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育儿焦虑”已经成为共有的现象。201眸9月16日,智课教育发布《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共收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有效问卷3205份,通过统计分析、对比验证以及参考外部研究文献的方法得出:中国家长2018年教育綜合焦虑指数达到67点(100点为顶峰),不管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整体都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
一、不同类型的父母,谁更焦虑
成长的烦恼不再是孩子的专属,父母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加力”让孩子成长得更快更好。在这一场父母集体都“焦虑”的背景下,谁的“焦虑”情绪更为突出呢?
(一)对现状不满的父母
有许多研究表明,父母对自己的生活现状。包括职业发展、工资报酬、居住环境等感到不满时,将会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焦虑。因为父母无法接受自己平庸的样子,一旦孩子发展不符合他们心中的“理想模型”,这些孩子遭遇到将会是巨大的成长压力。在家庭生活中,这样的父母总会以“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处处操控孩子,压制孩子,每天对孩子各种催促、唠叨。只要孩子一旦表现出一点点的抗议,他们总会以加倍的反控制力来驯服孩子,甚至不借牺牲亲密的亲子关系。一旦一个生命背负的责任已经超过了他本可以承受的程度,孩子变可能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逃离这一切。
(二)喜欢比较的父母
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爱比较的父母不仅爱比成绩,还爱比谁报的班多?谁学的本领强?似乎总是要在对比中寻求优越感才能存活下去。孰不知,在这样的比较中,一个个稚嫩的生命变得焦虑、躁动。在过度的比较中,如果是一个有竞争优势的孩子,助长的就是孩子的好胜心;如果是一个资质平庸的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在比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价值感只能依赖于外在的评价,内心常常是容易有担忧与顾虑的,遇到困难也容易被击垮。
(三)单一成才观的父母
有调查发现,通过比较不同年段父母的焦虑水平,幼儿园大班、小学六年级、初三、高三是尤为突显的年段。父母们集中讨论得最多的就是“怎么办”“去哪上”“怎么考”。许多父母仍然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在社会资源紧缺的条件下,通过“高分数”“高学历”获得竞争的优势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他们往往单纯认为只要读了好小学,好中学,就能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幸福快乐的好生活。
二、直面焦虑,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因为社会优质资源的紧缺,大家的焦虑都是可以理解的。在焦虑面前,就只能任由焦虑来操控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吗?显然不是的。当父母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焦虑时,才能有更大的力量正确引导孩子成长。
(一)接纳自己的平庸淡化对孩子的焦虑
敢于直面焦虑,就从接纳自己的平庸开始吧!平庸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把自身对社会的焦虑从孩子身上卸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虽然蕴含了父母的期待。但很多时候也蕴含着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孩子的生命从父母而来,但却不从属于父母,孩子属于社会,属于未来,更是属于他自己。每一个生命都有他自身的活法。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就这样说过:“好的父母在家庭养育中能给到孩子的就是宽松的环境。”
(二)放下“过度限制”以满足孩子的需求
成长中的孩子,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包括吃饭的时间、分量的多少,零食的选择等等。跟所有普通的母亲一样,我也在乎孩子的健康,曾经一度因为孩子的吃饭问题让一家人不得安宁。但这样的日子总算过去了,只因为我调整了自己的接纳度,我知道自己所有对孩子的限制只因为我内心的那份恐惧而已,我在担心孩子吃饭不固定时间,时多时少,吃零食会影响健康,但那都只是担心,而非事实。我选择了放弃我原先的坚持,放下我所有的恐惧,让孩子自主决定,因为只有她自己最清楚自己是否饿了。对于零食,同样在我全面放开后,带来的并非是失控,而是零食在孩子面前已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养育孩子的过程,限制不可避免,但如果只是因为自己的恐惧、担忧而限制,就容易出现满足不了孩子成长需求的状况。当我们有能力觉察自己说“不可以”的时候,是基于什么样的目的,我们就更有能力调整自己的接纳度去满足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三)以信任之心等待孩子成长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这样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程序,在特定年龄段他应该理解的问题实际上是固定的。您无法强制执行,过度干预只会毁了他。”曾经我也因为孩子三岁了仍然不认识数字前五位而责备孩子,但当孩子背起小书包进人幼儿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熟悉了,这个事情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让我切身体会到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规律,它不能被超越,只能等待,用信任之心等待孩子成熟的时机。被看见、被信任也是一种成长力量的给予。
(四)以“有趣”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
心理学家约翰·马利(John Marley)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他观察到未成年的猴子在笼子里玩耍,互相嬉戏,所以他把一些小猴子放在其他笼子里,没有让它们有机会玩。这些失去玩耍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非常木讷,甚至失去了求偶和生育的本能。猴子的玩耍,是为小猴子的未来成长做准备的,并让它们出色地成长为大猴子。我们身边不乏有太多焦虑的父母,从小给孩子安排了各种辅导班,每天不是赶着送孩子上辅导班,就是匆匆赶着接孩子回家。我们也总以为只有自己变得凶巴巴,严厉苛责孩子。孩子才会认真对待。孰不知,父母越懂得以“有趣”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他们的生命状态更自如,更放松,能获得更多潜能的开发,在困难面前更富有弹性与韧度。
三、结束语
尽管“育儿焦虑”已经成为社会共有的现象,既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个体的差异,但每一位父母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百分百的责任,而不是靠孩子来成就我们的人生。成长不是为了博得认同,成功不是为了获得赞美,所有的孩子不用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不用活在别人的标准里,就让他们做自己。一个连生命都不可以真实绽故的孩子,我们凭什么要求孩子有所作为,有幸福、快乐的能力?生命有其自身的密码,没有一个标准的活法,每一个差异都是精彩的部分,做好自己就是对社会最好的贡献。
一、不同类型的父母,谁更焦虑
成长的烦恼不再是孩子的专属,父母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加力”让孩子成长得更快更好。在这一场父母集体都“焦虑”的背景下,谁的“焦虑”情绪更为突出呢?
