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设计制作及实践运用分析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xio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主题鲜明、形象生动、时代感强的特点,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要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作品的设计主要围绕资源包、支持资源、课程信息资源等内容进行,其制作过程分为选题与设计阶段、制作阶段、审核与发布阶段。作品主要运用在教学、学习、教与学的交流、优化等方面,可有效地促进教师队伍良性发展,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增添教育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营造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 微课设计;信息资源;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3-0022-04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了“微课程”的理念,首创了声名远播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由于所讲授的内容和形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广泛适应不同的学习要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微课程”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2012年,我国教育部启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迅速在全国各高校中兴起,并成为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的新动力。笔者于2014年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并获得广东赛区一等奖。本文将基于获奖课程《如何有效控制景深》(以下简称《景深》)进行分析。
  一、微课的特点分析
  微课全称“微视频课程”,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较短的时间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资源包、支持资源、课程信息资源等部分。资源包是微课的中心内容,表现形式为微视频,主要包含“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等相关内容;支持资源主要包括对微视频中所讲知识的各类支撑,如课程的知识结构图、案例文本、文献、网络链接、测验等;课程信息资源主要对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重难点、注意事项等情况进行描述,对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外部“链接”。其短小精悍、主题鲜明、形象生动、时代感强的特点,受到众多使用者认可。
  短小精悍。相对于传统45分钟的课堂而言,微课可谓是“浓缩”版课堂,甚至时间最短至1分钟,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的重点、疑点、难点等。教师可以利用微课集中重点攻克教学难点或者教学疑点,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水平。相对于一节传统课堂解决的问题来说,微课解决的问题单一,内容精简。
  主题鲜明。微课的一节课就是一个主题,或者就是一个环节、一种方法,甚至一种启示等,因此微课主题具有唯一性、单一性和特定性。这些主题可以是生活思考、教学反思、难题突破、重点强调,也可以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等,还可以是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及教学者、学习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景深》一课解决了“什么是景深及影响景深的要素”这一鲜明主题。
  形象生动。微课采用大量的图片、音乐、故事等生动化素材,有效刺激学生右脑,让学生在享受中不断获得知识,受到启示,促进反思,在无形之中不断成长。微课可以借鉴电影中的悬疑、意外、问题等刺激元素,让课程趣味十足,富有视觉黏性,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欲望。微课播放后,教学者能及时得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或者留言,获得反馈,课堂变成了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帮助、共同提高的课堂,使教与学变得形象生动。例如,《景深》一课属于摄影与摄像课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在课程中导入了很多设问,引入很多色彩丰富的图片进行案例分析,同时将操作过程拍摄成照片作为课程素材,令人信服。
  时代感强。微课是建立在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在线教学视频形式开展的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进行教与学,这就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学生不局限于教室等传统的学习空间,随时随地的享受“微课”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外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都比较小,能保持师生顺畅地进行在线看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下载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非常适合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二、微课的设计制作
  (一)挑选与设计阶段
  本阶段是微课的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挑选主讲教师、教学设计、内容设计等内容。第一,主讲教师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良好的教学风貌;同时,教师声音洪亮,富有节奏感,课堂感染力强,能很好地调节秩序。第二,教学设计由选题、时间、教学过程结构、资源、教学语言等设计环节构成,其中,选题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最为重要。选题设计常以典型、重点、难点和疑点等内容为主要选择对象,是“小而精”的具体点而不是“广而宽”的知识面,并且知识点具有“独立性”、“完整性”,能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热点问题。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常以简洁完整为标准,包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在一条线索上突显重点内容。如《景深》以“景深要素”为微课切入点,通过问题驱动、集中讲解、案例分析、实操演示、课堂小结、课后练习等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听与练的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掌握景深控制技术,具体见表1。第三、内容设计可以采用“111模式”,即“用1个案例引入教学情景,带出1个原理/概念;通过1个原理/概念分析案例,同时也强化概念/原理的理解;利用1个总结、测试或操作实现知识的迁移”[1]。例如,《景深》就是以景深、光圈、摄距、背景间距、前后景深、光圈优先这6个要素为基点,用一个教学情景,引出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与演示,通过一次操作实现知识的领悟和技能的掌握。
  (二)制作阶段
