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提问直接影响着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有些提问却是缺乏有效性的,本文针对发现的问题,主要从教师提问这一方面来论述,提出了提高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建议:提问紧扣“语文”,保持提问的方向性,不偏离主题; 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提问,少说空话;心中有学生,把握提问的“度”。
【关键词】语文;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师生平等融洽的交流对话,帮助教师诊断与改进教学,是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师广泛利用的教学方法,甚至成为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提问是一门艺术,恰当的提问是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结果。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回应,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能促进学生走进与理解文本,与作者、文本进行多重对话。但是,在目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提问的方向,提出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偏离方向和主题
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尤其是近些年来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些语文教师易轻视工具性,走入人文性的极端。在这样的语文课程观的引领下进行教学设计,稍不注意,提问的内容就会偏离方向,游离于语文课的内容。例如学习《怀念红狐》之后,教师问:“学习了这一课,对你与动物相处方面有什么启发?”还有的教师,倡导对话教学,希望通过提问来促进师生的交流对话,但提问过多,提出的问题过于随意,缺乏精心设计,问题不是指向本堂课学习的具体文本,游离于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在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无效或者低效的问题充斥课堂,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却对于解决学习重难点无益处。例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梅雨潭》,教师花大量时间问学生“你游览过我国哪些山水名胜?”“欣赏这些怡人美景是什么心情?”学生讨论得兴致勃勃,讨论的内容却没有切入具体文本,偏离了本堂课的学习主题“梅雨潭”的美,这类提问是值得质疑的。
(二)过于空泛
受到教师自身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限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常常大打折扣。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晰,出现模棱两可的模糊性问题,对学生的思路形成一种误导。或者问题的表述过于空泛,有大量的空话大话,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这样的提问,置于任何文章皆可,而非指向特定的所学文本,学生要么无从着手,或者任何回答皆可,没有了统一的评判标准,于解读具体文本没有益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可能受到影响,回答问题大话连篇,似是而非,这对学生是有害的,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学习《晏子使楚》,教师问:“说话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让学生思考“说话的艺术”太过宽泛。学习《难忘母亲》,教师问:“你想对你的母亲说什么话或者做什么事?”这个问题是任何关于亲情母爱的文章都可以提出的,没有将问题指向特定的文章,从这个问题来看,我们根本不能反观文章的独特之处。如“对母亲愧疚、怀念、敬重的复杂感情”“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手法”“记叙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等。
(三)忽视学生实际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教师眼里要有学生。既然提问的目的是激疑解难,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促进师生的交流对话,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那么提问的内容也就要充分考虑提问的对象的情况,明确提问的具体目的。如果无视学生的知识获得水平和实际能力情况,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对问题的答案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无从下手,集众人智慧也不能解决,例如学习《说书人》,让高一的学生讲“定点白描”。不仅没有锻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的价值,还会挫败学生的信心和学习兴趣,是不可取的。若问题的跳跃性太强,教师在整堂课的问题设置时,不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考虑问题的结构,或者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某种预设答案,这都是忽视学生实际情况的,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大的优化提升空间。
二、提高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建议
(一)提问紧扣“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这也可以看作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规定,但现今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仍是不断。有人站在哲学的立场,从个性与共性的角度来看,认为“人文性”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性,而“工具性”才是“语文”的个性[1]。语文工具性的内涵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2]。从这一观点出发,提问紧扣“语文”,指的是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在问题中突出语文的工具性方面,教师所提问题的重要方面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兼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万不可承担语文课程不能承担的过多育人责任。以此为参照,那么教师所提问题不至于偏离语文大的方向。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一篇文章,要着重在这些方面提问:“这个词(句子)用得好不好?从文章结构与感情方面说一说它的表达效果。”“分析第三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如果你是作者,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对文中你的母亲说什么?”等等。
