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合理安排,—方面需要加大对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的倾斜力度,继续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相对充裕,维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另—方面,也需要对通胀预期提高警惕。
3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了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新闻发布会上对中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解读是: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处理好宽松货币政策与通胀预期的关系。而对于近期是否加息的提问,周小川避而不答。这恐怕背后另有玄机。
无独有偶,自今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后,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再度上调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随之,中国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利率的可能性增强,在关于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意图日益明显的热议中,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备受各界关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取向的依据是什么?处理好货币政策与通胀预期的关系,则需要的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前瞻性。
宽松货币政策趋于“适度”
自2008年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效果也日渐明显,财政和货币政策“惯性”的后续效果进一步显现出来。但从货币政策的另一方面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逐步演变成“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真正意义上的“适度”成分明显减弱,导致2009年货币投放量屡创造新高。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期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银行系统新增人民币贷款共计9.59万亿元,同比上年的4.9万亿元多增4.69万亿元,增幅约95.3%,其中去年11月底较上年同期多增14.99%,12月底多增11.77%。尽管,中国货币当局采取了诸多措施,去年11月、12月份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为2950亿元和3798亿元,与去年前三个季度的“天量”相比,显然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新增贷款的投放量在逐步收紧,但今年1月份信贷最终投放仍接近1.4万亿,比正常值高出3000亿元左右,2月份骤降5成至7001亿元,新增贷款规模再度收紧。
尽管,2月份中国银行系统新增贷款规模大幅度下降,但是今后几个月反复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如果信贷控制还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热钱流入等原因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度增加,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就成为控制信贷合理投放的手段。同时,预计2010年上半年,一方面中国将主要运用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给总量;另一方面在必要的情况下适时上调利率,以进一步缓解通胀预期。
而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回升,以及楼市和股市灼手可热的情况下,中国监管层不断对银行放贷规模发出警示,要求银行系统控制放贷规模,使人民币贷款规模更加合理和适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防止经济过热,以及避免因流动性过剩带来楼市和股市膨胀。
从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监管层货币政策的变化来看,今年中国银行系统扩大放贷空间将十分有限,其中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进一步限制和上调利率的可能性,将使银行系统控制放贷规模进一步收缩。由此可见,当下中国货币政策不同于前期的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既不能理解为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导向将要发生根本性变化,也不能简单地视为中国现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将一成不变。
货币政策取向的适时考虑
依据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与金融形势,在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依然是支撑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或缺的配套货币政策,需要延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与金融形势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然而,在前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驱动下,已然导致中国信贷增长规模正在不断扩张,货币流动性持续宽裕在我国股市和楼市表现得尤其为突出,甚至可以视为极度宽裕,股市和楼市“体验”更多的是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并非“适度”,而在实体经济则完全不同。一方面表明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复苏仍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特别是实体经济的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与我国股市和楼市的火爆形成巨大的反差。显然,前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面“倾向”了我国的股市和楼市,并未对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实惠”,资本市场的扩张与实体经济的收缩形成的鲜明比对,意味着资本市场泡沫正在不断聚集,而实体经济则不尽人意。因此,我国在资本市场流动性宽裕和实体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延续下去,还是改弦更张,需要进行认真的论证和谨慎的选择,货币政策的取向就成为我国货币当局适时考虑的问题。
因此,在现阶段需要适时调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扩张的力度,货币政策开始逐渐向理性回归。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与金融政策的导向已经出现“拐点”,但政策导向开始向防范通胀预期风险倾斜,中国适时调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扩张力度,是从防范国际“输入型”通胀风险和国内流动性不断扩展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其出发点可以概括为放缓国内市场上货币投放量的增速,逐渐回归货币投放的常态,防止经济复苏过程中再度陷入流动性过剩的陷阱。
目前,多数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仍是决定全球经济能否持续复苏的关键。虽然当前金融风险已经大幅度降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拖累和影响也相对有限,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有望在2010年进一步恢复,但受已经出台的各项经济刺激政策的“惯性”和时效等因素影响,即使中国货币政策向理性回归也不能没有必要的过渡,而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未来货币政策的导向
尽管,最近中国人民银行频繁上调央行票据收益率及存款准备金率,收紧流动性的意图十分明显,但体现的是货币政策调整的针对性在进一步加强,这与中国决策层的多次表示货币政策将更加富有弹性并不冲突。
