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手段与传播形态的特征分析

来源 :记者观察·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视频”“GIF动图”“互动视频”“网文”等词汇不断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此类词汇也暗含着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资源的一般传播形式。媒体工作者应在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态,从而结合其具体内容,总结新媒体传播的一般特征,并结合此类特征,做好本职工作的转型和升级,进而适应新时期媒体传播的新需求,在新媒体传播的浪潮中,取得扎实的传播基础,提高媒体传播质量。
  新媒体传播手段与传播形态的特征
  传播形态碎片化,用户浏览成本降低
  基于高速移动网络的媒体传播形式具有非常明显的时间碎片化特点,换言之,用户在浏览媒体资源时,可随时实地、即时性地应用各类媒体资源传播平台,浏览相关媒体信息。此类媒体资源传播平台种类较多,但其内部的资源整合形式均具有分类性特点。例如知乎、微博、豆瓣以及抖音、快手或者B站等平台,其可根据用户的特点,将站内资源进行分类,并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信息浏览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为用户推送符合用户期待的网络资源。在此传播手段的影响下,用户浏览此类信息的时间成本降低了,并且在浏览此类信息时,用户更具目的性,更有方向感。
  从此角度分析,新媒体传播手段在各类平台的支持下,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了起来,从而使媒体资源整合度更高的同时,也更具新时期个性化媒体资源传播的特征。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在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形态中,用户浏览信息的机会成本增加了,换言之,由于用户无法在短时间内详细了解各类信息背后的内容,导致用户在浏览各类信息时,存在盲目站队的现象,影响用户对真实信息的理解程度。媒体工作者在明确了新媒体传播的“短时效应”形态特征之后,应结合本职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职工作包含的媒体资源的具体形式,类如新闻类、广播电视类等,合理选择整合媒体资源的方法,从而在提高用户信息浏览效率的同时,提高信息的准确度,为用户深度了解信息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
  传播手段适应性广,传播时效性强
  在新媒体时代,一些人足不出户即可网络天下事,一些人足不出户即可利用网络资源赚钱,维持生计,这都得益于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态特征,即传播范围广、传播时效性强。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多媒体资源传播平台使用大数据技术,可将信息资源针對用户精准推送,更为关键的是,很多信息会在平台传播的过程中发生变化。
  例如,如果某个大V级别的用户在微博上发送了一条信息,此信息会被网友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但很多网友并不关系此条信息的具体内容,而是以“吃瓜”的心态,浏览评论区中的网友的留言和评论,借助评论中的留言内容,观察广大网友对此条信息的态度。这个过程是一种对媒体信息深度解析或者深度参与的过程,使用户在接收媒体资源时,更加注重资源背后包含的内容,而并非停留在资源信息表面,这也是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的显著形态特征。
  传播手段多元化发展,传播形态同质化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资源的传播手段趋于多元化。具体而言,现阶段,在融媒体趋势引导下,各类官方账号纷纷“下场”,与民同喜,与民同乐,转化为老百姓易于接受的形式,而并非执拗于传统的广播电视类型。在各类视频平台和广播平台的影响下,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多了,享受新媒体资源的方法也更丰富。对时政新闻类型媒体资源感兴趣的用户可在B站上关注观视频官方账号,进而可直接观看我国国家智库相关专家对时政新闻的解读视频;对影视媒体资源感兴趣的用户可直接在B站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并在弹幕中与其他观影人互动,观影体验更立体。凡此种种,显示出在新媒体时代,媒体资源的传播手段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挣脱了报纸、期刊或者传统电视节目的桎梏,走向了内容更丰富、适应性更强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但必须要注意的是,正是由于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为各类媒体传播企业提供了升级转型的机会,可是网络媒体传播的形态其实具有其内在的局限性,透过屏幕,人们只能在声音和画面的引导下,吸收信息,分析信息,但屏幕的视野有限,媒体工作者展示在屏幕上的信息也有限,最终导致人们在观看此类信息时,感受到一种“枯燥”的感觉,这其实是网络媒体资源传播形态同质化的变现。
  从传统媒体角度分析,报纸、期刊或者传统电视广播类节目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受大众喜爱,除了其内容高质量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当时可供用户选择的媒体资源浏览形式有限,但在现阶段,人们仅通过使用手机即可随时随地查看信息,浏览自己喜欢的内容,这就为媒体资源的传播提供了新角度、新入口。媒体资源能否有效传播的根基,依旧为媒体资源本身的质量,如果媒体资源本身内容有问题,“浮夸”“加水”严重,即使其传播再广,传播形态再多,也终究会在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大浪淘沙”中逐渐消退,最终成为旧时代人们的饭后谈资。
  新媒体时代开展媒体资源传播工作的方法
  实事求是,确保媒体资源传播的真实性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资源传播真实性尤为重要,媒体工作者在开展资源传播工作时,无论采用的是何种媒体传播形式,均应重视传播形式的实效性和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具体而言,首先,媒体工作者在选择适合其媒体资源传播的具体形式之后(类如短视频),应结合此种传播形式的受众特点,合理选择视频平台,投放时长合适的短视频。其次,在计划完成视频规格之后,媒体工作应摒弃“闭门造车”的态度,以实事求是的媒体精神,实地调查或仔细研究媒体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在掌握了相关证据或者确定了信息的真实性之后,再在对应的官方账号中发布相关内容,避免信息失真。
  注重法治观念,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在网络空间中发布自己的言论,表达对某些人或者某些社会现象的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比较好的警醒作用。媒体工作者在传播媒体资源时,应注重法治观念,从自我做起,秉持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的理念,做好分内工作,提高媒体资源信息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媒体工作者更应保护自己的权利,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严厉打击网络上的一些恶性攻击行为,维持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为了提升媒体工作者的法治观念,做好在新媒体时代媒体资源传播工作,首先,媒体工作者可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国家颁布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法》等,进而学习基本的法律法规,培养自身法制观念;其次,媒体工作者可以分析近些年来出现在网路中的各类经典案例,分析此类案例背后的原因以及最终的解决办法,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通过总结媒体资源传播经验,丰富保护资源的办法,行使资源保护的权利。
  脚踏实地,提高媒体资源传播质量
