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林文忠公祠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now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道林则徐的人,估计没有不知道“虎门销烟”的;知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句话的人,不一定都知道是林则徐说的。在重大事件中,人的精神会得到考验和升华;在片言只语中,也会有最直接的人格表达。
   “五一”长假刚过,我就出差来到了福州。仅有的半天空闲,我独自去了位于三坊七巷附近的林文忠公祠。
   挡眼一枣红色屏墙,左右各一石拱门,门上横额:“中宗宗衮”、“左海伟人”。视线越过屏墙上沿,内有古榕参天,浓荫蔽日。穿过拱门,迎面又一枣红色门墙,牌楼形,居中设正门,石刻门额:“林文忠公祠”。
   进门即仪门厅,两侧回廊陈列了二十多面执事牌,上书林大人历任官职。厅后,有石道直达御碑亭,亭内阵列三座石碑,成“品”字形。正中是“圣旨”,两边分别是“御赐祭文”和“御制碑文”,均为咸丰皇帝得知林则徐病逝时所赐。亭北为树德堂,中祀林大人官服坐像,楣额挂有“福寿”匾额,乃道光皇帝在接到虎门销烟奏报后,称赞“大快人心”,御笔所赐。堂西为南北花厅。花厅西有两层的曲尺楼,原为林家子弟读书处,今为林则徐生平史料展览室。
   在二楼展室缓缓移步,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录片。
   1838年的一天,道光皇帝打开了一个奏折。湖广总督林则徐上奏,鸦片危害至极,如今我大清上至官吏,下至士兵,已有二百多万烟民。如不禁烟,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国库将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帝猛然一惊,向后仰去,龙椅几乎翻倒。
   1839年3月,林钦差抵达广州禁烟。三个月后,在虎门镇的海滩上,滚滚浓烟持续了二十二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全部销毁。
   英国人惊呆了。有人逃回伦敦哭诉,整个议会大厦一片哗然。贪婪的本性促使他们铤而走险。
   1840年5月底,48艘以蒸汽机为动力、以洋枪火炮为装备的英国铁船驶出了英吉利海峡,向远东进发。英军经广东、浙江,一路向北,驶进了长江口。狡猾的英国人把目标对准了镇江,这座城市正好扼守着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
   1842年7月21日早晨,英军开始攻城。上午10时许,城破。守城官兵虽已死伤大半,但个个誓死如归,英勇杀敌。最后时刻,指挥官海龄及家人全部自杀殉国。
   英军趁势兵临南京城下,惊慌失措的清政府被迫求和。1842年8月29日,钦差大臣耆英惨白无力的手落在了《南京条约》上,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画上了句号。这个句号是如此的怪异,它像英国人嘴角上轻蔑的嘲笑,又像是大清帝国沉重的叹息。紫禁城紧闭的大门内从此失去了骄傲与安宁,维多利亚的名字在中国最大的港湾飘荡,哭泣的香港日夜目睹着西洋人的狂欢。
   恩格斯说:“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镇江军民那样的抵抗,他们是绝对到不了南京的。”是的,如果清廷官员都像林大人那样坚决禁烟,鸦片也绝对进不了中国。
   西方文明用血淋淋的事实给古老的中国上了第一课,昏庸的清廷却没能读懂“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穆彰阿、琦善之类写满怨恨的嘴脸重复着同一个名字,道光皇帝举起刚刚放下御笔的那只手,重重地抽了自己一记耳光,民族的英雄瞬间成了朝廷的“罪人”。西方列强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东方大国成了他们瓜分财物的宝藏。
   1841年7月14日,林大人从镇海前线踏上了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8月,刚到扬州,从河南传来了黄河决口的消息,林大人又奉旨前往开封治河。临行前,在镇江遇到老友魏源,林大人将自己组织翻译的《四洲志》交给了这位爱国思想家,并嘱托编撰《海国图志》,以唤醒国人,放开眼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七个月后,治河工程结束,林大人继续前往伊犁。
   戍途漫漫,林大人忧思绵绵,他想得好累。
   大清以天朝自居,闭关锁国。闭上的是远望世界的眼睛,锁住的是科技发展的脚步。然而,那祸国殃民的鸦片却顺利地流入了中国海关!为什么?他想到了公行制度。
