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技术产业集群是近年来产业集群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特征分析出发,通过将高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进行对比,揭示高技术产业集群独特的概念内涵。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和基本模式,分析政府作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持因素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辽宁省当前产业集群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对辽宁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集群;新兴产业集群;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6003407
高技术产业集群又称科技型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在产业集群研究领域和实践建设中的热点。高技术产业集群是一类特殊的产业集群,根据中国科技部的界定,高技术产业集群是具有完善的结构、健全的中介组织和科研单位等外围系统支撑的充满活力的有机体系。围绕高技术的产生和价值创造活动,高科技企业、中介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技术拥有者通过竞争与合作,以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在临近地域内聚集,由于高科技产生的特殊性,这类产业集群往往围绕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周围,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等机制形成多主体参与的产业集群。如美国的硅谷、第三意大利、中国台湾新竹等都是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这类高技术产业集群内的知识链、创新链、产业链及价值链交错纵横,形成了具有持续成长性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经济群落。例如硅谷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在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乃至在引领全球产业演进中打造了最为成功的范例,这使得高技术产业集群成为备受世界各个国家关注的发展领域。
一、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高技术产业集群除了高科技本身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特殊性上,在运行规律上也区别于传统产业集群。首先,高科技产业集群具有知识富集、资本投入巨大和创新风险高等特点,知识是一种特殊的投入要素,不仅不会在使用中消耗,反而会通过知识溢出得以传播和衍生,从而使整个高技术产业集群成为一个知识池(Knowledge Pool)[1]。而知识溢出除了正式传播途径外,非正式交流的作用非常突出,这就使企业聚集的目的不仅局限于物质流动路径缩短这一个优势,还包括聚集的技术外部性、携带知识的人力资源流动以及有意识地为知识的相互作用创造条件从而形成协同创新效应等多方面优势。
集群内部成员的构成,尤其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数量差异,能够最直观地体现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知识资源差异。许强和应翔君[2]通过对比张江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产业集群这两家高技术产业集群,以及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和顺德家电产业集群这两个传统产业集群,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集群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数量非常多,并存在孵化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活动的辅助机构。科研机构密集也导致高技术产业集群从业人员中高学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储备比例都远高于传统产业集群。以张江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为例,该产业集群拥有12个公共服务平台和孵化服务中心,拥有同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大学长期合作的项目,集群中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144%,而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则缺少大学和科研机构,硕士及以上人员只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40%。此外,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同传统产业集群相比还具备强大的信息集成能力,这将直接影响两类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由于信息集成能力差,传统产业集群分工明确,合作伙伴相对固定,而高技术产业集群则凭借强大的信息集成能力采用松散的产业组织形式和虚拟的运作模式,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往往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经济高效地在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中灵活选择合作伙伴,因而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变化较大。
其次,传统产业集群往往是一种基于固定供应链形式的企业聚集,大企业通过规模经济和外部效益共享的方式将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纳入产业集群范畴,无论是主导企业还是配套企业都倾向于稳定的依存关系。而高技术产业集群则带有知识更迭和传播较快的特征,大企业研发试验室、大学和科研机构等都不断通过知识创造衍生新的企业,而人力资本通过携带知识资本也不断出现新创企业,并在某些特定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创新,技术衍生与企业衍生交互进行,随着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新旧企业之间的更迭与融合更加频繁。因此,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为获得和有效利用更多的知识,产学研各方的联系密切,合作的范围也超出了供应链上下游,向上延伸到了创意和设计环节,向下则延伸到了顾客参与和跟踪服务平台的建设。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活跃性特征除了表现在企业与集群内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其他公共研发服务机构等进行互动和学习的横向联系上,还表现为核心大企业与配套企业单向学习和双向学习并存的纵向联系方面,而这与传统产业集群以单向学习为主的纵向联系不同。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即便是中小企业也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可以承接核心大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在项目研发中并非是单向的技术溢出关系,中小企业往往凭借专项优势同核心企业优势互补,能够在合作研发中进行双向的知识技术交流和学习。而传统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则基本属于出于成本考虑的生产性配套环节,中小企业因缺乏资金和科技人才而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与核心企业形成单向技术学习的主从关系。
最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利益来源往往不是刻意寻找技术诀窍,而是识别潜在合作者并建立稳固关系。创新的成功越来越得益于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和共享机制,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核心能力,对创新网络中频繁流动的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等资源做出高效反应。这样的产业集群也是一个密集的创新网络,企业能够在这个网络中及时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以技术购买或合作技术开发等形式获得创新成果。一般来讲,高技术产业集群往往同时包含正式和非正式的创新网络,正式的创新网络是创新网络联系和创新合作活动基于正式契约的安排,但由于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性和人力资本的社会属性,很多合作活动都大大超过正式契约的限制,松散和动态协商的契约安排机制代表着非正式创新网络,这种网络对正式创新网络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产业集群的地理临近性对非正式网络形成提供了便利性,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密切合作,加速了人员交往与创新文化的形成。在这种背景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即集群中企业或机构之间各种社会网络的总和要远远大于传统产业集群,而社会资本是对知识和信息富集人群之间正式网络关系的描述,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资本也为隐性知识溢出提供途径,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越高便越能够在成员之间建立密集联系,加强信任机制和相互识别的可能。社会资本带来的价值增值形式完全不同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降低交易费用获得的企业利润。在基于社会资本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价值增值模式中,无论是核心大企业主导创新的开放式创新能力,还是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嵌入能力都是影响高技术企业绩效的新系统能力。 二、与高技术产业集群相关的概念辨析
1高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的关系
