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实体影响巨大,同时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却再创新高,2008年达到559万,2009年更是达到611万,企业需求与大学生供给结构不平衡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文从青威地区招聘会及高校实践调查出发,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指出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高校改革教育培养模式、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等几方面共同应对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指导对策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最新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另有数据显示,2008年未就业大学生有168万,再加上今年应届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达780万,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在大学生就业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 受金融危机的波及就业岗位却在减少,这种增减现象,反映出企业需求与大学生供给结构不平衡矛盾更加突出。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 金融危机使就业岗位减少,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我国实体经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一定冲击,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速减缓,就业人数增速下降,企业的用工需求减少,已有的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劳动力总供求的结构矛盾长期存在。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降低了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这无疑将使中国的出口大幅度减少,极大打击我国出口外贸企业的发展,与此对应的是企业裁员和就业岗位的减少。青岛和威海两市地处环渤海地区,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较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两地主要出口企业遭受重创,纷纷缩减规模或减少人员招聘,同时两地的外资企业或撤资外逃、或纷纷裁员自保,2009年末我们调查了青岛市几所高校及人才市场举办的几次大型招聘会,对比分析发现09年进场单位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4,提供的岗位也随之相应的减少,这无疑给两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随着两地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数量相对往年又增多,2009年山东省省属高校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总量为45.8万人,比去年增加4.0%,仍列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可见两地2009年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二、学生素质、技能与用人单位所需不相吻合
职业能力是就业者必备的素质和技能,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决定了应聘者工作绩效的高低。在青岛海尔路招聘会现场,我们明显发现企业在招聘时对应聘者实践经历或实习经历的看重,据了解现在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选择以高学历作为衡量的基本标准,而不是以素质能力等综合实力考察,另外金融危机也让企业更多的注重应聘者心理素质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企业用人门槛进一步提高,但参与应聘的应届毕业生多是本科学士学位,在学历上就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但当前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使许多大学生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接受与培养,且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多注重理论课程学习, 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培养结构存在头重脚轻的失衡现象。虽然几所高校都积极估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是相关实习工作,并为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真正参與社会实践的学生的比例相当小,据我们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青威主要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有过实习经历、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人数,平均占同期毕业生总人数不到30%,低年级的学生参与的实践或实习人数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实际操作能力低,与企业的要求不相吻合;
三、学生就业观念亟待转变
大学生就业观念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求职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调查得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1)对就业岗位存在着过高的心理期望。学生的观念仍未转变,存在着传统的“精英”思想和“特权”理念,特别是所调查的几所院校均是一本院校,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即存在着择业的优势自负心理,在择业时往往选择倾向于较高报酬的企业。(2)择业能力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A.自我认识不高, 多数大学生高估自己能力。B.择业单过程中, 因未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表现出被动性和随意性, 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C. 就业信息渠道相对狭窄,不能获得足够的职业信,对企业目标的择取能力还不强,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导致就业的失败。D. 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
1.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近几年才在我国高校兴起,但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高校大都有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但80%的高校学生在高校期间没有参与就业指导或是自我明确的职业规划,有17.8%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就业指导课程,但这些课程只是一种最初的、简单的职业思考而已。仅有2.2%的学生(多集中在高年级)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认真的规划,而大一、大二的学生绝大部分仍未考虑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问题,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竞争意识。
2.对策及建议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就业领域特殊的群体,是新成长的劳动力,他们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但缺少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自身预期非理性化。在金融危机和现在国内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针对他们的特征可以采取以下指导对策:
3. 继续强化政府政策,鼓励自主创业
(1)政府继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的多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应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出台针对大学生的积极就业政策,为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下就业的困难时期提供了政策条件。
(2)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政府在及时出台政策的同时应从长远出发,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更大发挥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基本拉动作用,总之,解决就业最好的出路是发展经济。
4. 高校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方面应加强自身的引导作用
(1)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应及时转变角色,更好的发挥就业引导作用,建议学校尽早举办就业指导,使得学生在就业前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和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同时主动为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据我们了解,中国海洋大学(青岛)、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几所学校均设置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工作处,开展相关就业指导课程或是与各企业联合举办校园招聘会等,指导毕业生就业,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信息。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在指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也应及时解释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的政策及法规,引导学生对就业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如通过举办就业形势讲座、求职经验交流会、与用人单位合作举办宣讲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应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学生有了正确的就业观,就不会出现大批“高不成、低不就”就业难的现象。
(3)从学科结构上看, 高校专业划分、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拓宽、改造传统专业, 培育新专业和特色专业, 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
5. 大学生应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自己要认清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 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和能力, 以适应市场机制的人才需求。作为应届毕业生,正准备踏入社会,所具备的能力大多只体现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缺少实际的经验,对薪酬的要求往往也是不切实际,作为刚刚步入职场的新手,大学毕业生实际上需要公司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实际上只要毕业生们能够合理地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比如到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等,降低薪酬的期望值,怀着学习和积攒经验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在当前金融危机企业需求与大学生供给结构不平衡情况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关系重大的社会工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单靠政府、高校、毕业生和用人企业的任何一方都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参考文献:
[1] 程良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训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邵际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管理研究.职业时空.2010.
