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惨案愈发增多,大学生群体中因为抑郁发生自杀和他杀的情况也增加了一定的比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主体,其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是社会主义更好发展的前提,各大高校开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归为重点建设的领域。本文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原因的深入分析,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理论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原因;策略;大学生
曾有这么一组数据,本科生中有6%的个体和研究生中4%的个体在过去的365天里有过明确想要自杀的想法,其中将近50%的人没有将这种危险想法告知他人。根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每年平均有1100名大学生因为抑郁自杀。在中国每年因为心理问题选择自杀的人数高达20万,而这种现象近几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始蔓延,有专家显示,高校自杀身亡的学生中有近60%是因为抑郁或者精神分裂。心理问题成为大学校园中一大隐形杀手,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大高校成为德育教育的重点所在。
一、常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存在的原因分析
大学阶段是一个个体从稚嫩向成熟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状态走向成熟的重要节点,大学生心理状态较为敏感,易受环境、情绪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总结如下:
(一)多样的环境变化引发心理的不适应性
大学生因为去往各地高校学习,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生活的环境发生较大的改变,又因为学业的压力出现矛盾和困惑的心理。一部分学生还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中产生自卑和惧怕的心理,另外進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生活变为自主生活,很容易在多元化的环境下激发孤独感,从而不愿意接受环境的改变。
(二)人际交往和情感问题引发的心理困扰
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交往范围较小,交往能力不足以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学学习环境和以往学习环境的重要差异之一就是,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的同学,因为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必然在一些思想观念上产生差异性,尤其在处理事情的态度和个性特征上表现极其明显,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件小事产生冲突,产生恐怖交往的心理,从而会对交际产生困惑,甚至封闭自我。同时,大学阶段男女生会对爱情有一定的向往和期待,会试图开始恋爱,但是因为缺乏看人识人的经验,况且因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大学生异性交往的引导不够,不能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出现的感情问题,容易走向极端,当自己的恋爱观和实际情况出现矛盾时,会陷入迷茫、消沉和痛苦,产生一些不好的行为。
(三)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引发的紧张和焦虑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所以在学业上遇到的问题和挫折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诱因。大学生刚从老师、家长极力监督学习的环境中脱离出来,开始进入自主学习的时段,需要自己支配自己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另外进入大学后,课程更加专业化,难度开始加大,要求也更高,开始出现一些功利行为,学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引起紧张情绪。近几年,高校的扩招给了更多人深入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也将引发就业难的问题,并不乐观的就业情况因为竞争者增加变得更为棘手,大学生会对前途愈发迷茫。社会的复杂性让大学生担心自己是否会存在生活和工作的障碍,以至于择业时自我定位不清、自卑恐惧等情绪接踵而来。
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于新生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会有更大的适应性,有利于大学阶段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开展一些积极向上、轻松互动的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释放压力的同时增强同学情感,也对集体产生信任和依赖。高校可以增设大学生心理教育相关选修课程,保证心理咨询热线的24小时畅通,也可以定期对可班级开展相关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大学生心理向健康的状态发展。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除了工作日有专门的老师执勤,还可以在周末聘请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除了硬件配备齐全之外,还要保证受访者的资料不被流失,保持高保密性,保证健康疏导的同时不再重新激发新的心理问题。
(二)加强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去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大家长,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成败。辅导员要在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探索新的心理教育的方法和路径。辅导员进行这项工作的前提就是身体力行,要保持健康向上的人格和高质量的心理素质。即首先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保证自身的智能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意识,其次是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积极主动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切实提高自身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坚持以德树人、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生并展开学生管理工作,更要与时代接轨,保证与时俱进的时代感。
(三)大学生本身要进行自我疏导,学会自我情绪的管理
大学生活是一生当中值得回味的经典时刻,要善于捕捉其中的亮点时刻来保持身心的愉悦,要学会用这种亮点时刻去除心中的不悦,即要学会自得其乐。大学可以说是三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学会克服生理和心理的苟求,以更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各种现实状况,对于名利、处境要形成更为正确的认识,不过分揣摩他人心思,不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大学时期也是个体精力旺盛的关键时期,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但有利于不良情绪的抒发,还有利于消极状态的改善,每天定时定量的运动不仅既能预防抑郁,还可以强身健体。在才智和意志雏形阶段要注意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借助他力维持好自我认知,保证智商、情商的双重提升。同时也要维持生活的平稳与安定,如果有心理问题的苗头的出现,要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避免事态严重化。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现实的情况出发,除了高校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还需要老师、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及时关注,最后大学生自己也需要进行自我疏导,保证多方面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维护。
参考文献
[1]颜廷亮.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5(19):106.