与高技术产业集群概念最为相近的一类产业集群就是创新集群。创新集群主要是针对资源投入型产业集群而言[3]。事实上在Porter[4]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之初,就将创新作为产业集群内在基本特征之一,在后来的发展中,尤其是在中国传播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很多研究都将注意力放在了操作层面,即企业的地理临近性,而对于产业集群内在的运作机制并未完全掌握,由此出现了大量通过聚集获得规模经济的同质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的特点是大规模的要素投入和激烈的价格竞争[5]。
高技术产业集群则主要是从产业的角度定义,高技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可以是相对于空白技术领域出现的新技术,也可以是比原有技术更具有技术含量和市场潜力的技术。从这个角度讲,低技术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和贸易驱动,即贸易驱动型集群(trade-driven clusters),而高技术产业集群则是知识驱动型集群(knowledge-driven clusters)[6],这同创新集群的本质特征相一致。因而可以认为高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并无根本区别,都是以知识富集和知识驱动为主要价值生成手段的产业集群,创新集群更切中本质而高技术产业集群则尤其指向高技术类产业。
2高技术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的关系
高技术产业集群指向特定产业,而新兴产业集群则是指向更为明确的一类特定产业,这类产业具有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主导产业的潜力,但在技术和市场准备上还尚未完善。因此,高技术产业集群所涉及的产业可能是一个成熟产业中的高尖端技术领域,而新兴产业集群则可能是面临新市场的不成熟产业,也可能是成熟技术在新市场的创造性应用,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产业视角下的定义,一个是市场视角下的定义。此外,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新企业的创生,这对该类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新创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有利于产业集群环境的优化,从而又加速吸引新创企业的加入,这就是产业集群内企业创生率较高的原因[7],也是新兴产业集群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高技术产业集群也最容易衍生出新兴产业集群,Sturgeon和Lester[8]研究了形成初期高技术企业集群影响新创企业的各种有利因素,通过对比和总结亚特兰大、苏格兰和新加坡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发现,集群中原有企业与新创企业的关系极大地提升了新企业的创生能力。Aharonson等[9]以加拿大在1992—2000年间成立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针对创业者区域选择影响进行调研,研究发现为了从同一技术领域的现有企业中获益,创业者更倾向于在产业集群中创建新公司。王雷[10]研究了北京高科技产业群的形成过程,研究结论认为北京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是从位于中关村的中科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衍生而来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在形成初期也是新兴产业集群,而新兴产业集群又可能是从成熟后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中已经健全的各类孵化机制中进一步衍生而来的。
三、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与基本模式
1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
高技术产业集群具有一般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王缉慈[11]考察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划分为常规技术阶段和高技术阶段,其中,常规技术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常规技术的引进形成新的区域增长点,尤其是常规技术在新的市场空间中的使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广泛引进发达国家的常规技术便符合这一阶段的特征。而随着常规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由常规技术向高技术转型便是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这个时期临近产业集群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就成了企业衍生和技术衍生的母体,而活跃高效的中介机构能够使高技术在资本和科学研究的相遇中迸发新活力。在这个阶段,产业集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在此基础上,杨红燕和邓朝晖[12]将常规技术阶段也视为广义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之一,共划分为孕育、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
常规技术阶段是广义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孕育阶段,高技术产业集群在这一阶段中空间和技术的积累为内部企业提供了联系和交流的基础。而真正标志着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阶段提升的特征是集群网络的形成,即众多企业和相关机构在一地聚集并形成密切的相互关系。高技术企业、中介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等形成了主要的网络结点。但在成长阶段,这种网络关系还主要依托垂直供应链关系和辅助网络关系,尽管存在着日益频繁的非正式交流,但各种创新资源尚没有在完整的产业链或正式的价值链框架中流动。在这个阶段,产业集群的规模不断壮大,配套环境、创新氛围和网络合作基础得到改善,产业集群的技术引进和本地配套能力的关系成为主流,但还没有形成由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来促使本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所需的知识生态。这一问题在高技术企业的成熟阶段得到改善,产业集群的知识富集程度日益提升,大企业研发试验室、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衍生企业和衍生技术不断涌现,高技术产业集群开始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外部企业不断被吸引,产业链逐渐完善,而本地的知识生态和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又在企业衍生和技术衍生中得以实现。由于组织学习和创新氛围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集群成为新创企业和新兴产业的策源地,美国128号公路产业集群的形成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2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在形成机制上的最大差异还在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具有突出的企业衍生效应[13]。新公司的不断涌现过程称为企业衍生过程,企业衍生是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衍生企业与母公司可能会在同一个产业,新旧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推动产品创新,衍生企业更可能关注被母公司忽视的技术工艺和市场空间。衍生企业与母公司如果在不同的产业,那么携带原有产业技术信息的衍生企业与进入产业原有技术范式的融合将会为某种颠覆性的技术带来机会,从而对进入产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硅谷肖克利公司的衍生案例最为著名,一系列高技术企业从原企业母体中衍生出来,形成一个新产业。 根据新企业衍生的基础差异可以将高技术产业集群分为不同类型,而不同类型下企业衍生的方向也各有不同[14]。新企业衍生的基础是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初始禀赋,而企业衍生的方向则依据产业链价值完整性和分工差异分为纵向衍生和横向衍生两种基本方向。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形式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存在着具有技术或人力资本优势的公共基础平台,这个平台可能是由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平台,也可能是由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的研发平台,还可能是由中介机构形成的生产性服务平台等。这类高技术产业集群内没有明显的价值链分工,新企业大多基于共同的平台衍生模式,即所谓的卫星平台式高技术产业集群。第二种形式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是由具有技术和资金等绝对优势的一个或几个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新企业大都以大企业的技术溢出和市场需求为基础衍生而来,集群内的价值链分工以一个或几个核心大企业为主进行延伸,即所谓的核心大企业式高技术产业集群。第三种形式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是由中小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有分工完善的产业价值链,每个价值链环节由若干中小企业组成,不同环节价值链的企业相互协作,而同一环节价值链上的企业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都是以市场交易机制维系,同时科研和服务机构遍布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对这种分工彻底的高技术产业集群而言,大量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机构关注市场需求,为新企业基于产业价值链衍生创造条件,这类高技术产业集群就是所谓的价值链条式产业集群。以上三种高技术产业集群是空间实体集群,还有一种高技术产业集群没有地域空间实体限制,产业价值链通过信息网络联结,其完整性和新企业衍生方向可以表现为上述任何一种高技术产业集群,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虚拟空间突破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地域限制,虽然企业分布于距离彼此较远的地域,但却可以根据实物价值链在虚拟信息价值链上的反映,形成虚拟价值链,从而进行相互协作,以完成高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活动。
