了超乎想象的增长。这种增长依靠简单的物质要素投入增加根本无法解释,其背后的根本支撑在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流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洛余值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等都属于该项工作的范畴。然而,在主流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技术进步也仅仅能够解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持续增长,至于不同国家之间增长和产出的巨大差异则显得有些无能为力(Romer,2001,p.8—9,98)。国家创新能力作为经济体开展商业性创新活动、提高生产率水平的潜在能力,决定着经济体技术进步的步伐,也是其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客观、准确地测度各国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的差距,更能为各国政府部门的实际政策操作提供支持和依据。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以保罗·罗默(Paul Romer)、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菲利普·阿洪(Philippe Aghion)、彼得·郝威(PeterHowitt)等为代表主流经济学家,便将注意力转向技术进步本身,通过构造知识生产函数等方式,从经济体内部寻找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并逐步形成“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根据新增长理论,技术创新及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创新活动本身受到经济体内部各主体相互作用及各种制度安排的影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