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危机传播新闻语篇为语料,对隐喻的宏观组篇功能进行探讨,主要研究了隐喻在标题和正文之间的照应与映射及由此形成的或显性或隐性的对称关系,这两类对称关系又各自展开为不同的对称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隐喻组篇模式。
关键词:隐喻;危机传播;组篇功能;映射;显性对称;隐性对称
中图分类号:H030;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5-0777-04
在语言学领域,隐喻研究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是形成为一门显学,遗憾的是在各学科不断走向交叉融合的今天,危机传播学和隐喻学这两大领域却鲜有交叉和融合,笔者认为,二者的结合点在于无论何种隐喻其使用总是服务于一个总目的——理解,正如莱考夫所说,“一个隐喻,只有在满足一个目的,即使人理解某一概念的某个方面时才能发挥作用”。而危机传播的本质就是增进理解,化解危机,所以二者在本质与出发点上的高度一致使其结合成为一种必然。本文中所探讨的危机传播限定于报刊中的危机传播语篇,囿于篇幅,许多语篇只出现与隐喻使用有关的片断,但内容涉及国家安全、医疗保健、自然灾害、法制冲突等方面,具体而言,所用语料主要来自《光明日报》、《楚天都市报》、《南方周末》这三家媒体报刊,大致能代表国内新闻媒体对危机报道的概貌。
一、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使用
危机传播语篇既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也符合新闻语体的一般体裁体式和规律。众所周知,标题是新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标题的公认作用一是提炼新闻内容,用简练的文字浓缩新闻中最重要和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二是美化版面形式,使各篇文章有了明显的标志,版面条理分明。不仅如此,隐喻在文中如何展开,如何起到使文章衔接连贯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由文章标题决定。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束定芳根据隐喻的语义结构把隐喻分为四类:本体喻体和喻底同现;本体和喻体同现;只出现本体及只出现喻体。笔者从收集的危机传播语料中,发现新闻标题有四类隐喻使用情况和频率。
第一种情况:本体喻体和喻底同现。
例1:武汉激光企业为何“长不大”——我国激光技术起源地之一的武汉,其激光企业的规模却远小于深圳
例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第二种情况:本体喻体同现。
例3:西藏事件——美国人导演的一场颜色革命
例4:你是鹰你是鸽你是唯一的城管
第三种情况;只出现本体。
例5:谨防公共机构泄露个人信息
例6:平凡的英雄崇高的精神
第四种情况:只出现喻体。
例7:铁帚生风
例8:冬日里的春色
作为新闻题眼的标题为了满足各类要求,会尽可能使用较新奇的隐喻,最常见的是本体喻体同现的情况,且正标题和副标题往往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本体喻体喻底同现的情况不多见,这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许多喻底早已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概念图式中,无须作者特别指出;二是即使喻底不能一语道破,不明说反而能激起读者的好奇与积极思维,充分发挥想象,这也是许多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隐喻推崇的原因所在。
二、新闻标题与正文间隐喻的关系
我们下面关注的问题是标题中的隐喻和文中出现的其他隐喻是如何互动照应的,是简单的重复对应,还是有所扩展,甚至另起炉灶?如果是,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使它们相互衔接和形成互动的呢?通过实例研究,笔者认为题文之间隐喻的有形投射往往形成显性对称,无形投射则形成隐性对称。而在这两类对称下又各展开为不同的对称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篇模式。囿于篇幅,在此仅对一些危机传播中最常见的隐喻组篇模式展开讨论。
(一)显性对称
1 平行展开型。
例9:人们对疫情的关注,对救治、防控工作的疑惑,对疫情走势的恐慌,形成了一个接一个“问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阜阳,寻求能够拉直这些“问号”的答案。……作为第一个预警者,刘晓琳在谈到20多天才确定病毒时说,此次流行的“真凶”EV71,是一种在内地鲜见露面的病毒。……今年以来,阜阳因手足口病(EV71病毒感染)死亡22人。“阜阳为什么病例多死亡多?”“阜阳是不是在抢救患者上存在疏忽和问题?”人们对生伞的珍爱化作一个又一个疑问。
这一语篇无论是标题还是正文,都使用了本体喻体同现类的隐喻,其本体是“救治和防控疫情”,喻体是“拉直问号”,把属于数学的概念映射到医学领域,喻底是两者都是为了“破解未知”,当然文章中还出现了“另类”——“揪出真凶”等其它的隐喻用法,即把刑侦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医学领域,这也说明了隐喻具有跳跃性,只要存在相似性这一映射的基础,不同目标域的概念都可以映射到源点域,并不影响文章的衔接与一致,不同的目标域之间自然转换,而源点域与其互动照应平行展开。见图1。
2 多轨层递型。
