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域下世界水谷的文化内涵研究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n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建世界水谷是符合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突显水利类大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水问题的形成具有复杂性,解决的关键在于协同,有赖于社会大环境中的文化氛围。以协同创新为宗旨的水谷文化内涵,将以谷城一体为载体,建设由水谷、水城、水都融合而成的综合体,成为水教育、水科技、水产业、水人文特色鲜明的生态空间;水谷文化内涵的核心是弘扬水文化精神,追求水资源利用的新思维,完善教育科研制度,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健全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利用教育资源形成合作型契约安排;水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以水为核心元素,集聚研发、教育、资本、产业部门,将有利于形成开放性水科技文化创新中心,并通过组织创新奠定水谷的制度性基础。水谷文化不仅体现了水文化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审美意识,也体现了水文化在新业态下的生态观、价值观、发展观转向。水谷文化内涵研究将为世界水谷建设提供文化支持。
  关键词:世界水谷;水谷文化;内涵;协同创新
  一、世界水谷创建的文化诉求
  世界水谷创建符合国家科技战略发展方向的要求。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李克强在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指出创建平台是创新的重要目标。“要推进科技创新科研的协同机制,构建汇众智搞创新的模式,应该打破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界限,还要建立更广阔的创新平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支持各种科研机构从事围绕基础性、高技术、产业共性与社会公益研究,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创新团队。“世界水谷”正是这样一种平台,它以跨学科的文化传承创新模式为价值追求,将成为发展水利科学技术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度融合的典范。依托这一平台,水利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要素实现聚集,水利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被打通,促进科学技术成果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改善创业服务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扩大科技创新空间。
  创建世界水谷符合当前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生态环境问题矛盾凸显,精神文化需求亟待解决。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水谷建设及其水谷文化具有示范价值。从经济层面看,这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的需要,是产业结构战略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从社会层面看,当今社会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文化需求与水危机之间存在着不易察觉的矛盾;构建水谷文化是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革走向深入的内在要求。水谷文化研究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凝聚水谷文化共识是消解这对矛盾的价值观基础。此外,世界水谷建设符合深化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水利在新时期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首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的重要地位,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深化水利改革。水利部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着力推进水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发展需要发挥文化的推动力量。而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创建世界水谷的文化意蕴将突显水利行业院校的发展特色。
  世界水谷创建是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行动。水资源教育的创新理论成果,并非只是水利高等教育的理论逻辑探索,而是根植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践过程中的认识,不断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教育方式的变革,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随之变化。世界水谷建设将借鉴美国硅谷与斯坦福大学的经验,利用水资源这一特定地理空间的网络组织新形态,旨在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生产,通过协同创新与水生态文明区域示范相结合,传承水文化,推广水生态文明的应用范围,将科教园建成生态型水产业创新园。一方面,涉水高校为水谷提供知识供给,以专业优势聚集世界一流的水科学方面的专家,以学科优势探索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建设国际化的创新团队,推动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形成一个以研究型大学为核心、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科研开发集群,围绕专业化、以行业为导向的技术优势,破解产学研定于一尊,将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转化成一种蓄势待发的行业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水产业链相关的企业之间,企业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及政府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创业创新的协同机制,在科技创新、经济效应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服务社会发展,支撑水利重点学科的建设。凭借完善的产业平台,链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让科研成果的扩散空间得到延伸,并使得产业转化机制得以就地运作,完成由科研向生产转型,创新发展,形成一种有益于知识经济成长的社会组织形式。