[2]廖文婷,张普.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08):132-134.
[3]詹丽萍.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5(10):193.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原因;策略;大学生
曾有这么一组数据,本科生中有6%的个体和研究生中4%的个体在过去的365天里有过明确想要自杀的想法,其中将近50%的人没有将这种危险想法告知他人。根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每年平均有1100名大学生因为抑郁自杀。在中国每年因为心理问题选择自杀的人数高达20万,而这种现象近几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始蔓延,有专家显示,高校自杀身亡的学生中有近60%是因为抑郁或者精神分裂。心理问题成为大学校园中一大隐形杀手,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大高校成为德育教育的重点所在。
一、常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存在的原因分析
大学阶段是一个个体从稚嫩向成熟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状态走向成熟的重要节点,大学生心理状态较为敏感,易受环境、情绪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总结如下:
(一)多样的环境变化引发心理的不适应性
大学生因为去往各地高校学习,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生活的环境发生较大的改变,又因为学业的压力出现矛盾和困惑的心理。一部分学生还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中产生自卑和惧怕的心理,另外進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生活变为自主生活,很容易在多元化的环境下激发孤独感,从而不愿意接受环境的改变。
(二)人际交往和情感问题引发的心理困扰
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交往范围较小,交往能力不足以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学学习环境和以往学习环境的重要差异之一就是,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的同学,因为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必然在一些思想观念上产生差异性,尤其在处理事情的态度和个性特征上表现极其明显,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件小事产生冲突,产生恐怖交往的心理,从而会对交际产生困惑,甚至封闭自我。同时,大学阶段男女生会对爱情有一定的向往和期待,会试图开始恋爱,但是因为缺乏看人识人的经验,况且因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大学生异性交往的引导不够,不能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出现的感情问题,容易走向极端,当自己的恋爱观和实际情况出现矛盾时,会陷入迷茫、消沉和痛苦,产生一些不好的行为。
(三)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引发的紧张和焦虑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所以在学业上遇到的问题和挫折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诱因。大学生刚从老师、家长极力监督学习的环境中脱离出来,开始进入自主学习的时段,需要自己支配自己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另外进入大学后,课程更加专业化,难度开始加大,要求也更高,开始出现一些功利行为,学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引起紧张情绪。近几年,高校的扩招给了更多人深入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也将引发就业难的问题,并不乐观的就业情况因为竞争者增加变得更为棘手,大学生会对前途愈发迷茫。社会的复杂性让大学生担心自己是否会存在生活和工作的障碍,以至于择业时自我定位不清、自卑恐惧等情绪接踵而来。
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于新生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会有更大的适应性,有利于大学阶段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开展一些积极向上、轻松互动的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释放压力的同时增强同学情感,也对集体产生信任和依赖。高校可以增设大学生心理教育相关选修课程,保证心理咨询热线的24小时畅通,也可以定期对可班级开展相关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大学生心理向健康的状态发展。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除了工作日有专门的老师执勤,还可以在周末聘请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除了硬件配备齐全之外,还要保证受访者的资料不被流失,保持高保密性,保证健康疏导的同时不再重新激发新的心理问题。
(二)加强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去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大家长,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成败。辅导员要在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探索新的心理教育的方法和路径。辅导员进行这项工作的前提就是身体力行,要保持健康向上的人格和高质量的心理素质。即首先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保证自身的智能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意识,其次是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积极主动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切实提高自身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坚持以德树人、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生并展开学生管理工作,更要与时代接轨,保证与时俱进的时代感。
(三)大学生本身要进行自我疏导,学会自我情绪的管理
大学生活是一生当中值得回味的经典时刻,要善于捕捉其中的亮点时刻来保持身心的愉悦,要学会用这种亮点时刻去除心中的不悦,即要学会自得其乐。大学可以说是三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学会克服生理和心理的苟求,以更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各种现实状况,对于名利、处境要形成更为正确的认识,不过分揣摩他人心思,不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大学时期也是个体精力旺盛的关键时期,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但有利于不良情绪的抒发,还有利于消极状态的改善,每天定时定量的运动不仅既能预防抑郁,还可以强身健体。在才智和意志雏形阶段要注意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借助他力维持好自我认知,保证智商、情商的双重提升。同时也要维持生活的平稳与安定,如果有心理问题的苗头的出现,要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避免事态严重化。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现实的情况出发,除了高校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还需要老师、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及时关注,最后大学生自己也需要进行自我疏导,保证多方面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维护。
参考文献
[1]颜廷亮.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5(19):106.
[2]廖文婷,张普.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08):132-134.
[3]詹丽萍.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5(1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