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实际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特别符合现代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理解数学、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实际生活现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呆板地向他们灌输数学知识,可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反感和厌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样的教学建议我们就明确了怎样教的问题。新的实验教材更能体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有利因素,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既然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比的知识,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安排学生想办法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测量方法上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说将国旗降下来,把皮尺系在穿国旗的竹竿的顶端,让它同国旗一同升起,记录下旗杆的高度;有的同学则利用比的知识,先测量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它影子的长度,再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应用竹竿的高度:竹竿的影子长度=旗杆的高度,旗杆影子的长度计算出旗杆的高度。这项活动使我们所教的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变得那样的贴近,数学课也可以变得生动,给学生带来快乐。
三、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感悟数学的乐趣
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感悟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对于考察计量单位的试题。1、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1)110分钟=( )时()分(2)2.5吨=()千克。这样的试题只含有枯燥的数字和计量单位,题与题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难以提高学生的解答兴趣。而把此类问题创设美妙的情景。例:改一改。(读下面的一段话,找出不合适的地方,并在原文上修改)今天是星期天,小明起个大早,9时就起床了,110分钟后陪妈妈去菜市场买菜,经过健身房抓起一个重2.5吨的哑铃,练了一会双举。然后在市场又买了2.1千克的菜。中午就回家了。这道题的四个考点解答方法和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实际考核时,学生的解答方法和答案也确实丰富多彩。再例如教学“年、月、日”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把你上学时路过的超市、银行等营业时间记一记,算一算他们各自营业多长的时间。教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后,设计让学生回家量一量自己的房间的长度和宽度,再计算出房间的周长。还有类似“小明沿着长100米,宽80米的操场跑步,跑了4圈,一共跑了多少米?”这样的题目应该联系实际想想:要算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必须先求出操场一圈有多少米。而操场一圈有多少米实际上就是在求操场的周长。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发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巩固计算周长的知识,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是抽象的,有时学习数学是枯燥的,许多人对数学望而生畏。而数学又是有用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不懈地探索数学的奥秘,而不好的数学教学可能把学生扼杀在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让每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任务。
总之,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更有活力,学生才会更喜欢数学,更主动地学习数学。
一、利用实际生活现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呆板地向他们灌输数学知识,可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反感和厌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样的教学建议我们就明确了怎样教的问题。新的实验教材更能体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有利因素,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既然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比的知识,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安排学生想办法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测量方法上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说将国旗降下来,把皮尺系在穿国旗的竹竿的顶端,让它同国旗一同升起,记录下旗杆的高度;有的同学则利用比的知识,先测量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它影子的长度,再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应用竹竿的高度:竹竿的影子长度=旗杆的高度,旗杆影子的长度计算出旗杆的高度。这项活动使我们所教的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变得那样的贴近,数学课也可以变得生动,给学生带来快乐。
三、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感悟数学的乐趣
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感悟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对于考察计量单位的试题。1、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1)110分钟=( )时()分(2)2.5吨=()千克。这样的试题只含有枯燥的数字和计量单位,题与题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难以提高学生的解答兴趣。而把此类问题创设美妙的情景。例:改一改。(读下面的一段话,找出不合适的地方,并在原文上修改)今天是星期天,小明起个大早,9时就起床了,110分钟后陪妈妈去菜市场买菜,经过健身房抓起一个重2.5吨的哑铃,练了一会双举。然后在市场又买了2.1千克的菜。中午就回家了。这道题的四个考点解答方法和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实际考核时,学生的解答方法和答案也确实丰富多彩。再例如教学“年、月、日”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把你上学时路过的超市、银行等营业时间记一记,算一算他们各自营业多长的时间。教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后,设计让学生回家量一量自己的房间的长度和宽度,再计算出房间的周长。还有类似“小明沿着长100米,宽80米的操场跑步,跑了4圈,一共跑了多少米?”这样的题目应该联系实际想想:要算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必须先求出操场一圈有多少米。而操场一圈有多少米实际上就是在求操场的周长。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发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巩固计算周长的知识,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是抽象的,有时学习数学是枯燥的,许多人对数学望而生畏。而数学又是有用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不懈地探索数学的奥秘,而不好的数学教学可能把学生扼杀在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让每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任务。
总之,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更有活力,学生才会更喜欢数学,更主动地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