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缅关系是中缅贸易发展的基础,中缅邦交具有2000多年的亲善历史,缅甸各民族通过云南与中国各地发生关系,这是中缅之间联系的一条主要线路。不仅两国间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民间往来关系也十分密切。云南是中缅双方最重要的贸易孔道,通过滇缅边境深入两国内地。云南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西南边疆对外贸易的前沿、核心,扮演的是桥头堡和枢纽的角色。
【关键词】中缅;云南;贸易;前沿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和缅甸一直保持着密切而友好的关系。缅甸的文化、经济、风俗习惯受中国影响很深。云南是联系缅甸和中国内地的纽带,对中缅双方友好往来,对双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云南与缅甸接壤
缅甸与中国血脉相通、山水相连,地处中南半岛。1960年,中缅两国签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以下简称《中缅边界条约》)。中缅就双方边界问题进行磋商,形成一致协定:缅甸政府将1905年至1911年期间被英国所占的,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等地区归还中国;中国同意把中国境内猛卯三角地区,也就是南碗指定区,即南碗河和瑞丽江交汇移交缅甸政府,作为缅甸国家领土,解除一直保持的“永租”关系。缅甸则把班洪部落和班老部落,也就是从南定河与南帕河交汇处至南段已经确定边界的第一号界桩为止的双方边界线以西的区域划归中国。中国政府同时放弃1941年中英两国协议规定的中国对缅甸炉房矿产企业可以参与经营的权利。这是在1941年6月18日中英两国政府划定的,也为保证部落的完整性和照顾历史关系作出的交换;由尖高山起沿太平江、瑞丽江、怒江、独龙江为一方,恩梅开江为另一方的分水岭向北,直到在靖丹和木刻戛之间越过独龙江的地方,继续沿以独龙江和察隅河为一方,除独龙江外的伊洛瓦底江上游支系为另一方的分水岭,直至中缅边界西端的终点为止。实际上就是除了片马、古浪、岗房区域以外,都按照传统的习惯线确定边界,即从尖高山起至中缅边界西端终点的所有没有确定的边界。
在中国对缅交往中就地缘关系来说,云南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及其关键的作用。
二、云南是中缅交往中最重要的陆路通道
云南的高原与山地占全省面积的93%以上。“故云南之江河,富于水能,而少虞舟揖之利”。红河航运属于“仅一部分得享其利”之主要者。云南特有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滇缅贸易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陆路运输。
清代以降, “迤西大道”是双方交往的主要通道。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与缅甸的交往,都以此往来。“迤西大道”包括两条主要线路,一条由四川到大理,另一条从昆明到大理,然后都从大理经永昌、腾越进入缅甸。乾隆《腾越州志·疆域志·道路》、师范《滇系·入边各路》、倪蜕《滇小记·缅程》、道光《永昌府志·土司·道路附》、光绪《腾越厅志·地舆志·道里》、光绪《永昌府志·道路》、《腾越乡土志》等多部政府方志及民间史料中记载了60-70条通缅的道路,史料中没有记载的民间贸易通道其数量也不在少数还有其他一些史料中这样记录:缅甸北距腾越1700多里。通道主要有5条:从茶山、木邦进入云南,也可以通过镇康入滇,但道路崎岖艰险。但是滇缅的贸易往来多由南甸、干崖、盏达到蛮幕。主要原因是这条线路相对好走一些。清代缅甸到中国朝贡的主要通道有以下两条线路:由蛮幕经过铜壁关(1),再由陇川进入腾越。清代缅甸入贡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从永昌(2)经过蒲缥(3)到屋床山。过屋床山后至潞江,翻越高黎贡山到腾冲向西南方向至南甸、干崖、陇川。从陇川走十天的路程到孟密(4),再走两天到宝井(5),再经过十天的路程即可到缅甸。另一条贡道从景东过乐甸,约一天的路程到镇沅,再走两天的路程到达车里(6)宣慰司的地界。经过光山、九龙江约行十五日可到八百媳妇(7)。
