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思路,探索符合实际统筹治理的新途径是当前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新的方向,各地区在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创新思路,不断进取,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结合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新型农田水利;建设机制。
菏泽市在近几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创新思路,统筹治理,取得了优异成绩。一是突出水地建设,实行综合治水。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搞好新打机井、旧井改造水利工程,加强水库、塘坝等集雨灌溉工程,通过挖、拦、蓄,实现水地的新增、恢复、改善和节水。二是坚持项目整合,统筹协调推进。统筹发挥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作用,实现了当前与长远、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水地建设与林草地建设的统筹合理安排,使工
程建设更趋科学化,更具效益性。
一、创新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首先是市、县、乡三级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和支持力度,明确投入责任,尽力发挥投入主体和引导投资的作用。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其次是整合好各项农建生态资金。本着“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名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等各项生态农建资金科学整合,捆绑使用,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三是实行“民办公助”。在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放开建设权,引导鼓励农民和民营企业大户投资投劳,兴办农田水利设施和生态农建工程。对农民和民营企业大户投资的农建工程,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等倾斜政策,技术上扶持,信贷上优先,资金上政府给予适当奖励扶助。创新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实现工程利用和工程效益最大化我们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明晰农田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所有权,落实管护主体,确保工程的有效运行维护。对受益户较多的小型工程,由受益户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相关设施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已获得政府资金补助的民营工程转让产权时,按工程建设投入比例回收政府补助资金,继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总之,不管是原有的还是新建的工程,都要通过产权改革,落实所有者和管护主体,让农民自己经营,自己管理。同时,引导农民围绕“三地”建设,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并用行政、经济手段约束不良用水行为,推行节水型农业,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二、农田水利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和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求实创新农田水利建设机制,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面临新的环境和问题,由于农村“两工”的取消等因素,不可避免地给农田水利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工作难度。
1、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从根本上解决建设管理政策问题。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专业灌溉管理组织,既有管理和使用合作组织渠系范围内水利工程的权利,也有自主安排灌溉用水的调度权、工程维护与改造的决策权、工程规划的参与权、工程建设的实施权。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既可以解决建设任务需要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上限规定的矛盾问题,又可以解决建后管护组织落实难、运行难的问题。
2、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首先,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增加专项资金的资金规模,加大对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工程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工程建设的补助标准,对群众自发筹资筹劳开展的农田水利建设给予补助。其次,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组织群众筹资筹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第三,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放手搞活民营水利,吸引民间投入。以投资权换经营权、以水土资源换用水灌溉权,以经营使用权换防汛保安责任,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民用、民建、民营、民管”的全社会办水利的局面,掀起“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的热潮。通过产权置换、体制变革,实现小型水利工程民营化,充分调动个体或民营经济实体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通过经营权、收益权的转让换取对农业、农民提供用水服务。
3、实行“以奖代投、先建后补”的管理模式。要逐步改变“先补后建”、“自上而下”的做法,按照先期实施、竣工验收、按实补助的原则,通过“先建后补”、“自下而上”,调动和鼓励农民自主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同时,要改变由国家先投入资金、下达计划后实施的做法,而要根据完成的农田水利工程的类别、工程规模、建设标准进行适当奖励的办法。
4、进一步整合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按照“统一规划、项目管理、渠道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把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专项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阶段,每个县每年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部门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多为部门分割使用,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若以水利部门做规划、设计为依托,其他部门资金整合,农民自主建设,则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我市的各县区农业用水情况同样存在困难问题,借鉴成功之地的运行管理机制,愿能为我市的农村水利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扩大内需、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田水利建设面广量大,除了小型农田水利、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外,还有大中型灌区的田间配套、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排水、水土保持、农村治污,以及在有水土资源条件的地方,需兴建一批新的农田灌排工程等,目前都存在缺乏建设资金投入的问题,急需加大投入。农田水利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必须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比新建更为重要。目前,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困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已刻不容缓。农田水利工程,如小型水库、农田机井、灌区末级渠系属于县、乡或村所有,过去都由乡水利站进行业务指导管理,管理水平低。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水利站撤消,改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指导管理,管理力量薄弱。在目前土地以家庭经营承包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下,依靠乡、村集体和农民群众来管好、用好农田水利设施,难度很大。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维护运行经费保障和机制问题,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养分离”的原则,对公益性部分将其工资和养护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提高管护效果,充分发挥已建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益。
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农田水利建设需要长期地积累和不断地更新完善,要突出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完善大型水利工程配套。下大力气抓紧完善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配套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突出抓好田间配套,充分发挥现有的水利设施的作用。
二是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大中型水利工程难以覆盖的地方,要优先安排资金,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兴建一批水窖、集雨池等积水灌溉工程。在有水无井、配套不健全的地方,进行井电配套、渠系延伸,扩大灌溉面积。
三是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发展投资大、效益高的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地埋管道、软带微喷等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模式。