   公行是由少数商人垄断对外贸易的组织,相当于进出口专卖。公行商人由清政府委派,想要获得行商执照,就得给政府官员行贿;官员把对外贸易事务委于行商,并让其代收、代缴税银,为进一步榨取贿银创造条件。这是典型的官商勾结,假借商人之手为官员大肆敛财。罪根在官,而不在商。由英国商人、清朝官员、鸦片行商和无数的烟馆组成的利益链,像一条巨大的传送带让鸦片源源不断地从西方流入中国,而为之埋单的却是无数个中国家庭的穷困潦倒、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贪官!”我难以抑制内心的痛恨,几乎喊出声来。
   马克思说:“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浦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
   鸦片只是清朝腐败的一个缩影,“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清政府的贪官泛滥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假设林大人能听到马克思的话,他也只能面露愧色,微微颌首,而后一声悠长的叹息。作为一个封建朝廷命官,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他所能做到的极至,就是保持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忠诚贡献给国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流放途经西安时,林大人还一心想着国家。值得他欣慰的是,一百多年来,他的这句话一直被后人引以自勉,其中包括政府总理温家宝。
   历史的烟尘中,林大人的人格光芒像夜空的星辰,更加璀璨夺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鸦片战争风云突变的时刻,林大人自撰这副对联,亲书悬挂厅前,以此自勉。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对于西洋的东西,清廷大员们一贯只当西洋镜一笑了之。唯有林大人默默组织研制火炮技术,设馆翻译西方文献,体现了他独到的世界眼光。
   林大人为官清廉,如涓涓溪流。他每到一地,即贴出《关防告示》。原文摘录如下:“至公馆一切食用,均系自行买备,不收地方供应。所买物件,概照民间市价给发现钱,不准丝毫抑勒赊欠。公馆前后,不准设立差房。偶遣家人出门,乘坐小轿,亦系随时雇用,不必预派伺候。如有借为影射扰累者,许被扰之人控告,即予严办。”    1847年,林大人将家产均分给三个儿子。分书说:“除文藻山住屋及相连的西边一所,仍须留作归田栖息之区勿用分析外,其余田屋产业各按原置价值,匀作三股,每股各值一万两有零……惟念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为官三十六载,所留产业如此微薄,林大人真正做到了“官到能贫才算清”。曾国藩曾感慨地说:“闻林文忠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寥寥数语,表达了林大人放眼世界的胸怀和清廉刚正的情操。参观中,看到林大人写的一副对联:“静坐读书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其宁静淡泊的个人修养,令我感受颇多。
   就这样我一会儿默念,一会儿沉思,不知不觉两个多钟头过去了。走出展厅,站在二楼廊道上,伸一伸腰身。凭栏举目:祠内,粉墙黛瓦,花木扶疏;祠外,一棵大榕树,枝繁叶茂,就是我在屏墙外看到的那棵。祠内外虽有隔墙,但景色因借,浑然一体。
  下得楼来,是个庭院。有曲池,池边立一小亭。人在亭中,凉风习习。亭子对面,有一株石榴。正是初夏时节,石榴树绿叶红花,煞是好看。树旁,小溪孱孱,溪水流经处,有一方形石块,上刻:“漱石”二字。石榴多子,寓意子孙;植于溪旁,清溪漱石。林大人希望后代子孙保持清明家风,源远流长。良苦用心,一目了然。在林大人的后代中,我想到了一个人——凌青,原名林墨卿,是林则徐的五世孙。他曾为毛泽东、刘少奇当过英文翻译,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他说,最引以为豪的,是亲手向联合国递交了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法律文件——《中英联合声明》。
   独坐亭中,池水在微风中荡漾,目光随清波漫散。
   我还得提一位古人,他比林大人早一千多年,叫庞德公,居襄阳鹿门山。刘表为荆州刺史时,曾屡次劝其出山为官,未果。刘表说,你不做官,百年之后留什么给子孙后代呢?庞德公说,达官贵人留给子孙的都是贪图享受的祸害,而我是把晴耕雨读、安居乐业留给他们。
   可不是祸害吗?看看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的种种乱象。真不知这是“二代”们的悲哀,还是“二代”的爹们的悲哀?
   正在亭子里出神,工作人员走过来告诉我还有一刻钟闭馆。这才想起还没留影,我扬了扬手中的相机,劳驾她为我拍照。
   “照哪里?”
