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987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对数学的认知过程,即把教材的知识结构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不是把知识由教师向学生进行传递,而是由学生主动地建构。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非常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一、问题情境——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思考,乐于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引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如在教学“圆面积”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只羊用绳子牵住,绳子另一端栓在木桩上,羊绕着木桩走一圈,形成一个圆。通过动画演示,诱导学生自己设问:羊走过多长的路程?(复习圆的周长)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即圆的面积)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
  
  二、手脑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成功基础
  
  陶行知说:“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小学生首先是利用感知材料进行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尽量让孩子去做去想,使手脑相通,由感知到思维,由直观到抽象,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知,体验新知,掌握新知。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通过让学生沿着圆柱体的一条高将圆柱体侧面剪开、展平、包围等操作,使学生发现圆柱体侧面与展开图的关系,进而推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时有学生提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只能是长方形吗?还有其他方法推导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吗?”我并没有马上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将不同的圆柱体侧面剪开进行观察、对比、讨论、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将圆柱体的侧面斜着剪开,那么侧面展开后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沿高剪开就是一个正方形。
  可见,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抽象、概括、分析、推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小组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氛围
  
  如教学圆锥体积时,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下问题:
  (1)你觉得圆锥体积与它的什么有关?
  (2)你认为用“圆锥的底面积×高”得出的是圆锥的体积吗?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没有关系?你觉得可能有怎样的关系?
  (3)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的?
  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交流,首先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组内合作交流,充分发表己见,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再通过“倒水”的实验,从而对猜想进行验证,最终概括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这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性学习。
  四、总结思考——探究性学习的发展平台
  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我是这样子来设计的:
  (1)独立思考。
  54×(3+7) 6×55+14×55
  (6+9)×100 54×3+54×7
  哪些式子相等?你有什么感想?
  (2)65×(38+42) 100×2+100×8
  (a+b)×c
  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
  (3)小组合作研究。
  (96+4)×19 96×19+4×19
  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
  (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验证?哪些地方还需要改正、补充?在学生充分交流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再做最后的总结。虽然,学生要真正理解教师所做的概括还需要大量的体验,但相信经历过多次这样的过程后,学生就能逐步理解并掌握探究的基本步骤。
  总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和创造价值,从而获得发展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过程”的教学,包括教师的“数学过程”教学和学生的“数学过程”学习。正是在反复尝试这种抽象表示、符号变换、检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数学素质”。  关键词:数学过程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培养素质    随着数学素质教育的广泛深入,数学教学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根本变革,注重“数学过程”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尤显其
期刊
高效的数学情境是数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有机结合,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和数学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比较好的发展。  一、数学情境要体现生活性。  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创设了这样都情境:同学们,星期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电影,你最想和谁坐在一起?看来同学们都喜欢和自己喜欢的人做在一起。瞧,这是电影院的座位图,5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一言一行都随时会影响自身的学习与创造。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正确传授知识外,在教学上还应学会“用情”,正确运用情感进行熏陶和引导。    一、以情传情,导读感悟    “情”从读中出。人们常说:读
期刊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又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现就自己和本校的历史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感受和收获。    一、历史课采用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
期刊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实际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特别符合现代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理解数学、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实际生活现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的特点,而小学生(
期刊
现代数学认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如何扮演好新角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教学形式。总结本人十余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我主要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优化新课导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1、关注情感态度,在体验中开始学。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
期刊
摘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艺术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课要不拘一格,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课堂艺术还反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充沛的精神是提高课堂艺术的保证。教师的吸引──讲课的语言艺术。教活书的最佳途径—启发式。  关键词:提高 语文教学 课堂艺术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种:吸收(读、听、看)、表述(说、写)
期刊
板演能体现师生的互动过程,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提高,遗忘率减少,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纠正错误。板演还能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去争论,然后通过对比、分析,作出准确的判断。可见,板演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以往一部分学困生很害怕做板演题,因为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害怕老师有意刁难他,从而产生对学习的畏惧感。所以,教师在设计板演题时,必须符合学生现有水平,
期刊
摘 要: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新理念,依据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改 尝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
期刊
形式化是理性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数学固有的特点。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却一直被过度的形式化所束缚。抽象的学术形态、严格的演绎体系、纯粹的逻辑推理,成了戴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变得冷漠了,原来生动活泼和富有活力的学习过程变得苍白而缺乏生气。而西方数学教育界却提出了“非形式化的数学教育”。显然,数学教学要对数学适度的非形式化处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