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能否把握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通过一定策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 班级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18-02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积极正确引导,成为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级日常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辅导员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值得研究。
一、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年中后期,个体的生理发展已经接近完成,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种种生理功能,而其心理尚未成熟。在此期间,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希望摆脱父母、老师的监督、管教和束缚。大学阶段是学生真正摆脱外界的依赖、全面走向成熟、建立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生正经历着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矛盾多、内心冲突多,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狂风暴雨期”。近年来,大学生一些自杀行为在我们周围频频发生,一度成为网络热搜。作为时代娇子,他们为何如此轻易舍弃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可见作为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的。
二、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下班级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对于辅导员来说,管理好班级是最重要的工作目标,但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方向——群体心态,却往往被忽视。所谓群体心态,是指因为某种纽带关系(如学习、工作等)而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的具有共同倾向性的心理状态,与个人独处时的心理状态有所不同,是人类及其社会的一种本原状态,它基本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或者理性“基本趋零”的潜在的状态。群体心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归属感。这是群体心态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是一种个体以所参加的群体为出发点,自觉把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向群体靠拢的情感,自觉维护群体声誉,顾及群体利益,并与群体内其他成员一起,情感上产生共鸣,行为上保持一致。例如,一个大学生在社会上向其他人表明身份时,我是某某学校的,正是归属感的一种具体表现。个人归属感的强烈程度,因群体凝聚力的大小而不同,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则个人的归属感就越强。
二是认同感。这是指个体成员对所在群体的认知和评价基本保持一致的情感。一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之间都有着共同和基本一致的目标和利益,这就使得该群体在对外关系,尤其是触及到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时,群体成员都会保持一致的意见和看法。例如,在学校运动会上,同在一个班的同学当然都希望本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当本校的同学和外人发生矛盾时,心理上总是会倾向本校同学。
三是促进心理。这是基于群体心态的归属感、认同感而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我们常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这种状况:同一个人,个体状态下很少做的事情,在群体中却做了;在个体状态下不敢表现的行为,在群体中却表现踊跃。这是因为个体由于有了群体的强大支持和后盾力量,自己的信心和勇气顿时感到强大起来,无形中唤醒了个人的内在潜力。
所以,辅导员要想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就有必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而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师生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双方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这种关系下,辅导员工作就容易开展。学生遇到解不开的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就会主动找到辅导员,敞开心扉,接受辅导员的劝慰。在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下,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护和关心,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生意義,所谓心理问题诱发的心理障碍、心理危机就不复存在了。
2.健康的班级氛围、民主的课堂环境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生不只是单个的个体,他们要融入班级这个集体中。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而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因此,班风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心理氛围,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健康班级氛围显示着班级中各种成员共同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性,若班内呈现认真读书、勤学向上的风气,学生就会对人生抱积极乐观的态度,对自己严格要求,自觉积累知识,向优秀同学学习。班级将呈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之风,学生能形成对他人有热心、爱心、关心等健康心理,同时,看待问题和挫折能开朗乐观,正视现实,积极解决。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是课堂。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学生,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渴望与老师平等交流、渴望自由地发表意见。作为教师,应认识到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老师要给予体谅、理解、帮助,而不是嘲笑、打击。这种“人性化”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主题班会、心理团体辅导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班会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阵地,是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辅导员开好每一次主题班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可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这就需要辅导员经常和学生谈心、深入学生宿舍、洞悉学生的变化,根据班级学生表现出的倾向性的心理问题,确立主题班会内容或心理团体辅导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启发,掌握一般的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家校联手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
孩子的第一学校是家庭,第一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是家长。正是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优越性的。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大学生阶段,为数不少的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就业,给予学生的是最大的经济支持,但忽略了孩子对精神需求和感情需求的要求。独在异乡求学,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时,更需要父母的理解、支持、关爱。因此只有家校联手,才能达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侯亚玲;班级管理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周刊》-2016
[2]王建中;正确评价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国高等教育》- 2002