“自云南入缅甸,共有六途,一蛮允一途为捷径。”滇缅边境的野人山“设八关九隘…..东北曰滇滩隘、明光隘,通怒球道也;北曰神护关、猛豹隘、只那隘、古永隘、麻塞隘,通茶山、麻里(8)道也;西北曰铜壁关、巨石关、万仞关,通宝井、猛拱道也;西曰霸竹隘、猛本隘,通野人山麓道也;西南曰铁壁关、虎踞关、天马关,通缅甸贡道也;南曰汉龙关、邦掌隘,通木邦道也。”路途最为遥远的通道以铜壁关作为中转站,这条通道虽然与其他的贸易通道路途更为遥远,但是道路平坦、易于人马通行。其他的道路路程相比较近,却是艰难险阻、难以通行。荆棘丛生、人马难行。因此,朝贡以及民间贸易基本都选择这条道路。
《缅甸图说》记载:“通缅之路,则以蛮允外之上中下三路为商贾往来大道。”第一条路经由普洱出关,从车里渡九龙江进入缅甸;第二条路从麻栗坝过喳哩江,经由孟定、耿马进入缅甸;第三条路经由新街、铜壁关,再过猛卯、遮放,到芒市至龙陵进入缅甸。
此外,战争用兵的线路也成为重要的商道。不仅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的数十条通道是重要的商道,历代用兵的道路既是“兵道”,也是十分重要的商道。虽然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但也多有比较有代表性的兵商同道。以清政府的入缅兵道可见端倪。傅恒的用兵线路从铜壁关到蛮莫,再从戛鸩、孟密沿江分为东西两线分推进。明瑞提兵入缅则又不同,也是分两线入缅,但一路由孟密取老官屯再过新街取阿瓦;另一路从碗顶、孟谷过木邦攻占锡箔。而杨应琚则是经由铁壁关入缅,在新街驻扎,分水陆四路进兵。水路新街为起点,顺流而下取阿瓦。西路一线渡金沙江经由孟拱进取;中路一线经由孟密出击;东路则从孟艮、木邦、锡箔推进。
总的来说,无论是朝贡贸易通道还是民间贸易商道,或是战争用兵之道,无论大大小小数十上百条道路如何走向,云南是中国与缅甸往来最重要的陆路通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这一最重要的贸易通道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第一是三位一体。朝贡路线、民间往来、用兵之道都是贸易通道;第二是數量众多。大大小小贸易通道数十上百;第三是交通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第四是入缅出口集中,几乎都是由永昌、腾越出关入缅。 三、滇缅交往历史悠久
云南与缅甸的交往并非始于清代。学术界一般认为有文字可考的中缅往来始于公元前2世纪。现在被人们称为的“蜀身毒道”當时已开辟。该通道自四川出发,途经云南,达到缅甸和印度,中国西南地区由五尺道、灵关道和永昌道连接而成,是沟通中、缅、印三国之间重要的国际商道。哈威认为:公元前2世纪开始,中国内地和边境云南商人包括云南商人就把缅甸作为贸易对象和重要的贸易通道。他在《缅甸史》中这样记载:“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商人在其地(缅甸)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的宝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蜀身毒道”是中国与缅甸交往的主要通道,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开辟,也被称之为“西南陆上丝绸之路”。以四川为起点,经由云南,通过五尺道、灵关道,从永昌、腾越到达缅甸,还可以至印度,是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对滇缅的贸易往来居于重要的地位,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商贸关系的开展,中国和缅甸早期邦交关系是在逐渐开展的贸易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以东汉明帝永安十二年(公元69年),永昌设郡为开端。之后,缅甸的僬侥、敦忍乙、掸国等部落经过永昌进入中国内地,朝贡汉朝。中缅友好交往由此肇始。到了三国蜀汉政权时期,对南中从政治上、经济上采取多项措施,实施统治,现在的缅甸北部靠近云南的地区深受影响。史料中还记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缅双方已经有佛教往来。中国与骠国在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以及军事各方面都建立了友好的邦交往来则是在南诏建国就已经建立。唐朝和宋朝政府也分别与缅甸骠国和蒲干王朝保持着密切而友好的关系。虽然大理国被元朝所灭,但双方的贸易关系不仅没有中断,反而因为元政府在云南面对间广设驿站,而使得滇缅贸易关系得到加强。明代以降,缅甸的孟养、木邦等宣慰使司与云南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国与缅甸的往来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进步。
