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一些热点问题在生物高考中频频出现。如何将书本中知识与生物热点联系起来?如何在教学中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呢?笔者通过将生物热点问题化为背景材料,以“展示背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这条主线贯穿于教学始终,将书本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武器,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解决问题中碰撞,让课堂成为知识碰撞的殿堂。
一、以“酵母菌”为背景材料的问题导学法运用
下面以“细胞呼吸”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以酵母菌为背景材料的问题导学法运用。提出问题:
问题一: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与细菌的结构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为探究酵母菌呼吸场所作铺垫。
问题二: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繁殖较快。酵母菌在生长发育中所需的能量从哪里来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有氧呼吸的过程与场所。
问题三:在缺氧条件下,酵母菌也能生长,这是为什么呢?酵母菌常用作酿酒,酵母菌是怎样酿酒的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过程与场所。并总结酵母菌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性。
问题四:在缺氧条件下,所有的生物都能生长吗?生物无氧呼吸都产生酒精吗?乳酸菌是怎样发酵酸奶的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无氧呼吸发酵乳酸过程及场所,将所有生物的代谢类型进行分类、归纳。
问题五:有一位同学欲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在实验实施前,你能为他提供一些建议,并帮助他设计实验装置吗?
设计意图:此问题聚焦核心素养,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分析和应用。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对细胞呼吸的概念建模,总结基本概念、反应过程,实验探究、建立知识网络。
本节课以酵母菌为背景材料,在“展示背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中,达成学习目标,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以“玉米”为背景材料的问题导学法运用
玉米在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生物育种、基因工程中常作为背景材料,应用频率较高。下面以“生物育种专题复习”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以玉米为背景材料的问题导学法运用。
展示背景:玉米,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雌雄同株。玉米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中国各地均有栽培,营养价值丰富,深受人民喜爱。玉米的病虫害有30多种,主要有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病毒病和茎腐病等。虫害有玉米螟、地老虎、蝼蛄、红蜘蛛、高粱条螟和粘虫等。
提出问题:
问题一:品种A籽粒多,但不抗黑粉病;品种B籽粒少,但抗黑粉病。设想你是一位玉米育种专家,有什么方法能培育出籽粒多,抗黑粉病的优良品种?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杂交育种的原理、过程、优缺点。
问题二:杂交育种时间过长,市场需求不能快速满足,有没有更快速的方法得到稳定遗传的籽粒多,抗黑粉病的玉米品种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单倍体育种过程、方法、优缺点。
问题三:玉米是高产作物,但由于自然、生产、社会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玉米的增产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要想培育出产量更高的玉米新品种,你有什么方法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诱变育种的方法、优缺点、特点。
问题四:农业生产中,常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育种方法来提高玉米作物产量,该如何操作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多倍体育种过程、特点、优缺点。
问题五:玉米螟是玉米常见虫害之一,凡被玉米螟为害的果穗或茎秆,穗腐与茎腐同时发生,经济损失严重。现科学家发现在某种微生物中存在玉米螟抗性基因,你有培育抗虫玉米品种解决方案吗?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基因工程的方法、优缺点、特点。
总结提升:建立五种育种方法知识网络和概念模型,帮助学生学会用知識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社会责任。
三、背景材料在问题导学法中的运用
(一) 背景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除了酵母菌和玉米,还有很多生物可作为背景材料,像小麦、豌豆、家兔、小鼠、水稻、棉花等。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择和编写,以背景材料将问题串情景化,形成教学支架高效支撑课堂,让学生解决生物实际问题,这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问题设置阶梯化、有效化、系列化
问题设置有效化。可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在课前组织好学生进行预习,帮助学生寻找、搜集资料,让学生事先了解背景材料中涉及的知识,有一定能力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预习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完成学习任务。问题设置阶梯化。既要紧贴背景材料,突出背景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又要把握学情,明确学习目标,由易到难地组织问题。问题难度值的设置要符合最近发展区。问题设置系列化。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贯穿课堂始终。问题设置应循序渐进,切勿问偏题、问跑题、问怪题。
(三)问题解决科学化、引导化、准确化
问题解决引导化。著名教育家布鲁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在问题导学中,“问”是基础,但“导”是关键。让学生从“有问”到“无问”再到产生“新问”。问题解决科学化。学生可采用小组讨论、自我建模、演算推理等方式,通过分析、判断、优化,共同探究中提升科学思维。问题解决准确化。教师应为引导者,在学生思维碰撞后,及时给予点拨,做好知识转化的脚手架,将知识真正内化到学生心中。
(四)总结提升完整化、深入化、系统化
教师引导学生对背景材料中隐含的生物知识进行科学分析,完整、系统地构建起知识网络,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深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将背景材料融入问题导学法中,将课堂变得有神有形,神不散形亦不散。小小问题,其实蕴藏着无限的智慧。
责任编辑
一、以“酵母菌”为背景材料的问题导学法运用
下面以“细胞呼吸”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以酵母菌为背景材料的问题导学法运用。提出问题:
问题一: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与细菌的结构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为探究酵母菌呼吸场所作铺垫。
问题二: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繁殖较快。酵母菌在生长发育中所需的能量从哪里来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有氧呼吸的过程与场所。
问题三:在缺氧条件下,酵母菌也能生长,这是为什么呢?酵母菌常用作酿酒,酵母菌是怎样酿酒的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过程与场所。并总结酵母菌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性。
问题四:在缺氧条件下,所有的生物都能生长吗?生物无氧呼吸都产生酒精吗?乳酸菌是怎样发酵酸奶的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无氧呼吸发酵乳酸过程及场所,将所有生物的代谢类型进行分类、归纳。
问题五:有一位同学欲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在实验实施前,你能为他提供一些建议,并帮助他设计实验装置吗?
