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茶,说到茶道,大家都会联想到广东、福建、四川、云南这样既产茶,又有喝茶传统的地方。可能不太有人会把清韵悠远的茶味跟粗放豪迈的边疆联系在一起。北漂了若干年的我,走过了无数茶乡,喝过不少名茶。而在我心中刻骨的茶香。却是在天山下的那一碗香浓的砖茶。
好像只有西北人才喝那又黑又硬的砖茶,养尊处优的内地人尤其是茶道中人对于这种粗茶尤其不屑。的确,用“下脚料”凑合而成的廉价茯砖是不太上得了台面,可是在我的家乡新疆,故乡人便是在这浑厚粗犷的茶烟中开始一天的生活。黑红的茶汤,兑上新鲜的牛奶,再加一小撮盐。滚烫地入口。肠与胃都熨贴开来,心中便是天山融雪,天池化冰。
记忆中最好的一碗茶,是大约十来岁时。在当时的邻居家喝的。那时我们还住在平房里,邻居家是维吾尔族,有个跟我年纪相仿的姑娘,叫茹鲜古丽。古丽是个花朵一样美丽的姑娘,而且心地非常的善良,我们两个是好朋友,常在一起玩。那是记忆中非常寒冷的一个下午,母亲不在家。我中午没有吃多少饭,肚子一饿就更加冷,正好古丽找我去她家里喝茶吃点心,所以我很高兴地答应了。古丽家炊茶的是她奶奶。一位非常慈祥的维吾尔老人。她不太会说汉语,只用热情的笑容和温暖粗糙的手来迎接我,我用简单的维语向她问好,然后向铺着毯子的床上坐下。床上摆着有民族特色的小木桌。由于刚过古尔邦节(相当于汉人的春节)不久,桌上很丰盛地摆满了点心碟子,有撒满了白糖的馓子,用酥油烤成的喀瓦什。香酥可口、略带甜味的小油馕,一咬一包油的帕尔木丁,还有一些忘记了名称,但至今还记得滋味的点心,奶奶在我的两手里塞满了点心,一个劲地让我吃,一边捅开了炉子。烧开了铜锡大茶壶里的水,又掰了两块茶扔在壶里。那个茶壶虽然经历岁月,颇有磕碰的痕迹。但仍可称得上艺术品,那微红晶黄又露出白色擦痕的色彩。那深得穆斯林传统精魂的花纹和那底边的古兰经文以及袅袅上升的茶烟都在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吸引力,我嚼着满口香甜的点心,一时竟有些迷惑,而这迷惑中竟又升起些微的神圣来……
茶煮好了,奶奶取了个瓷碗,先倾了少许茶将碗涮了一下,将茶泼在地上,那砖地上顿时温润起来。奶奶又将手中的碗转了转,才将褐红色的茶倒在碗里,第一碗给我。第二碗给古丽,第三碗才自己喝。我小心地捧着碗边。感受着由厚厚的茶碗传来的重量、光泽、手感、别样的鲜艳,以及碗中茶汤的浑厚的质感。那茶汤如同琥珀一般有宝石的光泽。茶汤的热气在茶碗口缓缓徘徊,如同乳纱一般低婉;碗底大大几根茶梗与碎叶丝毫不落俗套,呷一口,深吸一口气。是茶壶历经百年岁月的香斜斜地入口,温暖与醇厚与平安在四肢百骸中散开去。整个人暖洋洋的像是要化开了;再喝一口,滚烫的香在舌间、在喉头翻动。新鲜鲜的。热闹闹的。熟悉中带着莽撞,豪放中又带着体贴。大口吃着馓子,大口喝着热茶,与屋中的两代人用半维半汉半手势的语言交流着,我和古丽的笑声和着茶水偶然滴在炉边上的“兹兹”声。还有奶奶用小碟打着拍子。悠扬唱起的维吾尔民族的调子。都使人迷醉……
比起图像来。也许气味和声音更能深入人心,在我的心里,便深深镌刻着那个午后的茶香与维吾尔歌曲的腔调。后来我分析了一下。可能现在比较喜爱普洱茶的味道与自小喝的砖茶不无关系。但它们又是多么的不同。普洱茶是高贵的奇情异致又是变化莫测的转折,而我的砖茶。我的用斧头砍削的大茯砖是可着草原,可着天下跑的天山骏马。几次在京城的新疆饭店里喝到砖茶,却完全不是当时的那个味道,我想,在这浮躁拘谨的京都,是连砖茶都失了它的韵吧。