明正统、景泰年间,在缅甸做把事的腾冲人郭春奴,“比先死在缅甸,他男郭景善即景贤,曾到缅甸三次,替他父亲做把事”。华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若非久居他乡,一般都要送回故里。由此推断,估计不是做生意,而可能是定居缅甸。这可能是比较早的史料记载。黄泽苍《英属缅甸华侨之概况》一文写道:“缅甸之有华侨,当在明末清初间。其入缅之道有二:一为陆路,即自云南而至者。当时桂王遁缅,吴三桂跟踪而至,缅人乃俘桂王以献。然桂王之左右,多有逗留是乡以相终老,蔓延繁殖,经200年之磨劫,此逃亡之遗臣乃自成村落,其地即今上缅甸Fort Stedman以上一带;今日旅缅之华侨,殆亦胚胎于彼时也。”其推断的依据应该来自南明桂王从云南逃入缅甸,随行人员有一部分留在缅甸,成为侨民。这一推断是可信的,但据此得出华侨定居缅甸始于明末清初,可能有失偏颇。但可以肯定清代有大量的侨民从云南入缅甸开矿打工、经商做买卖,而且不少人侨居他乡。
此外,清缅战争也是造成不少士兵流落缅甸成为侨民的原因。缅甸华人可分为翻山华人和渡海华人两种。顾名思义,前者是翻越横断山脉从云南来的,为时已在千年以上……。翻山来缅的华人,很多属云南摆夷族,他们和缅甸掸族原是一家。他们间有亲属关系,通过两边,时相过从。翻山华人有一部分是随各朝代军事行动而停留下来的:大部分属于随季节而来的生意人。”还有不少开矿华工住缅。《清史稿》载云南大理、永昌人:“屯聚波龙以开银矿为生,常不下数万人”。“缅甸已开发之矿,如南渡之银矿、密支那路之玉石矿,有华工二三万,滇侨最多……”曼德勒的云南人于乾隆三十八年到三十九年(公元1773—1774年),修建了阿瓦云南观音寺。寺内刻有五百个玉石商人的名字,据尹文和先生考证,多数为腾冲人。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 八莫关帝庙和密支那关帝庙由滇侨出资修建,既是腾越会馆,也是滇侨商业团体的“丝花公会”应运而生。《缅甸的滇侨》这样描述19世纪30年代八莫的华侨:“八莫及其附近约有两千幢房子,其中至少有200幢为中国人所有,棉花完全由中国人经营,在八莫有好些棉花堆栈为中国人所有,经常住在八莫城里的中国人有500人”。据史料记载:1835年,缅甸八莫总计有2000户人家,其中华侨就占了1200户。八莫人口有10000多人,而滇侨就占了大部分。据统计,1911年为122834人,1921年增至149060人,1931年又增至193594人。近代以后,正是因为滇缅贸易地不断繁荣,缅甸华侨日趋增多。
留缅滇侨,以从事工商业为主,其次为矿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农业。具体的从业人员和占华侨总数的比例如下:商业:38400人,占41.7%;农牧业:21400人,占23.3%;工业:15400人,占16.7%;交通运输业:5840人,占6.3%。据说有一本专门反映腾冲华侨生活片断的《阳温暾小引》中记载:“办棉花,买珠宝,回家销售,此乃是,吾腾冲,衣食计谋”,“写汇款,到阿瓦,如数全收”。可见从事商业贸易是滇侨的主要谋生手段,因此也极大地促进了滇缅贸易的繁荣。
纵观滇民入缅成为侨民的发展史,从桥梁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滇缅贸易的发展史。突出地表现在:(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规模庞大、实力强盛;(3)民族融合、感情至深;(4)苦难辉煌、影响深远。在我们面前清晰呈现的是一幅滇侨移居缅甸,架起一条中缅友谊之桥、贸易之桥的绚烂历史画卷。
注释:
(1)今云南盈江县西南边境。
(2)今云南保山县一带。
(3)今云南保山县西南。
(4)今缅甸境内。
(5)今缅甸抹谷一带。
(6)今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7)古国名,今泰国北部,都城清迈,曾属缅甸。
(8)应为里麻。
参考文献:
[1](清)赵尔巽:《清史稿》卷137,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73页
[2](清)王芝:《海客日谭》卷1,光绪丙子石城刊本,第1页
[3]吴其桢:《缅甸图说》第十帙。(清)王锡祺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杭州古籍西泠印社1985年版