尽管高技术产业自身的差异会影响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存在结构和特征,但知识密集性的产学研一体化形式、网络化模式与活跃的创新活动特征等都是不变的,多种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都有高技术企业、中介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等多主体参与,因此,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造与企业衍生的母体组成创新层,高技术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实践者与产业价值分工协作的主体构成核心层,由现代服务业发挥产业粘合剂与价值链分工协作的各个环节形成辐射层,是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共同结构。而由这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以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最终目标的系统配置,就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和不同技术产业背景下的基本模式。
四、政府在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
高技术产业集群是一类特殊的产业集群,它的特殊性在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高技术产业集群往往能够通过创新成功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乃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但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风险巨大,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技术产业投资的高风险性使得政府有理由抑制高风险和创新体系的不完整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效率缺失,并有义务促进通用性技术的进步,防止这类技术创新的停滞不前,如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环境基础设施等。私人投资无法大规模调动诸如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而政府则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并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通过投资带动效应鼓励私人资本进入,从而在特定地区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这种动力机制对中小企业而言意义更为重大,例如,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和价值链条式产业集群,政府通过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和基础设施,从而强化与外部知识的共享和知识溢出活动,这都是政府在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然而,在市场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前提下,政府在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并非没有任何副作用,尤其是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作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在一些市场环节上,政府对参与者的压力、在探索产业发展方向中的过度关注都可能为企业盲目进入释放误导信号,这些政府行为虽然有好的初衷但却产生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尽管政府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学术界对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却是一直给予认同,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政策主张还是优化产业集聚状态的政策引导,或是自发集群形成后的制度创新,政府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美国芝加哥等城市在老工业中心向高科技产业过渡过程中,政府在去除历史优越感和市场风险恐惧感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德国巴伐利亚在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政府在充分调动大学的科研力量,并在当地实施股票买卖特许制度以促进大量从业人员进入新兴产业发挥了特殊贡献[15]。
政府发挥作用的模式往往因情况而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主要模式:一是政府辅助、市场主导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具有基础性作用,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依靠市场与产业的互动方式,美国的128号公路地带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就是典型代表。拥有自主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大企业或是具有传统地区资源优势的中小企业集群等在市场机制的配置下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发挥辅助和支持功能,而非主动干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制定企业和技术引进方面的宽松政策,以及在人才引进、产业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积极配合。二是政府主导型模式。这种模式是政府直接发挥作用,政府在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直接作用。这个直接作用一方面是从无到有的创立,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台湾新竹工业园等,集群本身和集群的主要创新网络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另一方面是对落后技术产业集群的改造,摆脱旧有技术范式下或资源约束下的发展模式,而这一点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是很难实现转型和赶超的,需要政府主导创新资源的流入、融合和新创企业、新兴产业的进入和衍生。这种模式在落后国家的追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人才、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集群发展的初始动力,包括主导产业的规划、大学等科研力量的配置以及高技术产业集群所在地的选择等,并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引导。三是混合主导模式。这种模式是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的并存状态,本质上是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主导模式的过渡。政府主导模式有助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初期的发展,但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的过度干预将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需要将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权还给市场,界定政府在环境优化和提供服务中的作用范围,而演化路径则交给在市场机制中运行的企业主体。在混合主导模式中,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大致均衡,政府要在主导活动和参与、调节活动中找到平衡点,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巩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成果。逐步强化私人资本、中介组织和企业自身在推动产业集群运营中的作用,政府与市场机制的良好配合是这一阶段稳定发展的前提,政府主导权的有序让渡和合理分散是高技术产业集群尽快形成自身运转机制的必经之路。 五、辽宁省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产业集群建设是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明显。然而,截至2013年,在辽宁省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的120个产业集群中,高技术产业集群只占约10%的比重,这与发达国家75%的比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沿海其他省份也达到了平均约45%的比重。并且,作为创新型集群重要产出组成部分的科技型产品,辽宁省的销售收入只有427%的比重,产业集群产品销售收入中占绝大多数的仍是资源类和加工类产品,科技型产品的产出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东部省份。经济结构的调整不能一蹴而就,辽宁省作为基础雄厚的传统工业大省在产业集群建设中具有传统产业集群优势,但在资源型产业向创新型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辽宁省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滞后性为增强辽宁经济发展后劲留下了重大隐患。
如何既不丢掉传统产业的优势,又不在高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掉队,是对辽宁省经济稳定运行和增强发展后劲的考验。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可能作为加快辽宁省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突破口:一是将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纳入统一规划框架,形成集群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协同发展。二是由构建知识生态替代资源依赖,将发挥科技人才和科技中介的作用放在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关键地位。三是在由资源型产业向创新型产业转型过程中,强调市场机制对创新集群路径的塑造。鉴于此,本文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关于加快辽宁省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为高技术产业集群进入新阶段创造条件