(一)对现状不满的父母
有许多研究表明,父母对自己的生活现状。包括职业发展、工资报酬、居住环境等感到不满时,将会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焦虑。因为父母无法接受自己平庸的样子,一旦孩子发展不符合他们心中的“理想模型”,这些孩子遭遇到将会是巨大的成长压力。在家庭生活中,这样的父母总会以“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处处操控孩子,压制孩子,每天对孩子各种催促、唠叨。只要孩子一旦表现出一点点的抗议,他们总会以加倍的反控制力来驯服孩子,甚至不借牺牲亲密的亲子关系。一旦一个生命背负的责任已经超过了他本可以承受的程度,孩子变可能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逃离这一切。
(二)喜欢比较的父母
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爱比较的父母不仅爱比成绩,还爱比谁报的班多?谁学的本领强?似乎总是要在对比中寻求优越感才能存活下去。孰不知,在这样的比较中,一个个稚嫩的生命变得焦虑、躁动。在过度的比较中,如果是一个有竞争优势的孩子,助长的就是孩子的好胜心;如果是一个资质平庸的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在比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价值感只能依赖于外在的评价,内心常常是容易有担忧与顾虑的,遇到困难也容易被击垮。
(三)单一成才观的父母
有调查发现,通过比较不同年段父母的焦虑水平,幼儿园大班、小学六年级、初三、高三是尤为突显的年段。父母们集中讨论得最多的就是“怎么办”“去哪上”“怎么考”。许多父母仍然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在社会资源紧缺的条件下,通过“高分数”“高学历”获得竞争的优势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他们往往单纯认为只要读了好小学,好中学,就能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幸福快乐的好生活。
二、直面焦虑,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因为社会优质资源的紧缺,大家的焦虑都是可以理解的。在焦虑面前,就只能任由焦虑来操控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吗?显然不是的。当父母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焦虑时,才能有更大的力量正确引导孩子成长。
(一)接纳自己的平庸淡化对孩子的焦虑
敢于直面焦虑,就从接纳自己的平庸开始吧!平庸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把自身对社会的焦虑从孩子身上卸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虽然蕴含了父母的期待。但很多时候也蕴含着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孩子的生命从父母而来,但却不从属于父母,孩子属于社会,属于未来,更是属于他自己。每一个生命都有他自身的活法。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就这样说过:“好的父母在家庭养育中能给到孩子的就是宽松的环境。”
(二)放下“过度限制”以满足孩子的需求
成长中的孩子,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包括吃饭的时间、分量的多少,零食的选择等等。跟所有普通的母亲一样,我也在乎孩子的健康,曾经一度因为孩子的吃饭问题让一家人不得安宁。但这样的日子总算过去了,只因为我调整了自己的接纳度,我知道自己所有对孩子的限制只因为我内心的那份恐惧而已,我在担心孩子吃饭不固定时间,时多时少,吃零食会影响健康,但那都只是担心,而非事实。我选择了放弃我原先的坚持,放下我所有的恐惧,让孩子自主决定,因为只有她自己最清楚自己是否饿了。对于零食,同样在我全面放开后,带来的并非是失控,而是零食在孩子面前已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养育孩子的过程,限制不可避免,但如果只是因为自己的恐惧、担忧而限制,就容易出现满足不了孩子成长需求的状况。当我们有能力觉察自己说“不可以”的时候,是基于什么样的目的,我们就更有能力调整自己的接纳度去满足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三)以信任之心等待孩子成长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这样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程序,在特定年龄段他应该理解的问题实际上是固定的。您无法强制执行,过度干预只会毁了他。”曾经我也因为孩子三岁了仍然不认识数字前五位而责备孩子,但当孩子背起小书包进人幼儿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熟悉了,这个事情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让我切身体会到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规律,它不能被超越,只能等待,用信任之心等待孩子成熟的时机。被看见、被信任也是一种成长力量的给予。
(四)以“有趣”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
心理学家约翰·马利(John Marley)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他观察到未成年的猴子在笼子里玩耍,互相嬉戏,所以他把一些小猴子放在其他笼子里,没有让它们有机会玩。这些失去玩耍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非常木讷,甚至失去了求偶和生育的本能。猴子的玩耍,是为小猴子的未来成长做准备的,并让它们出色地成长为大猴子。我们身边不乏有太多焦虑的父母,从小给孩子安排了各种辅导班,每天不是赶着送孩子上辅导班,就是匆匆赶着接孩子回家。我们也总以为只有自己变得凶巴巴,严厉苛责孩子。孩子才会认真对待。孰不知,父母越懂得以“有趣”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他们的生命状态更自如,更放松,能获得更多潜能的开发,在困难面前更富有弹性与韧度。
三、结束语
尽管“育儿焦虑”已经成为社会共有的现象,既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个体的差异,但每一位父母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百分百的责任,而不是靠孩子来成就我们的人生。成长不是为了博得认同,成功不是为了获得赞美,所有的孩子不用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不用活在别人的标准里,就让他们做自己。一个连生命都不可以真实绽故的孩子,我们凭什么要求孩子有所作为,有幸福、快乐的能力?生命有其自身的密码,没有一个标准的活法,每一个差异都是精彩的部分,做好自己就是对社会最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