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孤灯等故人

来源 :中学生百科·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whwa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怀旧,喜欢老上海斑驳的影像,喜欢上个世纪30年代的贴画和旗袍,喜欢午后阳光泛起的唱片音响。那浓郁的复古气息与场面,都免不了一盏昏黄的煤油灯,或是一道晦暗的光影。那时光穿梭在转瞬即逝的片断里,蛊惑迷人。
  我喜欢那照片里昏暗的灯,带着些过时的颓废、固执的守旧以及自赏似的哀伤气息。我喜欢夜色深重的江面上,渔船里昏黄的灯,丝丝缕缕地透露着渔家生活的简单与安宁,那浓缩的温情时时装点着诗人感性的梦境。如果说照片中的煤油灯,是徐志摩笔下“新月”派必有的道具,而幼时母亲在周庄为我买的烛油灯,却是我曾提着它走过粼粼水乡幽幽深巷的唯一纪念。想象中那个身着旗袍的我,提着灯走在水岸,仿佛就是正去码头接父亲回家的邻家女孩。脚上沾湿的尘土,不小心打扰了小桥流水间的宁静,却全然不知。
  我曾一度寻找令我真正向往的那盏灯。那是一种让人怦然心动得顷刻间失神的缘分。然而正像那句诗写的那样:“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看过许多地方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好年龄的人。”我寻找的路上,一直没有这盏出现在恰当时间的灯。
  我没有再次为刻意寻找而踏上旅程。与之相反,我回到了故乡。我不想再寻找那盏灯,那抽象意义上的名词根本概括不了我的整个梦想与人生。
  我回到父亲三十年前成长的地方。几经颠簸与周折,我们终于在黄昏时分踏上了故土,也许是这种热爱在作祟,我对黄昏时分的故乡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情。
  几天前的大雨,使这通往家乡的路,变得泥泞不堪。迟到几小时回家,父亲有些烦躁,有些急切不安。公路旁这次没有爷爷的身影——我们没有事先通知他。他这会儿应该正和奶奶在吃饭吧。我们不想打扰他们。我们一路说着旧事,一路迎着飞速更换的夜幕,向家的方向驶去。
  我们终于到达了家门口的院坝石坎下,用剥落的石块砌成的石阶,已经长出了青苔——家里只有两位老人,走的人大概很少吧。抬起头的瞬间我看见了家门,看见了那盏灯,橘黄色的灯光从门缝和窗户里透出,暖暖地把周遭的夜色晕染得温馨起来,家的轮廓模糊在弥漫着炊烟的夜色里,所有的故乡情结都浓缩在那盏灯光里。此刻我渴望的心,仿佛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睡梦中见到的美丽房子
  般温暖。在冗长的寻找之后,蓦然回首,在离我的心最近的地方,我见到了那盏让我心灵湿润的灯光,原来它来自亲情最浓的家。
  家里的门虚掩着,不时传出碗碟碰撞的声音,那声音伴着夜幕下各种生灵的低吟浅唱,更增添了乡村的安宁,如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小夜曲。
  我终于看到了梦寐已久的那盏灯。我惊诧于黄昏下的孤灯竟没有想象中的悲伤与颓废,而是呈现出一种祥和与平静。我终于明白,灯还是一样的灯,那样的氛围,却是因灯下的人有颗祥和平常的心。所有的疑惑都消失在我抬头的那一瞬间。
  门缝渐渐变大了,我看见了爷爷和奶奶两人对坐在堂屋间,说着话,吃着饭。显然对我们的到来,他们还没有察觉,我不知道那会是怎样的惊喜,我突然感到鼻子一阵发酸。门没有关紧,仿佛在等着什么。
  我走近寻找已久的灯光,泪已打湿了眼角。我知道推开门的我,笑容一定会很甜。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十五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在不经意间打开了一本书。  洁净无瑕的纸张,精致厚重的风韵,让人难抑阅读的渴望。然而,我悄悄地向后翻去,纸上却唯有大片大片的空白。  我好奇、疑惑,刚欲合上书本,两个饱蘸浓墨的大字映入眼帘——生活。  时光荏苒,韶华悄逝,我在行走的过程中不算是风雨历尽,也称得上时有坎坷。繁忙的学习令我难以止步,于是,我渐渐遗忘了这本叫做“生活”的书。  一日与老师交谈时,聊及人生,我不禁问道
期刊
历史上,女性生活曾经很封闭。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到:“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其中的“十四藏六亲”,说的是女孩儿到了十四五岁,就进入待字闺中的深藏阶段,哪怕是同一家族的男性成员也不能随便相见。晚唐是这样,北宋晚年应该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如此“深藏”的李清照,又是如何写出如此“笔致绝佳
