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那刻骨的浓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茶,说到茶道,大家都会联想到广东、福建、四川、云南这样既产茶,又有喝茶传统的地方。可能不太有人会把清韵悠远的茶味跟粗放豪迈的边疆联系在一起。北漂了若干年的我,走过了无数茶乡,喝过不少名茶。而在我心中刻骨的茶香。却是在天山下的那一碗香浓的砖茶。
  好像只有西北人才喝那又黑又硬的砖茶,养尊处优的内地人尤其是茶道中人对于这种粗茶尤其不屑。的确,用“下脚料”凑合而成的廉价茯砖是不太上得了台面,可是在我的家乡新疆,故乡人便是在这浑厚粗犷的茶烟中开始一天的生活。黑红的茶汤,兑上新鲜的牛奶,再加一小撮盐。滚烫地入口。肠与胃都熨贴开来,心中便是天山融雪,天池化冰。
  记忆中最好的一碗茶,是大约十来岁时。在当时的邻居家喝的。那时我们还住在平房里,邻居家是维吾尔族,有个跟我年纪相仿的姑娘,叫茹鲜古丽。古丽是个花朵一样美丽的姑娘,而且心地非常的善良,我们两个是好朋友,常在一起玩。那是记忆中非常寒冷的一个下午,母亲不在家。我中午没有吃多少饭,肚子一饿就更加冷,正好古丽找我去她家里喝茶吃点心,所以我很高兴地答应了。古丽家炊茶的是她奶奶。一位非常慈祥的维吾尔老人。她不太会说汉语,只用热情的笑容和温暖粗糙的手来迎接我,我用简单的维语向她问好,然后向铺着毯子的床上坐下。床上摆着有民族特色的小木桌。由于刚过古尔邦节(相当于汉人的春节)不久,桌上很丰盛地摆满了点心碟子,有撒满了白糖的馓子,用酥油烤成的喀瓦什。香酥可口、略带甜味的小油馕,一咬一包油的帕尔木丁,还有一些忘记了名称,但至今还记得滋味的点心,奶奶在我的两手里塞满了点心,一个劲地让我吃,一边捅开了炉子。烧开了铜锡大茶壶里的水,又掰了两块茶扔在壶里。那个茶壶虽然经历岁月,颇有磕碰的痕迹。但仍可称得上艺术品,那微红晶黄又露出白色擦痕的色彩。那深得穆斯林传统精魂的花纹和那底边的古兰经文以及袅袅上升的茶烟都在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吸引力,我嚼着满口香甜的点心,一时竟有些迷惑,而这迷惑中竟又升起些微的神圣来……
  茶煮好了,奶奶取了个瓷碗,先倾了少许茶将碗涮了一下,将茶泼在地上,那砖地上顿时温润起来。奶奶又将手中的碗转了转,才将褐红色的茶倒在碗里,第一碗给我。第二碗给古丽,第三碗才自己喝。我小心地捧着碗边。感受着由厚厚的茶碗传来的重量、光泽、手感、别样的鲜艳,以及碗中茶汤的浑厚的质感。那茶汤如同琥珀一般有宝石的光泽。茶汤的热气在茶碗口缓缓徘徊,如同乳纱一般低婉;碗底大大几根茶梗与碎叶丝毫不落俗套,呷一口,深吸一口气。是茶壶历经百年岁月的香斜斜地入口,温暖与醇厚与平安在四肢百骸中散开去。整个人暖洋洋的像是要化开了;再喝一口,滚烫的香在舌间、在喉头翻动。新鲜鲜的。热闹闹的。熟悉中带着莽撞,豪放中又带着体贴。大口吃着馓子,大口喝着热茶,与屋中的两代人用半维半汉半手势的语言交流着,我和古丽的笑声和着茶水偶然滴在炉边上的“兹兹”声。还有奶奶用小碟打着拍子。悠扬唱起的维吾尔民族的调子。都使人迷醉……
  比起图像来。也许气味和声音更能深入人心,在我的心里,便深深镌刻着那个午后的茶香与维吾尔歌曲的腔调。后来我分析了一下。可能现在比较喜爱普洱茶的味道与自小喝的砖茶不无关系。但它们又是多么的不同。普洱茶是高贵的奇情异致又是变化莫测的转折,而我的砖茶。我的用斧头砍削的大茯砖是可着草原,可着天下跑的天山骏马。几次在京城的新疆饭店里喝到砖茶,却完全不是当时的那个味道,我想,在这浮躁拘谨的京都,是连砖茶都失了它的韵吧。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末丙子年的夏秋之交,我与挚友缪君,慕名考访于素称武夷八大雄关之一的古桐木关。桐木关位于闽省最北端,地处武夷山脉的断裂垭口。距离海平面高度约有1100米。桐木关自古就是闽赣古道中的交通咽喉,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时至今日,仍有公路贯穿于其间,仍然扮演着来往于闽赣交通要道的角色。  时值好天气,我和缪君来到慕名已久的桐木关,站立于关头之上,极目放眼,但见苍岭连绵,悠远起伏,碧浪卷青云;林木森森,
期刊
听闻南京琴人清音居主人携琴在并,欣然跟随我的古琴老师与另两位书画界朋友共同前去拜会。以琴会友,特择一茶楼之二层包厢,在这净室高堂,清风明月之夜,五人坐定,室有兰草,心不外驰,听琴品茗。  第一眼看到那把仲尼式仿古断纹琴,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与今生梦中的琴相似,还是前世曾在仲尼式古琴上弹琴复长啸?琴静静地置身于红木桌上,琴身厚重丰润,线条简洁流畅,精致的断纹如时光似水流逝。又如从容淡泊中历久