未来,在中国经济复苏尚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国继续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仍显必要,同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配合积极的财政、产业等政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巩固经济回升成果的有力支撑点;对增强市场信心、刺激投资和消费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并未解除、全球经济复苏可能将出现较长和曲折过程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面临着诸的困难和不确定性,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 过程中将如何体现致关重要。应该看到,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发展的阶段,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潜力,目前货币政策的宽松和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尽管有利有弊,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其主要原因是:首先是有利于稳固经济回升的成果;其次是消除了通货紧缩预期;三是稳定了资产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四是推动了企业存货周期的调整(企业存货周期调整进入常态有利于企业生产的恢复,将促进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调整)。但另一方面,目前市场流动性过度宽松,通胀预期已经在上升,规避未来通胀风险也需要考虑。因此,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对未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确定了基本方向,即在以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巩固经济回升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同时,货币政策的取向将考虑到向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倾斜,并在宽松货币政策不改的情况下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通胀预期的关系,提高我国货币当局把握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能力。
另外,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是未来收入预期,目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以保证就业和消费增长已成为中国货币政策重点考虑的问题。从去年12月中国中央工作会议的主导思路看,鼓励发展消费将是今后中国货币政策和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心。从信贷结构调整上看,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有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而有效防止经济下行的复出。
未来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合理安排,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的倾斜力度,继续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相对充裕,维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也需要对通胀预期提高警惕。因此,依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和政策的效应,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有针对性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防范通胀风险依然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导。
目前,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特别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依然缓慢,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此时,通过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是当前经济形势现实状况的必然要求。信贷是推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消费水平高低,与信贷扶持力度关系很大。
为此,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并加大了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国货币当局也多次强调。要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合理发展消费信贷,落实和制定有关信贷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支持居民解决和改善住房条件。
3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了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新闻发布会上对中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解读是: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处理好宽松货币政策与通胀预期的关系。而对于近期是否加息的提问,周小川避而不答。这恐怕背后另有玄机。
无独有偶,自今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后,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再度上调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随之,中国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利率的可能性增强,在关于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意图日益明显的热议中,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备受各界关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取向的依据是什么?处理好货币政策与通胀预期的关系,则需要的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前瞻性。
宽松货币政策趋于“适度”
自2008年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效果也日渐明显,财政和货币政策“惯性”的后续效果进一步显现出来。但从货币政策的另一方面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逐步演变成“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真正意义上的“适度”成分明显减弱,导致2009年货币投放量屡创造新高。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期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银行系统新增人民币贷款共计9.59万亿元,同比上年的4.9万亿元多增4.69万亿元,增幅约95.3%,其中去年11月底较上年同期多增14.99%,12月底多增11.77%。尽管,中国货币当局采取了诸多措施,去年11月、12月份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为2950亿元和3798亿元,与去年前三个季度的“天量”相比,显然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新增贷款的投放量在逐步收紧,但今年1月份信贷最终投放仍接近1.4万亿,比正常值高出3000亿元左右,2月份骤降5成至7001亿元,新增贷款规模再度收紧。
尽管,2月份中国银行系统新增贷款规模大幅度下降,但是今后几个月反复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如果信贷控制还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热钱流入等原因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度增加,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就成为控制信贷合理投放的手段。同时,预计2010年上半年,一方面中国将主要运用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给总量;另一方面在必要的情况下适时上调利率,以进一步缓解通胀预期。
而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回升,以及楼市和股市灼手可热的情况下,中国监管层不断对银行放贷规模发出警示,要求银行系统控制放贷规模,使人民币贷款规模更加合理和适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防止经济过热,以及避免因流动性过剩带来楼市和股市膨胀。
从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监管层货币政策的变化来看,今年中国银行系统扩大放贷空间将十分有限,其中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进一步限制和上调利率的可能性,将使银行系统控制放贷规模进一步收缩。由此可见,当下中国货币政策不同于前期的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既不能理解为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导向将要发生根本性变化,也不能简单地视为中国现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将一成不变。
