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也无论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新课程犹如一列正常运行的列车,已向我们驶来!专家预言:新课程中的学生将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而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我市九年级化学使用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该教材在构建思路、体系结构和内容呈现等方面较以前的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就如何正确解读新教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存在不少的困惑和误区。笔者现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课堂教学与教材使用的几点认识与思考。以便切磋、交流。针对如何正确解读新教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本文从理论和实践阐述使用新教材时应理解其编写意图、把握教学难度、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等。
一、理解新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学方向
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目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它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理念和内容。新教材的编写实现了由“教本”向“学本”,由“文本”向“对话”,由“知识”向“素质”的转变,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不仅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还展示了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的呈现,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以科学探究活动为线索,通过具体栏目来引导学生学习。
新教材给人直接感受是文本叙述明显减少,具体栏目增多,活动探究更为突出。多数栏目只是提供给学生学习活动的素材,没有固定明确的知识点,也没有明确的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意在要求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及推理,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获得知识和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若不能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反倒认为新教材内容空洞,不像以前教材实在好教,当然这也是受传统“照本宣科,围着教材转”的教学影响。为此,在使用新教材教学时教师应精心研究课程标准目标、教材和学生,用好这些提供的素材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对一些不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内容,还应依据课程标准,材教编写意图,学生实际情况,更换教学素材,对其内容进行整合,努力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二、“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难度
新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到教学难点的分散,努力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化学知识,再运用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新教材不再追求严密的学科知识结构,删去了“难、繁、偏、旧”的内容。教师若对新教材体系缺乏整体认识,再加上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势必出现超标、超前、超难现象,这将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也会削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首先应通读新教材,知道教材减少了哪些内容,增加了哪些内容,增加的内容是以何种形式呈现。其次,应根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心中有数,“三维目标”的定位要准。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和“拓展”教学内容。应防止因不了解教材的体系及课程目标要求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要求搞成“一步到位”或超出课程目标要求。如《物质的理解》教学中,重点应设计好几组活动探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到浊液和溶液的特征与区别,物质的溶解过程以及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达到能判断生产、生活、实验中常见的溶液;知道物质溶解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而不致于问及物质溶于水时为什么看不见了?答成“物质熔化了”的错误结论;能判断出溶液在生产、生活、实验中的应用是利用了溶液的什么性质等。有的教师受长期形成“经验”的影响,还引入溶质、溶剂等概念教学,这样势必加大了课堂容量,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也没有必要,教材在后续的内容里还有补充和拓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同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新教材中编排了相当数量活动与探究学习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挖掘教材中相关内容,运用化学实验、生活实例、新旧知识的生长点等,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学习《石灰石的利用》有关知识后,出示学生非常熟悉的“旺旺雪饼”,现场拆开,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放一个小纸包?小纸包中成份是什么呢?再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完成后还可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如要求学生探究课前准备好的放置在空气中较长时间的小纸包能否继续做干燥剂?若不能,其成份可能是什么等。這样的学习情境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真实、生动,既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知识再现或实验技能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求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与想象能力。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有效的实施科学探究的重要保证,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就无从说起。教材中大量的“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联想与启示”,包括“练习与实践”等内容都能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完成教材46页第6题时,要求学生再仔细阅读题目,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发现氧气的含量减小了,氮气的含量会不会改变等问题。此时教师还可补充某同学完成探究的结果:吸入的空气中氮气约占78%,呼出的气体中的氮气约占75%。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会提出氮气的含量应该不变,怎么变小的等问题,并围绕问题去展开思考。
总之,对新教材的使用,教师要用新的课程理念把握课程目标,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具备充足的知识和技能,善于思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努力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教学的历史则是教学工作者不断追求教学活动效率的过程而已。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效益准则,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果。而消耗的节省,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时间的节省,以便能在有限的生命中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活动,实现更高的目的,创造更多的价值。每个人,尤其那些生活的强者,都不能听凭自己的时间随便流逝而去,必须合理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推进活动的过程,力求缩短或加快活动进程,达到活动的目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学生在新课程中将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而我们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也要焕发出新的生命!
一、理解新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学方向
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目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它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理念和内容。新教材的编写实现了由“教本”向“学本”,由“文本”向“对话”,由“知识”向“素质”的转变,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不仅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还展示了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的呈现,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以科学探究活动为线索,通过具体栏目来引导学生学习。
新教材给人直接感受是文本叙述明显减少,具体栏目增多,活动探究更为突出。多数栏目只是提供给学生学习活动的素材,没有固定明确的知识点,也没有明确的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意在要求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及推理,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获得知识和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若不能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反倒认为新教材内容空洞,不像以前教材实在好教,当然这也是受传统“照本宣科,围着教材转”的教学影响。为此,在使用新教材教学时教师应精心研究课程标准目标、教材和学生,用好这些提供的素材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对一些不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内容,还应依据课程标准,材教编写意图,学生实际情况,更换教学素材,对其内容进行整合,努力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二、“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难度
新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到教学难点的分散,努力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化学知识,再运用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新教材不再追求严密的学科知识结构,删去了“难、繁、偏、旧”的内容。教师若对新教材体系缺乏整体认识,再加上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势必出现超标、超前、超难现象,这将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也会削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首先应通读新教材,知道教材减少了哪些内容,增加了哪些内容,增加的内容是以何种形式呈现。其次,应根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心中有数,“三维目标”的定位要准。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和“拓展”教学内容。应防止因不了解教材的体系及课程目标要求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要求搞成“一步到位”或超出课程目标要求。如《物质的理解》教学中,重点应设计好几组活动探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到浊液和溶液的特征与区别,物质的溶解过程以及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达到能判断生产、生活、实验中常见的溶液;知道物质溶解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而不致于问及物质溶于水时为什么看不见了?答成“物质熔化了”的错误结论;能判断出溶液在生产、生活、实验中的应用是利用了溶液的什么性质等。有的教师受长期形成“经验”的影响,还引入溶质、溶剂等概念教学,这样势必加大了课堂容量,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也没有必要,教材在后续的内容里还有补充和拓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同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新教材中编排了相当数量活动与探究学习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挖掘教材中相关内容,运用化学实验、生活实例、新旧知识的生长点等,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学习《石灰石的利用》有关知识后,出示学生非常熟悉的“旺旺雪饼”,现场拆开,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放一个小纸包?小纸包中成份是什么呢?再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完成后还可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如要求学生探究课前准备好的放置在空气中较长时间的小纸包能否继续做干燥剂?若不能,其成份可能是什么等。這样的学习情境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真实、生动,既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知识再现或实验技能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求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与想象能力。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有效的实施科学探究的重要保证,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就无从说起。教材中大量的“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联想与启示”,包括“练习与实践”等内容都能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完成教材46页第6题时,要求学生再仔细阅读题目,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发现氧气的含量减小了,氮气的含量会不会改变等问题。此时教师还可补充某同学完成探究的结果:吸入的空气中氮气约占78%,呼出的气体中的氮气约占75%。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会提出氮气的含量应该不变,怎么变小的等问题,并围绕问题去展开思考。
总之,对新教材的使用,教师要用新的课程理念把握课程目标,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具备充足的知识和技能,善于思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努力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教学的历史则是教学工作者不断追求教学活动效率的过程而已。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效益准则,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果。而消耗的节省,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时间的节省,以便能在有限的生命中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活动,实现更高的目的,创造更多的价值。每个人,尤其那些生活的强者,都不能听凭自己的时间随便流逝而去,必须合理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推进活动的过程,力求缩短或加快活动进程,达到活动的目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学生在新课程中将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而我们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也要焕发出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