加强低端产业集群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互动,包括不同区域产业集群的合作、上下游产业集群的对接和同行业产业集群的合作。建立以集群所在县(市)政府牵头的跨地区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集群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支撑条件,减少资源投入重复和竞争无序。第一,成立跨行政区域的产业集群管理委员会,作为政府服务性组织负责跨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与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工作,有效避免不同行政区划政府之间由于信息沟通不畅而造成各自为政的情况。第二,跨区域产业集群管理委员会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合理布局工业园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处于同一产业链高低两端的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互设研究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用地政策优惠等。第三,设立省、市各级各类发展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参与统筹流转的专业化聚集区内项目建设。允许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对于政府主导的规模以上异地投资企业直接缴纳的主要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省级以下留成部分)收入,自项目投产之日起,投资主体所在地政府与项目入驻地所在政府可以按双方协商一致的税种、比例和期限共同分享。
2加强集群企业与本地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交流互动
截至2013年,辽宁省产业集群累计与23个科研院所对接项目112个,合作共建研发技术平台17个,仅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机构就有135家,高等教育院校94所,仍存在相当大的可利用科研资源,尤其是应对新兴产业发展的特色学科资源亟待开发。鉴于此,辽宁省应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继续推动产业集群与有实力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无缝对接。第一,加强政府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不仅关注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如共建研发实体,也要做好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工作,如每半年举办产学研对接会、每年举办成果展示会,促进产学研各方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加强政策落实力度。第二,对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引导大学和科研机构将研究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转向为企业、产业需求服务上来,省科技厅、各市科技局与企业合作设立以单一集群甚至是以企业为主题的科研项目,从而扭转以论文、专利和课题验收等为主要形式的与现实脱节的科研资源浪费局面。第三,实行兼职教授(研究员)制度,研究人员在保持原岗位、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到中小企业兼职,破除人员流动障碍。由政府出资,开展人员流动计划,选择若干企业岗位,由政府资助派遣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并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设置研究课题,另外,资助企业科研人员到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兼职工作。
3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提升产业灵活度,科技中介机构在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新创企业、衍生企业和衍生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科技中介机构提供了关于资金来源、知识资本和孵化环境的重要平台。第一,注重发挥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在产业集群中可参照天津市的做法,建立“中介—研究机构”系统创新网络,不再将科技中介机构单纯作为连接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纽带,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科技中介机构的力量向大学等科研院所渗透。可以通过科技中介机构完善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人才在企业内挂职交流机制。第二,通过财政等手段鼓励高素质人才向科技中介机构流动,如对科技中介机构在所得税、营业税等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对科技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给予福利待遇上的优待。第三,政府宣传部门加大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宣传作用,开拓网络、手机通讯软件等新媒体渠道对科技中介机构进行宣传,提高科技中介机构在集群内的地位,并定期组织产业内和跨产业之间的交流及研讨互动,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信息情报作用及人才交流中介的作用。第四,加强对科技中介机构的规范性管理,可参照广东做法,出台具体的章程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的认定与管理,制定加快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实施细则,做到有章可依,规范引导与管理。
4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主导相结合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科技导向性决定了其市场敏感度较高,因此,在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强调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主导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第一,辽宁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仍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基础建设还不成熟与完善,政府应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加强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等基础公共平台的建设,为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国际知名公司提供如资源配置、财政税收等扶持政策,吸引其进入产业集群。第二,在管理中,可成立独立的部门对技术引进及知识产权管理进行统筹维护,通过定期举办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先进技术在集群内合理流动。在充分强调政府引导的同时,注重市场机制的主导地位,充分注重科技中介机构的信息情报作用,设立相应分析部门定期对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进行监管和分析。例如,每月数据的统计等,通过其业务动向判断市场的技术走向,设立科技考察团定期出访考察,了解国内其他地区如北京、上海乃至国外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较为突出区域的先进经验,并将其应用于自身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建设当中。第三,编制纵横交叉的技术市场统筹规划,制定科技走向年表和地区产业统计表,分别对科技市场在垂直时间上和水平区域分布上进行分析与规划。 参考文献:
[1]陈搏,王浣尘,张喜征知识资源池:知识创新和共享的宏观机制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6,(S1):274-279
[2]许强,应翔君核心企业主导下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比较——基于多案例研究[J]软科学,2012,(6):10-15
[3]李宇 企业成长创新空间与产业升级——熊彼特假设的理论延伸与中国证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25-227
[4]Porter,ME Clusters and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 (6):78-83
[5]Jacobs, D, Man, A Clusters, Industrial Policy and Firm Strategy [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6, 8(4): 425-437
[6]Johnston, R Clusters: A Review of Their Basis and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 [J]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 & Practice, 2004, 6(3):380-391
[7]Stuart, T, Sorenson, O Liquidity Events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3, 48(2):175-201
[8]Sturgeon,TJ, Lester, RK The New Global SupplyBase: New Challenges for Local Suppliers in East Asia[R] MIT Working Paper , 2003
[9]Aharonson, BS, Baun, JAC, Feldman, MP Borrowing from Neighbors: The Location Choice of Entrepreneurs[R] Druid Summer Conference, 2004
[10]王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增长机理的路径依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22-25
[11]王缉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构架[J]中国工业经济,1998,(3):54-57
[12]杨红燕,邓朝晖高技术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3-57
[13]叶峥,郑健壮 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集群政策比较[J]经济论坛, 2007,(4):14-15
