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积山石窟所有洞窟几乎都绘有壁画,但由于长期自然和人为破坏,现仅保存1 000余平方米,其中以北朝居多。这些壁画作品中,以经变画最为重要。它是中国石窟经变画由十六国到隋唐时期的发展过渡阶段,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麦积山石窟目前能够辨识的经变画主要有《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维摩诘经变》、《西方净土变》、《涅 经变》、《地狱变·十善十恶图》、《法华经变》等。其时代最早者为北魏,最晚者为明、清时期。
第110窟为北魏晚期,窟前壁门楣上正中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菩萨题名“此是观世音菩萨”、“此是无尽意菩萨”,两侧各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四身,两侧上部各绘飞天一身、莲花化生一身。据题名可知此为依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而绘。经讲由无尽意菩萨向释迦牟尼佛发问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而引起。佛告之观世音的种种好处,于是无尽意菩萨解项上宝珠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此图仅绘出《妙法莲华经》的一品,是《法华经变》的简单形式,与后来《法华经变》基本以《见宝塔品》为中心的构图形式不同。
麦积山大型经变画主要分布于北魏—西魏时期的大型洞窟第127、135窟内,以及北周时期的第26、27窟内。也有以雕塑形式反映的经变内容,如西魏第102、123窟为纯粹的《维摩诘经变》雕塑,窟顶和壁面附以装饰性的壁画。
维摩诘经变:以第127窟东壁上部画面最大。应是依据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而绘制,该经变画以《问疾品》为主体构图,同时穿插绘有《观众生品》、《方便品》、《法供养品》的内容。已显示出大型经变画的基本特征,是目前所见南北朝时期最为成熟的维摩诘经变画。云冈、龙门等石窟有大量的维摩诘经变内容的雕刻或绘画,但基本都是简单的文殊与维摩诘对坐的问疾场面。第102、123窟均正壁塑释迦牟尼佛,两侧壁分塑文殊和维摩对坐,文殊和维摩所在壁画上方绘帷幕。此两窟以雕塑的形式表现释迦牟尼说《维摩诘经》以及文殊问疾的情景,是一种特殊的形式,而且其布局也与第127、135窟的维摩诘变以文殊问疾为主的构图不同,加上了释迦牟尼说法的造像。这一形式应该是延续了炳灵寺西秦壁画中的形式,所以应是结合了《菩萨行品》的某些记述而塑造的。所不同的是麦积山这两窟的维摩诘都是坐姿,而不是《菩萨行品》经文所记的“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西方净土变:随着《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等的译出和流行,人们对西方净土的向往和简捷的进入净土世界成佛的方式非常喜欢,关于净土境界的雕塑和绘画也很快在石窟以及其他佛教艺术品中出现并流行。麦积山第127窟西壁上部通壁绘西方净土变,中间绘阿弥陀佛说法,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侍立于两侧,其外各立两弟子,前一身弟子手持供物。左、右两侧对称地绘一城阙及树木,城阙四周绘有大量听法僧众,城阙前两侧各绘四身伎乐,手持乐器,席地而奏。画面中心位置绘一鼓,旁有两人似在击鼓,前为两身对舞天人,再下绘一条绿色带状水面,内可见莲花。画面上部表现的正是经中描绘的极乐世界欢乐的场面,水面即表示“七宝地”、“八功德水”。此幅西方净土变图像完整,画面人物众多,布局合理,在我国石窟中为现存最早的大型经变画,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涅 变:麦积山石窟的涅 经变壁画有三处,即北魏晚期的第127、135窟和北周的第26窟。第127窟正壁上部通壁绘涅 变。正中为释迦牟尼说法图,右侧为涅 内容,左侧为八王争分舍利。画面主体绘出庄严肃穆的荼毗所,内高台上放置八个舍利瓶。与所内的寂静相反,外部是列队整齐、身着铠甲、肩扛华盖旌旗、手持矛盾的士兵厮杀的场面。从画面布局来看,八王分舍利中出征、厮杀的场面占了画面中较为显著的位置,主要渲染战争场景。第135窟的涅 经变也画于正壁,同样也以大幅画面绘八王争分舍利,表明两窟的时代是相近的。北周第26窟涅 经变绘于窟顶斜披。正披左侧为婆罗双树间释迦临终遗教,右侧为殓入金棺、为迦叶现足,商办 维(入葬、入殓)场景。金馆周围众菩萨、弟子、善男信女哀泣。窟顶两侧披残存弟子、菩萨、天龙八部、善男信女最后供养及起造舍利塔等情节。与第127、135窟相比较,该窟的涅 经变人物集中,画面布局紧凑,少了八王争分舍利的画面,反映出所绘时代背景的不同。