期刊
2008年2月20日,恰逢福建省茶叶学会成立50周年,台湾茶协会理事长,圣轮法师与笔者在福州元泰红茶屋,品台湾与福建的红茶,畅谈茶文化,其间畅谈他对茶与禅的理解。与大师的交谈,仿佛是一次借茶与禅交汇的洗礼,让我在浓郁的茶香中,感受出茶禅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将圣轮法师语言中的点点滴滴渗透进日后的饮茶岁月里。    走进大师的农禅法门    圣轮法师遍习禅净密各法,领略诸法妙理,开山住持了台湾佛法山寺、
期刊
老家人喜欢吃茶。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吃。  中国的茶道,一直有“喝茶”与“吃茶”之说。虽然两种说法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少根本的区别,但故乡人还是喜欢“吃茶”一说。大约楼台歌榭,酒肆书廊,红尘市井,讲的都是“喝茶”;只有在野村夫,寻常阡陌。说的才是“吃茶”。“喝茶”得有氛围,得有音响。得有特定的场所;而“吃茶”则大为不同,瓜田李下,田间地头,都可以是“吃茶”的地方。杯壶碗盏,缸罐瓶瓮,都可以是泡茶的家
期刊
在古代。女孩子是不可以随便吃别人家茶的。《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曾取笑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虽然是句玩笑话,却也说明了个中道理。设想一下,倘若吃了别人家的茶,就要给人,家做“媳妇”,这可如何是好?不禁莞尔。  师父从长安给我邮了茶来。拆开箱子。取出茶品,看到还有师父亲手做的合香,一把刻着“一勺”的葫芦水瓢。很是喜欢。一支沉香木是师父刀刻的:佛心。远一点看像一尊佛
期刊
喝茶的人大多有蹭茶的经历,有的人怕这个“蹭”字不好听,就说“试茶”;也有的人干脆说“骗茶喝”。免得你不明白他是干什么的。不管哪一种说法,讲的是同样一个事:喝不花钱的茶。  这个不花钱喝的茶,区别于那种“礼品茶”和“马屁茶”。“礼品茶”基本属于包装盒概念,印刷上个什么图案,标上个什么供品之类的鬼话,然后把东西装进去就成了。至于这个东西是不是那个供品。有没有那个级别,甚至是不是那个品种,统统不知道。因
期刊
收藏和把玩古茶具,是我热心于中华茶文化的重要动源之一。从小的时候起,我不但开始得到茶的恩惠。品尝到了茶的美妙,而且。通过二十多年的苦苦寻觅,还有幸收藏到数十件古茶具。在所拥有的古茶具中,尤其是那些宋代建窑出产的兔毫盏,始终给了我魔力般的诱惑。于是。我沿着其魔力的指引,去找寻着那些已经久远的,与茶和茶事有关的陈年旧事。  每常把玩和研究这些珍贵的兔毫盏,透过这些已经跨越千年时空的古老茶具,我似乎亲身
期刊
“茶禅一体”或实有一说,只是从来未见。是否本来即是一道偈语,而没有更多的铺陈?如那段“吃茶去”的公案。分明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完全省却了参悟的过程,呈现出来的寥寥数语,不带任何阐释。有缘自得欢喜,无缘权听热闹。吃茶的还去吃茶,参禅的还去参禅,并不担心错会了此中禅机。至弄得茶不是茶,禅也不是禅。如此茶禅一体,吃茶便是悟禅。悟禅比如吃茶,其中况味,当然只有吃茶与悟禅者能够自品心得。只是因了禅的向来无状
期刊
阴雨绵绵的春季,对于茶叶的储存来说,显得特别重要,保管不当,再好的茶品也会失去真味。最佳的贮存方法。应该视不同茶品而决定。  经常有客人带着茶叶到店里和我一起品饮探讨茶叶品质如何。当我打开包装一看,某款本来香气扑鼻的武夷岩茶夹杂着一些令人不适的异味,或者清香型铁观音看起来却好似韵香型铁观音,砂绿的色泽已经变为黄绿色,开汤冲泡之后,香气和茶汤都大为逊色。详细了解之后,才知道他们在保存茶叶时没有在意,
期刊
古往今来,文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而且还留下了不少趣味盎然的吟茶联。  茶联在异彩纷呈的茶文化中,可谓是芳香四溢的一朵奇葩!旧时茶馆有:  金鸡未唱水先沸;旭日初升茶溢香。  又有“煮沸三江水”之技,使客人有“同饮五岳茶”之乐。  喝茶的原因是:  身健都缘餐肉少;诗情却为饮茶多。  文人雅士更有:  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共谈心。  慢品细研时,则:  薰心只觉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