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立意是决定作文高分和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学生能从提供的材料中提炼出较高的立意,并能从各方面深入、有层次地阐述这个立意,保持结构完整,语言生动就是好作文。为了实现良好的作文立意,学生要避免空泛、宏大的文章,注意立意新颖,选择“小巧”的角度,真正“以小见大”。在写作中学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意的大与小
所谓“大”就是那些看似很宽泛的题目,如“时代与生活”“回到原点”“中国的崛起”;所谓“小”就是那些看似具体而微小的题目。如一景、一物、一事、一理的题目,如“窗”“肩膀”“旧书”等。对这两类不同的题目,立意的方法是不同的。
1.化大为小,找准切入点
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化大为小。对那些范围宽泛的题目,可以选取小的角度、小的方面,缩小凝练成内容具体充实、立意鲜明集中的文章。例如2013年陕西高考作文:一位年轻的工匠大胆地把一块带有裂缝的宝石切开,变成了两块宝石,这是很多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做的,他的勇气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写作时要避免空谈,可以围绕着“勇气”这个话题进行展开。从这个角度进行陈述,写起来就会有话可说,立意深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立意从“小巧”的角度入手,关注某一点,通过小的话题来展现大的思想和意义。话题小了,学生会把它陈述得更加深刻,而且会突出主题。
那么,如何化大为小呢?
学生可以采用细化话题的方式,将话题切分为几个小的子话题,然后从中筛选出自己最拿手的去写。如以“变化”为话题构思,学生可以将它划分为人、事、物、观念四大类,并再一次将话题范围锁定在具体的人、事、物、及具体的场景上。学生可以立足于“路”的迂回,“灯”的变化,写出时代的巨大变化;学生可以“昔日野菜无人问,而今野菜待嘉宾”为题反映出时代的巨变;可写“电脑进农家”凸显出农村的新变化;可用“老太太扭起秧歌舞”“老奶奶穿红又挂绿”,写出老人的新观念、新时尚。通过这些具体的、微小的变化来展现出大的主题,写起来会得心应手。
2.小中显大,扩大延伸面
学生在写作中还要注意小中显大。写作时要避免通篇就事论事,可先从小处落笔,再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在大处显出立意。譬如,可将凡人小事、实物情境同某种情感、哲理、观念联系起来,在小的题材中表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重大的主题。例如2015年陕西省高考作文题: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了报警。事件就是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这在生活中看似很常见的事情。可是透过这件小事,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把它与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联系起来,维护法律的尊严;也可以从对于珍重生命,崇尚原则的角度来探究;或者是写仁厚礼信,世事洞明。通过小事来展现大的道理,明确立意。化大为小也好,小中显大也好,其核心是切口小,开掘深,写出新意,写出深度。
二、立意的虚与实
所谓虚是指一些抽象性的概念题。如“人生难得几精彩”“君子和而不同”“生活的真谛”“大道至简”等。所谓实是指一些具体的物象、景象、事象题。如“路”“向远处看”“人在旅途”“别让眼睛老去”等。针对这两类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对策。
1.化虚为实,抽象实作
对那些抽象性的概念题,学生可以化虚像为实像。如对“传统与时尚”之类较虚的题目,一位学生借助一只锄头的前后命运来表现,这叫化虚为实法。另外,材料的具体化也是“化虚为实”的常用方式。“民族精神”是个大话题,很容易写成大话套话。如选取“一个中国结的故事”为材料,则可以把话题演绎得委婉细腻,富有情致。
2.化实为虚,具体虚升
对那些具体性的物象题,学生可以揭示其比喻义,象征义,将具体升华为抽象的道理,使立意得到深化。如2014年陕西高考作文: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学生没有让任何一个人从桥上掉下去,而是通过抱住转身的方式使双双通过。这是一件具体的事情,在写作中学生可以把它转化为“合作”“团结”“共赢”等话题进行写作,把实实在在的东西转化为虚拟的词汇,使写作超凡脱俗。
三、立意中的正与反
1.正向立意
正向立意也就是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学生要提出具有正气、饱含正能量的立意,通过写作展现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2012年陕西高考作文要求考生以《船主和漆工的故事》为话题进行写作,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使船主的儿子可以平安归来,船主感谢他,给了他一大笔钱。这种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学生应该在写作中进行拓展,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反向立意
反向立意就是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如人说:“近朱者赤”,我说“近朱者未必赤”;人说“开卷有益”,我说“开卷未必有益”。使用反向立意法,不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且使文章独有新意。不过,此法不能滥用,须要立意正确,持之有故。更多的时候使用正反结合或转换论点辩证开掘。如能在正向思维之后,再以求异思维附之,往往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阐述更深刻一些。
总之,学生要通过作文的要求进行深刻的思考,经过自己的加工来展示创新的立意。学生的想法可以做到大小结合、虚实结合、正反结合,就会展现出学生的能力,写出独具一格的文章,用新颖的立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立意的大与小
所谓“大”就是那些看似很宽泛的题目,如“时代与生活”“回到原点”“中国的崛起”;所谓“小”就是那些看似具体而微小的题目。如一景、一物、一事、一理的题目,如“窗”“肩膀”“旧书”等。对这两类不同的题目,立意的方法是不同的。
1.化大为小,找准切入点
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化大为小。对那些范围宽泛的题目,可以选取小的角度、小的方面,缩小凝练成内容具体充实、立意鲜明集中的文章。例如2013年陕西高考作文:一位年轻的工匠大胆地把一块带有裂缝的宝石切开,变成了两块宝石,这是很多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做的,他的勇气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写作时要避免空谈,可以围绕着“勇气”这个话题进行展开。从这个角度进行陈述,写起来就会有话可说,立意深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立意从“小巧”的角度入手,关注某一点,通过小的话题来展现大的思想和意义。话题小了,学生会把它陈述得更加深刻,而且会突出主题。
那么,如何化大为小呢?