  二、协同解决水问题的文化之道
  解决水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水的战略地位。随着对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水的战略性作用的发挥亟须整合多方力量,推动搭建高端要素集聚的水利研发平台,实现涉水机构和人才的互通互融。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有效的创新组织方式,通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产业、行业和区域的发展,因而也备受学者和业界的关注。国际上已有依靠要素集聚和协同创新而产生竞争优势的先例,如美国硅谷与台湾新竹科技园等。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以产业空间集聚和人力资本优化配置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涉水协同创新平台(即“世界水谷”)的构建可以充分借鉴上述经验,不仅要建设成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流平台,还要更加注重营造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创新文化发展理论。依托水资源环境丰富地区的教育资源,发掘水科技水工程中的文化底蕴,从学术研究与水产业发展两方面推动科技创新,以水文化内涵建设为“世界水谷”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
  水问题的形成具有复杂性,解决的关键在于协同,有赖于社会大环境中的文化氛围。当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和突发性水事件相互叠加,导致了影响全球安全和发展的水危机,并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导致水问题的多重因素中,除了自然条件外,传统的应对方式存在一定局限,如体制不顺、权责不清、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且多以某一流域或区域为单位探索,鲜有融合文化理念进行水资源治理机制、模式、困境及应对措施的创新。马提斯奇(Mattesich)认为,创新是通过与其他组织合作研发和应用研发成果的过程,包括识别合作机会、产生创意、解决技术问题、技术的应用和扩散一系列过程。水谷是一个具有明确产业属性的主题产业园,是以水利行业为主线的产业集群。创建世界水谷可以根据特定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依托水利高等院校创新中心,对水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制定精准的产业园发展战略。水谷文化将是对创新水资源治理在文化层面的丰富和发展,是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的统筹与博弈。因此,澄清水谷文化的基本内涵具有独特的价值指向。   创建水谷是涉水高校协同创新的战略选择。协同创新因其特殊的体制机制和创新平台,能激活创新基因,提升创新价值,提高创新效率,是科研创新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协同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内各子系统(要素)协同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将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水谷的科研创新主体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机构。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这三大主体在政府、科技、金融机构的联合支持下,以水利科学技术为指引,聚集水资源上下游产品研发,共同完成技术开发,打造产业链,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关联和互通。以行业领域内的产业集群为目标的“世界水谷”建设,有别于以厂房或楼宇营销为主的其他产业园。水谷中各要素围绕研发基地,在中观层面实现协同创新机制,能使团队产生跨功能、跨背景、跨部门的人员和机构组成的相互补充、相互激发的协作共同体。水谷文化主体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构建国家级世界性开放式的顶级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营造产业环境,抢占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三、水谷文化内涵创新
  水谷文化在物质形态上的创新表达就是谷城一体,即建设由水谷、水城、水都融合而成的综合体。自然地理时代,人类依水而居,依水定城是进行生活、生产活动的基本方式。经济地理时代,以水为核心元素,集聚研发、教育、资本、产业部门,将有利于形成开放性水科技文化创新中心。“世界水谷”综合体通过与区域建设相结合,将成为水科技、水教育、水产业、水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空间,培育和践行人水和谐理念;旨在汇聚世界知名的水利教育单位、顶级水科研机构、全球高端治水英才、高端水产业集群和金融实体进入,形成世界性国家级的教育、人才、研发为一体的水事活动中心与水产业谷地。
  创新水谷文化内涵的核心是弘扬水文化精神,创新水资源利用的新思维。马凌诺斯基认为:“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智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处。”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过程。水谷文化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将受到各种组织文化差异的影响。水谷文化不仅体现了水文化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审美意识,也体现了水文化在新业态下生态观、价值观、发展观的转向。
  培育水谷文化新思维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发集聚,引导国内外涉水机构、大学、研发基地,涉水企业,国家水利、水电、水运等集团公司等,实现研发集聚,将研发平台建立在水谷,使水谷平台的基础设施、科技资源、经济向度、政策法规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使水谷成为一个完善、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平台;二是教育集聚,引导国际水利机构、教育单位、研究机构、治水科学家参与,形成规模化、合作化、协同化发展;三是创业集聚,以全球、高端、水利创新创业集聚为目的,培育水产业集群,推动水企上市;四是涉水资本集聚,引导水产业发展;五是文化产业集聚,引导涉水公司及关联企业通过研发成果的转化升级等,形成新型水文化创意产业。