[4]云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1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62—1997年版,第228~220页
【关键词】中缅;云南;贸易;前沿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和缅甸一直保持着密切而友好的关系。缅甸的文化、经济、风俗习惯受中国影响很深。云南是联系缅甸和中国内地的纽带,对中缅双方友好往来,对双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云南与缅甸接壤
缅甸与中国血脉相通、山水相连,地处中南半岛。1960年,中缅两国签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以下简称《中缅边界条约》)。中缅就双方边界问题进行磋商,形成一致协定:缅甸政府将1905年至1911年期间被英国所占的,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等地区归还中国;中国同意把中国境内猛卯三角地区,也就是南碗指定区,即南碗河和瑞丽江交汇移交缅甸政府,作为缅甸国家领土,解除一直保持的“永租”关系。缅甸则把班洪部落和班老部落,也就是从南定河与南帕河交汇处至南段已经确定边界的第一号界桩为止的双方边界线以西的区域划归中国。中国政府同时放弃1941年中英两国协议规定的中国对缅甸炉房矿产企业可以参与经营的权利。这是在1941年6月18日中英两国政府划定的,也为保证部落的完整性和照顾历史关系作出的交换;由尖高山起沿太平江、瑞丽江、怒江、独龙江为一方,恩梅开江为另一方的分水岭向北,直到在靖丹和木刻戛之间越过独龙江的地方,继续沿以独龙江和察隅河为一方,除独龙江外的伊洛瓦底江上游支系为另一方的分水岭,直至中缅边界西端的终点为止。实际上就是除了片马、古浪、岗房区域以外,都按照传统的习惯线确定边界,即从尖高山起至中缅边界西端终点的所有没有确定的边界。
在中国对缅交往中就地缘关系来说,云南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及其关键的作用。
二、云南是中缅交往中最重要的陆路通道
云南的高原与山地占全省面积的93%以上。“故云南之江河,富于水能,而少虞舟揖之利”。红河航运属于“仅一部分得享其利”之主要者。云南特有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滇缅贸易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陆路运输。
清代以降, “迤西大道”是双方交往的主要通道。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与缅甸的交往,都以此往来。“迤西大道”包括两条主要线路,一条由四川到大理,另一条从昆明到大理,然后都从大理经永昌、腾越进入缅甸。乾隆《腾越州志·疆域志·道路》、师范《滇系·入边各路》、倪蜕《滇小记·缅程》、道光《永昌府志·土司·道路附》、光绪《腾越厅志·地舆志·道里》、光绪《永昌府志·道路》、《腾越乡土志》等多部政府方志及民间史料中记载了60-70条通缅的道路,史料中没有记载的民间贸易通道其数量也不在少数还有其他一些史料中这样记录:缅甸北距腾越1700多里。通道主要有5条:从茶山、木邦进入云南,也可以通过镇康入滇,但道路崎岖艰险。但是滇缅的贸易往来多由南甸、干崖、盏达到蛮幕。主要原因是这条线路相对好走一些。清代缅甸到中国朝贡的主要通道有以下两条线路:由蛮幕经过铜壁关(1),再由陇川进入腾越。清代缅甸入贡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从永昌(2)经过蒲缥(3)到屋床山。过屋床山后至潞江,翻越高黎贡山到腾冲向西南方向至南甸、干崖、陇川。从陇川走十天的路程到孟密(4),再走两天到宝井(5),再经过十天的路程即可到缅甸。另一条贡道从景东过乐甸,约一天的路程到镇沅,再走两天的路程到达车里(6)宣慰司的地界。经过光山、九龙江约行十五日可到八百媳妇(7)。
“自云南入缅甸,共有六途,一蛮允一途为捷径。”滇缅边境的野人山“设八关九隘…..东北曰滇滩隘、明光隘,通怒球道也;北曰神护关、猛豹隘、只那隘、古永隘、麻塞隘,通茶山、麻里(8)道也;西北曰铜壁关、巨石关、万仞关,通宝井、猛拱道也;西曰霸竹隘、猛本隘,通野人山麓道也;西南曰铁壁关、虎踞关、天马关,通缅甸贡道也;南曰汉龙关、邦掌隘,通木邦道也。”路途最为遥远的通道以铜壁关作为中转站,这条通道虽然与其他的贸易通道路途更为遥远,但是道路平坦、易于人马通行。其他的道路路程相比较近,却是艰难险阻、难以通行。荆棘丛生、人马难行。因此,朝贡以及民间贸易基本都选择这条道路。
