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广东潮州文化资源为例,结合实际阐述了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意义,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激活语文教学,同时归纳了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必须注意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语文教学;潮州文化资源;整合研究
潮州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自成一格,既有古典文化的丰厚遗存,又有现代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渗透与交融。这里山川秀丽,文物繁富,有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有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的潮州话,有被誉为“华夏正音”的潮州音乐,有“一曲宋元遗韵在”的地方戏——潮剧,等等;这里人文荟萃,“十相留声”的典故闻名遐迩,韩愈被贬潮州,潮州江山随之改姓;这里饮食飘香,“潮州功夫茶”香飘四海,“潮州菜”名满天下。整合这些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用于中职语文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意义
1.教学改革的需要。
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可以使中职语文教学超越相对狭隘的教育内容,更具活力和开放性。对教师来说,可以转变教育观念,开拓教学视野,激发教学的创造性;对学生来说,可以改变其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生活中处处有文化,时时可以学到语文,尽可能多地吸收、品味、感悟和积累,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在当今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里,现代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现代化设备取代了传统工艺,一些优秀的传统正逐渐从人们的脑海里消失。笔者曾以我校学生为对象进行过一次“地方文化与当代青年”的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堪忧。对于潮剧的态度,只有11%的人喜欢,45%的人不喜欢,30%的人认为可以偶尔看看,1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很多学生不知道潮州历史上的文化名人。至于潮州有几个传统节日,若以答对五个为及格的话,几乎80%的学生都不及格。时至今日,很多学生不知道重阳节也是“老人节”,是中华民族“尊老”的一种表现。每年的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学生都知道,却鲜有人知道中国的“七夕节”。这些表明,为数不少的中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地方传统文化陌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致使他们的道德精神贫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足。整合地方文化资源用于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担起传承地方文化的重任,有助于中职生找回精神家园,丰富文化素养,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实践
1.以地方文化资源训练学生语文能力。
听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捷径。笔者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课前十分钟讲演”的做法,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前十分钟讲演”中大胆参与,用响亮、流利、准确的普通话完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求学生学会交流与倾听。开始时,大多数学生都放不开,觉得有难度。如何寻找突破口,让这项有实质意义的活动顺利、有效推进?经过几番尝试之后,笔者设计出“说家乡”(介绍家乡的特产、风俗、节日、名人、名胜)的话题让学生讲演。这个话题以地方资源为素材,让学生讲身边熟悉的事物,学生不懂的可以通过请教长辈或者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取材的难度就不大了,都有话可说了。这样的话题不仅能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又给学生一个了解、熟悉家乡的机会,可谓双赢。同样,在作文教学中,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也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选择。
2.以地方文化资源激活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是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不失时机地利用到语文课堂中,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师说》时,笔者用“韩愈被贬潮州,短短八个月时间,就令潮州的山水为之改姓”导入新课的学习,进而把与韩愈有关的名胜、典故、民俗等穿插在课文的学习中。这样,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认识潮州当地的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情怀,同时,学生也从韩愈身上学到了崇高的品质,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再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讲授潮汕古居建筑、潮汕美食、潮汕俗谚等知识。讲授《琵琶行》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潮州音乐”。
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的潮州方言与古汉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此有利条件指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赤壁之战》中 “因拔刀斫前奏案”中的“斫”和《孔雀东南飞》中“举言谓新妇”中的“新妇”,潮州方言说“砍”为“斫”,说“媳妇”为“新妇”。类似这样的词语在课文中比比皆是,教师只要稍微提示一下,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掌握。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要做到这一点,仅局限于学习语文课本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扎实地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尽量拓宽他们的视野。近年来,潮州市有关单位和出版部门编印出版了许多介绍潮州地方文化的书籍,如《潮汕文化大观》《潮风》等,《潮州日报》、潮州电视台也时常有这方面的专栏和专题,这些都能成为学生了解、熟悉家乡丰富地方文化资源的宝贵资料和生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大力倡导课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感受能力,做到厚积而薄发。为达到此目标,笔者引导所授课班学生做到:备阅读篇目(老师指导)——分组订计划——交流读后感。教师有目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地方文化书刊,是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4.把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落实到教研过程中。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为了使地方文化资源和语文教学更密切更有效地结合起来,语文教师应加大教研力度,建立协作机制,组织人员,分组到人,定向开发研究。语文教师应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强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把地方文化资源有效应用到教学中。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教研组应拟定专题,明确研究任务,推出地方文化系列课题,服务于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的需要,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语文亚学科选修课供学生选修,多渠道多方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原则
1.选择性原则。
通俗点说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潮州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但里面也蕴含着一些消极的因素,比如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等。把地方文化资源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要慎重处理好积极与消极、真善美与假恶丑,避免处于尴尬的境地。
2.目标性原则。
语文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准则,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地方文化资源,不能随意滥用。教师所选择的地方文化资源在价值取向、功能等方面必须与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同时又必须充分体现自身的地方特色与特殊价值。除基础知识传授外,地方优秀精神的传承及情意养成,也应该是渗透的重点,以此孕育学生关心乡土、热爱乡土的情怀。
3.适宜性原则。
把地方文化资源渗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选择符合教育教学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不能完全是传统的民俗、地域文化,必须立足现实生活,考虑学生将来的生存与发展,让学生对渗透的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对家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丰富学生的乡土文化文史知识,加强对家乡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
(作者单位:潮州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潮州文化研究[J].潮州,2005,10.
