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群生活”的坦荡与躲闪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j198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手机里不少于上百个微信群,每天常看的群,大约十个,其中有四五个是置顶的:包括一个编辑作者工作群,一个小家庭群,一个好友群,还有一个评论员群,虽然说话都比较少,但基本每天都在潜水浏览,想知道大家都在聊什么。
   这样的几个群,基本就勾勒出一名中年自由职业者的画像。不知道年轻人通常会有什么样的群,反正据我所知,许多中年人的“群生活”基本如此。也不是没有置顶区空降过来的群,那往往是外出活动时临时拉的群组,方便熟悉或不怎么熟悉的天南地北的朋友们,互相吆喝着早中晚饭,以及分享各自拍摄的照片,这样的群,往往在活动结束没几天后,就沉寂了。
   有的群一沉就是一两年甚至更久,偶尔有人往里面扔了一条链接,把群顶了上来,这叫“炸群”,这个说法感觉像“炸鱼”一样,把鱼从湖底炸上来,看见鱼了,鱼翻白眼了。所以,被炸上来的群,沉下去的也快。偶尔我会翻看一下,被顶上来的群成员,有的名字一看就知道是谁,有的就已经很陌生了。
   我知道许多人在加群之后,第一个动作是把群靜音,第二个动作是把群存进通讯录,这样方便查找。群静音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提示音的不停打扰,但也因此会错过一些消息,前些天我在浏览一个群的时候,看见有过去的老朋友@我跟我说话,但因为没及时看到,所以没能回复,所以赶快也@他了一下,表达问候和歉意——通常,这样的回复,是无法得到再次回应的,这就是网络社交的特点之一,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时间界限,过了某个时间点,说话的时机、情绪,就会消失了。
   据说新版的微信上线了一个新功能,可以在静音群消息的同时,通过关注特定群成员的方式,让被关注者的消息穿越静音的封锁线,把提示音送到你耳朵里——这样的描述,感觉那声音像是来自战场上的信号弹。这样的功能,肯定是有不少人需要的,微信群也是片茫茫人海,熟悉的人或者陌生的人,在这片人海中都是渺小的一个,需要用技术的手段,把一个人迅速地找到,积极及时的回应也好,沉默地表达关心也好,这个尺度的掌握,在你自己本人,而微信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个极为丰富的选项。
   一直有人说,微信对人性的洞察细致入微,它早已模糊了“工具”与“情感”的边界,让两者浑然一体,网上经常看到各种微信社交礼仪,看的时候不以为然,但真到遇到所描述的状况时,却发现言之有理。一个个微信群里,活跃着我们的另一个形象,要么活泼幽默,要么低调严肃,要么滔滔不绝,要么一言不发,要么一言不合就退群,要么“打死我也不走”……微信群里有我们的坦荡,也有着我们的躲闪,一个人的社会形象,正在从现实与网络的两端向中间聚集贴合,最终成为一体。
   使用微信这么多年来,我只主动退过一次群,那是因为被人误会,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真没必要。有此一例,此后再也没退过任何群。面对的无数群,其实组成了一个人所看到的网络世界的全部,这里有和现实社会一样的众生百态,但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是,你更有条件做一名参与者或者旁观者,并且参与和旁观的分寸都由你掌握,有了这样进退自如的选择,就不用把自己送到情绪的火焰山了,面对网络大世界,就像登顶山峰呼吸徐徐清风那样,淡定就好。
   微信群现在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使用者的办公室、议事厅、娱乐间、午夜小剧场、清晨的早餐铺,那里流动着人们的思想、事业,波动着大家的情绪与情感,它被我们所需要,也对我们产生着无形而重大的影响,无论在这样的社交场景里,传递了多少微妙而细腻的信息,只要此刻手里握着智能手机的你,能够尽可能地做到真实、真诚,就足够使你在“群山群海”中实现自由自在,跨越山和大海。
  



  【选自新浪博客】
   插图 / “群”龙无首 / 司海英
其他文献
我发现,富人说得最多的是脸面,而穷人说得最多的是骨气。   为什么穷人偏好讲骨气?我寻思,这是因为穷人除了骨气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维系自己的面子了。这骨气成了最后的堡垒,必须格外地看重,死死地守住。为了守住,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因此,穷人这里的骨气,具有无比悲壮的色彩。眼看要饿死了,也不食嗟来之食,明明螳臂当车,也要为骨气而粉身碎骨,多么悲壮,多么令人陶醉!   这精神当然是很可贵的,但是为了骨气,
期刊
