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一直以来,我们小学的阅读教学十分重视文章的分析和理解,重视人文内涵的挖掘,但却缺少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这样的阅读教学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低下,如说话和习作时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词不达意,语病多多,言不成文。如何才能让学生能把学到的语言文字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和说话中呢?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切实落实语用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教师要有语用训练的意识
我们所说的“语用”,并不是真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用”,而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强调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他说:“阅读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由此可知,着眼于语言运用的“语用型”教学,是以语言运用为学习语言的起点与终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中运用语言,从而形成言语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时刻有语用训练的意识。
二、善于捕捉有价值的语用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教材中用词精妙,句式多变,修辞丰富,描述生动,构思巧妙,论述严谨,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语用训练的好素材。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并不允许我们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更不允许我们什么好教就教什么。因此,老师应该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从字词句段篇和语修逻文等方面去捕捉和挖掘课文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挖掘有价值的语用训练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着力打造语用训练课堂
(一)引导品悟词语的魅力进行语用训练
每篇课文中总有一个或多个最富表现力、最能体现笔者情感并最能突出主题的关键词,这就是文章的“文眼”,也是作者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点、观察的出发点、思想的闪光点。可以这么说,有时一个词就是一个风光旖旎的世界。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关键词语拓展开,进行训练,如表现课文中心的关键词語,用得特别贴切、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多义词、近义词、成语、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二)引导品析句子的精妙进行语用训练
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的品析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学会品析精妙句子,并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是当前我们阅读教学急需探讨的问题。
(三)在读写结合中实践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1.挖掘文本空白点,实现读写迁移
每篇文章都有许多空白点,而这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空白点”,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丰富其内涵,将作者的“言外之意”“题外之旨”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引发共鸣,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如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课时,一位教师抓住“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同学们,一个省略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母亲等待儿子回来的情景。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她会做些什么吗?学生们文思泉涌,个个奋笔疾书。如有个同学写道:“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她到市场买回了儿子最喜欢吃的鱼、肉等菜,为儿子准备丰盛的晚餐。”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进行语用实践
对文本中想象点的填补,是语文课堂上放飞学生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驰骋想象,以想象的情节去丰富故事的情节,从而得到了一次文字的能力训练,生成语言智慧。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有这样一句话:“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一位教师教学时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谁家”进行理解、想象:“谁家指的是哪家?他们除了盖房子、造梨要去砍树,还有做什么都会去砍树呢?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怎么个砍法呢?试着在砍树前加上一个词(使劲、自私、拼命……)”并创设训练情境:“村民们,你们上山砍树有人管吗?大树砍完,小树还想砍吗?”接着让学生进行练习说“谁家想( ),谁家想( )……就( )拎起斧头到山上,把( )砍下来。”这样,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3.指导模仿表达,实现语用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典型性的句式或构段方式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后,让学生运用第二人称仿写第四自然段:你好,( );你好( );你好,( )……有学生这样写:“你好,番茄弟弟!你穿着红棉袍,难道是为了欢迎我吗?你好,萝卜姐姐!你躲在土地中是邀我与你一起捉迷藏吗?你好,白菜大嫂!你上着绿衣,下穿白裙,是要去参加晚会吗?那快点去吧!不要迟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语言,又有创造。这样学生就可以最大可能地亲近语言文字。
总之,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课堂是主要阵地,只有教师的引导训练到位,学生才能在生活中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一、教师要有语用训练的意识
我们所说的“语用”,并不是真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用”,而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强调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他说:“阅读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由此可知,着眼于语言运用的“语用型”教学,是以语言运用为学习语言的起点与终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中运用语言,从而形成言语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时刻有语用训练的意识。
二、善于捕捉有价值的语用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教材中用词精妙,句式多变,修辞丰富,描述生动,构思巧妙,论述严谨,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语用训练的好素材。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并不允许我们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更不允许我们什么好教就教什么。因此,老师应该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从字词句段篇和语修逻文等方面去捕捉和挖掘课文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挖掘有价值的语用训练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着力打造语用训练课堂
(一)引导品悟词语的魅力进行语用训练
每篇课文中总有一个或多个最富表现力、最能体现笔者情感并最能突出主题的关键词,这就是文章的“文眼”,也是作者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点、观察的出发点、思想的闪光点。可以这么说,有时一个词就是一个风光旖旎的世界。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关键词语拓展开,进行训练,如表现课文中心的关键词語,用得特别贴切、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多义词、近义词、成语、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二)引导品析句子的精妙进行语用训练
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的品析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学会品析精妙句子,并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是当前我们阅读教学急需探讨的问题。
(三)在读写结合中实践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1.挖掘文本空白点,实现读写迁移
每篇文章都有许多空白点,而这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空白点”,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丰富其内涵,将作者的“言外之意”“题外之旨”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引发共鸣,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如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课时,一位教师抓住“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同学们,一个省略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母亲等待儿子回来的情景。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她会做些什么吗?学生们文思泉涌,个个奋笔疾书。如有个同学写道:“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她到市场买回了儿子最喜欢吃的鱼、肉等菜,为儿子准备丰盛的晚餐。”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进行语用实践
对文本中想象点的填补,是语文课堂上放飞学生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驰骋想象,以想象的情节去丰富故事的情节,从而得到了一次文字的能力训练,生成语言智慧。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有这样一句话:“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一位教师教学时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谁家”进行理解、想象:“谁家指的是哪家?他们除了盖房子、造梨要去砍树,还有做什么都会去砍树呢?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怎么个砍法呢?试着在砍树前加上一个词(使劲、自私、拼命……)”并创设训练情境:“村民们,你们上山砍树有人管吗?大树砍完,小树还想砍吗?”接着让学生进行练习说“谁家想( ),谁家想( )……就( )拎起斧头到山上,把( )砍下来。”这样,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3.指导模仿表达,实现语用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典型性的句式或构段方式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后,让学生运用第二人称仿写第四自然段:你好,( );你好( );你好,( )……有学生这样写:“你好,番茄弟弟!你穿着红棉袍,难道是为了欢迎我吗?你好,萝卜姐姐!你躲在土地中是邀我与你一起捉迷藏吗?你好,白菜大嫂!你上着绿衣,下穿白裙,是要去参加晚会吗?那快点去吧!不要迟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语言,又有创造。这样学生就可以最大可能地亲近语言文字。
总之,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课堂是主要阵地,只有教师的引导训练到位,学生才能在生活中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