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更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逐步加快,连续几年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连年攀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就业指导至此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被规定下来,也使就业指导成为高校不可推卸的一份责任。2009年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所谓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指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范和指导下,为即将毕业的社会劳动力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和帮助等多项服务,以促进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的能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国就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1916年,清华学校校长周寄梅先生就业指导的宗旨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求人者得人,求事者得事”,由此开创了我国就业指导的先河。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其中主要实现了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国家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从政府指令性计划分配到“市场导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转变,这次重大变革的突出特点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这是一次深刻的成功的变革;21世纪初,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又一次实现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这一轮变革的显著特点是:在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突出强化政府积极促进就业的职能,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模式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然而,多年以来,尽管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两次历史性变革,但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还走进了将就业指导当成“就业安置”、“为人谋职,为职找人”的误区。授人以 “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就业指导中不仅要给学生“金子”,更要教会学生掌握“点金之术”。通过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大学毕业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及时落实用人单位或自主创业,并为就业后的发展成才、创立事业提供帮助和指导,使之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面对当前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效的就业指导,对于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满足社会需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8年以来,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用工紧缩的影响下,高校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据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有611万人,比去年增加52万人。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总数将突破21万人,比去年增加7000余人,创下近年来历史新高。面对此种形势,昔日的“国之栋梁”、“天之骄子”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阵阵寒意,也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挑战。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就业指导的时间滞后, 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就业指导对象范围狭窄的误区,很多高等学校基本上以高校毕业班的学生为主要群体,即“第四年指导”, 缺乏连贯性,离国家要求的“ 全程化指导”差距很大。这种状况严重忽略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全程化的指导过程,现实中每个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并不是在他毕业时才确定的,而是在他考入大学时就已经确定了职业基本方向。由于就业指导的时间滞后,严重影响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和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2.就业指导内容空洞, 流于说教
虽然我国高校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其内容狭窄、空洞,流于说教,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这就难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3.高校就业指导的形式单一
在形式上,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用功利性的指导多,教育发展性的指导少。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的形式来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以“灌输”为主,而忽略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例如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个别指导以及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等形式,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4.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人力、物力和财力
当前,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相对薄弱,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和财力都相对不足,同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差距, 远远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系中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完成就业指导的职能,个别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一无场地、二无经费,难以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的服务。同时,由于人员较少, 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出具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进行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和大型校园供需见面会等就占据了他们大童的精力, 很难顾及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用科学发展观打好就业攻坚战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在会上表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形势和任务,部署教育系统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指导方法。而大学生就业指导作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一个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结合大学生最关注的就业问题,从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出发, 更新就业指导理念, 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拓展就业服务内容,从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1.以人为本,深化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对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处理好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关系,要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一切为了毕业生的观念,着力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时间滞后性, 从大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从新生进校后就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使就业指导逐步由“方法指导”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做到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指导内容系统化、就业指导体系网络化、就业指导师资专家化、引导毕业生就业观念市场化。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从“学生为本”,以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为本。
2.实现就业指导内容的全面、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突出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为核心,既着眼于大学生就业、职业基本知识教育,又着眼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同时,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还要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就业意向,规范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把其培养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就业人才。协调发展,要求统筹就业教育、就业管理、就业指导、就业咨询与创业教育培训,统筹发挥社会就业咨询机构和学生就业社团,统筹解决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3.统筹兼顾,不断拓展高校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在指导就业工作中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既要统筹校内、校外的就业教育服务工作,又要统筹就业教育、就业管理、就业指导、就业咨询与创业教育培训;既要统筹发挥社会就业咨询机构和学生就业社团,又要统筹解决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既要保证较高就业率,又要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
此外,高等学校要坚持把就业和社会需求相统筹,立足校情,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要与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更加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特别是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重点推进“双证书”和“订单式”培养。高等学校还要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下大力气深化改革;加大创业教育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单一的现状,要积极组织、务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大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的教学计划,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就业咨询、应聘礼仪培训活动,把就业观念与职业技能、就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寓就业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4.与时俱进,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在高校就业指导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使就业指导能顺应就业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的要求,统筹人与环境、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实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工作有“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要与时俱进,实现指导手段的信息化,努力建设、完善学院就业网站,大力开展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网络就业教育服务指导网站,强化校园就业网站管理,形成网络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体系。可持续发展,要求紧紧抓住就业工作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建立起既能立足当前,有效解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大学生就业工作不断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5.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高等学校应该把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到关系学校发展甚至存亡的高度上去认识,把毕业生就业率当成一个重要的指标来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逐步构建就业指导的科学规范体系,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教学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能够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给与特殊的扶持和鼓励,这样才能保障就业指导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同时,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使之尽快适应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系统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校系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使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从“计划轨”向“市场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在新形势、挑战和机遇下,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和创新,关键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兼顾,用系统的思维对其作综合的、动态的思考, 关注其中出现的新问题,从完善其系统的各个要素人手,不断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和谐发展,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从而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逐步加快,连续几年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连年攀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就业指导至此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被规定下来,也使就业指导成为高校不可推卸的一份责任。