《缅甸图说》记载:“通缅之路,则以蛮允外之上中下三路为商贾往来大道。”第一条路经由普洱出关,从车里渡九龙江进入缅甸;第二条路从麻栗坝过喳哩江,经由孟定、耿马进入缅甸;第三条路经由新街、铜壁关,再过猛卯、遮放,到芒市至龙陵进入缅甸。
此外,战争用兵的线路也成为重要的商道。不仅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的数十条通道是重要的商道,历代用兵的道路既是“兵道”,也是十分重要的商道。虽然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但也多有比较有代表性的兵商同道。以清政府的入缅兵道可见端倪。傅恒的用兵线路从铜壁关到蛮莫,再从戛鸩、孟密沿江分为东西两线分推进。明瑞提兵入缅则又不同,也是分两线入缅,但一路由孟密取老官屯再过新街取阿瓦;另一路从碗顶、孟谷过木邦攻占锡箔。而杨应琚则是经由铁壁关入缅,在新街驻扎,分水陆四路进兵。水路新街为起点,顺流而下取阿瓦。西路一线渡金沙江经由孟拱进取;中路一线经由孟密出击;东路则从孟艮、木邦、锡箔推进。
总的来说,无论是朝贡贸易通道还是民间贸易商道,或是战争用兵之道,无论大大小小数十上百条道路如何走向,云南是中国与缅甸往来最重要的陆路通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这一最重要的贸易通道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第一是三位一体。朝贡路线、民间往来、用兵之道都是贸易通道;第二是數量众多。大大小小贸易通道数十上百;第三是交通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第四是入缅出口集中,几乎都是由永昌、腾越出关入缅。 三、滇缅交往历史悠久
云南与缅甸的交往并非始于清代。学术界一般认为有文字可考的中缅往来始于公元前2世纪。现在被人们称为的“蜀身毒道”當时已开辟。该通道自四川出发,途经云南,达到缅甸和印度,中国西南地区由五尺道、灵关道和永昌道连接而成,是沟通中、缅、印三国之间重要的国际商道。哈威认为:公元前2世纪开始,中国内地和边境云南商人包括云南商人就把缅甸作为贸易对象和重要的贸易通道。他在《缅甸史》中这样记载:“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商人在其地(缅甸)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的宝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蜀身毒道”是中国与缅甸交往的主要通道,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开辟,也被称之为“西南陆上丝绸之路”。以四川为起点,经由云南,通过五尺道、灵关道,从永昌、腾越到达缅甸,还可以至印度,是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对滇缅的贸易往来居于重要的地位,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商贸关系的开展,中国和缅甸早期邦交关系是在逐渐开展的贸易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以东汉明帝永安十二年(公元69年),永昌设郡为开端。之后,缅甸的僬侥、敦忍乙、掸国等部落经过永昌进入中国内地,朝贡汉朝。中缅友好交往由此肇始。到了三国蜀汉政权时期,对南中从政治上、经济上采取多项措施,实施统治,现在的缅甸北部靠近云南的地区深受影响。史料中还记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缅双方已经有佛教往来。中国与骠国在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以及军事各方面都建立了友好的邦交往来则是在南诏建国就已经建立。唐朝和宋朝政府也分别与缅甸骠国和蒲干王朝保持着密切而友好的关系。虽然大理国被元朝所灭,但双方的贸易关系不仅没有中断,反而因为元政府在云南面对间广设驿站,而使得滇缅贸易关系得到加强。明代以降,缅甸的孟养、木邦等宣慰使司与云南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国与缅甸的往来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进步。