[14]薛伟贤,陈小辉,张月华 高技术产业集群模式比较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9):130-136
[15]刘筱,王铮,赵晶媛政府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以深圳为例[J]科研管理,2006,(7):36-43
(责任编辑:邓菁)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集群;新兴产业集群;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6003407
高技术产业集群又称科技型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在产业集群研究领域和实践建设中的热点。高技术产业集群是一类特殊的产业集群,根据中国科技部的界定,高技术产业集群是具有完善的结构、健全的中介组织和科研单位等外围系统支撑的充满活力的有机体系。围绕高技术的产生和价值创造活动,高科技企业、中介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技术拥有者通过竞争与合作,以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在临近地域内聚集,由于高科技产生的特殊性,这类产业集群往往围绕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周围,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等机制形成多主体参与的产业集群。如美国的硅谷、第三意大利、中国台湾新竹等都是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这类高技术产业集群内的知识链、创新链、产业链及价值链交错纵横,形成了具有持续成长性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经济群落。例如硅谷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在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乃至在引领全球产业演进中打造了最为成功的范例,这使得高技术产业集群成为备受世界各个国家关注的发展领域。
一、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高技术产业集群除了高科技本身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特殊性上,在运行规律上也区别于传统产业集群。首先,高科技产业集群具有知识富集、资本投入巨大和创新风险高等特点,知识是一种特殊的投入要素,不仅不会在使用中消耗,反而会通过知识溢出得以传播和衍生,从而使整个高技术产业集群成为一个知识池(Knowledge Pool)[1]。而知识溢出除了正式传播途径外,非正式交流的作用非常突出,这就使企业聚集的目的不仅局限于物质流动路径缩短这一个优势,还包括聚集的技术外部性、携带知识的人力资源流动以及有意识地为知识的相互作用创造条件从而形成协同创新效应等多方面优势。
集群内部成员的构成,尤其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数量差异,能够最直观地体现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知识资源差异。许强和应翔君[2]通过对比张江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产业集群这两家高技术产业集群,以及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和顺德家电产业集群这两个传统产业集群,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集群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数量非常多,并存在孵化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活动的辅助机构。科研机构密集也导致高技术产业集群从业人员中高学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储备比例都远高于传统产业集群。以张江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为例,该产业集群拥有12个公共服务平台和孵化服务中心,拥有同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大学长期合作的项目,集群中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144%,而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则缺少大学和科研机构,硕士及以上人员只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40%。此外,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同传统产业集群相比还具备强大的信息集成能力,这将直接影响两类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由于信息集成能力差,传统产业集群分工明确,合作伙伴相对固定,而高技术产业集群则凭借强大的信息集成能力采用松散的产业组织形式和虚拟的运作模式,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往往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经济高效地在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中灵活选择合作伙伴,因而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变化较大。
其次,传统产业集群往往是一种基于固定供应链形式的企业聚集,大企业通过规模经济和外部效益共享的方式将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纳入产业集群范畴,无论是主导企业还是配套企业都倾向于稳定的依存关系。而高技术产业集群则带有知识更迭和传播较快的特征,大企业研发试验室、大学和科研机构等都不断通过知识创造衍生新的企业,而人力资本通过携带知识资本也不断出现新创企业,并在某些特定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创新,技术衍生与企业衍生交互进行,随着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新旧企业之间的更迭与融合更加频繁。因此,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为获得和有效利用更多的知识,产学研各方的联系密切,合作的范围也超出了供应链上下游,向上延伸到了创意和设计环节,向下则延伸到了顾客参与和跟踪服务平台的建设。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活跃性特征除了表现在企业与集群内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其他公共研发服务机构等进行互动和学习的横向联系上,还表现为核心大企业与配套企业单向学习和双向学习并存的纵向联系方面,而这与传统产业集群以单向学习为主的纵向联系不同。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即便是中小企业也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可以承接核心大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在项目研发中并非是单向的技术溢出关系,中小企业往往凭借专项优势同核心企业优势互补,能够在合作研发中进行双向的知识技术交流和学习。而传统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则基本属于出于成本考虑的生产性配套环节,中小企业因缺乏资金和科技人才而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与核心企业形成单向技术学习的主从关系。
最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利益来源往往不是刻意寻找技术诀窍,而是识别潜在合作者并建立稳固关系。创新的成功越来越得益于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和共享机制,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核心能力,对创新网络中频繁流动的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等资源做出高效反应。这样的产业集群也是一个密集的创新网络,企业能够在这个网络中及时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以技术购买或合作技术开发等形式获得创新成果。一般来讲,高技术产业集群往往同时包含正式和非正式的创新网络,正式的创新网络是创新网络联系和创新合作活动基于正式契约的安排,但由于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性和人力资本的社会属性,很多合作活动都大大超过正式契约的限制,松散和动态协商的契约安排机制代表着非正式创新网络,这种网络对正式创新网络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产业集群的地理临近性对非正式网络形成提供了便利性,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密切合作,加速了人员交往与创新文化的形成。在这种背景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即集群中企业或机构之间各种社会网络的总和要远远大于传统产业集群,而社会资本是对知识和信息富集人群之间正式网络关系的描述,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资本也为隐性知识溢出提供途径,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越高便越能够在成员之间建立密集联系,加强信任机制和相互识别的可能。社会资本带来的价值增值形式完全不同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降低交易费用获得的企业利润。在基于社会资本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价值增值模式中,无论是核心大企业主导创新的开放式创新能力,还是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嵌入能力都是影响高技术企业绩效的新系统能力。 二、与高技术产业集群相关的概念辨析
1高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的关系
与高技术产业集群概念最为相近的一类产业集群就是创新集群。创新集群主要是针对资源投入型产业集群而言[3]。事实上在Porter[4]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之初,就将创新作为产业集群内在基本特征之一,在后来的发展中,尤其是在中国传播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很多研究都将注意力放在了操作层面,即企业的地理临近性,而对于产业集群内在的运作机制并未完全掌握,由此出现了大量通过聚集获得规模经济的同质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的特点是大规模的要素投入和激烈的价格竞争[5]。