例10:铁帚一挥,五舒村前日还刺耳喧响着的“鼎沸赌声”,旋即偃旗息鼓,还了一方土地的和谐与安宁。铁帚呼啸生风,充分显示了当地党委政府铲除犯罪的铁腕手段。朗朗楚夭,岂容“赌博唱大戏”!孝昌县派往五舒村的查赌专班,让聚赌抽头的犯罪分子不寒而栗,抱头鼠窜。“铁帚效应”再一次证明:敢以身试法者,必将付出“高额成本”,铁帚呼啸生风,充分显示当地党委政府从严治吏的坚强决心。6名基层干部被查处,重重敲响一记警钟:五舒村“鼎沸赌声”表明,失职、失察、渎职行为,会令人痛心地给犯罪分子钻空子的机会。铁帚呼啸生风,充分显示当地党委政府绝不护短的执政气度。
这篇报道的标题中采用了只出现喻体的隐喻,其本体究竟是什么需要在文章中找寻答案,读者会发现文中“铁帚(呼啸)生风”这一隐喻多次重复,但与其对应的本体不止一个,而是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且这三方面体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这种本体喻体间一对多的映射方式在危机传播中是比较常见的,既能用一个隐喻统辖全文,又与不变中有变,多轨并行,层层递进,使文章于纵横捭阖之间高度衔接。见图2。
(二)隐性对称
1 另起炉灶型。
例11:美国试图在西藏实行其“印尼屠夫”的同样政策,并把迭赖看做实施这一政策的不可替代的走卒。而就是这个迭赖现在居然获得了高尚的荣耀,成为崇高道德的活典型,乃至圣人,与此同时,藏传佛教也似乎成了灵修生活和各类学说的总汇,甚至成为当今最高精神境界的代名词。美国的电影工业开足马力向世界散布这种神话。但事实上,西方在过去数个世纪中,一直蔑视藏传佛教,并因其高度集权和搞政教合一而把它视为“东方专制”的同义词。19世纪,当英国殖民主义者企图从中国夺取西藏时,他们声称是为了把文明带给那个“黑暗中世纪的最后堡垒”。……西方世界的一些人看来;那里的公民是“贫穷而美丽的”, 是理应永远作为他们的度假场所和为排解“富裕苦闷”而进行定期精神充电之地。至于选赖和他的追随者们事实上富有而且陋,对这些西方人来说并不重要。是的,那些叛乱出逃的特权剥削阶级分子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由美元超级豢养。
这篇文章的标题可看作是本体喻体同现,即“西藏(问题)的实质是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尽管正文中“另起炉灶”,没有出现显性与其对称的隐喻表达,但所有的隐喻都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采用工整的对比框架。对达赖及其幕后支持者的伪善面具和分裂本质进行了剖析揭露,且许多隐喻本身就引用自西方分裂势力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目的驱使下对达赖及其流亡政府的称谓,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分裂实质昭然若揭。所以题中隐喻在正文中尽管是隐形的,却统辖着全文看似不相关联的其他隐喻,决定其视角、框架和核心所在,二者是深层上的隐性对称。见图3。
例12:近年来,窃取和兜售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俨然已成为一个新的“生财之道”。公众在抨击这类违法现象之时,极为关注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渠道。从目前所披露的情况看,最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公共机构有可能参与其中,已经成为个人隐私信息的“漏斗”,一般来说,公共机构具有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的“先天优势”,能够十分容易地取得各类个人隐私信息。因而,各类公共机构往往是个人隐私信息的“集散地”,也必然会成为不法之徒窃取信息的头号目标。……即便是那些已经制订了管理规定的公共机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许多管理漏洞,尤其是存在诸多十分低级的技术层面的漏洞,以至于很容易被不法之徒突破“防火墙”,从而构成个人隐私信息的“漏斗”。……因而就必须加强公共机构对內对外的管理与防范,从法律、制度、技术等多个层面做起,尤其是亟待制订出台专门的个人隐私保护法规。若非如此,由于个人隐私信息难以得到保护,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玻璃缸”之中,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各种烦恼和损失。
这篇报道的标题中只出现了隐喻本体——“公共机构会泄露个人信息”,但文章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引申,使源点域和许多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在读者的大脑中被激活,从而形成了互动与映射,各种丰富多样和新奇的隐喻喻体与标题中的本体形成了隐性的对称关系,使全文形散而神不散,高度衔接连贯。见图4。
三、结 语
对危机传播语言进行研究是语言工作者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也是新契机。一方面大量涌现的危机传播语篇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最为鲜活、涉及领域极广、且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第一手语言研究素材;另一方面,国内外语言研究的成果蔚为大观,能为切实有效、科学客观地进行危机传播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基础和施行保障,本文以危机传播为语料,开展隐喻的组篇功能研究,是一种初步的努力和尝试,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危机传播随着危机发展的阶段不同,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其中的隐喻使用是否也相应产生变化?这些变化对全文的体裁框架又是否产生影响?这些都是今后值得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责任编辑 文 格)
