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而对孤独症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也是特殊教育开展的内容之一。在当前特殊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能够通过问题引导、开展合作活动,以及利用游戏教学等策略,逐步提高孤独症学生对常识认知的效果,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常识;问题;合作;游戏
常识是普通知识,也指人们在生活中应当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生存技能和社会能力等,对于患有孤独症的学生而言,教师有效的常识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那么在当前小学培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才能够实现常识的有效渗透呢?
一、教师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思考
在传统意义上,问题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换的工具,教师能够利用问题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谈,从而根据学生的回答,获得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情况,并基于课堂教学的反馈,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逐步提高教学的效果。而语言沟通的障碍是孤独症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最大困难。因此,在对孤独症的学生进行常识知识的教学中应用问题的形式,教师也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二元结构的问题,让问题的答案呈现“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形式,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实现思考和与教师的互动。
例如,在《按时上学》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促进孤独症学生进行思考。从教材中的内容安排来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按时上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知道有事要请假,懂得按时上学是遵守学校常规的表现。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我们要按时上学对不对呀?”“为了按时上学,我们是不是要早起啊?”等问题,为孤独症学生构建探究情境,让学生在回答“对”“是”等简单答案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意识到按时上学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行为,从而提高对《按时上学》这节课的学习效果。
显而易见,在对孤独症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落实培智教育的意义。
二、开展合作活动,尝试学生交流
從社会对人才提出团队协作的能力要求之后,教师就将合作学习活动引入课堂之中,用于满足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趋势,而与一般学生相比,孤独症学生的心理更加敏感,很少主动与他人进行交谈。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合作活动的优势,为孤独症学生提供进行交流机会,从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对常识的认知效果。
例如,在《爱清洁 讲卫生》这节课中,教师先根据日常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对常识的认知程度不同,将学生进行层级的划分。随后,教师按照同组学生相异性质、异组之间相似性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安排,使得每个小组当中既有常识知识掌握程度较强的学生,也有常识知识掌握程度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安排好的小组形式,共同开展本节课常识的讨论,并引导常识知识认知效果较好的学生,对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助,促进学生提升对卫生常识的认知效果。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向组内的其他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线,缓解孤独症状。
不难看出,在开展常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建进行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深化对常识知识的认知。
三、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对患有孤独症的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在对孤独症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课堂教学的活动是游戏时,学生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耗费自身的精力参与到学习之中。因此,为了提高培智教育的效果,教师也应当将游戏与常识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激发学生进行常识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眼 耳 鼻 口》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的设计,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述眼、耳、鼻、口的用处,以及保护的方法,使得孤独症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初步的认知。随后,教师将课下准备的卡片展示给学生,当教师出示贴有嘴巴、或耳朵的卡片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回答,对于最先指出图片中器官的名称以及用处等内容的学生,获得教师的奖励。
可见,教师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常识教育,能够有效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对患有孤独症的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虽然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却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之后开展常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继续分析常识教育的内容,结合孤独症学生的特点,创新常识教育的方法,并应用在实践教学中,促进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从而逐步构建完整地对孤独症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策略,提高常识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尼尼.直接教学在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7(24):51-55.
[2]杨茹.论特殊教育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2017(20):77-80.
关键词:常识;问题;合作;游戏
常识是普通知识,也指人们在生活中应当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生存技能和社会能力等,对于患有孤独症的学生而言,教师有效的常识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那么在当前小学培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才能够实现常识的有效渗透呢?
一、教师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思考
在传统意义上,问题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换的工具,教师能够利用问题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谈,从而根据学生的回答,获得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情况,并基于课堂教学的反馈,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逐步提高教学的效果。而语言沟通的障碍是孤独症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最大困难。因此,在对孤独症的学生进行常识知识的教学中应用问题的形式,教师也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二元结构的问题,让问题的答案呈现“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形式,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实现思考和与教师的互动。
例如,在《按时上学》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促进孤独症学生进行思考。从教材中的内容安排来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按时上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知道有事要请假,懂得按时上学是遵守学校常规的表现。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我们要按时上学对不对呀?”“为了按时上学,我们是不是要早起啊?”等问题,为孤独症学生构建探究情境,让学生在回答“对”“是”等简单答案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意识到按时上学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行为,从而提高对《按时上学》这节课的学习效果。
显而易见,在对孤独症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落实培智教育的意义。
二、开展合作活动,尝试学生交流
從社会对人才提出团队协作的能力要求之后,教师就将合作学习活动引入课堂之中,用于满足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趋势,而与一般学生相比,孤独症学生的心理更加敏感,很少主动与他人进行交谈。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合作活动的优势,为孤独症学生提供进行交流机会,从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对常识的认知效果。
例如,在《爱清洁 讲卫生》这节课中,教师先根据日常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对常识的认知程度不同,将学生进行层级的划分。随后,教师按照同组学生相异性质、异组之间相似性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安排,使得每个小组当中既有常识知识掌握程度较强的学生,也有常识知识掌握程度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安排好的小组形式,共同开展本节课常识的讨论,并引导常识知识认知效果较好的学生,对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助,促进学生提升对卫生常识的认知效果。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向组内的其他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线,缓解孤独症状。
不难看出,在开展常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建进行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深化对常识知识的认知。
三、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对患有孤独症的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在对孤独症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课堂教学的活动是游戏时,学生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耗费自身的精力参与到学习之中。因此,为了提高培智教育的效果,教师也应当将游戏与常识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激发学生进行常识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眼 耳 鼻 口》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的设计,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述眼、耳、鼻、口的用处,以及保护的方法,使得孤独症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初步的认知。随后,教师将课下准备的卡片展示给学生,当教师出示贴有嘴巴、或耳朵的卡片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回答,对于最先指出图片中器官的名称以及用处等内容的学生,获得教师的奖励。
可见,教师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常识教育,能够有效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对患有孤独症的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虽然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却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之后开展常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继续分析常识教育的内容,结合孤独症学生的特点,创新常识教育的方法,并应用在实践教学中,促进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从而逐步构建完整地对孤独症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策略,提高常识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尼尼.直接教学在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7(24):51-55.
[2]杨茹.论特殊教育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2017(20):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