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紫砂壶以其优良的实用功能、丰富的色泽和千奇百怪的造型而闻名,它起源于宋,兴于明清,在长达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从传统实用器变为实用和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与紫砂艺人的砥砺传承密不可分,其中艰苦辗转,亦不为外人所道。宜兴紫砂壶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近年来,随着时代生活的开放性发展,优秀的紫砂作品屡次在国内外获奖,构思新颖、制作精湛、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紫砂作品,将宜兴紫砂推向新的水平,现以作品“静听秋雨声壶”(见图1)为例作出详细阐述。
1 作品“静听秋雨声”的造型设计
“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紫砂壶造型变化丰富,在艺人的创新下,各类器型层出不穷,可谓造型艺术的宝库。按照不同的形态特点,大致可分为圆器、方器、花器和筋纹器四类,作品“静听秋雨声”即为典型的花器。紫砂花器是艺人们根据生活中所见各种物象的形态,经过艺术加工,运用雕、镂、捏、塑等装饰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如自然界中的梅、兰、竹、菊皆可作为紫砂创作的原型。紫砂花器注重肖形状物,要保持表现物象的形态特征,更要表现其本质,让观者身临其境。历史上最早的紫砂花器是明代供春所制作的“供春壶”据说,“供春壶”的原型是金沙寺旁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整壶表面肌理形似树皮,疤结明显,仿若一棵苍劲朴实的老银杏树,壶器以指纹螺隐、汤匙挡坯,别具新意。
作品“静听秋雨声壶”与“供春壶”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静听秋雨声壶”以一只成熟的南瓜为原型,其表面肌理凹凸不平,遍布褶皱皲裂、褶子呈漩涡状,正如成熟的瓜果表皮粗糙不平、斑驳横生。作品不简单地追求形式美,表皮肌理并不规则拘谨,仿无意为之,却在不经意间成就了自然雕琢的痕迹。壶体为圆器,形体曲张饱满而不臃肿。一弯流蓄势而出,壶把与之呼应,表面斑驳不堪,仿若浑然天成的枯枝、瓜蔓,几处镂空的小洞仿佛是被风雨侵蚀或小虫蚕食留下的痕迹。壶盖与壶身恰到好处地贴合,转承合缝,增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壶钮为瓜蒂状,惟妙惟肖,自然可爱,极富生态气息,整件作品仿若一件强有力的雕塑。作品采用原矿段泥制作,段泥色泽偏黄、砂感强,既符合瓜果表皮的肌理和成熟的韵味,又有秋天树叶飘落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装饰效果。壶体表面又点缀几只贪食的小虫,形态栩栩如生,仿若在缓慢地爬行,布局合理、疏密得当,小虫以黑泥绘制,不同颜色的搭配使得作品表现出自然的多彩意境。整件作品并不拘泥于规整的形式,却隽永耐看、气韵生动。它沿袭了传统供春的制作技法,自然而为,又以全新的思路进行创作,完成了创新。
2 “静听秋雨声壶”的艺术境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真正优秀的作品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赏壶者自由徜徉于作品所营造出的艺术空间,从而也迸发出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情感共鸣,与艺人在无形中进行精神对话和交流。
古往今来,关于秋天的诗句数不胜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天是个诗意的季节,总是让人安静和沉思。作品“静听秋雨声壶”以一只成熟的南瓜为原型,瓜果香甜的气息已然吸引了很多虫蚁,它或许是被瓜农忽略遗忘了,或许还在等待被采摘,有几分寂寥,有几分丰收的喜悦,还有几分虫蚁之趣,让人遐想。雨天是朦胧的,秋天微涼的雨更有着别样的意境。雨中的田园,宁静而清丽,簌簌而落的树叶在雨中旋转、舞动,落满了地面,它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舞,无论是否有人欣赏,它都是圆满的。田园中的瓜果在泥泞里安躺着,贪食的虫蚁在它身上爬行,忙着收藏过冬的食物。用此壶泡上一壶茶,静坐窗边,茶香氤氲,望着窗外如梦如画的雨景和金黄色的田园,灵动的思绪缓缓升起,一份浅淡的美丽和温暖在心底油然而生。无论是象征丰收和喜悦的瓜果,还是象征奉献精神和新生希望的落叶,都是秋天独一无二的风景。
“静听秋雨声壶”呈现出一幅诗情画意的秋日画卷,无声胜有声,让人迷醉其中。现代人总是在疲于奔命,这个世界很急,急得让我们忽略了很多美好。正如米兰昆德拉说:“这一切都做得太仓促。我们感到自己的错误,太激奋会不够细腻。好事包含的种种妙处来不及品味就匆匆奔向快乐。”而紫砂壶,让我们返璞归真,让我们在对一把壶的泡养中、让我们在喝茶时,怀抱一份安静的心绪、一份欣赏的心境,用心发现生活的美。
3 结 语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紫砂壶古色古香、敦朴大方,有天然妙趣。一把好壶是一个人瞬间的独语,是突然的灵思泉涌。当人们手执一壶,把玩品茗时,时间突然凝固、停滞,仿佛被充沛而温柔的气场笼罩,感受到其中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满腔深情、满心思绪,脉脉不得语,这便是紫砂的力量,创造的力量。好的作品,是泥料选用、造型设计和装饰工艺的相辅相成,身为一名紫砂艺人,应将紫砂视为自己灵魂的归宿,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艺,以坚定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如此才能青出于蓝胜于蓝,将紫砂艺术推向新的高度。
