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复机械型的作业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挫伤着学习热情,也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弹性课后作业一直是一线数学教师探索、寻求有效方法,有效改变作业的形式,创新布置课后作业,让孩子在实践中实施快乐作业,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巧妙布置
课后作业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课后作业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课后作业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可见,课后作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布置作业一定要合理,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作业数量不要过多,而且目的性要强,否则的话就会导致学生对作业不感兴趣,渐渐的就会厌烦做作业而欠交作业。那么,怎样通过课后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合理地布置作业呢?
一、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调动学生的兴趣
数学作业如果总是以计算强化或者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学生难免出现敷衍了事的状况。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作业形式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新奇、感到有趣,那么学生的作业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作业质量也能水涨船高。
例如“表内乘法”的口算练习,作为今后计算发展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不得不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的记忆根深蒂固。但是如果我们总是用大量的口算题来机械训练,效果不见得有多好。设计作业时,我们可以适当变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新奇有趣,让他们喜闻乐见。我要求学生自制一个口算“生成器”,将两个开孔的盒子中间用乘法连接起来,再准备两个卡片条,在卡片条上按照自己的喜好打乱从1到9这几个数字,然后将卡片条穿入盒子中的开孔,拉动卡片后,一个个乘法口算题就出现了。学生可以口算自己的“生成器”上的题目,也可以相互交换卡片条,计算不同顺序的算式。这样的做法打乱了乘法口诀出现的顺序,增强了随机性,让学生在大脑中对这些口算进行“无序编排”,学生的计算会更灵动,掌握得也更牢靠。同时还避免了机械重复,学生可以用口答来代替手写,用相互判断来代替教师批改,不一样的设计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作业感受。
再如“认识人民币”的作业设计,我请学生仿照练习中的问题来给自己喜欢的玩具定价,提供一定面额的人民币供选择,先自己预设几种不同的付款方案,然后在第二天将自己的玩具“卖”出去,判断同学的付款方案是够正确。这样的作业富有童真童趣,也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学生在作业中既作“选手”又当“裁判”,如果自己没有相当的能力和知识作为基础是无法完成的。
这样的形式多样的作业降低了学生的情绪抵触,增强了学生完成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帮助显而易见。
二、设计贴近生活的作业,作为课堂的延续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在作业中锻炼学生必要的解题技能,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认知规律上考虑,课后作业与当天学习的内容有强相关性,应看作课堂的延续。同时,如果能将课后练习融入生活,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那么这样的作业无疑更有实效,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例如“利息问题”的课后作业,我没有“纸上谈兵”,而是要学生带着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周围的银行去走一走,调查一下各银行存贷款的利率。然后给定学生一个情境:假设你现有一万元钱,明年暑假买钢琴要动用这笔钱。解决两个问题:①可以怎样存款?②银行用这笔钱可以赚得多少元?让学生集合自己的实际调查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收集了必要的数据后,一定要计算一下这笔钱可以存入银行的时间,然后找到利率最高的银行,计算所得利息。同时,学生根据贷款利息可以计算出银行贷出这笔钱获得的利息,经历这个计算过程了解到银行的生存之道。
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经历,在第二天的作业交流中,学生都有切身体会,交流就不乏内容。如果在计算的时候有考虑不充分的地方,学生也能深刻体会到失误在哪里。
三、设计动手实践的作业,发展学生的能力
数学作业的功能不止是单纯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还要在作业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那么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加入一些动手实践的内容就很有必要,学生经历了这些实践过程,对问题的感悟就会更深,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强。
例如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课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更立体化,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用橡皮泥做成一个大正方体,将表面涂色,然后请家长将大正方体切成若干小正方体,由学生来还原。这样,学生在还原大正方体的过程中就能将所学知识做一个彻底的运用:有的同学先数出所有小正方体的个数,再推断出大正方体的棱长;也有的学生先将涂色不同的小正方体分类,将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安排在各个顶点,根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除以12算出一条棱上的小正方体,在两条棱间填入一面涂色的正方体,这样由点到面、由面到体,一步一步拼凑成完整的物体。这个逆向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所学规律,得出纸面上无法實现的强化,让原来认识比较肤浅的学生也牢靠地掌握了这些规律。
总之,课后练习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想方设法用多样化的个性化的作业来将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沉下心来,认识到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再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巧妙布置
课后作业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课后作业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课后作业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可见,课后作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布置作业一定要合理,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作业数量不要过多,而且目的性要强,否则的话就会导致学生对作业不感兴趣,渐渐的就会厌烦做作业而欠交作业。那么,怎样通过课后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合理地布置作业呢?
