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致精神障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观察组治愈17例、好转22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愈13例、好转17例、无效11例,两组患者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治疗脑血管病致精神障碍有一定的作用,具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脑血管病;精神障碍;中西医结合
脑血管疾病导致患者精神障碍指的是由于脑血管疾病损伤人体高级神经中枢功能造成的人对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的觉察和认识能力发生障碍[1]。该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恢复,多发病于年纪较大的患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3例患者,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病致精神障碍的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脑血管疾病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46~79(58±3.56)岁;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其中观察组脑栓塞患者19例、动脉粥样硬化18例、脑出血4例、家庭精神病史1例,对照组脑栓塞患者18例、动脉粥样硬化18例、脑出血3例、家庭精神病史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根据中华神经外科学会1996年第四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确诊。症状标砖根据以下两点判断:①具有脑损伤、脑疾病及能够引起脑功能障碍的躯体疾病;②躯体或神经系统的实验室检查证据。严重标准则以日常活动或社会功能受损为准。排除标准:服用过小剂量抗精神疾病药物。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轻中度患者口服氟酸西汀20mg,每日1次,每日口服利培酮2~3mg;重度患者加服阿米替林50mg,每日3次;同时辅以心理治疗,促进患者治疗信心的建立,使其配合治疗。
观察组在西医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治疗,中医汤剂药方为:柴胡、当归各15g,川芎12g,赤芍、熟地、郁金、香附、陈皮各10g。若患者有明显肾虚则加山萸肉15g,肉苁蓉、菟丝子各12g;若患者明显血虚则加白芍15g、首乌12g;若患者明显气虚则加黄芪、党参各15g,白术10g。水煎服,每日1次,1个疗程为30日,连续服用2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
疗效分为3个级别:①治愈:精神症状完全消失,同时不残留精神缺陷,因精神症状带来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损害完全恢复;②好转:精神症状减轻但未消失,存在智力障碍,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有所恢复,但未达到发病前水平;③无效:精神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无恢复或加重。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19.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以数(n)和率(%)表示,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17例、好转22例、无效3例,对照组患者治愈13例、好转16例、无效11例,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42 17(40.5)* 22(52.4)* 3(7.1)* 92.9*
对照组 41 13(31.7) 17(41.5) 11(26.8) 73.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一般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脑血管病变,进而引发的脑出血、脑缺血等疾病,最终造成脑血供应不足所致脑细胞死亡而出现的神经精神症候群[2]。
中医认为此类疾病为痰火攻心、痰迷心窍、筋脉失养等导致脑部功能失调,病因主要为气血阴阳失调、肝郁气滞[3]。中药柴胡属少阳专药,有轻清升散及疏畅气机之功效,当归则补血行血,川芎、赤芍逐瘀行血,熟地填精,香附、郁金、陈皮疏肝;为肾虚患者加味菟丝子、肉苁蓉和山萸肉,血虚患者则加味白芍和首乌,气虚患者加味党参、黄芪和白术。
对比两组患者的数据显示观察组治愈率较对照组高10.0%,好转率高于对照组10.0%,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0.0%。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治疗并未引起任何不良反应。由研究结果可见,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验组,在不良反应方面远远少于对照组。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致精神障碍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覃加许.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期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36例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04(11):508-509.
[2]李四方.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致抑郁症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33(13):159-160.
[3]赵新苗,曲效琴.阿立哌唑治疗脑血管病致精神障碍50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05(03):450.
关键词:脑血管病;精神障碍;中西医结合
脑血管疾病导致患者精神障碍指的是由于脑血管疾病损伤人体高级神经中枢功能造成的人对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的觉察和认识能力发生障碍[1]。该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恢复,多发病于年纪较大的患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3例患者,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病致精神障碍的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脑血管疾病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46~79(58±3.56)岁;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其中观察组脑栓塞患者19例、动脉粥样硬化18例、脑出血4例、家庭精神病史1例,对照组脑栓塞患者18例、动脉粥样硬化18例、脑出血3例、家庭精神病史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根据中华神经外科学会1996年第四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确诊。症状标砖根据以下两点判断:①具有脑损伤、脑疾病及能够引起脑功能障碍的躯体疾病;②躯体或神经系统的实验室检查证据。严重标准则以日常活动或社会功能受损为准。排除标准:服用过小剂量抗精神疾病药物。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轻中度患者口服氟酸西汀20mg,每日1次,每日口服利培酮2~3mg;重度患者加服阿米替林50mg,每日3次;同时辅以心理治疗,促进患者治疗信心的建立,使其配合治疗。
观察组在西医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治疗,中医汤剂药方为:柴胡、当归各15g,川芎12g,赤芍、熟地、郁金、香附、陈皮各10g。若患者有明显肾虚则加山萸肉15g,肉苁蓉、菟丝子各12g;若患者明显血虚则加白芍15g、首乌12g;若患者明显气虚则加黄芪、党参各15g,白术10g。水煎服,每日1次,1个疗程为30日,连续服用2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
疗效分为3个级别:①治愈:精神症状完全消失,同时不残留精神缺陷,因精神症状带来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损害完全恢复;②好转:精神症状减轻但未消失,存在智力障碍,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有所恢复,但未达到发病前水平;③无效:精神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无恢复或加重。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19.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以数(n)和率(%)表示,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17例、好转22例、无效3例,对照组患者治愈13例、好转16例、无效11例,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42 17(40.5)* 22(52.4)* 3(7.1)* 92.9*
对照组 41 13(31.7) 17(41.5) 11(26.8) 73.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一般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脑血管病变,进而引发的脑出血、脑缺血等疾病,最终造成脑血供应不足所致脑细胞死亡而出现的神经精神症候群[2]。
中医认为此类疾病为痰火攻心、痰迷心窍、筋脉失养等导致脑部功能失调,病因主要为气血阴阳失调、肝郁气滞[3]。中药柴胡属少阳专药,有轻清升散及疏畅气机之功效,当归则补血行血,川芎、赤芍逐瘀行血,熟地填精,香附、郁金、陈皮疏肝;为肾虚患者加味菟丝子、肉苁蓉和山萸肉,血虚患者则加味白芍和首乌,气虚患者加味党参、黄芪和白术。
对比两组患者的数据显示观察组治愈率较对照组高10.0%,好转率高于对照组10.0%,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0.0%。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治疗并未引起任何不良反应。由研究结果可见,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验组,在不良反应方面远远少于对照组。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致精神障碍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覃加许.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期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36例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04(11):508-509.
[2]李四方.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致抑郁症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33(13):159-160.
[3]赵新苗,曲效琴.阿立哌唑治疗脑血管病致精神障碍50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05(0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