货币政策取向的适时考虑
依据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与金融形势,在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依然是支撑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或缺的配套货币政策,需要延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与金融形势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然而,在前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驱动下,已然导致中国信贷增长规模正在不断扩张,货币流动性持续宽裕在我国股市和楼市表现得尤其为突出,甚至可以视为极度宽裕,股市和楼市“体验”更多的是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并非“适度”,而在实体经济则完全不同。一方面表明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复苏仍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特别是实体经济的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与我国股市和楼市的火爆形成巨大的反差。显然,前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面“倾向”了我国的股市和楼市,并未对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实惠”,资本市场的扩张与实体经济的收缩形成的鲜明比对,意味着资本市场泡沫正在不断聚集,而实体经济则不尽人意。因此,我国在资本市场流动性宽裕和实体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延续下去,还是改弦更张,需要进行认真的论证和谨慎的选择,货币政策的取向就成为我国货币当局适时考虑的问题。
因此,在现阶段需要适时调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扩张的力度,货币政策开始逐渐向理性回归。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与金融政策的导向已经出现“拐点”,但政策导向开始向防范通胀预期风险倾斜,中国适时调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扩张力度,是从防范国际“输入型”通胀风险和国内流动性不断扩展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其出发点可以概括为放缓国内市场上货币投放量的增速,逐渐回归货币投放的常态,防止经济复苏过程中再度陷入流动性过剩的陷阱。
目前,多数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仍是决定全球经济能否持续复苏的关键。虽然当前金融风险已经大幅度降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拖累和影响也相对有限,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有望在2010年进一步恢复,但受已经出台的各项经济刺激政策的“惯性”和时效等因素影响,即使中国货币政策向理性回归也不能没有必要的过渡,而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未来货币政策的导向
尽管,最近中国人民银行频繁上调央行票据收益率及存款准备金率,收紧流动性的意图十分明显,但体现的是货币政策调整的针对性在进一步加强,这与中国决策层的多次表示货币政策将更加富有弹性并不冲突。
未来,在中国经济复苏尚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国继续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仍显必要,同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配合积极的财政、产业等政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巩固经济回升成果的有力支撑点;对增强市场信心、刺激投资和消费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并未解除、全球经济复苏可能将出现较长和曲折过程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面临着诸的困难和不确定性,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 过程中将如何体现致关重要。应该看到,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发展的阶段,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潜力,目前货币政策的宽松和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尽管有利有弊,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其主要原因是:首先是有利于稳固经济回升的成果;其次是消除了通货紧缩预期;三是稳定了资产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四是推动了企业存货周期的调整(企业存货周期调整进入常态有利于企业生产的恢复,将促进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调整)。但另一方面,目前市场流动性过度宽松,通胀预期已经在上升,规避未来通胀风险也需要考虑。因此,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对未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确定了基本方向,即在以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巩固经济回升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同时,货币政策的取向将考虑到向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倾斜,并在宽松货币政策不改的情况下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通胀预期的关系,提高我国货币当局把握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能力。
另外,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是未来收入预期,目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以保证就业和消费增长已成为中国货币政策重点考虑的问题。从去年12月中国中央工作会议的主导思路看,鼓励发展消费将是今后中国货币政策和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心。从信贷结构调整上看,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有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而有效防止经济下行的复出。
未来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合理安排,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的倾斜力度,继续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相对充裕,维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也需要对通胀预期提高警惕。因此,依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和政策的效应,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有针对性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防范通胀风险依然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导。
目前,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特别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依然缓慢,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此时,通过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是当前经济形势现实状况的必然要求。信贷是推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消费水平高低,与信贷扶持力度关系很大。
为此,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并加大了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国货币当局也多次强调。要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合理发展消费信贷,落实和制定有关信贷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支持居民解决和改善住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