儿时,探访亲友留饭或在家宴请宾客,上桌吃饭前,奶奶都要给我们做规矩,诸如“要等人都到齐了,菜上齐了,再动筷子”“让长辈先动筷,让客人先吃,不要急吼吼地抢着吃”“在别人家做客,不能第一筷子就夹荤菜,会被人说没教养”“吃完了要跟人打声招呼,不要闷声勿响就自顾自离席”等等。这堂餐桌礼仪课惯例是爷爷最后作总结:“老话讲‘吃要有吃相,站要有站相’,吃相就是品相,品相好的孩子才能出人头地。”   民以食为天
期刊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大军对垒长平。秦使反间计使赵王用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代廉颇为将,最终不仅射杀赵括,而且坑杀了赵军四十万精锐之师。赵括因此成了夸夸其谈、误身误国的代名词,被贻笑千古。   别看赵括领兵打仗“若胶柱鼓瑟”,身死军败,但我们对他的才华却不能视而不见。史载,他从小就跟父亲赵奢学习兵法,讨论起军事问题来,赵奢都难不住他。赵奢乃是何许人?赵之名将,战功显赫。史册对赵括的军事素养和理论才
期刊
“英雄”这个词来自古希腊。对古希腊人来说,英雄是凡人,却创下远超凡人经验的成就,以至他死后在人间留下不朽的传说,得到神一样的崇高地位。   英雄和榜样也不一样。榜样是属于日常生活的,但英雄是点燃你生命热情的人,他们让你的视野从一时一地转移到更宽阔辽远的地方。   我们人类似乎天然有一种本能,想要仰望一些人,将他们作为自己人生的指引——行为的标准、处世的准则、人生的模型。   从中西文化渊薮的
期刊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的人抑郁症高发?我说:以前的人也得抑郁症,只是大家不知道那是抑郁症。   说说三十年前。我有个同学,现在看来,是典型的抑郁症——至少也是中度的,但他稀里糊涂自愈了。   那个同学人很聪明。聪明到哪种程度呢?有一年大学想搞个围棋比赛,参赛人数不够,他的室友就拉他,他说:我完全不会呀。室友说:我教你。教了他一会儿,他兴趣大起,自己借了室友的书,研究了一下午。到第二天,获得了
期刊
祁铁匠要上北京,这让我们村的人羡慕坏了,那地方太神圣,哎哟,如今祁铁匠给住上啦,这不是福佬是什么!祁家儿女都在外面工作,早都要接父母出去,祁铁匠不去,儿女想着还有母亲相依为命,由着他。后来,母亲去世了,父亲一人太孤单,儿女主张把祁铁匠连根儿拔了,绝了念想,祁铁匠依然不肯,不过这一回由不得他了,儿子先是把铁匠铺子卖了,三间瓦房连家具一起卖了。祁铁匠像霜打的茄子忍着,他的狗追着他蹭他的腿,惹得一脸眼泪
期刊
六月底去北京出差,抽空跟朋友见了一面。吃完晚餐已经很晚,我们仍觉得意犹未尽,索性决定沿着长安街散步。北方的夏夜凉风习习,我们漫无目的地走着,聊起近况。   朋友在创业,相比之前每天打卡上班的日子,形式上自由许多,多了“有上顿没下顿”的压力,依旧无法逃脱偶发的焦虑。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网络上很火的一篇吐槽文章。   文章大意是说,如果你打开某个生活分享类的软件,就会发现满屏都是“人生赢家”,告诉你从
期刊
第一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   第二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结婚。   第三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她)的习惯,还有他(她)的背景结婚。   在这个世界上,那些白头偕老的人,一生基本上都“结三次婚”。   第一次是在饭店里,在亲朋好友的恭喜和祝福中,与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   第二次是在家里,两人经过几年磨合,互与对方的习惯结婚。   第三次是在家
期刊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曾抢先于我的鼠兄终于让位,十二生肖轮流坐庄,今年轮到我当庄主。尽管我都不记得当了多少次庄主,但我依然精神抖擞,犹如初登大位一样新鲜。   说起我,大家都很熟悉,犹如我熟悉大家一样。熟悉未必深知,熟悉未必知根知底。   我本来在大自然中吃了睡,睡了吃,过着非常自然的生活,无忧无虑。谁知你们人类看着我老实,对我进行驯化,现在被称为人类离不开的动物,你们将我看成是朋友,我感觉你们对
期刊
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萨利机长》,讲一个在危急时刻拯救航班的机长,事后遭到了质询。   因为调查显示,危机发生之前,其实还有更简单稳妥的应对方案,萨利机长并没有采取。也就是说,这场危机可以看成他的“人为失误”。   萨利机长不否认,确实有更完美的方案,但那是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到的。   他的反击是:你们所谓的完美方案都是依靠电脑模拟,模拟操作的飞行员对即将发生的一切已经做好心理准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