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人文性、和谐性、 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积极应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材。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数学意识
【中图分类号】G223.3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36-01
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下数学教材的教学,是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是新教材下数学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本人认为,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具有人文性、和谐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现概述如下:
一、人文性贯穿于课堂内外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师既要把精力放在教材的分析研究上,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分析研究上,后者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首先要关爱学生,使学生没有“师道尊严”的感觉,因为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的个体。只要教师和学生没有距离感,让学生感到教师和谒可亲,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有深浅广狭的差别,但在精神上是亲密体贴的朋友。所以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应摆出一副“尊严”的架子,凌驾于学生之上,而要以和谒可亲的表情、平和的语言、真诚的情感对待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心情舒畅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就会活跃起来,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二、要有和谐性
教师应当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偏重知识获取,而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培养的做法。应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人人学好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不同技能型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克服偏爱优等生、冷落学困生、忽视中等生的错误倾向,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对其知识的传授、习题的配备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注意提问有深浅,有对象,切勿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要多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应允许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归纳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人成才。
三、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方法,它将现实问题归纳为数学问题,即包括对“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步数学化”的工作倡导由学生自己完成。数学教师要掌握数学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逐渐增加数学建模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过程,解决问题,使建模理论和方法自然地、逐渐地进入现有的教学中。
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为数学意识,使学生的多项数学能力得到运用和综合发展。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问题,注意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在弄清实际问题、分析处理资料的过程中确定实际问题的主要特征,进行数学抽象概括,提出假设,运用数学工具建立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和求解,得出数学上的结果,并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解释、回答,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概括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探索结果的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即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索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诱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概括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概括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并便于迁移。数学教材中每章、每节知识之间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上下关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按照知识排列的逻辑顺序进行概括,形成一个系统,只有经过这一过程,学生才能有效地增强记忆效果,提高思维敏锐度和解题熟练程度。在解决问题时要做到周密考察,正确判断,快速得出结论。教师要善于从典型例题中概括出思想方法,在解答典型例题时,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典型习题帮助学生总结、概括解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提炼解题思想。
五、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而且是使学生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充分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一是要从现实中搜集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习;二是要多列举生活实例;三是要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要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实际问题解法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五是要精心组织,设计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习题进行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直接解答,并进行归类训练。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攻尖意识
数学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攻坚的意识。这个环境是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参与疑难问题的讨论,大胆地探求解题思路,学生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特别是对各种方法进行广泛搜集,进行优胜劣汰,会不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向自己挑战,向高难度问题挑战;鼓励学生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提出与书本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克难攻坚的意识。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通过对学生在人文性、和谐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充分拓展和全面提高,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数学意识
【中图分类号】G223.3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36-01
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下数学教材的教学,是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是新教材下数学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本人认为,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具有人文性、和谐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现概述如下:
一、人文性贯穿于课堂内外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师既要把精力放在教材的分析研究上,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分析研究上,后者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首先要关爱学生,使学生没有“师道尊严”的感觉,因为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的个体。只要教师和学生没有距离感,让学生感到教师和谒可亲,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有深浅广狭的差别,但在精神上是亲密体贴的朋友。所以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应摆出一副“尊严”的架子,凌驾于学生之上,而要以和谒可亲的表情、平和的语言、真诚的情感对待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心情舒畅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就会活跃起来,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二、要有和谐性
教师应当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偏重知识获取,而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培养的做法。应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人人学好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不同技能型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克服偏爱优等生、冷落学困生、忽视中等生的错误倾向,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对其知识的传授、习题的配备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注意提问有深浅,有对象,切勿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要多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应允许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归纳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人成才。
三、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方法,它将现实问题归纳为数学问题,即包括对“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步数学化”的工作倡导由学生自己完成。数学教师要掌握数学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逐渐增加数学建模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过程,解决问题,使建模理论和方法自然地、逐渐地进入现有的教学中。
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为数学意识,使学生的多项数学能力得到运用和综合发展。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问题,注意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在弄清实际问题、分析处理资料的过程中确定实际问题的主要特征,进行数学抽象概括,提出假设,运用数学工具建立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和求解,得出数学上的结果,并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解释、回答,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概括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探索结果的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即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索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诱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概括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概括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并便于迁移。数学教材中每章、每节知识之间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上下关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按照知识排列的逻辑顺序进行概括,形成一个系统,只有经过这一过程,学生才能有效地增强记忆效果,提高思维敏锐度和解题熟练程度。在解决问题时要做到周密考察,正确判断,快速得出结论。教师要善于从典型例题中概括出思想方法,在解答典型例题时,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典型习题帮助学生总结、概括解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提炼解题思想。
五、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而且是使学生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充分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一是要从现实中搜集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习;二是要多列举生活实例;三是要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要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实际问题解法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五是要精心组织,设计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习题进行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直接解答,并进行归类训练。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攻尖意识
数学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攻坚的意识。这个环境是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参与疑难问题的讨论,大胆地探求解题思路,学生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特别是对各种方法进行广泛搜集,进行优胜劣汰,会不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向自己挑战,向高难度问题挑战;鼓励学生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提出与书本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克难攻坚的意识。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通过对学生在人文性、和谐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充分拓展和全面提高,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