设计意图:此问题聚焦核心素养,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分析和应用。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对细胞呼吸的概念建模,总结基本概念、反应过程,实验探究、建立知识网络。
本节课以酵母菌为背景材料,在“展示背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中,达成学习目标,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以“玉米”为背景材料的问题导学法运用
玉米在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生物育种、基因工程中常作为背景材料,应用频率较高。下面以“生物育种专题复习”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以玉米为背景材料的问题导学法运用。
展示背景:玉米,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雌雄同株。玉米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中国各地均有栽培,营养价值丰富,深受人民喜爱。玉米的病虫害有30多种,主要有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病毒病和茎腐病等。虫害有玉米螟、地老虎、蝼蛄、红蜘蛛、高粱条螟和粘虫等。
提出问题:
问题一:品种A籽粒多,但不抗黑粉病;品种B籽粒少,但抗黑粉病。设想你是一位玉米育种专家,有什么方法能培育出籽粒多,抗黑粉病的优良品种?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杂交育种的原理、过程、优缺点。
问题二:杂交育种时间过长,市场需求不能快速满足,有没有更快速的方法得到稳定遗传的籽粒多,抗黑粉病的玉米品种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单倍体育种过程、方法、优缺点。
问题三:玉米是高产作物,但由于自然、生产、社会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玉米的增产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要想培育出产量更高的玉米新品种,你有什么方法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诱变育种的方法、优缺点、特点。
问题四:农业生产中,常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育种方法来提高玉米作物产量,该如何操作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多倍体育种过程、特点、优缺点。
问题五:玉米螟是玉米常见虫害之一,凡被玉米螟为害的果穗或茎秆,穗腐与茎腐同时发生,经济损失严重。现科学家发现在某种微生物中存在玉米螟抗性基因,你有培育抗虫玉米品种解决方案吗?
设计意图:此问题考察基因工程的方法、优缺点、特点。
总结提升:建立五种育种方法知识网络和概念模型,帮助学生学会用知識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社会责任。
三、背景材料在问题导学法中的运用
(一) 背景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除了酵母菌和玉米,还有很多生物可作为背景材料,像小麦、豌豆、家兔、小鼠、水稻、棉花等。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择和编写,以背景材料将问题串情景化,形成教学支架高效支撑课堂,让学生解决生物实际问题,这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问题设置阶梯化、有效化、系列化
问题设置有效化。可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在课前组织好学生进行预习,帮助学生寻找、搜集资料,让学生事先了解背景材料中涉及的知识,有一定能力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预习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完成学习任务。问题设置阶梯化。既要紧贴背景材料,突出背景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又要把握学情,明确学习目标,由易到难地组织问题。问题难度值的设置要符合最近发展区。问题设置系列化。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贯穿课堂始终。问题设置应循序渐进,切勿问偏题、问跑题、问怪题。
(三)问题解决科学化、引导化、准确化
问题解决引导化。著名教育家布鲁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在问题导学中,“问”是基础,但“导”是关键。让学生从“有问”到“无问”再到产生“新问”。问题解决科学化。学生可采用小组讨论、自我建模、演算推理等方式,通过分析、判断、优化,共同探究中提升科学思维。问题解决准确化。教师应为引导者,在学生思维碰撞后,及时给予点拨,做好知识转化的脚手架,将知识真正内化到学生心中。
(四)总结提升完整化、深入化、系统化
教师引导学生对背景材料中隐含的生物知识进行科学分析,完整、系统地构建起知识网络,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深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将背景材料融入问题导学法中,将课堂变得有神有形,神不散形亦不散。小小问题,其实蕴藏着无限的智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