  提高媒体资源传播质量是促使媒体工作者可在新媒体时代做好媒体传播工作的基本途径,具体而言,媒体资源工作者在撰稿或者写视频拍摄脚本时,应结合新时代受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字眼,特别是一些网络流行词,类如“打工人”“逆行者”“凡尔赛文学”等,此类网络流行词可在适应新时期受众群体资源浏览特点的同时,也可提高媒体内容概括准确性,使文章内容更简练,也使视频内容更丰富,更有趣。同时,媒体工作者还应具有包容精神,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粉丝的批评和意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方向的意见或建议,以此为依据对工作内容或者工作者形式进行优化和改正,从而在新媒体时代,提高媒体资源质量。
  总之,本文在分析了新媒体传播手段与传播形态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开展媒体资源传播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实事求是,确保媒体资源传播真实性;第二,注重法治观念,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第三,脚踏实地,提高媒体资源传播质量。希望广大媒体工作者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合理选择,并灵活变通。
  (作者单位:中国江苏网)
其他文献
高职高水平的“双高”建设计划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战略。电子商务专业隶属于财经商贸学科大类,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专业课程教学涵盖了经济管理类与信息技术类的多门课程。电子商务综合实训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将前期所学到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技能应用到岗位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的根本目的。通过研究发现,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文章基于当下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目标的基础提出了
议程设置是大众媒介通过媒体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受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将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虽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观点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影响人们的想法和产生一定主观意识的判断。本文基于2019年4月在网络发酵的奔驰车漏油事件,以“抖音”和校内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社交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深远影响。
外语教育政策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塑造和强化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经历了国家文化认同失语、国家文化认同缺失和国家文化认同逐渐显现三个阶段,应从外语教材、外语课程、外语教师培育和外语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塑造国家文化认同。
随着我国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工匠精神”一词被赋予更多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是指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和职业认同,能够运用精湛的设计技艺进行实践操作和创新研究,并在其中体现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精神动力支撑、内在条件培养、创新思辨源泉、思政教育根本、职业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提升。在新时代培养追求卓越、严谨求实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意义重大。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把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放到TPACK框架下,可以促进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价值,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TPACK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并以大学英语后续课“考研英语”为案例课程,阐述了TPACK理念融入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过程。
建立毕业生能力指标体系是进行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工作,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本文根据新工科发展社会需求,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确定了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32项四级指标的毕业生工程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开展教学实施,毕业生能力达成评价结果表明,教学实施效果良好,毕业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均获得较好的达成。
本文以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站在创新发展的角度,围绕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创新改革展开研究。首先,对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内容、特点等内容进行了简单概述。其次,结合高校教学管理新时期任务要求,分析了高校开展科技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再次,通过对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实施现状的介绍,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详细介绍了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策略。
青少年心理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甚至危及到生命。本文主要讨论了当前社会出现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的特征,即普遍性、复杂性和时代性;探索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干预机制的建立,分为危机前,危机临发时和危机后,为青少年心理危机应对提供了参考。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校本课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和特色化办学的突破口。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可从明确育人目标、界定分类标准、把握课程功能、强化课程设计、开展科学评价、培养项目团队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进,以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为更好地解释受众的媒介消费行为,引入管理学的感知价值概念,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阐释社交媒体感知价值的内涵,构建相应的研究模型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感知价值包括信息价值、组织交往价值、人际交往价值、休闲娱乐价值、情感和社会地位价值等5个维度,并开发相关量表(MPV Scale);维度之间存在着层次关系,前两个维度对后面三个维度有着显著的驱动作用,以此构建社交媒体感知价值的结构模型(MPV Model)。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社交媒体感知价值的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