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封面故事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我们的记者采访了几个装饰完自己新家的年轻人,摄影师给他们的家拍了照—那的確是经过精挑细选布置的家居氛围,每一扇门、桌子上的每个小摆件、每一株植物,照片温馨融洽,看得出年轻人对自己的家倾注的心力。
文章中的年轻人具体指的是85后、90后,他们步入职场数年,刚刚购置(或租用)第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读文章的时候,我内心总是替这一代年轻人感到庆幸:他们能够借助互联网找到更多的家居装饰选择,同时,有更多的品牌愿意揣摩他们的心思,为他们制造产品。
事实上,哪一代年轻人不是尽己所能,为自己的家创造更好的体验?过去十年,我家搬了四次,但每次都舍不得扔掉父母结婚时置办的第一套家具:一个棕色大衣柜,一套天坛牌电镀餐桌椅。那是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父亲手握每家仅有一份的家具券,排了一夜的队。
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则在成长过程中见证了中国人对家的不断想象和实践。自从1980年代以来,家具风格不断变化。曾几何时,组合柜、转角沙发、彩色电视是年轻人新居装饰的标配—以至于有那么几年,我觉得一个城市里很多新家看起来样子都差不多。
进入1990年代,随着房地产的兴起,中国人对家居装修及家具的需求急剧增长。欧式、传统、新中式、日式,各种流派也逐渐风行开来。但真正让当时的年轻人眼前一亮的,还是1998年进入中国的瑞典家居品牌宜家。
今天年轻人的家居故事,恐怕也要从宜家说起。
带着北欧时尚感的宜家在北京和上海引发销售热潮。那些急于在变革中确定自己位置的年轻人,在宜家看到了他们理想中的家—确切说,是宜家的样板间启蒙了当年的消费者及中国的家居行业。
宜家的产品不见得耐用,但对较年轻的一代中国人来说,款式前所未有的现代,和笨重的传统家具区别很大。它最吸引人的一点是,不同于父辈习惯于几十年使用一套家具并将其代代相传,“宜家式生活”可以通过不断更换窗帘和沙发套来改变心情。此中的潜台词是,生活是属于自己的,同时日常生活是需要变化的。
作为一个源自北欧的家居品牌,宜家凭借低价、简约的招牌横扫西方社会。随着扩张加速,宜家也面临质疑。2002年年底,3家位于荷兰的宜家门店发现炸弹,坊间猜测是某反全球化组织所为。这家跨国公司在香港地区花费10年时间让消费者接受其理念,在新加坡也等到整整一代消费者长大才获得认可,但在中国内地确立其强势的商业文化符号,只用了不到3年。北欧风,你在现在的年轻人家里还能看到。
这或许可以证明我们身处的社会是多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多么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变化又是多么快。被启蒙的商业嗅觉灵敏之极,大约从2012年开始,一批新的本土家居品牌开始崛起,它们试图将敏锐快速的互联网和传统的制造业结合起来,这是挑战,也是希望。
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想与上一代区隔开来,以确认自身价值。从需求来看,并无实质区别。从物质匮乏到日渐丰富,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对物质的价值认定标准也不断调整。未来的年轻人可能认为今天的家不够美,但这没什么要紧。
文章中的年轻人具体指的是85后、90后,他们步入职场数年,刚刚购置(或租用)第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读文章的时候,我内心总是替这一代年轻人感到庆幸:他们能够借助互联网找到更多的家居装饰选择,同时,有更多的品牌愿意揣摩他们的心思,为他们制造产品。
事实上,哪一代年轻人不是尽己所能,为自己的家创造更好的体验?过去十年,我家搬了四次,但每次都舍不得扔掉父母结婚时置办的第一套家具:一个棕色大衣柜,一套天坛牌电镀餐桌椅。那是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父亲手握每家仅有一份的家具券,排了一夜的队。
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则在成长过程中见证了中国人对家的不断想象和实践。自从1980年代以来,家具风格不断变化。曾几何时,组合柜、转角沙发、彩色电视是年轻人新居装饰的标配—以至于有那么几年,我觉得一个城市里很多新家看起来样子都差不多。
进入1990年代,随着房地产的兴起,中国人对家居装修及家具的需求急剧增长。欧式、传统、新中式、日式,各种流派也逐渐风行开来。但真正让当时的年轻人眼前一亮的,还是1998年进入中国的瑞典家居品牌宜家。
今天年轻人的家居故事,恐怕也要从宜家说起。
带着北欧时尚感的宜家在北京和上海引发销售热潮。那些急于在变革中确定自己位置的年轻人,在宜家看到了他们理想中的家—确切说,是宜家的样板间启蒙了当年的消费者及中国的家居行业。
宜家的产品不见得耐用,但对较年轻的一代中国人来说,款式前所未有的现代,和笨重的传统家具区别很大。它最吸引人的一点是,不同于父辈习惯于几十年使用一套家具并将其代代相传,“宜家式生活”可以通过不断更换窗帘和沙发套来改变心情。此中的潜台词是,生活是属于自己的,同时日常生活是需要变化的。
作为一个源自北欧的家居品牌,宜家凭借低价、简约的招牌横扫西方社会。随着扩张加速,宜家也面临质疑。2002年年底,3家位于荷兰的宜家门店发现炸弹,坊间猜测是某反全球化组织所为。这家跨国公司在香港地区花费10年时间让消费者接受其理念,在新加坡也等到整整一代消费者长大才获得认可,但在中国内地确立其强势的商业文化符号,只用了不到3年。北欧风,你在现在的年轻人家里还能看到。
这或许可以证明我们身处的社会是多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多么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变化又是多么快。被启蒙的商业嗅觉灵敏之极,大约从2012年开始,一批新的本土家居品牌开始崛起,它们试图将敏锐快速的互联网和传统的制造业结合起来,这是挑战,也是希望。
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想与上一代区隔开来,以确认自身价值。从需求来看,并无实质区别。从物质匮乏到日渐丰富,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对物质的价值认定标准也不断调整。未来的年轻人可能认为今天的家不够美,但这没什么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