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做什么都离不开兴趣,对于科学的教学更是如此。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小学要搞好课外科技活动,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作为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抓住身边的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注意选择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
一、因地制宜,激发兴趣
农村没有城市的有利条件,但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物产,学生们对于农业新科技、新生产工具还是比较熟悉的。于是笔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了一系列适宜的农业科技活动。诸如改良劳动工具、提高瓜果产量、科学养殖综合利用技术等。
学习《运动与摩擦力》时,上课伊始,首先做了两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寓教于乐。笔者拿出一个自制的教具——“听话的小人”,演示并告诉学生:“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你们的话,你们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相信吗?”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相信!笔者把小人滑到一端拉紧绳子竖直举起来,让小人面向学生。小人果然很听话,走动过程中随着学生们的叫停而停。学生们看到绳子上除了有个小人其他什么也没有,感到很新奇,并且都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兴趣盎然,一种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
这时笔者趁热打铁,继续做了第二个实验——筷子提米。先将大米装进一个圆柱体的玻璃杯中,每装一次都要把杯子在桌子上砘一下,直到装满,用左手压紧并按在米上,右手把一根木筷从两指中间竖直一次性插入,在插的过程中不能晃动木筷,用手紧握木筷,大米被提起来了。学生们瞪大了眼睛直盯着看,“触景生疑”,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时笔者便在黑板上板书“摩擦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
让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有认知产生矛盾,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认知朝着更深入、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大大的锻炼,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全员参与,开动脑筋
科技活动本身就是一项群众性的科普活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其参与意识,让学生从小接触一些科普知识,对科学产生感性认识,发生兴趣。在活动中,注重其广泛性和真实性,重点在“参与普及”四个字上下功夫。无论是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还是五年级毕业生,要人人参与;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个个要临场辅导,做到教师100%参与辅导、学生100%参加活动,家长100%协助准备。活动中“动”是关键,让学生亲自选题设计,自己动手制作,自己评价,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从中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造兴趣,陶冶爱科学的情操。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达到发挥学生潜能、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敞开心扉,欢乐舞台
每次科技活动无论是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或活动形式都力求新颖别致、富有吸引力,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活动一定要充满欢乐、充满情趣,像一块磁铁,紧紧吸引学生,为农村学生开辟了快乐的天地,创造展示才华的舞台。
如《摆的研究》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一定信息的分析,揭示摆的秘密,培养学生的定量观察能力。课前学生已经观察过摆钟,他们会联想到摆的快慢可能会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因素有关系。课上让学生先观察实验袋内有哪些材料:棉绳、剪刀、五个螺丝垫圈、铁架、秒表以及研究摆锤重量和摆绳长度的记录表等。让学生想办法做实验,但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关键因素还必须强调:在实验中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要完全相同。当学生在制定探究方案时,笔者走到他们中间仔细倾听,引导小组成员间互相补充,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在弄明白应该搜集哪些数据,应该怎样实验后,学生很快進入研究状态。通过实验,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数据,还进行了比较,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学生们通过分析数据很快达成共识:摆的快慢和摆绳的长短有关,和摆的轻重无关。
这个实验结果出乎有些学生的预料,笔者抓住机会及时引导,再次让学生实验、思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在科学探究中要讲求真凭实据,用证据说话。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都不是靠讲解就可以内化的,必须是学生亲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才能成为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最后还引导学生用新获得的探究方法尝试更多的活动。出示两个摆绳相同、但是摆锤不一样长的摆,请学生们预测它们的摆动快慢会怎样?这给了学生一个反复实验的机会,同时也是验证探究结果的过程,激发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摆的浓厚兴趣。
科学家韦钰说:“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心,那种进取心去探索。”别让未来的科学家从教师的手中消失,扬起兴趣的船帆,引领学生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一、因地制宜,激发兴趣
农村没有城市的有利条件,但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物产,学生们对于农业新科技、新生产工具还是比较熟悉的。于是笔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了一系列适宜的农业科技活动。诸如改良劳动工具、提高瓜果产量、科学养殖综合利用技术等。
学习《运动与摩擦力》时,上课伊始,首先做了两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寓教于乐。笔者拿出一个自制的教具——“听话的小人”,演示并告诉学生:“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你们的话,你们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相信吗?”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相信!笔者把小人滑到一端拉紧绳子竖直举起来,让小人面向学生。小人果然很听话,走动过程中随着学生们的叫停而停。学生们看到绳子上除了有个小人其他什么也没有,感到很新奇,并且都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兴趣盎然,一种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
这时笔者趁热打铁,继续做了第二个实验——筷子提米。先将大米装进一个圆柱体的玻璃杯中,每装一次都要把杯子在桌子上砘一下,直到装满,用左手压紧并按在米上,右手把一根木筷从两指中间竖直一次性插入,在插的过程中不能晃动木筷,用手紧握木筷,大米被提起来了。学生们瞪大了眼睛直盯着看,“触景生疑”,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时笔者便在黑板上板书“摩擦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
让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有认知产生矛盾,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认知朝着更深入、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大大的锻炼,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全员参与,开动脑筋
科技活动本身就是一项群众性的科普活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其参与意识,让学生从小接触一些科普知识,对科学产生感性认识,发生兴趣。在活动中,注重其广泛性和真实性,重点在“参与普及”四个字上下功夫。无论是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还是五年级毕业生,要人人参与;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个个要临场辅导,做到教师100%参与辅导、学生100%参加活动,家长100%协助准备。活动中“动”是关键,让学生亲自选题设计,自己动手制作,自己评价,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从中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造兴趣,陶冶爱科学的情操。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达到发挥学生潜能、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敞开心扉,欢乐舞台
每次科技活动无论是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或活动形式都力求新颖别致、富有吸引力,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活动一定要充满欢乐、充满情趣,像一块磁铁,紧紧吸引学生,为农村学生开辟了快乐的天地,创造展示才华的舞台。
如《摆的研究》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一定信息的分析,揭示摆的秘密,培养学生的定量观察能力。课前学生已经观察过摆钟,他们会联想到摆的快慢可能会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因素有关系。课上让学生先观察实验袋内有哪些材料:棉绳、剪刀、五个螺丝垫圈、铁架、秒表以及研究摆锤重量和摆绳长度的记录表等。让学生想办法做实验,但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关键因素还必须强调:在实验中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要完全相同。当学生在制定探究方案时,笔者走到他们中间仔细倾听,引导小组成员间互相补充,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在弄明白应该搜集哪些数据,应该怎样实验后,学生很快進入研究状态。通过实验,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数据,还进行了比较,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学生们通过分析数据很快达成共识:摆的快慢和摆绳的长短有关,和摆的轻重无关。
这个实验结果出乎有些学生的预料,笔者抓住机会及时引导,再次让学生实验、思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在科学探究中要讲求真凭实据,用证据说话。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都不是靠讲解就可以内化的,必须是学生亲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才能成为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最后还引导学生用新获得的探究方法尝试更多的活动。出示两个摆绳相同、但是摆锤不一样长的摆,请学生们预测它们的摆动快慢会怎样?这给了学生一个反复实验的机会,同时也是验证探究结果的过程,激发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摆的浓厚兴趣。
科学家韦钰说:“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心,那种进取心去探索。”别让未来的科学家从教师的手中消失,扬起兴趣的船帆,引领学生去探索科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