好像只有西北人才喝那又黑又硬的砖茶,养尊处优的内地人尤其是茶道中人对于这种粗茶尤其不屑。的确,用“下脚料”凑合而成的廉价茯砖是不太上得了台面,可是在我的家乡新疆,故乡人便是在这浑厚粗犷的茶烟中开始一天的生活。黑红的茶汤,兑上新鲜的牛奶,再加一小撮盐。滚烫地入口。肠与胃都熨贴开来,心中便是天山融雪,天池化冰。
记忆中最好的一碗茶,是大约十来岁时。在当时的邻居家喝的。那时我们还住在平房里,邻居家是维吾尔族,有个跟我年纪相仿的姑娘,叫茹鲜古丽。古丽是个花朵一样美丽的姑娘,而且心地非常的善良,我们两个是好朋友,常在一起玩。那是记忆中非常寒冷的一个下午,母亲不在家。我中午没有吃多少饭,肚子一饿就更加冷,正好古丽找我去她家里喝茶吃点心,所以我很高兴地答应了。古丽家炊茶的是她奶奶。一位非常慈祥的维吾尔老人。她不太会说汉语,只用热情的笑容和温暖粗糙的手来迎接我,我用简单的维语向她问好,然后向铺着毯子的床上坐下。床上摆着有民族特色的小木桌。由于刚过古尔邦节(相当于汉人的春节)不久,桌上很丰盛地摆满了点心碟子,有撒满了白糖的馓子,用酥油烤成的喀瓦什。香酥可口、略带甜味的小油馕,一咬一包油的帕尔木丁,还有一些忘记了名称,但至今还记得滋味的点心,奶奶在我的两手里塞满了点心,一个劲地让我吃,一边捅开了炉子。烧开了铜锡大茶壶里的水,又掰了两块茶扔在壶里。那个茶壶虽然经历岁月,颇有磕碰的痕迹。但仍可称得上艺术品,那微红晶黄又露出白色擦痕的色彩。那深得穆斯林传统精魂的花纹和那底边的古兰经文以及袅袅上升的茶烟都在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吸引力,我嚼着满口香甜的点心,一时竟有些迷惑,而这迷惑中竟又升起些微的神圣来……
茶煮好了,奶奶取了个瓷碗,先倾了少许茶将碗涮了一下,将茶泼在地上,那砖地上顿时温润起来。奶奶又将手中的碗转了转,才将褐红色的茶倒在碗里,第一碗给我。第二碗给古丽,第三碗才自己喝。我小心地捧着碗边。感受着由厚厚的茶碗传来的重量、光泽、手感、别样的鲜艳,以及碗中茶汤的浑厚的质感。那茶汤如同琥珀一般有宝石的光泽。茶汤的热气在茶碗口缓缓徘徊,如同乳纱一般低婉;碗底大大几根茶梗与碎叶丝毫不落俗套,呷一口,深吸一口气。是茶壶历经百年岁月的香斜斜地入口,温暖与醇厚与平安在四肢百骸中散开去。整个人暖洋洋的像是要化开了;再喝一口,滚烫的香在舌间、在喉头翻动。新鲜鲜的。热闹闹的。熟悉中带着莽撞,豪放中又带着体贴。大口吃着馓子,大口喝着热茶,与屋中的两代人用半维半汉半手势的语言交流着,我和古丽的笑声和着茶水偶然滴在炉边上的“兹兹”声。还有奶奶用小碟打着拍子。悠扬唱起的维吾尔民族的调子。都使人迷醉……
比起图像来。也许气味和声音更能深入人心,在我的心里,便深深镌刻着那个午后的茶香与维吾尔歌曲的腔调。后来我分析了一下。可能现在比较喜爱普洱茶的味道与自小喝的砖茶不无关系。但它们又是多么的不同。普洱茶是高贵的奇情异致又是变化莫测的转折,而我的砖茶。我的用斧头砍削的大茯砖是可着草原,可着天下跑的天山骏马。几次在京城的新疆饭店里喝到砖茶,却完全不是当时的那个味道,我想,在这浮躁拘谨的京都,是连砖茶都失了它的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