期刊
一    她握住我的手,目光却一层一层地飘散开去。  她说:囡囡,你要记牢,人生中美好的时间太短了,总觉得还没有来得及享用,它就过去了。    二    2007年冬天。她裹着黑色的大衣,站在火车站内。  她想象着她将要前往的城市,秀丽地绽放在海边上。过往的岁月从未褪色,烟雾缭绕般的装扮着她的记忆,她永远觉得杭州是美的。  与身边匆匆奔忙着回家的人相比,自己似乎太清闲了。此刻她并不是赶着回家,而是
期刊
当唇齿间随着气息,吐出“乌”这个字眼时,会立刻想到“黑”,总有一种松弛散漫的感觉袭来。我在去乌镇的路上和在乌镇逗留的时候,心中时时涌起历史的沧桑感,而绝不单是因为乌镇曾经诞生过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茅盾先生。  与许多古镇类似,乌镇有着古老的木屋、古老的砖瓦、古老的青石街道。不同的是,这里有着古老的河,流淌着几千年文明的河,沉淀着几百年繁华的河,依旧源远流长。外表似乎平静,内心却早已躁动不安。它是不是要
期刊
话题作文是考场作文的主打项目之一,从所给的话题来看,其中有单向型的,也有关系型的。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失去与获得”、“成人与成才”等。  关系型议论文审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否则容易走入作文的误区。因此,这类作文的写作难度超过以往单向型的话题作文。那
期刊
社团名片    浙江嘉兴一中五彩螺文学社成立于1996年4月,后扩大为“五彩螺文学总社。现有分社47个,社员1000多人,对外通称五彩螺”文学社。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活动,自主发展,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文学社”、“第二届全国99佳文学社团”、“浙江省首届十佳文学社”等。  社刊《五彩螺》已编印26期,发表学生作品计160万字。其中约70多万字先后被《中华文学选刊·少年写作精选》《中国校园
期刊
这是一个多“试”之秋。  我念了几个月的高三,天天与考试纠缠不清。日子已不能用星期来计算了,我们有固定的考试周期,那才是我们的日历。人生前二十年被小学毕业考、中考、高考划为三部分。我们已经习惯拿考试纪年。譬如,你随便拎个高三学生来问:“你中考前两个月干过什么事?”他可能会说:“我还在网吧操电脑。”或者:“我妈给我请了六门家教,全线出击。”可你若问:“在2002年4月9日到2002年6月9日间你干过
期刊
《来往》栏目作为跟读者、作者交流的阵地,每期都会以拼盘的方式刊发一些“琐碎”的内容,以便让大家可以了解更多文章之外的故事。但是,本期的《来往》却有所不同,至少看上去非常单调,因为只是一封读者来信而已。这不是编辑在偷懒,也不是编辑部再无其他新鲜事。而是我们觉得这样一封信,是重要而珍责的——  尊敬的各位编辑,你们好!  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尽管我们订的不是《中学生百科·写作》了,但我仍去向其他年级的
期刊
如果独自在寂静的路上走,可能会时时忍不住回看身后,是担心有人跟踪还是期盼有人同行?  如果刚刚跟朋友分别,也会悄悄地回头张望,是希望与TA恰在此时也回眸的目光对视,还是希望从对方的背影猜测TA此刻的表情呢?  对于慢节奏的人,回看,也许是一种习惯。有时候因为留恋过去,有时候因为担忧未来,有时候也可能只是无意识的举动。不过,在匆匆前行的进程里,偶尔停下来,回看一眼,往往会遇见意料之外的风景和心情。 
期刊
两个小时前,包了一年的网停了。电脑的屏幕上是网被断开前打开的网页,是我从百度提问里求来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这部热门的电影已经缓冲到73%了。我盯着屏幕看了许久,很不甘心,却什么也做不了。把网页最小化了之后,我就什么也不管地倒在床上用被子蒙着头睡觉。  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我又重新坐回电脑前面对着屏幕发呆。十分钟后,我拿起手机给父亲打电话。“嘟”声响了很久,在我准备挂断电话时,父亲的声音从听筒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