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各类不适应问题,本文从这些问题入手,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地使学生、学校和企业达到“三赢”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它既丰富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又帮助学生提前实现角色转变,进入社会的“见习期”,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作了铺垫。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促使学校的教学课程设置紧紧联系社会实际需要,实现真正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对企业来说,在提高本企业知名度的同时,又缩短了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同时,学生劳动也可以给企业创造一定的财富。
显而易见,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实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作为前去带队参加工学结合一个半月的辅导员,我发现我们的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对学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理解。主要表现为:1、抵触。在召开工学结合实习动员大会和班会上,部分学生表现出不理解,不愿意去企业。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学校送他们下企业,主要是学校要从中得利,以至于出现有个别学生当场质问老师的情况。2、怨恨,并表现出敌对情绪。工学结合,可以说是学校强制性地把学生推向社会。因此,学生对教师,甚至对整个学校表现出一种不满意的情绪,甚至出现一些背后肆意辱骂教师、辱骂学校的情况。3、失落感。一个学校好比一个大家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对学校这个大家庭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与其他同学在相互交流中结下了友谊。然而,实施工学结合后,学生不但原有的人际关系网被打破,还必须去适应陌生的环境,容易让学生造成一种被舍弃、不被关心的失落感。
(二)学生对学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在宽松、浪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下,学生在象牙塔里过的是悠闲自得的生活。而进入工学结合的模式后,学生从允许犯错误、各方面不作过高要求的学生迅速转变为对产品质量有严格要求的责任主体。同时,工学结合,意味着学生既“工”,又要“学”。面对着新的工作环境以及新的人际关系,如何把握好“工”和“学”这两者的平衡,如何适应社会的“流水线”作业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恐惧和逃避的不适应心理。
(三)角色转换意识不强。学生在进到企业后,他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学生,还应该是企业员工。多一份角色,多一份要求。因此,他们得服从企业的一切管理与安排。然而,部分学生仍然以学生自居,以学生的身份来逃避困难和面对挫折,并未将自己真正融入到企业中。
(四)有自我誇大的优越感和对待遇有过高的要求。部分学生在企业中表现出一种过份的大学生的优越性。他们对自己以后工作性质的定位是既轻松,又高薪。因此,在工学结合过程中,表现出怕苦怕累的思想,不愿意做基层工作,不愿意去艰苦的岗位,不愿意加班,而同时又希望拥有较好的待遇。
以上是我系学生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未能及时得到疏导、解决,将导致我们的学生在企业中消极怠工,得过且过,使得工学结合的效果事倍功半。
二、问题原因的分析:
为什么在我们一再地强调和解释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后,仍然会出现诸多问题呢?经过认真分析与思考,我认为,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两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单一。“两课”是高校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我们的两课往往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完美无缺式的教条式的道德教育出现,这些内容往往都不贴近学生实际,致使“两课”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大面积的逃课现象。
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片面理解,发挥不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我们对校园文化建设都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文体活动,让我们的校园五彩缤纷,就是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但就我校来说,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应注重专业社团、专业活动以及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等与之相关方面的建设与构建。
3、缺乏对学生的人格特质的了解。目前我们的学生基本都是80后。他们这个群体的群体特征如何,他们是怎样对待生活,对待困难。这些问题,学校关注都不够重视。还是以以前的老眼光和旧方法,来对待这个群体。
三、解决措施的探讨
针对以上所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改革方向为增强现实性,实现多样性。现实性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关注的问题,将教育落到实处;多样性即扩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其摆脱单纯的道德教育理论及政治理论的教育。如人际关系的处理、责任心的教育、服从意识、安全意识的教育等方面来开展。
(二)在企业中注重塑造大学生形象,与企业携手共建企业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文化活动,如球赛、歌舞晚会、“我爱企业”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教育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不断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以通过组织相关方面的培训、组织外出学习以及组织校与校之间的交流等途径来提高;另一方面积极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以增强这支队伍的稳定性。我认为我们应将企业中学生的“师傅”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他们具有教师所不具备的丰富的实践知识及职业素养。
(四)发挥企业的作用。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承担着一定的角色。企业的文化、管理人员及学生的“师傅”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之一。这就要求学院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选择好合作企业。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下企业前与下企业后都会出现一些不良适应心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调适,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在模拟情境下训练,并不断强化获得。
(六)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在确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应着力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对工学结合的形成、时间、指导人员以及目的、内容、效果的评估等都应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得工学结合“有法可依”,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下企业的抵触心理。