   “就照这棵石榴树吧。”
   “咔嚓”一声,半天的参观结束了。
   离开时,周围已空无一人,我回望了一眼越发清静的庭院,朗声念出了刚刚觅得的对句:“明月照亭亭生风,清溪漱石石榴红”。
   正在清扫的工作人员抬起头,看着我走出门去。
其他文献
【只有过各自独特的生活,每一个民族才能够对共同的宝库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红楼梦》描写出了中华民族的理念和心理特点,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具有“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价值。】  茅盾先生曾说过:与海外打交道,以《红楼梦》为最好。   这话不假。《红楼梦》最适宜外国青年阅读,它与半文半白的《三国演义》、充满口语的《水浒传》、典雅文言的《聊斋志异》相比,语言上有优越性,近于普通话,而且表现手法新颖,与欧美
期刊
?笠 晋商:经营模式最先进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历史上,山西商人称为晋帮。晋商是明清时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五百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伊斯兰世界,完全可以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   山西商人曾稳稳地把自己放在全国民间钱财流通主宰的地位上,山西票号俨然成为清政府的“财政部”。这种作为都是大手笔,与投机取巧的小打小闹完全不可同
期刊
近百年来,由于西方文明处于强势地位,国人心理的弱势给中国画家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除了部分真正坚守中国画传统的画家之外,连黄宾虹这样的大家也不能掩饰心中的怯懦,认为“将来的世界,一定无所谓中画西画之别的。各人作品尽有不同,精神都是一致的。”“欧风东渐,心理契合,不出二十年,画当无中西之分,其精神同也。笔法西人言积点成线,即古书法中秘传之屋漏痕。”(黄宾虹《国画之民学》)直到1948年,黄宾虹先生还在
期刊
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访问上海时曾应著名画家王一亭之邀到王一亭的家——梓园吃晚饭   这是一顿异常丰盛的晚宴『在那没完没了的宴席上尽是连欧洲人也难以想象的悖德的美味佳肴』(爱因斯坦语)爱因斯坦的夫人爱尔莎甚至惊呼『光是这些粮食就足够我吃上一年的』爱因斯坦对于如此『奢侈铺张』的招待在日记中用了『悖德』两字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查词典『悖』是违反违背的意思『悖德』便是违背社会道德的意思了
期刊
北京嘉德春拍上明代沈周的《随兴册页》以1058万元的高价成交引起了人们对这位画家的关注其实沈周的代表作品如《仿董巨山水图》轴《烟江叠嶂图》《庐山高图》等多为故宫等大博物馆所收藏个个堪称无价之宝在历史上沈周不仅因艺术成就而闻名他的为人处世同样具有文人风范   一首诗免了父亲的苦差事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出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家境殷实。他的曾祖父沈良琛精于鉴赏,是元代大画家王
期刊
许多法律学者都曾指出:中国人一般更习惯于实体正义的正义观。但是为什么中国人会形成这样一种正义观,却鲜有人试图给出解答,往往将之归结为语焉不详的中国文化。我认为,从广义的经济生产方式上解释,这很可能是农业生产的熟人社会的产物——相反,工商业主导的陌生人社会在司法上趋向于要求程序正义。本文则试图从狭义的文化角度,以元杂剧的叙事方式和戏剧空间如何可能影响观众对古代审判的认识为切入点,探讨这一问题。  
期刊
朱元璋是妖是魔,阁下写其妖写其魔好了,不必妖魔化他;朱元璋是佛是圣,阁下写其佛写其圣,不必在其妖魔之处,也昧着良心来颂圣他。简笔画确可一笔画出个人来,但不能比着一把尺子一画到底,画直线不能成人形,画横线也不能;勾勒人物,要勾要勒,才可勾勒出人物来。   话说朱重八(之前,大家喊他这小名)参加红巾军革命,因缘际会,加上个人奋斗,当上了少将、大将、上将、元帅,及至皇帝。朱元璋步步高,并不是走一步吃一
期刊
有个词,形容美女,叫做“天生尤物”,意思就是美得没边儿了,根本就不是“人造”的,今儿个咱就说说它的出处。   这个词在《左传》里出现过。当时晋国有个大臣叫叔向,想娶楚国大夫申公巫臣的女儿。可是叔向的老娘不同意,非让儿子娶自己亲信的闺女。这位太太还用申公巫臣的老婆做例子,吓唬儿子。   申公巫臣的老婆名叫夏姬,是春秋时期很有名的美女。她先后嫁过两个丈夫,结果这二位全死了。她还因与陈国君主私通逼反
期刊
公元200年前后到公元600年前后是整个地球的寒冷时期,甚至可说是小冰河期。居住在北方的族群,受了寒冷气候的影响,纷纷南移,也有的往东,往西蔓延出去。西欧历史上的蛮族入侵,便发生在这个时期,从此以后,欧洲的人口面貌完全改观。同一时期,在中国的北方,也有大群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连续三四百年之久,即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一般历史书上说,五胡乱华是中国混乱的时期,其实,这一波的族群入侵改变了中国本来
期刊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高堤乡冉村,一座被称作“中华武魂园”的奇特建筑拔地而起,在这座建筑里,有雕像、剑林、“华夏哭墙”等等,还有诸多用各种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溢美之词,歌颂一位“带领汉族人民恢复华夏威仪”,并建立起“清廉政治”的“民族英雄”,而这位姓冉名闵的“民族英雄”从鲜为人知到被广泛炒作,少说也有十多年光景了。   然而这位冉闵真的是“建立清廉政治的民族英雄”么?   冉闵是十六国时人,冉村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