高技术产业集群则主要是从产业的角度定义,高技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可以是相对于空白技术领域出现的新技术,也可以是比原有技术更具有技术含量和市场潜力的技术。从这个角度讲,低技术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和贸易驱动,即贸易驱动型集群(trade-driven clusters),而高技术产业集群则是知识驱动型集群(knowledge-driven clusters)[6],这同创新集群的本质特征相一致。因而可以认为高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并无根本区别,都是以知识富集和知识驱动为主要价值生成手段的产业集群,创新集群更切中本质而高技术产业集群则尤其指向高技术类产业。
2高技术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的关系
高技术产业集群指向特定产业,而新兴产业集群则是指向更为明确的一类特定产业,这类产业具有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主导产业的潜力,但在技术和市场准备上还尚未完善。因此,高技术产业集群所涉及的产业可能是一个成熟产业中的高尖端技术领域,而新兴产业集群则可能是面临新市场的不成熟产业,也可能是成熟技术在新市场的创造性应用,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产业视角下的定义,一个是市场视角下的定义。此外,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新企业的创生,这对该类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新创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有利于产业集群环境的优化,从而又加速吸引新创企业的加入,这就是产业集群内企业创生率较高的原因[7],也是新兴产业集群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高技术产业集群也最容易衍生出新兴产业集群,Sturgeon和Lester[8]研究了形成初期高技术企业集群影响新创企业的各种有利因素,通过对比和总结亚特兰大、苏格兰和新加坡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发现,集群中原有企业与新创企业的关系极大地提升了新企业的创生能力。Aharonson等[9]以加拿大在1992—2000年间成立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针对创业者区域选择影响进行调研,研究发现为了从同一技术领域的现有企业中获益,创业者更倾向于在产业集群中创建新公司。王雷[10]研究了北京高科技产业群的形成过程,研究结论认为北京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是从位于中关村的中科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衍生而来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在形成初期也是新兴产业集群,而新兴产业集群又可能是从成熟后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中已经健全的各类孵化机制中进一步衍生而来的。
三、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与基本模式
1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
高技术产业集群具有一般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王缉慈[11]考察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划分为常规技术阶段和高技术阶段,其中,常规技术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常规技术的引进形成新的区域增长点,尤其是常规技术在新的市场空间中的使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广泛引进发达国家的常规技术便符合这一阶段的特征。而随着常规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由常规技术向高技术转型便是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这个时期临近产业集群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就成了企业衍生和技术衍生的母体,而活跃高效的中介机构能够使高技术在资本和科学研究的相遇中迸发新活力。在这个阶段,产业集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在此基础上,杨红燕和邓朝晖[12]将常规技术阶段也视为广义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之一,共划分为孕育、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
常规技术阶段是广义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孕育阶段,高技术产业集群在这一阶段中空间和技术的积累为内部企业提供了联系和交流的基础。而真正标志着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阶段提升的特征是集群网络的形成,即众多企业和相关机构在一地聚集并形成密切的相互关系。高技术企业、中介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等形成了主要的网络结点。但在成长阶段,这种网络关系还主要依托垂直供应链关系和辅助网络关系,尽管存在着日益频繁的非正式交流,但各种创新资源尚没有在完整的产业链或正式的价值链框架中流动。在这个阶段,产业集群的规模不断壮大,配套环境、创新氛围和网络合作基础得到改善,产业集群的技术引进和本地配套能力的关系成为主流,但还没有形成由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来促使本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所需的知识生态。这一问题在高技术企业的成熟阶段得到改善,产业集群的知识富集程度日益提升,大企业研发试验室、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衍生企业和衍生技术不断涌现,高技术产业集群开始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外部企业不断被吸引,产业链逐渐完善,而本地的知识生态和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又在企业衍生和技术衍生中得以实现。由于组织学习和创新氛围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集群成为新创企业和新兴产业的策源地,美国128号公路产业集群的形成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2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在形成机制上的最大差异还在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具有突出的企业衍生效应[13]。新公司的不断涌现过程称为企业衍生过程,企业衍生是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衍生企业与母公司可能会在同一个产业,新旧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推动产品创新,衍生企业更可能关注被母公司忽视的技术工艺和市场空间。衍生企业与母公司如果在不同的产业,那么携带原有产业技术信息的衍生企业与进入产业原有技术范式的融合将会为某种颠覆性的技术带来机会,从而对进入产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硅谷肖克利公司的衍生案例最为著名,一系列高技术企业从原企业母体中衍生出来,形成一个新产业。 根据新企业衍生的基础差异可以将高技术产业集群分为不同类型,而不同类型下企业衍生的方向也各有不同[14]。新企业衍生的基础是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初始禀赋,而企业衍生的方向则依据产业链价值完整性和分工差异分为纵向衍生和横向衍生两种基本方向。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形式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存在着具有技术或人力资本优势的公共基础平台,这个平台可能是由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平台,也可能是由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的研发平台,还可能是由中介机构形成的生产性服务平台等。这类高技术产业集群内没有明显的价值链分工,新企业大多基于共同的平台衍生模式,即所谓的卫星平台式高技术产业集群。第二种形式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是由具有技术和资金等绝对优势的一个或几个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新企业大都以大企业的技术溢出和市场需求为基础衍生而来,集群内的价值链分工以一个或几个核心大企业为主进行延伸,即所谓的核心大企业式高技术产业集群。第三种形式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是由中小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有分工完善的产业价值链,每个价值链环节由若干中小企业组成,不同环节价值链的企业相互协作,而同一环节价值链上的企业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都是以市场交易机制维系,同时科研和服务机构遍布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对这种分工彻底的高技术产业集群而言,大量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机构关注市场需求,为新企业基于产业价值链衍生创造条件,这类高技术产业集群就是所谓的价值链条式产业集群。以上三种高技术产业集群是空间实体集群,还有一种高技术产业集群没有地域空间实体限制,产业价值链通过信息网络联结,其完整性和新企业衍生方向可以表现为上述任何一种高技术产业集群,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虚拟空间突破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地域限制,虽然企业分布于距离彼此较远的地域,但却可以根据实物价值链在虚拟信息价值链上的反映,形成虚拟价值链,从而进行相互协作,以完成高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活动。