  本阶段是微课的关键阶段,直接决定微课的水平高低。根据授课内容不同,摄像方法、制作场地选择应该有所区别,其设备也需要有所改变。制作阶段主要处理好摄像、编制等工作。摄像方法常用的有:智能手机拍摄法、录屏软件录制法、手写板或交互白板和专业录屏软件制作法、数码摄像机拍摄法。编制方面,根据不同类型的授课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编制软件进行后期的编制处理。依据摄像类别,编制处理方式有:一是将录制的微课视频,导入到Camtasia Studio软件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二是直接用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e Pro、vegas等进行制作,注意管控好片头时间、字体,确保视频画面质量。同时,图片一般采用Photoshop、光影魔术手、美图淘淘等软件进行处理;声音通常采用Audition、Samplitude、FLstudio、Cakewalk、Gold wave等软件进行处理。根据《景深》教学需要,主讲教师准备数码摄像机、教具等设备配置,对授课过程、实操演示、现场指导、答疑解惑等环节进行拍摄;教师讲解部分的拍摄,根据教学设计在后期制作时加入每个部分的素材,包括图片、案例素材、PPT、字幕等;演示部分,教师要针对每个影响景深的因素进行实操演示及效果分析比对,这需要在后期制作时将这部分嵌入到讲解部分的视频中进行剪切和编辑。   (三)审核与发布阶段
  该阶段的审核环节主要是检查录制作品后各要素是否符合规定需要,如教师的语音语调及操作过程是否需要调整,录制过程是否有杂音、喷麦等,是否有知识、文字、语言、图片的知识性错误或误导性描述。审查环节还需检查审核唱词,对唱词的基本要求是,每屏只有一行唱词;每行不超过一定的字数及其匹配的比例,注意特定名称、名字的读法,长句根据语气语意断开,语言要通俗易懂,口语讲解要尽量少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同时利用PPT现有功能带来的视觉效果,如自定义动作、PPT切换、颜色搭配等。经过审查后,通过全能型视频格式转换器、万能视频格式转换器等编辑软件直接转换成视频生成FLV、MP4等网络主流的高清视频格式,进入发布环节。
  三、微课的实践运用分析
  (一)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微课在教学方面运用的主导者是教师,通过对微课的设计、制作、发布等,教师可以优化课程设置,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有效利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课程设置的优化。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视频授课的优势,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同时课程的设置要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景深》是摄影摄像课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设计为微课针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与学生的接受特点。第二,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授课内容是“以点带面”的方式,即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性的知识点带动学生探索、学习其他知识。《景深》设计时候也围绕这些培养目标进行组织。为了突出重点,将问题凝练为简,为了突出掌握程度,在有限时间内着重加强案例与演示环节。第三,教学技能的更新和提升。教师通过微课方式实现“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中完成,知识内化也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帮助与学生的协助而完成”策略。作品《景深》步步分析,层层演练,精致的画面,生动的案例,有效的操作将影响景深的6个因素丰富呈现,让学生在欣赏享受中达到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师自身能力方面,微课制作本身就是一个专业知识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增加专业教师的知识积淀,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在制作微课时,需要探索学生接受知识的新形式、新特点,寻找到激发学生变化特点和形成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学风格。
  (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教育权利的转变,即“教育权利由教师(教育提供)端转移到学生(教育消费)端”[2],学习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淀和学习需要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使自己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自由、自主的学习者。第二,改变学习模式,增强学习动力。相对于传统的“长而全”学习模式,“短而精”学习模式采用的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可视化、情景化、趣味性数字化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让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集中学习所需的知识点,“既可以提升新的知识技能,也可以陶冶性情自我完善”[3],将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第三,发挥网络优势,改善远程学习。微课短小精悍、简单实用、视频反复播放、随意调节进度等众多优势,为学生远程学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学生享受更多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而信息化的课堂及动态画面呈现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短视频更是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不易疲累,能集中短时间注意力而达到学习效果。据统计,通过微课的接触和学习,学生上课出勤率、课堂参与率明显提升,一学期课堂出勤率从92.5%提升到97.6%,参与率由40.8%提升为75%。作业完成率由89%提升为92.5%。学生评教分数由88.25分提升为90.04分,综合评分从90.05分提升为91.82分,普遍反映课堂活跃内容丰富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改善师生交流效果
  微课不仅在教学、学习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帮助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心发生改变,微课通过网络平台教学与交流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学生可以掌控自己看教学视频的进度,可以提出自已的问题、想法,与教师或同伴交流,从而获得学习上的主动权”[4]。第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理解和体会微课内容的重要途径,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进行沟通和探讨,从不同角度促进双方对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第三,微课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进步,通过观摩别人的“微课”教学案例以便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更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第四,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形成对知识点的集体认同,对知识点产生共鸣,带动整体的学习。正如作品《景深》的发布效果,引起了学生兴趣,较高的收藏次数和分享次数、良好的用户评价,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有效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加深校外微课学习的交流,学生能开拓视野,了解前沿知识,提高知识探索的能力。
  (四)优化课程教学效果
  职业院校生源基础不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不尽相同。短短几分钟的微课,可以突破现代教育教学的瓶颈,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掌握学习重点。因此,在《摄影与摄像》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一个课题划分成若干个要完成的子任务做成微课拷贝给学生或者放在网络共享资源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需要在终端观看学习,达到提前预习新知识、实时掌握知识重点、及时消化知识难点的作用。例如,在进行“景深”教学中,教师可将任务分解成三个部分:景深的概念、影响景深的要素、如何控制景深。学生哪一个环节没有弄清楚,都可以通过微课反复学习掌握,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掌握效果差异的问题。一学期结束后,学生的总评成绩由83分提升为89分。且80~90分占据多数。