1 作品“静听秋雨声”的造型设计
“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紫砂壶造型变化丰富,在艺人的创新下,各类器型层出不穷,可谓造型艺术的宝库。按照不同的形态特点,大致可分为圆器、方器、花器和筋纹器四类,作品“静听秋雨声”即为典型的花器。紫砂花器是艺人们根据生活中所见各种物象的形态,经过艺术加工,运用雕、镂、捏、塑等装饰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如自然界中的梅、兰、竹、菊皆可作为紫砂创作的原型。紫砂花器注重肖形状物,要保持表现物象的形态特征,更要表现其本质,让观者身临其境。历史上最早的紫砂花器是明代供春所制作的“供春壶”据说,“供春壶”的原型是金沙寺旁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整壶表面肌理形似树皮,疤结明显,仿若一棵苍劲朴实的老银杏树,壶器以指纹螺隐、汤匙挡坯,别具新意。
作品“静听秋雨声壶”与“供春壶”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静听秋雨声壶”以一只成熟的南瓜为原型,其表面肌理凹凸不平,遍布褶皱皲裂、褶子呈漩涡状,正如成熟的瓜果表皮粗糙不平、斑驳横生。作品不简单地追求形式美,表皮肌理并不规则拘谨,仿无意为之,却在不经意间成就了自然雕琢的痕迹。壶体为圆器,形体曲张饱满而不臃肿。一弯流蓄势而出,壶把与之呼应,表面斑驳不堪,仿若浑然天成的枯枝、瓜蔓,几处镂空的小洞仿佛是被风雨侵蚀或小虫蚕食留下的痕迹。壶盖与壶身恰到好处地贴合,转承合缝,增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壶钮为瓜蒂状,惟妙惟肖,自然可爱,极富生态气息,整件作品仿若一件强有力的雕塑。作品采用原矿段泥制作,段泥色泽偏黄、砂感强,既符合瓜果表皮的肌理和成熟的韵味,又有秋天树叶飘落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装饰效果。壶体表面又点缀几只贪食的小虫,形态栩栩如生,仿若在缓慢地爬行,布局合理、疏密得当,小虫以黑泥绘制,不同颜色的搭配使得作品表现出自然的多彩意境。整件作品并不拘泥于规整的形式,却隽永耐看、气韵生动。它沿袭了传统供春的制作技法,自然而为,又以全新的思路进行创作,完成了创新。
2 “静听秋雨声壶”的艺术境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真正优秀的作品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赏壶者自由徜徉于作品所营造出的艺术空间,从而也迸发出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情感共鸣,与艺人在无形中进行精神对话和交流。
古往今来,关于秋天的诗句数不胜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天是个诗意的季节,总是让人安静和沉思。作品“静听秋雨声壶”以一只成熟的南瓜为原型,瓜果香甜的气息已然吸引了很多虫蚁,它或许是被瓜农忽略遗忘了,或许还在等待被采摘,有几分寂寥,有几分丰收的喜悦,还有几分虫蚁之趣,让人遐想。雨天是朦胧的,秋天微涼的雨更有着别样的意境。雨中的田园,宁静而清丽,簌簌而落的树叶在雨中旋转、舞动,落满了地面,它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舞,无论是否有人欣赏,它都是圆满的。田园中的瓜果在泥泞里安躺着,贪食的虫蚁在它身上爬行,忙着收藏过冬的食物。用此壶泡上一壶茶,静坐窗边,茶香氤氲,望着窗外如梦如画的雨景和金黄色的田园,灵动的思绪缓缓升起,一份浅淡的美丽和温暖在心底油然而生。无论是象征丰收和喜悦的瓜果,还是象征奉献精神和新生希望的落叶,都是秋天独一无二的风景。
“静听秋雨声壶”呈现出一幅诗情画意的秋日画卷,无声胜有声,让人迷醉其中。现代人总是在疲于奔命,这个世界很急,急得让我们忽略了很多美好。正如米兰昆德拉说:“这一切都做得太仓促。我们感到自己的错误,太激奋会不够细腻。好事包含的种种妙处来不及品味就匆匆奔向快乐。”而紫砂壶,让我们返璞归真,让我们在对一把壶的泡养中、让我们在喝茶时,怀抱一份安静的心绪、一份欣赏的心境,用心发现生活的美。
3 结 语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紫砂壶古色古香、敦朴大方,有天然妙趣。一把好壶是一个人瞬间的独语,是突然的灵思泉涌。当人们手执一壶,把玩品茗时,时间突然凝固、停滞,仿佛被充沛而温柔的气场笼罩,感受到其中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满腔深情、满心思绪,脉脉不得语,这便是紫砂的力量,创造的力量。好的作品,是泥料选用、造型设计和装饰工艺的相辅相成,身为一名紫砂艺人,应将紫砂视为自己灵魂的归宿,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艺,以坚定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如此才能青出于蓝胜于蓝,将紫砂艺术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