关键词:工学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地使学生、学校和企业达到“三赢”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它既丰富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又帮助学生提前实现角色转变,进入社会的“见习期”,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作了铺垫。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促使学校的教学课程设置紧紧联系社会实际需要,实现真正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对企业来说,在提高本企业知名度的同时,又缩短了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同时,学生劳动也可以给企业创造一定的财富。
显而易见,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实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作为前去带队参加工学结合一个半月的辅导员,我发现我们的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对学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理解。主要表现为:1、抵触。在召开工学结合实习动员大会和班会上,部分学生表现出不理解,不愿意去企业。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学校送他们下企业,主要是学校要从中得利,以至于出现有个别学生当场质问老师的情况。2、怨恨,并表现出敌对情绪。工学结合,可以说是学校强制性地把学生推向社会。因此,学生对教师,甚至对整个学校表现出一种不满意的情绪,甚至出现一些背后肆意辱骂教师、辱骂学校的情况。3、失落感。一个学校好比一个大家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对学校这个大家庭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与其他同学在相互交流中结下了友谊。然而,实施工学结合后,学生不但原有的人际关系网被打破,还必须去适应陌生的环境,容易让学生造成一种被舍弃、不被关心的失落感。
(二)学生对学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在宽松、浪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下,学生在象牙塔里过的是悠闲自得的生活。而进入工学结合的模式后,学生从允许犯错误、各方面不作过高要求的学生迅速转变为对产品质量有严格要求的责任主体。同时,工学结合,意味着学生既“工”,又要“学”。面对着新的工作环境以及新的人际关系,如何把握好“工”和“学”这两者的平衡,如何适应社会的“流水线”作业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恐惧和逃避的不适应心理。
(三)角色转换意识不强。学生在进到企业后,他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学生,还应该是企业员工。多一份角色,多一份要求。因此,他们得服从企业的一切管理与安排。然而,部分学生仍然以学生自居,以学生的身份来逃避困难和面对挫折,并未将自己真正融入到企业中。
(四)有自我誇大的优越感和对待遇有过高的要求。部分学生在企业中表现出一种过份的大学生的优越性。他们对自己以后工作性质的定位是既轻松,又高薪。因此,在工学结合过程中,表现出怕苦怕累的思想,不愿意做基层工作,不愿意去艰苦的岗位,不愿意加班,而同时又希望拥有较好的待遇。
以上是我系学生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未能及时得到疏导、解决,将导致我们的学生在企业中消极怠工,得过且过,使得工学结合的效果事倍功半。
二、问题原因的分析:
为什么在我们一再地强调和解释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后,仍然会出现诸多问题呢?经过认真分析与思考,我认为,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两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单一。“两课”是高校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我们的两课往往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完美无缺式的教条式的道德教育出现,这些内容往往都不贴近学生实际,致使“两课”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大面积的逃课现象。
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片面理解,发挥不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我们对校园文化建设都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文体活动,让我们的校园五彩缤纷,就是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但就我校来说,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应注重专业社团、专业活动以及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等与之相关方面的建设与构建。
3、缺乏对学生的人格特质的了解。目前我们的学生基本都是80后。他们这个群体的群体特征如何,他们是怎样对待生活,对待困难。这些问题,学校关注都不够重视。还是以以前的老眼光和旧方法,来对待这个群体。
三、解决措施的探讨
针对以上所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改革方向为增强现实性,实现多样性。现实性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关注的问题,将教育落到实处;多样性即扩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其摆脱单纯的道德教育理论及政治理论的教育。如人际关系的处理、责任心的教育、服从意识、安全意识的教育等方面来开展。
(二)在企业中注重塑造大学生形象,与企业携手共建企业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文化活动,如球赛、歌舞晚会、“我爱企业”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教育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不断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以通过组织相关方面的培训、组织外出学习以及组织校与校之间的交流等途径来提高;另一方面积极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以增强这支队伍的稳定性。我认为我们应将企业中学生的“师傅”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他们具有教师所不具备的丰富的实践知识及职业素养。
(四)发挥企业的作用。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承担着一定的角色。企业的文化、管理人员及学生的“师傅”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之一。这就要求学院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选择好合作企业。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下企业前与下企业后都会出现一些不良适应心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调适,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在模拟情境下训练,并不断强化获得。
(六)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在确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应着力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对工学结合的形成、时间、指导人员以及目的、内容、效果的评估等都应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得工学结合“有法可依”,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下企业的抵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