[3]黄干密;利用课堂教学心理卫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
【关键词】辅导员 班级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18-02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积极正确引导,成为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级日常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辅导员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值得研究。
一、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年中后期,个体的生理发展已经接近完成,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种种生理功能,而其心理尚未成熟。在此期间,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希望摆脱父母、老师的监督、管教和束缚。大学阶段是学生真正摆脱外界的依赖、全面走向成熟、建立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生正经历着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矛盾多、内心冲突多,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狂风暴雨期”。近年来,大学生一些自杀行为在我们周围频频发生,一度成为网络热搜。作为时代娇子,他们为何如此轻易舍弃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可见作为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的。
二、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下班级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对于辅导员来说,管理好班级是最重要的工作目标,但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方向——群体心态,却往往被忽视。所谓群体心态,是指因为某种纽带关系(如学习、工作等)而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的具有共同倾向性的心理状态,与个人独处时的心理状态有所不同,是人类及其社会的一种本原状态,它基本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或者理性“基本趋零”的潜在的状态。群体心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归属感。这是群体心态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是一种个体以所参加的群体为出发点,自觉把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向群体靠拢的情感,自觉维护群体声誉,顾及群体利益,并与群体内其他成员一起,情感上产生共鸣,行为上保持一致。例如,一个大学生在社会上向其他人表明身份时,我是某某学校的,正是归属感的一种具体表现。个人归属感的强烈程度,因群体凝聚力的大小而不同,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则个人的归属感就越强。
二是认同感。这是指个体成员对所在群体的认知和评价基本保持一致的情感。一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之间都有着共同和基本一致的目标和利益,这就使得该群体在对外关系,尤其是触及到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时,群体成员都会保持一致的意见和看法。例如,在学校运动会上,同在一个班的同学当然都希望本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当本校的同学和外人发生矛盾时,心理上总是会倾向本校同学。
三是促进心理。这是基于群体心态的归属感、认同感而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我们常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这种状况:同一个人,个体状态下很少做的事情,在群体中却做了;在个体状态下不敢表现的行为,在群体中却表现踊跃。这是因为个体由于有了群体的强大支持和后盾力量,自己的信心和勇气顿时感到强大起来,无形中唤醒了个人的内在潜力。
所以,辅导员要想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就有必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而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师生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双方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这种关系下,辅导员工作就容易开展。学生遇到解不开的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就会主动找到辅导员,敞开心扉,接受辅导员的劝慰。在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下,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护和关心,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生意義,所谓心理问题诱发的心理障碍、心理危机就不复存在了。
2.健康的班级氛围、民主的课堂环境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生不只是单个的个体,他们要融入班级这个集体中。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而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因此,班风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心理氛围,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健康班级氛围显示着班级中各种成员共同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性,若班内呈现认真读书、勤学向上的风气,学生就会对人生抱积极乐观的态度,对自己严格要求,自觉积累知识,向优秀同学学习。班级将呈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之风,学生能形成对他人有热心、爱心、关心等健康心理,同时,看待问题和挫折能开朗乐观,正视现实,积极解决。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是课堂。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学生,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渴望与老师平等交流、渴望自由地发表意见。作为教师,应认识到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老师要给予体谅、理解、帮助,而不是嘲笑、打击。这种“人性化”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主题班会、心理团体辅导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班会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阵地,是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辅导员开好每一次主题班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可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这就需要辅导员经常和学生谈心、深入学生宿舍、洞悉学生的变化,根据班级学生表现出的倾向性的心理问题,确立主题班会内容或心理团体辅导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启发,掌握一般的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家校联手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
孩子的第一学校是家庭,第一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是家长。正是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优越性的。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大学生阶段,为数不少的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就业,给予学生的是最大的经济支持,但忽略了孩子对精神需求和感情需求的要求。独在异乡求学,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时,更需要父母的理解、支持、关爱。因此只有家校联手,才能达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侯亚玲;班级管理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周刊》-2016
[2]王建中;正确评价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国高等教育》- 2002
[3]黄干密;利用课堂教学心理卫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