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县域经济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以黄冈市下辖的十个县区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指标从六个维度分别对其经济的绿色发展情况进行评分和排序,并结合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条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因子分析
一、黄冈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以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愈加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十九大提出对生态文明体制要加快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央环保督察组也前往全国各地巡视,对各级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其中黄冈市作为湖北武汉城市圈重要成员之一,其经济发展对于推动中国中部地区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背景下黄冈市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也有助于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黄冈市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1.指标选取
在前人基础上从增长质量、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四个维度选取15项指标:增长质量维度,选取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资源利用维度,选取常用耕地面积、工业用电量降低率、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地耗降低率。环境治理维度,选取废水排放总量减少率、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减少、氨氮排放总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生态保护维度,选取森林覆盖率指标、森林蓄积量指标。经检验,评价指标体系信效度良好(α=0.714;KMO=0.681,sig.=0),适合因子分析。
2.基于因子分析的黄冈市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
(1)黄冈市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公共因子提取。将黄冈市下辖的各县区市指标输入SPSS 19.0数据分析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前六个主成分均具有较大的特征值,对总方差解释累积贡献率达到94.52%,因此选取前六个公共因子作为该指标体系的主成分,依次命名为民生发展因子、治污减排因子、生态资源保护因子、经济增长因子、资源利用效率因子和第三产业增加因子。
(2)黄冈市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函数。根据上述被确定为的六项公共因子,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对各项公共因子进行加权汇总,得到黄冈市下辖的各县区市的综合得分函数:=(30.549*+19.048*+16.239*+13.252*+8.245*+7.191*)/0.945
将各县区市公共因子得分带入函数中得到黄冈市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得分及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黄州区(69.8)、武穴市(59.2)、麻城市(35.9)、罗田县(-5.8)、蕲春县(-7.8)、黄梅县(-20.6)、英山县(-23.0)、团风县(-35.9)、红安县(-37.2)、浠水县(-75.6)。
(3)黄冈市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分指标评价。为进一步了解黄冈市下辖的各县区市间的经济绿色发展各维度间的具体情况,将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六项主成分提取出来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中,民生发展因子得分最高为武穴市,而红安县、英山县、罗田县则处于末三位。
三、研究結论
1.黄冈市下辖各县区市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层次偏低、差异较大。各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评分排名显示,黄冈市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综合水平普遍偏低,仅有黄州区和武穴市的评分处于平均水平以上。同时各个县域的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趋势,处于低水平的县区市较多。
2.民生发展等公共因子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县域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民生发展状况占据评价体系的最大权重,说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下发展绿色经济正是为了惠及民生,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获得感。
四、建议与对策
1.关注资源禀赋差异,制定差异化绿色发展策略。黄冈市下辖县区市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具有不同的产业发展潜力与实力,因此在制定经济的绿色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已有的差异性,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
2.依托工业园区,重点实现技术的突破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业园区往往是一个县级行政区域的产业核心,带动着该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样也可能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需要工业园区发挥企业责任感,重点研发,实现以往高污染技术的低碳化、低污染化的改造,引进高标准生产工艺。
3.以民生为导向,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县域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民生发展状况占据评价体系的最大权重,因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人民的福利。社会各主体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意识到自身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制止土地污染对百姓身心健康的危害,提升百姓对生活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吴慧玲,齐晓安,张玉琳.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差异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6
[2]成金华,陈 军,李 悦.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
[3]丁 刚,陈奇玲.绿色经济的涵义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关键词: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因子分析
一、黄冈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以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愈加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十九大提出对生态文明体制要加快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央环保督察组也前往全国各地巡视,对各级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其中黄冈市作为湖北武汉城市圈重要成员之一,其经济发展对于推动中国中部地区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背景下黄冈市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也有助于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黄冈市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1.指标选取
在前人基础上从增长质量、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四个维度选取15项指标:增长质量维度,选取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资源利用维度,选取常用耕地面积、工业用电量降低率、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地耗降低率。环境治理维度,选取废水排放总量减少率、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减少、氨氮排放总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生态保护维度,选取森林覆盖率指标、森林蓄积量指标。经检验,评价指标体系信效度良好(α=0.714;KMO=0.681,sig.=0),适合因子分析。
2.基于因子分析的黄冈市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
(1)黄冈市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公共因子提取。将黄冈市下辖的各县区市指标输入SPSS 19.0数据分析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前六个主成分均具有较大的特征值,对总方差解释累积贡献率达到94.52%,因此选取前六个公共因子作为该指标体系的主成分,依次命名为民生发展因子、治污减排因子、生态资源保护因子、经济增长因子、资源利用效率因子和第三产业增加因子。
(2)黄冈市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函数。根据上述被确定为的六项公共因子,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对各项公共因子进行加权汇总,得到黄冈市下辖的各县区市的综合得分函数:=(30.549*+19.048*+16.239*+13.252*+8.245*+7.191*)/0.945
将各县区市公共因子得分带入函数中得到黄冈市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得分及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黄州区(69.8)、武穴市(59.2)、麻城市(35.9)、罗田县(-5.8)、蕲春县(-7.8)、黄梅县(-20.6)、英山县(-23.0)、团风县(-35.9)、红安县(-37.2)、浠水县(-75.6)。
(3)黄冈市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分指标评价。为进一步了解黄冈市下辖的各县区市间的经济绿色发展各维度间的具体情况,将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六项主成分提取出来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中,民生发展因子得分最高为武穴市,而红安县、英山县、罗田县则处于末三位。
三、研究結论
1.黄冈市下辖各县区市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层次偏低、差异较大。各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评分排名显示,黄冈市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综合水平普遍偏低,仅有黄州区和武穴市的评分处于平均水平以上。同时各个县域的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趋势,处于低水平的县区市较多。
2.民生发展等公共因子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县域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民生发展状况占据评价体系的最大权重,说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下发展绿色经济正是为了惠及民生,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获得感。
四、建议与对策
1.关注资源禀赋差异,制定差异化绿色发展策略。黄冈市下辖县区市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具有不同的产业发展潜力与实力,因此在制定经济的绿色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已有的差异性,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
2.依托工业园区,重点实现技术的突破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业园区往往是一个县级行政区域的产业核心,带动着该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样也可能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需要工业园区发挥企业责任感,重点研发,实现以往高污染技术的低碳化、低污染化的改造,引进高标准生产工艺。
3.以民生为导向,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县域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民生发展状况占据评价体系的最大权重,因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人民的福利。社会各主体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意识到自身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制止土地污染对百姓身心健康的危害,提升百姓对生活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吴慧玲,齐晓安,张玉琳.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差异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6
[2]成金华,陈 军,李 悦.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
[3]丁 刚,陈奇玲.绿色经济的涵义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