明正统、景泰年间,在缅甸做把事的腾冲人郭春奴,“比先死在缅甸,他男郭景善即景贤,曾到缅甸三次,替他父亲做把事”。华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若非久居他乡,一般都要送回故里。由此推断,估计不是做生意,而可能是定居缅甸。这可能是比较早的史料记载。黄泽苍《英属缅甸华侨之概况》一文写道:“缅甸之有华侨,当在明末清初间。其入缅之道有二:一为陆路,即自云南而至者。当时桂王遁缅,吴三桂跟踪而至,缅人乃俘桂王以献。然桂王之左右,多有逗留是乡以相终老,蔓延繁殖,经200年之磨劫,此逃亡之遗臣乃自成村落,其地即今上缅甸Fort Stedman以上一带;今日旅缅之华侨,殆亦胚胎于彼时也。”其推断的依据应该来自南明桂王从云南逃入缅甸,随行人员有一部分留在缅甸,成为侨民。这一推断是可信的,但据此得出华侨定居缅甸始于明末清初,可能有失偏颇。但可以肯定清代有大量的侨民从云南入缅甸开矿打工、经商做买卖,而且不少人侨居他乡。
此外,清缅战争也是造成不少士兵流落缅甸成为侨民的原因。缅甸华人可分为翻山华人和渡海华人两种。顾名思义,前者是翻越横断山脉从云南来的,为时已在千年以上……。翻山来缅的华人,很多属云南摆夷族,他们和缅甸掸族原是一家。他们间有亲属关系,通过两边,时相过从。翻山华人有一部分是随各朝代军事行动而停留下来的:大部分属于随季节而来的生意人。”还有不少开矿华工住缅。《清史稿》载云南大理、永昌人:“屯聚波龙以开银矿为生,常不下数万人”。“缅甸已开发之矿,如南渡之银矿、密支那路之玉石矿,有华工二三万,滇侨最多……”曼德勒的云南人于乾隆三十八年到三十九年(公元1773—1774年),修建了阿瓦云南观音寺。寺内刻有五百个玉石商人的名字,据尹文和先生考证,多数为腾冲人。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 八莫关帝庙和密支那关帝庙由滇侨出资修建,既是腾越会馆,也是滇侨商业团体的“丝花公会”应运而生。《缅甸的滇侨》这样描述19世纪30年代八莫的华侨:“八莫及其附近约有两千幢房子,其中至少有200幢为中国人所有,棉花完全由中国人经营,在八莫有好些棉花堆栈为中国人所有,经常住在八莫城里的中国人有500人”。据史料记载:1835年,缅甸八莫总计有2000户人家,其中华侨就占了1200户。八莫人口有10000多人,而滇侨就占了大部分。据统计,1911年为122834人,1921年增至149060人,1931年又增至193594人。近代以后,正是因为滇缅贸易地不断繁荣,缅甸华侨日趋增多。
留缅滇侨,以从事工商业为主,其次为矿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农业。具体的从业人员和占华侨总数的比例如下:商业:38400人,占41.7%;农牧业:21400人,占23.3%;工业:15400人,占16.7%;交通运输业:5840人,占6.3%。据说有一本专门反映腾冲华侨生活片断的《阳温暾小引》中记载:“办棉花,买珠宝,回家销售,此乃是,吾腾冲,衣食计谋”,“写汇款,到阿瓦,如数全收”。可见从事商业贸易是滇侨的主要谋生手段,因此也极大地促进了滇缅贸易的繁荣。
纵观滇民入缅成为侨民的发展史,从桥梁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滇缅贸易的发展史。突出地表现在:(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规模庞大、实力强盛;(3)民族融合、感情至深;(4)苦难辉煌、影响深远。在我们面前清晰呈现的是一幅滇侨移居缅甸,架起一条中缅友谊之桥、贸易之桥的绚烂历史画卷。
注释:
(1)今云南盈江县西南边境。
(2)今云南保山县一带。
(3)今云南保山县西南。
(4)今缅甸境内。
(5)今缅甸抹谷一带。
(6)今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7)古国名,今泰国北部,都城清迈,曾属缅甸。
(8)应为里麻。
参考文献:
[1](清)赵尔巽:《清史稿》卷137,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73页
[2](清)王芝:《海客日谭》卷1,光绪丙子石城刊本,第1页
[3]吴其桢:《缅甸图说》第十帙。(清)王锡祺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杭州古籍西泠印社1985年版
[4]云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1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62—1997年版,第228~2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