(二)针对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为师生学习活动提供了方向,对于教师的提问也是如此。教师要在吃透教材,深入研习具体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明确设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提问针对教学目标,探讨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提问的问题就成了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师设置问题时,时时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对达成教学目标有什么作用?”一个问题有了它应有的价值,那么就不会是低效的。例如:学习《怀念红狐》,将它的教学目标设置为:“较为熟练掌握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通过文本细读,深入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人性的召唤。”那么提问的内容可以是:“你能找一找本文的线索吗?”“分别从红狐和作者一家人角度,概括红狐的事情和家人情感态度变化过程。”“从城市朋友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正怀念的是什么?”同时,在表述问题时,关键词要紧扣文本的教学重点,如果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文章结尾表现红狐哀嚎救子,突出动物的灵性的部分,那么提问抓住“红狐踪迹”“尊重生命”等关键词。
(三)心中有学生,把握提问的“度”
提问要考虑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兴趣等,把握适度的难度,跨度和数量。提问的难度尽量有一定挑战性,但不能忽视学生实际情况提出过难的问题。在一堂课中来说,以理解性、拓展性问题为主,知识性提问为辅。所设问题跨度也要适宜,新课的问题跨度小一点为好,且可以多采用植入式提问、引趣式提问和诱发式提问。而总结和复习课的跨度宜大,可以多采用选择式提问、比较式提问和连环式提问[3],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问的数量尽量精简,问题精炼,经过精心设计,保持疏密有间,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或讨论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把学生引入课文,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完一部分后,进行总结性提问,充分给予他们梳理知识点,消化吸收的时间,问题较为舒缓。为减少不必要的赘余提问,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疑难处、对比处提问,抓住课文的疑难点、模糊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提问,努力做到少而精。
三、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需要注意提问紧扣“语文”的方向性,切合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文本特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保持一定的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有效提问是一种示范、引导,最终的立足点还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家伦.语文教学必须姓“语”的哲学思考[J].语文教学研究,2011(5).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3]齐泽洪.语文课堂提问必须要把握好“度”[J].教材教法,2015(1).
作者简介:熊青青,女,1991年生,湖北荆州人,文学硕士,苏州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语文;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师生平等融洽的交流对话,帮助教师诊断与改进教学,是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师广泛利用的教学方法,甚至成为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提问是一门艺术,恰当的提问是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结果。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回应,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能促进学生走进与理解文本,与作者、文本进行多重对话。但是,在目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提问的方向,提出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偏离方向和主题
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尤其是近些年来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些语文教师易轻视工具性,走入人文性的极端。在这样的语文课程观的引领下进行教学设计,稍不注意,提问的内容就会偏离方向,游离于语文课的内容。例如学习《怀念红狐》之后,教师问:“学习了这一课,对你与动物相处方面有什么启发?”还有的教师,倡导对话教学,希望通过提问来促进师生的交流对话,但提问过多,提出的问题过于随意,缺乏精心设计,问题不是指向本堂课学习的具体文本,游离于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在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无效或者低效的问题充斥课堂,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却对于解决学习重难点无益处。例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梅雨潭》,教师花大量时间问学生“你游览过我国哪些山水名胜?”“欣赏这些怡人美景是什么心情?”学生讨论得兴致勃勃,讨论的内容却没有切入具体文本,偏离了本堂课的学习主题“梅雨潭”的美,这类提问是值得质疑的。
(二)过于空泛
受到教师自身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限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常常大打折扣。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晰,出现模棱两可的模糊性问题,对学生的思路形成一种误导。或者问题的表述过于空泛,有大量的空话大话,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这样的提问,置于任何文章皆可,而非指向特定的所学文本,学生要么无从着手,或者任何回答皆可,没有了统一的评判标准,于解读具体文本没有益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可能受到影响,回答问题大话连篇,似是而非,这对学生是有害的,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学习《晏子使楚》,教师问:“说话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让学生思考“说话的艺术”太过宽泛。学习《难忘母亲》,教师问:“你想对你的母亲说什么话或者做什么事?”这个问题是任何关于亲情母爱的文章都可以提出的,没有将问题指向特定的文章,从这个问题来看,我们根本不能反观文章的独特之处。如“对母亲愧疚、怀念、敬重的复杂感情”“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手法”“记叙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等。