学生可以采用细化话题的方式,将话题切分为几个小的子话题,然后从中筛选出自己最拿手的去写。如以“变化”为话题构思,学生可以将它划分为人、事、物、观念四大类,并再一次将话题范围锁定在具体的人、事、物、及具体的场景上。学生可以立足于“路”的迂回,“灯”的变化,写出时代的巨大变化;学生可以“昔日野菜无人问,而今野菜待嘉宾”为题反映出时代的巨变;可写“电脑进农家”凸显出农村的新变化;可用“老太太扭起秧歌舞”“老奶奶穿红又挂绿”,写出老人的新观念、新时尚。通过这些具体的、微小的变化来展现出大的主题,写起来会得心应手。
2.小中显大,扩大延伸面
学生在写作中还要注意小中显大。写作时要避免通篇就事论事,可先从小处落笔,再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在大处显出立意。譬如,可将凡人小事、实物情境同某种情感、哲理、观念联系起来,在小的题材中表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重大的主题。例如2015年陕西省高考作文题: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了报警。事件就是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这在生活中看似很常见的事情。可是透过这件小事,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把它与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联系起来,维护法律的尊严;也可以从对于珍重生命,崇尚原则的角度来探究;或者是写仁厚礼信,世事洞明。通过小事来展现大的道理,明确立意。化大为小也好,小中显大也好,其核心是切口小,开掘深,写出新意,写出深度。
二、立意的虚与实
所谓虚是指一些抽象性的概念题。如“人生难得几精彩”“君子和而不同”“生活的真谛”“大道至简”等。所谓实是指一些具体的物象、景象、事象题。如“路”“向远处看”“人在旅途”“别让眼睛老去”等。针对这两类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对策。
1.化虚为实,抽象实作
对那些抽象性的概念题,学生可以化虚像为实像。如对“传统与时尚”之类较虚的题目,一位学生借助一只锄头的前后命运来表现,这叫化虚为实法。另外,材料的具体化也是“化虚为实”的常用方式。“民族精神”是个大话题,很容易写成大话套话。如选取“一个中国结的故事”为材料,则可以把话题演绎得委婉细腻,富有情致。
2.化实为虚,具体虚升
对那些具体性的物象题,学生可以揭示其比喻义,象征义,将具体升华为抽象的道理,使立意得到深化。如2014年陕西高考作文: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学生没有让任何一个人从桥上掉下去,而是通过抱住转身的方式使双双通过。这是一件具体的事情,在写作中学生可以把它转化为“合作”“团结”“共赢”等话题进行写作,把实实在在的东西转化为虚拟的词汇,使写作超凡脱俗。
三、立意中的正与反
1.正向立意
正向立意也就是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学生要提出具有正气、饱含正能量的立意,通过写作展现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2012年陕西高考作文要求考生以《船主和漆工的故事》为话题进行写作,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使船主的儿子可以平安归来,船主感谢他,给了他一大笔钱。这种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学生应该在写作中进行拓展,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反向立意
反向立意就是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如人说:“近朱者赤”,我说“近朱者未必赤”;人说“开卷有益”,我说“开卷未必有益”。使用反向立意法,不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且使文章独有新意。不过,此法不能滥用,须要立意正确,持之有故。更多的时候使用正反结合或转换论点辩证开掘。如能在正向思维之后,再以求异思维附之,往往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阐述更深刻一些。
总之,学生要通过作文的要求进行深刻的思考,经过自己的加工来展示创新的立意。学生的想法可以做到大小结合、虚实结合、正反结合,就会展现出学生的能力,写出独具一格的文章,用新颖的立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达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