地狱变:麦积山第127窟前壁所绘地狱变是目前仅见的北朝时期的作品。前壁门东侧所绘据榜题“此人行十善得参道时”、“诸天罗汉迎去时”等可判断当为表现十善接迎的内容。门两侧分三层,用斜线分出十多个斜线方格,内绘地狱诸苦。地狱诸苦是地狱变中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内容。麦积山127窟地狱变为我们了解北朝地狱思想及其表现形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法华经变:前已提到的第110窟是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而绘的简单的《法华经变》。北周第27窟顶绘有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法华经变的内容。正披绘释迦多宝并坐于须弥座上说法,两侧侍立弟子及菩萨。释迦多宝前绘两身立于莲台上的菩萨、两狮及三跪姿菩萨。画面左侧绘参加法华会的众比丘、菩萨、俗人眷属等。右侧绘一方城,两侧面披上分别绘弟子、菩萨、飞天等,均向正披中间方向飞来,应是赶赴听法的圣众。从画面内容看,此幅经变表现了《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从地踊出品》等,内容比较丰富,已成为以《见宝塔品》为主、兼绘有其他品并以《见宝塔品》居中、其他内容分置两侧的布局形式。
麦积山的北朝经变画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首先,它们均以大乘题材为主,尤其是《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是北朝时期非常流行的大乘题材,而在其他石窟中都不见有像麦积山如此成熟的作品,表明麦积山石窟北朝佛教信仰的思想。西方净土思想也是大乘佛教所提倡的,在麦积山也出现了大幅的画面。其次,麦积山的北朝经变画题材在炳灵寺西秦壁画中即已出现,如表现法华思想最基本画面的释迦多宝并坐、表现西方净土思想的无量寿佛,以及文殊问疾等,但都是十分简单的画面,可以说为相关经变画的雏形。而到了麦积山北朝壁画,則以大幅画面,多品内容较成熟地表现了佛经的记述,莫高窟相关经变的出现基本都在隋唐时期,所以麦积山北朝经变画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三,麦积山北朝经变画为我们研究经变画的发展以及所表现的佛教思想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背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其中的战争场景、人物服饰等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非常形象的资料。
麦积山石窟目前能够辨识的经变画主要有《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维摩诘经变》、《西方净土变》、《涅 经变》、《地狱变·十善十恶图》、《法华经变》等。其时代最早者为北魏,最晚者为明、清时期。
第110窟为北魏晚期,窟前壁门楣上正中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菩萨题名“此是观世音菩萨”、“此是无尽意菩萨”,两侧各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四身,两侧上部各绘飞天一身、莲花化生一身。据题名可知此为依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而绘。经讲由无尽意菩萨向释迦牟尼佛发问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而引起。佛告之观世音的种种好处,于是无尽意菩萨解项上宝珠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此图仅绘出《妙法莲华经》的一品,是《法华经变》的简单形式,与后来《法华经变》基本以《见宝塔品》为中心的构图形式不同。
麦积山大型经变画主要分布于北魏—西魏时期的大型洞窟第127、135窟内,以及北周时期的第26、27窟内。也有以雕塑形式反映的经变内容,如西魏第102、123窟为纯粹的《维摩诘经变》雕塑,窟顶和壁面附以装饰性的壁画。
维摩诘经变:以第127窟东壁上部画面最大。应是依据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而绘制,该经变画以《问疾品》为主体构图,同时穿插绘有《观众生品》、《方便品》、《法供养品》的内容。已显示出大型经变画的基本特征,是目前所见南北朝时期最为成熟的维摩诘经变画。云冈、龙门等石窟有大量的维摩诘经变内容的雕刻或绘画,但基本都是简单的文殊与维摩诘对坐的问疾场面。第102、123窟均正壁塑释迦牟尼佛,两侧壁分塑文殊和维摩对坐,文殊和维摩所在壁画上方绘帷幕。此两窟以雕塑的形式表现释迦牟尼说《维摩诘经》以及文殊问疾的情景,是一种特殊的形式,而且其布局也与第127、135窟的维摩诘变以文殊问疾为主的构图不同,加上了释迦牟尼说法的造像。这一形式应该是延续了炳灵寺西秦壁画中的形式,所以应是结合了《菩萨行品》的某些记述而塑造的。