尽管高技术产业自身的差异会影响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存在结构和特征,但知识密集性的产学研一体化形式、网络化模式与活跃的创新活动特征等都是不变的,多种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都有高技术企业、中介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等多主体参与,因此,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造与企业衍生的母体组成创新层,高技术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实践者与产业价值分工协作的主体构成核心层,由现代服务业发挥产业粘合剂与价值链分工协作的各个环节形成辐射层,是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共同结构。而由这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以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最终目标的系统配置,就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和不同技术产业背景下的基本模式。
四、政府在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
高技术产业集群是一类特殊的产业集群,它的特殊性在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高技术产业集群往往能够通过创新成功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乃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但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风险巨大,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技术产业投资的高风险性使得政府有理由抑制高风险和创新体系的不完整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效率缺失,并有义务促进通用性技术的进步,防止这类技术创新的停滞不前,如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环境基础设施等。私人投资无法大规模调动诸如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而政府则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并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通过投资带动效应鼓励私人资本进入,从而在特定地区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这种动力机制对中小企业而言意义更为重大,例如,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和价值链条式产业集群,政府通过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和基础设施,从而强化与外部知识的共享和知识溢出活动,这都是政府在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然而,在市场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前提下,政府在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并非没有任何副作用,尤其是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作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在一些市场环节上,政府对参与者的压力、在探索产业发展方向中的过度关注都可能为企业盲目进入释放误导信号,这些政府行为虽然有好的初衷但却产生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尽管政府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学术界对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却是一直给予认同,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政策主张还是优化产业集聚状态的政策引导,或是自发集群形成后的制度创新,政府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美国芝加哥等城市在老工业中心向高科技产业过渡过程中,政府在去除历史优越感和市场风险恐惧感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德国巴伐利亚在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政府在充分调动大学的科研力量,并在当地实施股票买卖特许制度以促进大量从业人员进入新兴产业发挥了特殊贡献[15]。
政府发挥作用的模式往往因情况而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主要模式:一是政府辅助、市场主导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具有基础性作用,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依靠市场与产业的互动方式,美国的128号公路地带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就是典型代表。拥有自主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大企业或是具有传统地区资源优势的中小企业集群等在市场机制的配置下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发挥辅助和支持功能,而非主动干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制定企业和技术引进方面的宽松政策,以及在人才引进、产业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积极配合。二是政府主导型模式。这种模式是政府直接发挥作用,政府在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直接作用。这个直接作用一方面是从无到有的创立,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台湾新竹工业园等,集群本身和集群的主要创新网络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另一方面是对落后技术产业集群的改造,摆脱旧有技术范式下或资源约束下的发展模式,而这一点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是很难实现转型和赶超的,需要政府主导创新资源的流入、融合和新创企业、新兴产业的进入和衍生。这种模式在落后国家的追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人才、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集群发展的初始动力,包括主导产业的规划、大学等科研力量的配置以及高技术产业集群所在地的选择等,并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引导。三是混合主导模式。这种模式是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的并存状态,本质上是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主导模式的过渡。政府主导模式有助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初期的发展,但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的过度干预将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需要将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权还给市场,界定政府在环境优化和提供服务中的作用范围,而演化路径则交给在市场机制中运行的企业主体。在混合主导模式中,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大致均衡,政府要在主导活动和参与、调节活动中找到平衡点,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巩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成果。逐步强化私人资本、中介组织和企业自身在推动产业集群运营中的作用,政府与市场机制的良好配合是这一阶段稳定发展的前提,政府主导权的有序让渡和合理分散是高技术产业集群尽快形成自身运转机制的必经之路。 五、辽宁省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产业集群建设是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明显。然而,截至2013年,在辽宁省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的120个产业集群中,高技术产业集群只占约10%的比重,这与发达国家75%的比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沿海其他省份也达到了平均约45%的比重。并且,作为创新型集群重要产出组成部分的科技型产品,辽宁省的销售收入只有427%的比重,产业集群产品销售收入中占绝大多数的仍是资源类和加工类产品,科技型产品的产出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东部省份。经济结构的调整不能一蹴而就,辽宁省作为基础雄厚的传统工业大省在产业集群建设中具有传统产业集群优势,但在资源型产业向创新型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辽宁省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滞后性为增强辽宁经济发展后劲留下了重大隐患。
如何既不丢掉传统产业的优势,又不在高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掉队,是对辽宁省经济稳定运行和增强发展后劲的考验。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可能作为加快辽宁省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突破口:一是将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纳入统一规划框架,形成集群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协同发展。二是由构建知识生态替代资源依赖,将发挥科技人才和科技中介的作用放在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关键地位。三是在由资源型产业向创新型产业转型过程中,强调市场机制对创新集群路径的塑造。鉴于此,本文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关于加快辽宁省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为高技术产业集群进入新阶段创造条件