见习编辑赖俊辰
关键词:语文教学;潮州文化资源;整合研究
潮州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自成一格,既有古典文化的丰厚遗存,又有现代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渗透与交融。这里山川秀丽,文物繁富,有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有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的潮州话,有被誉为“华夏正音”的潮州音乐,有“一曲宋元遗韵在”的地方戏——潮剧,等等;这里人文荟萃,“十相留声”的典故闻名遐迩,韩愈被贬潮州,潮州江山随之改姓;这里饮食飘香,“潮州功夫茶”香飘四海,“潮州菜”名满天下。整合这些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用于中职语文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意义
1.教学改革的需要。
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可以使中职语文教学超越相对狭隘的教育内容,更具活力和开放性。对教师来说,可以转变教育观念,开拓教学视野,激发教学的创造性;对学生来说,可以改变其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生活中处处有文化,时时可以学到语文,尽可能多地吸收、品味、感悟和积累,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在当今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里,现代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现代化设备取代了传统工艺,一些优秀的传统正逐渐从人们的脑海里消失。笔者曾以我校学生为对象进行过一次“地方文化与当代青年”的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堪忧。对于潮剧的态度,只有11%的人喜欢,45%的人不喜欢,30%的人认为可以偶尔看看,1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很多学生不知道潮州历史上的文化名人。至于潮州有几个传统节日,若以答对五个为及格的话,几乎80%的学生都不及格。时至今日,很多学生不知道重阳节也是“老人节”,是中华民族“尊老”的一种表现。每年的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学生都知道,却鲜有人知道中国的“七夕节”。这些表明,为数不少的中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地方传统文化陌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致使他们的道德精神贫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足。整合地方文化资源用于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担起传承地方文化的重任,有助于中职生找回精神家园,丰富文化素养,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实践
1.以地方文化资源训练学生语文能力。
听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捷径。笔者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课前十分钟讲演”的做法,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前十分钟讲演”中大胆参与,用响亮、流利、准确的普通话完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求学生学会交流与倾听。开始时,大多数学生都放不开,觉得有难度。如何寻找突破口,让这项有实质意义的活动顺利、有效推进?经过几番尝试之后,笔者设计出“说家乡”(介绍家乡的特产、风俗、节日、名人、名胜)的话题让学生讲演。这个话题以地方资源为素材,让学生讲身边熟悉的事物,学生不懂的可以通过请教长辈或者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取材的难度就不大了,都有话可说了。这样的话题不仅能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又给学生一个了解、熟悉家乡的机会,可谓双赢。同样,在作文教学中,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也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选择。
2.以地方文化资源激活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是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不失时机地利用到语文课堂中,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师说》时,笔者用“韩愈被贬潮州,短短八个月时间,就令潮州的山水为之改姓”导入新课的学习,进而把与韩愈有关的名胜、典故、民俗等穿插在课文的学习中。这样,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认识潮州当地的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情怀,同时,学生也从韩愈身上学到了崇高的品质,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再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讲授潮汕古居建筑、潮汕美食、潮汕俗谚等知识。讲授《琵琶行》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潮州音乐”。
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的潮州方言与古汉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此有利条件指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赤壁之战》中 “因拔刀斫前奏案”中的“斫”和《孔雀东南飞》中“举言谓新妇”中的“新妇”,潮州方言说“砍”为“斫”,说“媳妇”为“新妇”。类似这样的词语在课文中比比皆是,教师只要稍微提示一下,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掌握。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要做到这一点,仅局限于学习语文课本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扎实地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尽量拓宽他们的视野。近年来,潮州市有关单位和出版部门编印出版了许多介绍潮州地方文化的书籍,如《潮汕文化大观》《潮风》等,《潮州日报》、潮州电视台也时常有这方面的专栏和专题,这些都能成为学生了解、熟悉家乡丰富地方文化资源的宝贵资料和生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大力倡导课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感受能力,做到厚积而薄发。为达到此目标,笔者引导所授课班学生做到:备阅读篇目(老师指导)——分组订计划——交流读后感。教师有目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地方文化书刊,是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4.把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落实到教研过程中。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为了使地方文化资源和语文教学更密切更有效地结合起来,语文教师应加大教研力度,建立协作机制,组织人员,分组到人,定向开发研究。语文教师应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强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把地方文化资源有效应用到教学中。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教研组应拟定专题,明确研究任务,推出地方文化系列课题,服务于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的需要,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语文亚学科选修课供学生选修,多渠道多方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原则
1.选择性原则。
通俗点说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潮州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但里面也蕴含着一些消极的因素,比如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等。把地方文化资源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要慎重处理好积极与消极、真善美与假恶丑,避免处于尴尬的境地。
2.目标性原则。
语文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准则,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地方文化资源,不能随意滥用。教师所选择的地方文化资源在价值取向、功能等方面必须与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同时又必须充分体现自身的地方特色与特殊价值。除基础知识传授外,地方优秀精神的传承及情意养成,也应该是渗透的重点,以此孕育学生关心乡土、热爱乡土的情怀。
3.适宜性原则。
把地方文化资源渗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选择符合教育教学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不能完全是传统的民俗、地域文化,必须立足现实生活,考虑学生将来的生存与发展,让学生对渗透的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对家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丰富学生的乡土文化文史知识,加强对家乡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
(作者单位:潮州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潮州文化研究[J].潮州,2005,10.
见习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