所不同的是麦积山这两窟的维摩诘都是坐姿,而不是《菩萨行品》经文所记的“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西方净土变:随着《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等的译出和流行,人们对西方净土的向往和简捷的进入净土世界成佛的方式非常喜欢,关于净土境界的雕塑和绘画也很快在石窟以及其他佛教艺术品中出现并流行。麦积山第127窟西壁上部通壁绘西方净土变,中间绘阿弥陀佛说法,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侍立于两侧,其外各立两弟子,前一身弟子手持供物。左、右两侧对称地绘一城阙及树木,城阙四周绘有大量听法僧众,城阙前两侧各绘四身伎乐,手持乐器,席地而奏。画面中心位置绘一鼓,旁有两人似在击鼓,前为两身对舞天人,再下绘一条绿色带状水面,内可见莲花。画面上部表现的正是经中描绘的极乐世界欢乐的场面,水面即表示“七宝地”、“八功德水”。此幅西方净土变图像完整,画面人物众多,布局合理,在我国石窟中为现存最早的大型经变画,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涅 变:麦积山石窟的涅 经变壁画有三处,即北魏晚期的第127、135窟和北周的第26窟。第127窟正壁上部通壁绘涅 变。正中为释迦牟尼说法图,右侧为涅 内容,左侧为八王争分舍利。画面主体绘出庄严肃穆的荼毗所,内高台上放置八个舍利瓶。与所内的寂静相反,外部是列队整齐、身着铠甲、肩扛华盖旌旗、手持矛盾的士兵厮杀的场面。从画面布局来看,八王分舍利中出征、厮杀的场面占了画面中较为显著的位置,主要渲染战争场景。第135窟的涅 经变也画于正壁,同样也以大幅画面绘八王争分舍利,表明两窟的时代是相近的。北周第26窟涅 经变绘于窟顶斜披。正披左侧为婆罗双树间释迦临终遗教,右侧为殓入金棺、为迦叶现足,商办 维(入葬、入殓)场景。金馆周围众菩萨、弟子、善男信女哀泣。窟顶两侧披残存弟子、菩萨、天龙八部、善男信女最后供养及起造舍利塔等情节。与第127、135窟相比较,该窟的涅 经变人物集中,画面布局紧凑,少了八王争分舍利的画面,反映出所绘时代背景的不同。
地狱变:麦积山第127窟前壁所绘地狱变是目前仅见的北朝时期的作品。前壁门东侧所绘据榜题“此人行十善得参道时”、“诸天罗汉迎去时”等可判断当为表现十善接迎的内容。门两侧分三层,用斜线分出十多个斜线方格,内绘地狱诸苦。地狱诸苦是地狱变中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内容。麦积山127窟地狱变为我们了解北朝地狱思想及其表现形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法华经变:前已提到的第110窟是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而绘的简单的《法华经变》。北周第27窟顶绘有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法华经变的内容。正披绘释迦多宝并坐于须弥座上说法,两侧侍立弟子及菩萨。释迦多宝前绘两身立于莲台上的菩萨、两狮及三跪姿菩萨。画面左侧绘参加法华会的众比丘、菩萨、俗人眷属等。右侧绘一方城,两侧面披上分别绘弟子、菩萨、飞天等,均向正披中间方向飞来,应是赶赴听法的圣众。从画面内容看,此幅经变表现了《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从地踊出品》等,内容比较丰富,已成为以《见宝塔品》为主、兼绘有其他品并以《见宝塔品》居中、其他内容分置两侧的布局形式。
麦积山的北朝经变画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首先,它们均以大乘题材为主,尤其是《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是北朝时期非常流行的大乘题材,而在其他石窟中都不见有像麦积山如此成熟的作品,表明麦积山石窟北朝佛教信仰的思想。西方净土思想也是大乘佛教所提倡的,在麦积山也出现了大幅的画面。其次,麦积山的北朝经变画题材在炳灵寺西秦壁画中即已出现,如表现法华思想最基本画面的释迦多宝并坐、表现西方净土思想的无量寿佛,以及文殊问疾等,但都是十分简单的画面,可以说为相关经变画的雏形。而到了麦积山北朝壁画,則以大幅画面,多品内容较成熟地表现了佛经的记述,莫高窟相关经变的出现基本都在隋唐时期,所以麦积山北朝经变画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三,麦积山北朝经变画为我们研究经变画的发展以及所表现的佛教思想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背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其中的战争场景、人物服饰等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非常形象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