[3] 张 贺.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
[4] 周 晨. 浅析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探索.2009.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指导对策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最新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另有数据显示,2008年未就业大学生有168万,再加上今年应届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达780万,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在大学生就业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 受金融危机的波及就业岗位却在减少,这种增减现象,反映出企业需求与大学生供给结构不平衡矛盾更加突出。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 金融危机使就业岗位减少,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我国实体经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一定冲击,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速减缓,就业人数增速下降,企业的用工需求减少,已有的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劳动力总供求的结构矛盾长期存在。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降低了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这无疑将使中国的出口大幅度减少,极大打击我国出口外贸企业的发展,与此对应的是企业裁员和就业岗位的减少。青岛和威海两市地处环渤海地区,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较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两地主要出口企业遭受重创,纷纷缩减规模或减少人员招聘,同时两地的外资企业或撤资外逃、或纷纷裁员自保,2009年末我们调查了青岛市几所高校及人才市场举办的几次大型招聘会,对比分析发现09年进场单位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4,提供的岗位也随之相应的减少,这无疑给两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随着两地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数量相对往年又增多,2009年山东省省属高校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总量为45.8万人,比去年增加4.0%,仍列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可见两地2009年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二、学生素质、技能与用人单位所需不相吻合
职业能力是就业者必备的素质和技能,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决定了应聘者工作绩效的高低。在青岛海尔路招聘会现场,我们明显发现企业在招聘时对应聘者实践经历或实习经历的看重,据了解现在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选择以高学历作为衡量的基本标准,而不是以素质能力等综合实力考察,另外金融危机也让企业更多的注重应聘者心理素质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企业用人门槛进一步提高,但参与应聘的应届毕业生多是本科学士学位,在学历上就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但当前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使许多大学生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接受与培养,且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多注重理论课程学习, 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培养结构存在头重脚轻的失衡现象。虽然几所高校都积极估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是相关实习工作,并为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真正参與社会实践的学生的比例相当小,据我们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青威主要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有过实习经历、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人数,平均占同期毕业生总人数不到30%,低年级的学生参与的实践或实习人数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实际操作能力低,与企业的要求不相吻合;
三、学生就业观念亟待转变
大学生就业观念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求职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调查得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1)对就业岗位存在着过高的心理期望。学生的观念仍未转变,存在着传统的“精英”思想和“特权”理念,特别是所调查的几所院校均是一本院校,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即存在着择业的优势自负心理,在择业时往往选择倾向于较高报酬的企业。(2)择业能力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A.自我认识不高, 多数大学生高估自己能力。B.择业单过程中, 因未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表现出被动性和随意性, 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C. 就业信息渠道相对狭窄,不能获得足够的职业信,对企业目标的择取能力还不强,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导致就业的失败。D. 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
1.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近几年才在我国高校兴起,但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高校大都有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但80%的高校学生在高校期间没有参与就业指导或是自我明确的职业规划,有17.8%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就业指导课程,但这些课程只是一种最初的、简单的职业思考而已。仅有2.2%的学生(多集中在高年级)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认真的规划,而大一、大二的学生绝大部分仍未考虑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问题,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竞争意识。
2.对策及建议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就业领域特殊的群体,是新成长的劳动力,他们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但缺少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自身预期非理性化。在金融危机和现在国内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针对他们的特征可以采取以下指导对策:
3. 继续强化政府政策,鼓励自主创业
(1)政府继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的多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应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出台针对大学生的积极就业政策,为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下就业的困难时期提供了政策条件。
(2)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政府在及时出台政策的同时应从长远出发,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更大发挥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基本拉动作用,总之,解决就业最好的出路是发展经济。
4. 高校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方面应加强自身的引导作用
(1)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应及时转变角色,更好的发挥就业引导作用,建议学校尽早举办就业指导,使得学生在就业前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和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同时主动为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据我们了解,中国海洋大学(青岛)、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几所学校均设置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工作处,开展相关就业指导课程或是与各企业联合举办校园招聘会等,指导毕业生就业,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信息。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在指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也应及时解释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的政策及法规,引导学生对就业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如通过举办就业形势讲座、求职经验交流会、与用人单位合作举办宣讲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应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学生有了正确的就业观,就不会出现大批“高不成、低不就”就业难的现象。
(3)从学科结构上看, 高校专业划分、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拓宽、改造传统专业, 培育新专业和特色专业, 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
5. 大学生应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自己要认清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 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和能力, 以适应市场机制的人才需求。作为应届毕业生,正准备踏入社会,所具备的能力大多只体现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缺少实际的经验,对薪酬的要求往往也是不切实际,作为刚刚步入职场的新手,大学毕业生实际上需要公司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实际上只要毕业生们能够合理地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比如到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等,降低薪酬的期望值,怀着学习和积攒经验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在当前金融危机企业需求与大学生供给结构不平衡情况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关系重大的社会工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单靠政府、高校、毕业生和用人企业的任何一方都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参考文献:
[1] 程良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训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邵际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管理研究.职业时空.2010.
[3] 张 贺.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
[4] 周 晨. 浅析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探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