  四、微课的应用局限及应对
  虽然微课具有主题鲜明、适应性强等众多优点,但是在设计、制作、审核等阶段需要较为精良的制作水平,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微课进行教学,同时微课对教学内容造成碎片化、非系统等问题不可忽视,对教学过程整体设计的冲击力亟待解决。针对以上问题,课程类型的不同,微课的设计应该有所区别;根据教育层次的不同,微课制作、审核等环节参与人也需有所差异。在微课的选题和设计上,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与学生普遍反映的疑点、难点结合起来,解决使学生困惑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收集学生反馈的问题,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视角去反思微课的教学设计、制作,从而不断优化微课的教学效果。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尝试由学生参与、组织甚至主导微课的制作环节,学生负责收集素材、摄像、编制等任务,教师负责指导。通过教师设计与学生制作的结合,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而且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教师强化自我反思的意识,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 考 文 献
  [1]单从凯,王丽. 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2]江波,王奕俊.应对“慕课”的挑战——“慕课”透视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7):18-22.
  [3]李金艳.“慕课”视野下成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07-109.
  [4]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医医德教育关注人性之本、重在师教传承、贵在价值引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长春中医药大学通过整体规划、制度引领、打通壁垒,构建“三位一体”特色课程体系,培育骨干育人力量,营造良好医德文化教育环境等措施,开展了中医医德教育的创新实践探索。  关键词 中医药人才;医德教育;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7-0067-03  医德教育是
摘 要 对川渝12所高职院校1863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高职院校教师“双创”教育能力提升既有思维意识层面的重视程度,也有教师“双创”教育能力行为能力的高低之分,后者更为突出而明显。通過卢卡斯(Lucas)人力资本模型,回归分析显示教师能力素质对“双创”教育能力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或进修的产出弹性更明显,其次是教师参与专业改革和课程开发,最后是教师参加行业企业技术咨询
摘 要 民国时期,柳州职业教育在不断引进、吸收西方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应自身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特色。政府大力支持举办职业教育、社会各界给予极大关注,合力办教育的特点,也使得柳州职业教育在办学力量、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得到较快发展。这种发展特点也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民国时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17年5月6日,由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该社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职志,追求“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职教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服务科教兴国战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6117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事业新发展 程斯辉 李汉学 《教育研究》 2017年第6期 10300字  19826118 高等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定位及其实践路径 王俊杰 《中国高教研究》 2017年6期 13500字  19826119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困境与生态定位 鲁武霞 《大学教育科学》 2
《职苑九思录》  目前,由于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意义认识不足,因而于态度方面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相应保障,显得有失公平;于管理方面体制与内外关系不畅,带来诸多负面效应。为此,我国职业教育应当切实解决好如下问题:一是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加强职业教育研究,弄清其内涵外延;充分认识价值意义,真正重视职业教育;制订规划明确目标,切实搞好职业教育。二是健全法规,切实保障职业教育。三是强化管理,更好
摘 要 通过内容分析法和开放式编码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189本必读书目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出8个一级编码领域和48个二级编码领域。结果发现,知识基础中教育类书籍占绝大多数;在非教育领域中,经济和社会科学总论类的书籍占比较多;中文书籍的数量远超外文书籍;各培养单位对该学科中奠基性著作的认识并不统一。知识结构主要涉及职业技术教育原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改革等,其
摘 要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传承场域、传承主体和传承方式遭受破坏和异化,并呈现出意识不明、实践缺失、资源匮乏等困境。鉴于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存在互动的耦合效应,既能够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又能够达到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因此,以布依族“八音坐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摘 要 EFQM卓越模型是推动欧洲组织质量改进和绩效提高最广泛的工具。专业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组织依据,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构中引入EFQM卓越模型,关键是使其8大核心理念、9大要素以及RADAR的逻辑转换为专业的相应理念、要素和建设的逻辑,并渗透到专业建设的每个环节,从而全面保证专业质量。  关键词 高职院校;EFQM卓越模型;专业质量;保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一是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在引进德国汽车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400多家汽车企业的一线岗位需求,相继开发出中职、中高职衔接、高职三个类别六大专业方向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标准,并发行了涉及100个学习领域、包含3000多个企业一线工作任务的100套教学资源包。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课堂实施小班授课、实训为主的教学模式,所有专业课程在一体化专业技能教室实施,并采取工作流程导向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