(三)忽视学生实际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教师眼里要有学生。既然提问的目的是激疑解难,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促进师生的交流对话,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那么提问的内容也就要充分考虑提问的对象的情况,明确提问的具体目的。如果无视学生的知识获得水平和实际能力情况,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对问题的答案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无从下手,集众人智慧也不能解决,例如学习《说书人》,让高一的学生讲“定点白描”。不仅没有锻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的价值,还会挫败学生的信心和学习兴趣,是不可取的。若问题的跳跃性太强,教师在整堂课的问题设置时,不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考虑问题的结构,或者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某种预设答案,这都是忽视学生实际情况的,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大的优化提升空间。
二、提高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建议
(一)提问紧扣“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这也可以看作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规定,但现今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仍是不断。有人站在哲学的立场,从个性与共性的角度来看,认为“人文性”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性,而“工具性”才是“语文”的个性[1]。语文工具性的内涵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2]。从这一观点出发,提问紧扣“语文”,指的是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在问题中突出语文的工具性方面,教师所提问题的重要方面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兼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万不可承担语文课程不能承担的过多育人责任。以此为参照,那么教师所提问题不至于偏离语文大的方向。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一篇文章,要着重在这些方面提问:“这个词(句子)用得好不好?从文章结构与感情方面说一说它的表达效果。”“分析第三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如果你是作者,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对文中你的母亲说什么?”等等。
(二)针对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为师生学习活动提供了方向,对于教师的提问也是如此。教师要在吃透教材,深入研习具体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明确设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提问针对教学目标,探讨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提问的问题就成了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师设置问题时,时时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对达成教学目标有什么作用?”一个问题有了它应有的价值,那么就不会是低效的。例如:学习《怀念红狐》,将它的教学目标设置为:“较为熟练掌握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通过文本细读,深入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人性的召唤。”那么提问的内容可以是:“你能找一找本文的线索吗?”“分别从红狐和作者一家人角度,概括红狐的事情和家人情感态度变化过程。”“从城市朋友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正怀念的是什么?”同时,在表述问题时,关键词要紧扣文本的教学重点,如果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文章结尾表现红狐哀嚎救子,突出动物的灵性的部分,那么提问抓住“红狐踪迹”“尊重生命”等关键词。
(三)心中有学生,把握提问的“度”
提问要考虑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兴趣等,把握适度的难度,跨度和数量。提问的难度尽量有一定挑战性,但不能忽视学生实际情况提出过难的问题。在一堂课中来说,以理解性、拓展性问题为主,知识性提问为辅。所设问题跨度也要适宜,新课的问题跨度小一点为好,且可以多采用植入式提问、引趣式提问和诱发式提问。而总结和复习课的跨度宜大,可以多采用选择式提问、比较式提问和连环式提问[3],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问的数量尽量精简,问题精炼,经过精心设计,保持疏密有间,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或讨论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把学生引入课文,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完一部分后,进行总结性提问,充分给予他们梳理知识点,消化吸收的时间,问题较为舒缓。为减少不必要的赘余提问,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疑难处、对比处提问,抓住课文的疑难点、模糊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提问,努力做到少而精。
三、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需要注意提问紧扣“语文”的方向性,切合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文本特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保持一定的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有效提问是一种示范、引导,最终的立足点还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家伦.语文教学必须姓“语”的哲学思考[J].语文教学研究,2011(5).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3]齐泽洪.语文课堂提问必须要把握好“度”[J].教材教法,2015(1).
作者简介:熊青青,女,1991年生,湖北荆州人,文学硕士,苏州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