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对于体育课教学的开展,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注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教,能够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加健全地成长。那么,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当如何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逐步满足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呢?
一、转变教学形式,提高健康意识
“健康意识”是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的要求之一,强调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体育运动效用价值的认知。在传统课堂中,主要的体育运动开展场所是室外,如操场和校园等;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学习的内容也大多是动作技巧等;有关体育运动效用价值的讲解,也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以至于限制了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认识,阻碍了健康意识的形成。因此,为了促进学生认知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发展的作用价值,教师可以转变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场所,将室内教学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室内完成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认知,在室外学习动作技巧,从而满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
例如,在开展羽毛球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转变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通过“室内+室外”的教学形式,完成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在室内教学中,教师先对学生介绍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史,让学生初步认知羽毛球运动的起源。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社会受到认可的羽毛球竞赛,以及竞赛的规则,让学生能够从理论上了解羽毛球竞赛的相关内容。紧接着,教师可以利用flash动画模拟人们打羽毛球时的过程,向学生展示人体肌肉组织及骨关节在运动中的变化,使得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羽毛球运动对人身体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立对羽毛球运动的重视。随后,教师再采用理论讲解的形式,向学生解说羽毛球运动的积极作用和价值,让学生可以从功能观的角度认识到羽毛球运动,提高自身的体育健康意识。
不难看出,教师可以通过转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方式,进行体育健康意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价值与文化,从而落实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开展趣味活动,提升身体素质
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价值的形式。在对学生讲解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当课堂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相匹配时,学生便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而当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相背离时,学生便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不能主动完成体育训练,导致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限制了他们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多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就有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按照学生的趣味性需求进行教学形式的安排,能够有效带动学生融入课堂的积极性。
以“短跑”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趣味需求,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游戏活动的创建。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解短跑当中的动作技巧,如蹲踞式起跑、呼吸的调整等,并对学生短跑的效果进行观察,随后,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短跑情况,对学生进行竞赛小组的人员安排。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分好的竞赛小组开展短跑比赛活动,根据学生的速度选出胜利者。之后,教师再在短跑比赛的道路上设置障碍,让之前每个小组的胜利者重新参与比赛,从而找出班级中短跑能力最强的学生并加以褒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游戏所带动,能够点燃自主参与短跑活动的热情,从而在活动中提高身体的素质。同时,从组员竞争到组间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体育运动中合作与竞争的精神。
可见,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将体育课堂中的教学氛围推向新的高度,让学生在享受符合自身心境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参与课堂的欲望,促进身心的发展。
三、利用微课教学,渗透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综合。在传统小学体育课堂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长的限制,教师在对学生讲述基础体育运动的动作技巧后,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讲解有关体育文化方面的内容,以至于制约了学生对体育文化的理解,限制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微课技术的出现,则能有效帮助教师缓解这一问题。
比如,排球运动最早起源于美国,有“小网子”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演变成了如今的排球运动。在排球运动当中,以最直接的形式,展示了人类之间进行对抗的本质,同时,也呈现出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微课中,教师对上述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解说排球运动当中的文化。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结构,控制微课中知识的讲解时长。紧接着,教师将讲解排球的微课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下时间,对这一视频进行自主观看,从而让学生对排球运动文化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满足体育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工具,在体育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优化学生认知体育文化的路径,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四、基于教学内容,发展体育品格
“坚毅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代表,在体育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的体育品德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而随着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在当前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再只关注学生对基础体育运动的练习效果,也开始关注学生是否能够从体育运动的练习中,促进品德的发展,实现自身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因此,在当前体育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开展体育运动的教学,教师也应当基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坚毅精神。
例如,“限时800米跑”是小学体育课堂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学生的耐力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开展限时800米跑的体育运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跑到300米到400米左右的时候出现想要放弃的想法,同时会出现“走路”等现象,这些都是学生意志力不坚定,缺失体育品格的表现。因此,在实际开展限时800米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跑步训练,为学生做好榜样,使学生坚定自己完成限时800米跑的信心。在学生出现放弃的思想以及走路的现象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鼓励,让学生在接受教师鼓舞的前提下,继续坚持,逐步完成限时800米跑步练习。在学生完成训练后,学生也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同时坚定自己的信心,锤炼自身的品格,促进高尚体育品格的生成。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开展小学体育运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当借由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坚毅的品格,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们进行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在進行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优化体育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促进趣味体育课堂的构建,同时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促进体育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逐步满足当前体育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一、转变教学形式,提高健康意识