四是着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是当前最受农民欢迎的民心工程之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投入力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新型农田水利;建设机制。
菏泽市在近几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创新思路,统筹治理,取得了优异成绩。一是突出水地建设,实行综合治水。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搞好新打机井、旧井改造水利工程,加强水库、塘坝等集雨灌溉工程,通过挖、拦、蓄,实现水地的新增、恢复、改善和节水。二是坚持项目整合,统筹协调推进。统筹发挥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作用,实现了当前与长远、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水地建设与林草地建设的统筹合理安排,使工
程建设更趋科学化,更具效益性。
一、创新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首先是市、县、乡三级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和支持力度,明确投入责任,尽力发挥投入主体和引导投资的作用。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其次是整合好各项农建生态资金。本着“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名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等各项生态农建资金科学整合,捆绑使用,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三是实行“民办公助”。在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放开建设权,引导鼓励农民和民营企业大户投资投劳,兴办农田水利设施和生态农建工程。对农民和民营企业大户投资的农建工程,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等倾斜政策,技术上扶持,信贷上优先,资金上政府给予适当奖励扶助。创新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实现工程利用和工程效益最大化我们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明晰农田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所有权,落实管护主体,确保工程的有效运行维护。对受益户较多的小型工程,由受益户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相关设施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已获得政府资金补助的民营工程转让产权时,按工程建设投入比例回收政府补助资金,继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总之,不管是原有的还是新建的工程,都要通过产权改革,落实所有者和管护主体,让农民自己经营,自己管理。同时,引导农民围绕“三地”建设,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并用行政、经济手段约束不良用水行为,推行节水型农业,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二、农田水利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和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求实创新农田水利建设机制,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面临新的环境和问题,由于农村“两工”的取消等因素,不可避免地给农田水利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工作难度。
1、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从根本上解决建设管理政策问题。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专业灌溉管理组织,既有管理和使用合作组织渠系范围内水利工程的权利,也有自主安排灌溉用水的调度权、工程维护与改造的决策权、工程规划的参与权、工程建设的实施权。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既可以解决建设任务需要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上限规定的矛盾问题,又可以解决建后管护组织落实难、运行难的问题。
2、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首先,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增加专项资金的资金规模,加大对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工程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工程建设的补助标准,对群众自发筹资筹劳开展的农田水利建设给予补助。其次,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组织群众筹资筹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第三,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放手搞活民营水利,吸引民间投入。以投资权换经营权、以水土资源换用水灌溉权,以经营使用权换防汛保安责任,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民用、民建、民营、民管”的全社会办水利的局面,掀起“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的热潮。通过产权置换、体制变革,实现小型水利工程民营化,充分调动个体或民营经济实体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通过经营权、收益权的转让换取对农业、农民提供用水服务。
3、实行“以奖代投、先建后补”的管理模式。要逐步改变“先补后建”、“自上而下”的做法,按照先期实施、竣工验收、按实补助的原则,通过“先建后补”、“自下而上”,调动和鼓励农民自主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同时,要改变由国家先投入资金、下达计划后实施的做法,而要根据完成的农田水利工程的类别、工程规模、建设标准进行适当奖励的办法。
4、进一步整合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按照“统一规划、项目管理、渠道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把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专项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阶段,每个县每年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部门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多为部门分割使用,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若以水利部门做规划、设计为依托,其他部门资金整合,农民自主建设,则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我市的各县区农业用水情况同样存在困难问题,借鉴成功之地的运行管理机制,愿能为我市的农村水利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扩大内需、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田水利建设面广量大,除了小型农田水利、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外,还有大中型灌区的田间配套、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排水、水土保持、农村治污,以及在有水土资源条件的地方,需兴建一批新的农田灌排工程等,目前都存在缺乏建设资金投入的问题,急需加大投入。农田水利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必须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比新建更为重要。目前,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困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已刻不容缓。农田水利工程,如小型水库、农田机井、灌区末级渠系属于县、乡或村所有,过去都由乡水利站进行业务指导管理,管理水平低。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水利站撤消,改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指导管理,管理力量薄弱。在目前土地以家庭经营承包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下,依靠乡、村集体和农民群众来管好、用好农田水利设施,难度很大。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维护运行经费保障和机制问题,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养分离”的原则,对公益性部分将其工资和养护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提高管护效果,充分发挥已建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益。
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农田水利建设需要长期地积累和不断地更新完善,要突出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完善大型水利工程配套。下大力气抓紧完善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配套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突出抓好田间配套,充分发挥现有的水利设施的作用。
二是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大中型水利工程难以覆盖的地方,要优先安排资金,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兴建一批水窖、集雨池等积水灌溉工程。在有水无井、配套不健全的地方,进行井电配套、渠系延伸,扩大灌溉面积。
三是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发展投资大、效益高的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地埋管道、软带微喷等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模式。
四是着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是当前最受农民欢迎的民心工程之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投入力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