2009年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所谓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指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范和指导下,为即将毕业的社会劳动力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和帮助等多项服务,以促进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的能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国就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1916年,清华学校校长周寄梅先生就业指导的宗旨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求人者得人,求事者得事”,由此开创了我国就业指导的先河。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其中主要实现了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国家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从政府指令性计划分配到“市场导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转变,这次重大变革的突出特点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这是一次深刻的成功的变革;21世纪初,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又一次实现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这一轮变革的显著特点是:在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突出强化政府积极促进就业的职能,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模式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然而,多年以来,尽管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两次历史性变革,但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还走进了将就业指导当成“就业安置”、“为人谋职,为职找人”的误区。授人以 “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就业指导中不仅要给学生“金子”,更要教会学生掌握“点金之术”。通过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大学毕业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及时落实用人单位或自主创业,并为就业后的发展成才、创立事业提供帮助和指导,使之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面对当前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效的就业指导,对于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满足社会需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8年以来,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用工紧缩的影响下,高校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据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有611万人,比去年增加52万人。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总数将突破21万人,比去年增加7000余人,创下近年来历史新高。面对此种形势,昔日的“国之栋梁”、“天之骄子”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阵阵寒意,也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挑战。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就业指导的时间滞后, 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就业指导对象范围狭窄的误区,很多高等学校基本上以高校毕业班的学生为主要群体,即“第四年指导”, 缺乏连贯性,离国家要求的“ 全程化指导”差距很大。这种状况严重忽略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全程化的指导过程,现实中每个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并不是在他毕业时才确定的,而是在他考入大学时就已经确定了职业基本方向。由于就业指导的时间滞后,严重影响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和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2.就业指导内容空洞, 流于说教
虽然我国高校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其内容狭窄、空洞,流于说教,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这就难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3.高校就业指导的形式单一
在形式上,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用功利性的指导多,教育发展性的指导少。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的形式来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以“灌输”为主,而忽略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例如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个别指导以及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等形式,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4.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人力、物力和财力
当前,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相对薄弱,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和财力都相对不足,同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差距, 远远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系中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完成就业指导的职能,个别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一无场地、二无经费,难以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的服务。同时,由于人员较少, 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出具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进行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和大型校园供需见面会等就占据了他们大童的精力, 很难顾及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用科学发展观打好就业攻坚战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在会上表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形势和任务,部署教育系统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指导方法。而大学生就业指导作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一个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结合大学生最关注的就业问题,从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出发, 更新就业指导理念, 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拓展就业服务内容,从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1.以人为本,深化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对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处理好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关系,要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一切为了毕业生的观念,着力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时间滞后性, 从大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从新生进校后就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使就业指导逐步由“方法指导”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做到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指导内容系统化、就业指导体系网络化、就业指导师资专家化、引导毕业生就业观念市场化。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从“学生为本”,以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为本。
2.实现就业指导内容的全面、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突出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为核心,既着眼于大学生就业、职业基本知识教育,又着眼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同时,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还要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就业意向,规范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把其培养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就业人才。协调发展,要求统筹就业教育、就业管理、就业指导、就业咨询与创业教育培训,统筹发挥社会就业咨询机构和学生就业社团,统筹解决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3.统筹兼顾,不断拓展高校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在指导就业工作中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既要统筹校内、校外的就业教育服务工作,又要统筹就业教育、就业管理、就业指导、就业咨询与创业教育培训;既要统筹发挥社会就业咨询机构和学生就业社团,又要统筹解决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既要保证较高就业率,又要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
此外,高等学校要坚持把就业和社会需求相统筹,立足校情,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要与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更加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特别是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重点推进“双证书”和“订单式”培养。高等学校还要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下大力气深化改革;加大创业教育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单一的现状,要积极组织、务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大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的教学计划,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就业咨询、应聘礼仪培训活动,把就业观念与职业技能、就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寓就业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4.与时俱进,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在高校就业指导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使就业指导能顺应就业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的要求,统筹人与环境、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实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工作有“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要与时俱进,实现指导手段的信息化,努力建设、完善学院就业网站,大力开展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网络就业教育服务指导网站,强化校园就业网站管理,形成网络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体系。可持续发展,要求紧紧抓住就业工作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建立起既能立足当前,有效解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大学生就业工作不断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5.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高等学校应该把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到关系学校发展甚至存亡的高度上去认识,把毕业生就业率当成一个重要的指标来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逐步构建就业指导的科学规范体系,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教学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能够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给与特殊的扶持和鼓励,这样才能保障就业指导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同时,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使之尽快适应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系统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校系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使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从“计划轨”向“市场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在新形势、挑战和机遇下,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和创新,关键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兼顾,用系统的思维对其作综合的、动态的思考, 关注其中出现的新问题,从完善其系统的各个要素人手,不断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和谐发展,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从而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