“健康意识”是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的要求之一,强调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体育运动效用价值的认知。在传统课堂中,主要的体育运动开展场所是室外,如操场和校园等;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学习的内容也大多是动作技巧等;有关体育运动效用价值的讲解,也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以至于限制了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认识,阻碍了健康意识的形成。因此,为了促进学生认知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发展的作用价值,教师可以转变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场所,将室内教学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室内完成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认知,在室外学习动作技巧,从而满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
例如,在开展羽毛球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转变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通过“室内+室外”的教学形式,完成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在室内教学中,教师先对学生介绍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史,让学生初步认知羽毛球运动的起源。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社会受到认可的羽毛球竞赛,以及竞赛的规则,让学生能够从理论上了解羽毛球竞赛的相关内容。紧接着,教师可以利用flash动画模拟人们打羽毛球时的过程,向学生展示人体肌肉组织及骨关节在运动中的变化,使得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羽毛球运动对人身体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立对羽毛球运动的重视。随后,教师再采用理论讲解的形式,向学生解说羽毛球运动的积极作用和价值,让学生可以从功能观的角度认识到羽毛球运动,提高自身的体育健康意识。
不难看出,教师可以通过转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方式,进行体育健康意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价值与文化,从而落实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开展趣味活动,提升身体素质
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价值的形式。在对学生讲解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当课堂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相匹配时,学生便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而当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相背离时,学生便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不能主动完成体育训练,导致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限制了他们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多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就有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按照学生的趣味性需求进行教学形式的安排,能够有效带动学生融入课堂的积极性。
以“短跑”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趣味需求,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游戏活动的创建。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解短跑当中的动作技巧,如蹲踞式起跑、呼吸的调整等,并对学生短跑的效果进行观察,随后,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短跑情况,对学生进行竞赛小组的人员安排。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分好的竞赛小组开展短跑比赛活动,根据学生的速度选出胜利者。之后,教师再在短跑比赛的道路上设置障碍,让之前每个小组的胜利者重新参与比赛,从而找出班级中短跑能力最强的学生并加以褒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游戏所带动,能够点燃自主参与短跑活动的热情,从而在活动中提高身体的素质。同时,从组员竞争到组间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体育运动中合作与竞争的精神。
可见,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将体育课堂中的教学氛围推向新的高度,让学生在享受符合自身心境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参与课堂的欲望,促进身心的发展。
三、利用微课教学,渗透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综合。在传统小学体育课堂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长的限制,教师在对学生讲述基础体育运动的动作技巧后,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讲解有关体育文化方面的内容,以至于制约了学生对体育文化的理解,限制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微课技术的出现,则能有效帮助教师缓解这一问题。
比如,排球运动最早起源于美国,有“小网子”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演变成了如今的排球运动。在排球运动当中,以最直接的形式,展示了人类之间进行对抗的本质,同时,也呈现出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微课中,教师对上述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解说排球运动当中的文化。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结构,控制微课中知识的讲解时长。紧接着,教师将讲解排球的微课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下时间,对这一视频进行自主观看,从而让学生对排球运动文化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满足体育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工具,在体育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优化学生认知体育文化的路径,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四、基于教学内容,发展体育品格
“坚毅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代表,在体育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的体育品德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而随着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在当前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再只关注学生对基础体育运动的练习效果,也开始关注学生是否能够从体育运动的练习中,促进品德的发展,实现自身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因此,在当前体育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开展体育运动的教学,教师也应当基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坚毅精神。
例如,“限时800米跑”是小学体育课堂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学生的耐力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开展限时800米跑的体育运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跑到300米到400米左右的时候出现想要放弃的想法,同时会出现“走路”等现象,这些都是学生意志力不坚定,缺失体育品格的表现。因此,在实际开展限时800米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跑步训练,为学生做好榜样,使学生坚定自己完成限时800米跑的信心。在学生出现放弃的思想以及走路的现象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鼓励,让学生在接受教师鼓舞的前提下,继续坚持,逐步完成限时800米跑步练习。在学生完成训练后,学生也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同时坚定自己的信心,锤炼自身的品格,促进高尚体育品格的生成。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开展小学体育运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当借由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坚毅的品格,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们进行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在進行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优化体育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促进趣味体育课堂的构建,同时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促进体育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逐步满足当前体育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