加强低端产业集群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互动,包括不同区域产业集群的合作、上下游产业集群的对接和同行业产业集群的合作。建立以集群所在县(市)政府牵头的跨地区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集群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支撑条件,减少资源投入重复和竞争无序。第一,成立跨行政区域的产业集群管理委员会,作为政府服务性组织负责跨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与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工作,有效避免不同行政区划政府之间由于信息沟通不畅而造成各自为政的情况。第二,跨区域产业集群管理委员会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合理布局工业园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处于同一产业链高低两端的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互设研究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用地政策优惠等。第三,设立省、市各级各类发展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参与统筹流转的专业化聚集区内项目建设。允许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对于政府主导的规模以上异地投资企业直接缴纳的主要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省级以下留成部分)收入,自项目投产之日起,投资主体所在地政府与项目入驻地所在政府可以按双方协商一致的税种、比例和期限共同分享。
2加强集群企业与本地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交流互动
截至2013年,辽宁省产业集群累计与23个科研院所对接项目112个,合作共建研发技术平台17个,仅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机构就有135家,高等教育院校94所,仍存在相当大的可利用科研资源,尤其是应对新兴产业发展的特色学科资源亟待开发。鉴于此,辽宁省应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继续推动产业集群与有实力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无缝对接。第一,加强政府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不仅关注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如共建研发实体,也要做好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工作,如每半年举办产学研对接会、每年举办成果展示会,促进产学研各方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加强政策落实力度。第二,对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引导大学和科研机构将研究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转向为企业、产业需求服务上来,省科技厅、各市科技局与企业合作设立以单一集群甚至是以企业为主题的科研项目,从而扭转以论文、专利和课题验收等为主要形式的与现实脱节的科研资源浪费局面。第三,实行兼职教授(研究员)制度,研究人员在保持原岗位、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到中小企业兼职,破除人员流动障碍。由政府出资,开展人员流动计划,选择若干企业岗位,由政府资助派遣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并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设置研究课题,另外,资助企业科研人员到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兼职工作。
3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提升产业灵活度,科技中介机构在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新创企业、衍生企业和衍生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科技中介机构提供了关于资金来源、知识资本和孵化环境的重要平台。第一,注重发挥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在产业集群中可参照天津市的做法,建立“中介—研究机构”系统创新网络,不再将科技中介机构单纯作为连接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纽带,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科技中介机构的力量向大学等科研院所渗透。可以通过科技中介机构完善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人才在企业内挂职交流机制。第二,通过财政等手段鼓励高素质人才向科技中介机构流动,如对科技中介机构在所得税、营业税等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对科技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给予福利待遇上的优待。第三,政府宣传部门加大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宣传作用,开拓网络、手机通讯软件等新媒体渠道对科技中介机构进行宣传,提高科技中介机构在集群内的地位,并定期组织产业内和跨产业之间的交流及研讨互动,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信息情报作用及人才交流中介的作用。第四,加强对科技中介机构的规范性管理,可参照广东做法,出台具体的章程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的认定与管理,制定加快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实施细则,做到有章可依,规范引导与管理。
4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主导相结合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科技导向性决定了其市场敏感度较高,因此,在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强调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主导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第一,辽宁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仍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基础建设还不成熟与完善,政府应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加强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等基础公共平台的建设,为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国际知名公司提供如资源配置、财政税收等扶持政策,吸引其进入产业集群。第二,在管理中,可成立独立的部门对技术引进及知识产权管理进行统筹维护,通过定期举办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先进技术在集群内合理流动。在充分强调政府引导的同时,注重市场机制的主导地位,充分注重科技中介机构的信息情报作用,设立相应分析部门定期对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进行监管和分析。例如,每月数据的统计等,通过其业务动向判断市场的技术走向,设立科技考察团定期出访考察,了解国内其他地区如北京、上海乃至国外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较为突出区域的先进经验,并将其应用于自身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建设当中。第三,编制纵横交叉的技术市场统筹规划,制定科技走向年表和地区产业统计表,分别对科技市场在垂直时间上和水平区域分布上进行分析与规划。 参考文献:
[1]陈搏,王浣尘,张喜征知识资源池:知识创新和共享的宏观机制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6,(S1):274-279
[2]许强,应翔君核心企业主导下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比较——基于多案例研究[J]软科学,2012,(6):10-15
[3]李宇 企业成长创新空间与产业升级——熊彼特假设的理论延伸与中国证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25-227
[4]Porter,ME Clusters and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 (6):78-83
[5]Jacobs, D, Man, A Clusters, Industrial Policy and Firm Strategy [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6, 8(4): 425-437
[6]Johnston, R Clusters: A Review of Their Basis and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 [J]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 & Practice, 2004, 6(3):380-391
[7]Stuart, T, Sorenson, O Liquidity Events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3, 48(2):175-201
[8]Sturgeon,TJ, Lester, RK The New Global SupplyBase: New Challenges for Local Suppliers in East Asia[R] MIT Working Paper , 2003
[9]Aharonson, BS, Baun, JAC, Feldman, MP Borrowing from Neighbors: The Location Choice of Entrepreneurs[R] Druid Summer Conference, 2004
[10]王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增长机理的路径依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22-25
[11]王缉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构架[J]中国工业经济,1998,(3):54-57
[12]杨红燕,邓朝晖高技术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3-57
[13]叶峥,郑健壮 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集群政策比较[J]经济论坛, 2007,(4):14-15
[14]薛伟贤,陈小辉,张月华 高技术产业集群模式比较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9):130-136
[15]刘筱,王铮,赵晶媛政府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以深圳为例[J]科研管理,2006,(7):36-43
(责任编辑:邓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