  水谷文化内涵在制度方面是通过协同创新,以谷城为载体,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合作型契约安排。水谷发展是综合考虑水利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专业性,为了共同的研发目标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而建立的。福斯非尔德(Fusfeld)认为,合作是获取用途特定、而市场前景不确定、难以转移的资源所必需的形式。随着水利技术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协同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协同创新难度逐渐加大,研发成本迅速增加,任何一方都很难拥有在本领域内保持技术领先,并给市场带来重大创新所必需的全部技能。研发合作(cooperation)的本质是基于分工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协同创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贯穿创新的全过程。时间上的协同效应要求协同创新要素紧密衔接,遵循共同的时间;空间上的协同效应要求协同创新要素之间协调配合,克服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不协同,使系统在空间上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运动,从无序走向有序。具体来讲,组织创新水谷文化建设新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健全产业研发制度。在当前环境下,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巨大压力,其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研发活动是产业发展与变革的动力,尤其是以“互联网+应用模式”给产业发展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第二,完善教育科研制度。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第三,建立协同创新制度。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创建政府、企业与组织的产业共生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创新水谷文化新内涵还需要从政府、科技、资本三方面有序推进。首先,正确处理水谷协同创新网络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协助企业适时调整发展定位,帮助解读国家新政策、行业规定与市场发展方向。调动市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补偿私人研发因为知识溢出所造成的个人损失,促进社会创造一个适宜自主知识产权自组织成长演化的外部环境,引导自主知识产权产生、发展过程从无序向有序演化。对水谷而言,水缘关系建构需要为创业团队的发展启发思路。在水谷区域创造一个适宜创新、鼓励创新、保障创新的环境,使入驻团队与科技人才在谷城一体的完善系统中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其次,以科技和文化融合为创新抓手,寻求驱动水利科技进步的第三部门,实现非营利机构与金融机构的融合。通过挖掘原有公益项目的商业价值,将现有组织整体转型为社会企业,科技园区向企业提供创新空间、基础设施等具有附加值的服务,针对水谷平台对人才、知识以及信息获取的需求,通过技术交流,以平等开放的理念促进企业的创新和成长,形成水谷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资本方面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支持研发效果的评估机制。科技金融主要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探索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供给和利用规律。研究支持创新的财政政策,探索科技金融新发展。水谷是水科技企业的根据地,资本需求比较大,水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推动。
  [作者简介:王英,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 张月红)
其他文献
归纳了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变形损伤机理,强调了变形物理机制模型在部件设计和全寿命预测管理方面的应用。 Summarizes the deformation damage mechanism of aeroengine mater
工业文明作为西方的现代文明形态,形成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哲学、科学和制度体系,影响着当今世界的学术研究和制度建构,塑造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并形成一些牢不可破的教条,这些教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确定梅花为国花之事广为人们关注,然而迄今海峡两岸对于整个事情过程的认识都失之简单粗疏,对关键细节多有误解。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和考证,笔者发现,此
结合某型机板件在数控加工中的研制生产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实现各种长板件类结构零件装夹定位、刀具及其参数、加工方案及程编策略。通过这些技术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
首先介绍了飞机视情维修策略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然后针对目前飞机视情维修检测周期决策缺乏理论支持,只能依据经验进行判定的现状,基于延迟时间模型理论,以系统潜在故障状
在染色法流动显示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扰流片在不同标高攻角和来流速度情况下对70°三角翼脱体涡的影响。PIV测试结果表明,在适当位置,扰流片对三角翼的脱体涡的破
摘 要:现代文明与科技为人类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西方生态批判理论也应运而生。其中对生态问题讨论和反思较为深入的主要有西方深层生态学以及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浅层生态学不同的是,他们并不将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于在知识、技术、工具等具体方面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关注生态问题背后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的重塑以及制度、体制、生产关系、组织结构的优化。现代生态关怀与批判虽以西方话语
介绍了总温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并将国内外各型号进行对比和评价,提出了某新型总温传感器设计改进的方案原理。
在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时,人们极易陷入“环境想象”的认识误区:一方面,否认古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或是无视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在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上偏离了环境历史和环境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