一、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调动学生的兴趣
数学作业如果总是以计算强化或者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学生难免出现敷衍了事的状况。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作业形式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新奇、感到有趣,那么学生的作业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作业质量也能水涨船高。
例如“表内乘法”的口算练习,作为今后计算发展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不得不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的记忆根深蒂固。但是如果我们总是用大量的口算题来机械训练,效果不见得有多好。设计作业时,我们可以适当变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新奇有趣,让他们喜闻乐见。我要求学生自制一个口算“生成器”,将两个开孔的盒子中间用乘法连接起来,再准备两个卡片条,在卡片条上按照自己的喜好打乱从1到9这几个数字,然后将卡片条穿入盒子中的开孔,拉动卡片后,一个个乘法口算题就出现了。学生可以口算自己的“生成器”上的题目,也可以相互交换卡片条,计算不同顺序的算式。这样的做法打乱了乘法口诀出现的顺序,增强了随机性,让学生在大脑中对这些口算进行“无序编排”,学生的计算会更灵动,掌握得也更牢靠。同时还避免了机械重复,学生可以用口答来代替手写,用相互判断来代替教师批改,不一样的设计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作业感受。
再如“认识人民币”的作业设计,我请学生仿照练习中的问题来给自己喜欢的玩具定价,提供一定面额的人民币供选择,先自己预设几种不同的付款方案,然后在第二天将自己的玩具“卖”出去,判断同学的付款方案是够正确。这样的作业富有童真童趣,也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学生在作业中既作“选手”又当“裁判”,如果自己没有相当的能力和知识作为基础是无法完成的。
这样的形式多样的作业降低了学生的情绪抵触,增强了学生完成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帮助显而易见。
二、设计贴近生活的作业,作为课堂的延续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在作业中锻炼学生必要的解题技能,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认知规律上考虑,课后作业与当天学习的内容有强相关性,应看作课堂的延续。同时,如果能将课后练习融入生活,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那么这样的作业无疑更有实效,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例如“利息问题”的课后作业,我没有“纸上谈兵”,而是要学生带着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周围的银行去走一走,调查一下各银行存贷款的利率。然后给定学生一个情境:假设你现有一万元钱,明年暑假买钢琴要动用这笔钱。解决两个问题:①可以怎样存款?②银行用这笔钱可以赚得多少元?让学生集合自己的实际调查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收集了必要的数据后,一定要计算一下这笔钱可以存入银行的时间,然后找到利率最高的银行,计算所得利息。同时,学生根据贷款利息可以计算出银行贷出这笔钱获得的利息,经历这个计算过程了解到银行的生存之道。
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经历,在第二天的作业交流中,学生都有切身体会,交流就不乏内容。如果在计算的时候有考虑不充分的地方,学生也能深刻体会到失误在哪里。
三、设计动手实践的作业,发展学生的能力
数学作业的功能不止是单纯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还要在作业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那么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加入一些动手实践的内容就很有必要,学生经历了这些实践过程,对问题的感悟就会更深,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强。
例如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课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更立体化,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用橡皮泥做成一个大正方体,将表面涂色,然后请家长将大正方体切成若干小正方体,由学生来还原。这样,学生在还原大正方体的过程中就能将所学知识做一个彻底的运用:有的同学先数出所有小正方体的个数,再推断出大正方体的棱长;也有的学生先将涂色不同的小正方体分类,将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安排在各个顶点,根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除以12算出一条棱上的小正方体,在两条棱间填入一面涂色的正方体,这样由点到面、由面到体,一步一步拼凑成完整的物体。这个逆向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所学规律,得出纸面上无法實现的强化,让原来认识比较肤浅的学生也牢靠地掌握了这些规律。
总之,课后练习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想方设法用多样化的个性化的作业来将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沉下心来,认识到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再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