关键词:隐喻;危机传播;组篇功能;映射;显性对称;隐性对称
中图分类号:H030;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5-0777-04
在语言学领域,隐喻研究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是形成为一门显学,遗憾的是在各学科不断走向交叉融合的今天,危机传播学和隐喻学这两大领域却鲜有交叉和融合,笔者认为,二者的结合点在于无论何种隐喻其使用总是服务于一个总目的——理解,正如莱考夫所说,“一个隐喻,只有在满足一个目的,即使人理解某一概念的某个方面时才能发挥作用”。而危机传播的本质就是增进理解,化解危机,所以二者在本质与出发点上的高度一致使其结合成为一种必然。本文中所探讨的危机传播限定于报刊中的危机传播语篇,囿于篇幅,许多语篇只出现与隐喻使用有关的片断,但内容涉及国家安全、医疗保健、自然灾害、法制冲突等方面,具体而言,所用语料主要来自《光明日报》、《楚天都市报》、《南方周末》这三家媒体报刊,大致能代表国内新闻媒体对危机报道的概貌。
一、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使用
危机传播语篇既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也符合新闻语体的一般体裁体式和规律。众所周知,标题是新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标题的公认作用一是提炼新闻内容,用简练的文字浓缩新闻中最重要和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二是美化版面形式,使各篇文章有了明显的标志,版面条理分明。不仅如此,隐喻在文中如何展开,如何起到使文章衔接连贯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由文章标题决定。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束定芳根据隐喻的语义结构把隐喻分为四类:本体喻体和喻底同现;本体和喻体同现;只出现本体及只出现喻体。笔者从收集的危机传播语料中,发现新闻标题有四类隐喻使用情况和频率。
第一种情况:本体喻体和喻底同现。
例1:武汉激光企业为何“长不大”——我国激光技术起源地之一的武汉,其激光企业的规模却远小于深圳
例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第二种情况:本体喻体同现。
例3:西藏事件——美国人导演的一场颜色革命
例4:你是鹰你是鸽你是唯一的城管
第三种情况;只出现本体。
例5:谨防公共机构泄露个人信息
例6:平凡的英雄崇高的精神
第四种情况:只出现喻体。
例7:铁帚生风
例8:冬日里的春色
作为新闻题眼的标题为了满足各类要求,会尽可能使用较新奇的隐喻,最常见的是本体喻体同现的情况,且正标题和副标题往往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本体喻体喻底同现的情况不多见,这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许多喻底早已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概念图式中,无须作者特别指出;二是即使喻底不能一语道破,不明说反而能激起读者的好奇与积极思维,充分发挥想象,这也是许多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隐喻推崇的原因所在。
二、新闻标题与正文间隐喻的关系
我们下面关注的问题是标题中的隐喻和文中出现的其他隐喻是如何互动照应的,是简单的重复对应,还是有所扩展,甚至另起炉灶?如果是,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使它们相互衔接和形成互动的呢?通过实例研究,笔者认为题文之间隐喻的有形投射往往形成显性对称,无形投射则形成隐性对称。而在这两类对称下又各展开为不同的对称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篇模式。囿于篇幅,在此仅对一些危机传播中最常见的隐喻组篇模式展开讨论。
(一)显性对称
1 平行展开型。
例9:人们对疫情的关注,对救治、防控工作的疑惑,对疫情走势的恐慌,形成了一个接一个“问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阜阳,寻求能够拉直这些“问号”的答案。……作为第一个预警者,刘晓琳在谈到20多天才确定病毒时说,此次流行的“真凶”EV71,是一种在内地鲜见露面的病毒。……今年以来,阜阳因手足口病(EV71病毒感染)死亡22人。“阜阳为什么病例多死亡多?”“阜阳是不是在抢救患者上存在疏忽和问题?”人们对生伞的珍爱化作一个又一个疑问。
这一语篇无论是标题还是正文,都使用了本体喻体同现类的隐喻,其本体是“救治和防控疫情”,喻体是“拉直问号”,把属于数学的概念映射到医学领域,喻底是两者都是为了“破解未知”,当然文章中还出现了“另类”——“揪出真凶”等其它的隐喻用法,即把刑侦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医学领域,这也说明了隐喻具有跳跃性,只要存在相似性这一映射的基础,不同目标域的概念都可以映射到源点域,并不影响文章的衔接与一致,不同的目标域之间自然转换,而源点域与其互动照应平行展开。见图1。
2 多轨层递型。
例10:铁帚一挥,五舒村前日还刺耳喧响着的“鼎沸赌声”,旋即偃旗息鼓,还了一方土地的和谐与安宁。铁帚呼啸生风,充分显示了当地党委政府铲除犯罪的铁腕手段。朗朗楚夭,岂容“赌博唱大戏”!孝昌县派往五舒村的查赌专班,让聚赌抽头的犯罪分子不寒而栗,抱头鼠窜。“铁帚效应”再一次证明:敢以身试法者,必将付出“高额成本”,铁帚呼啸生风,充分显示当地党委政府从严治吏的坚强决心。6名基层干部被查处,重重敲响一记警钟:五舒村“鼎沸赌声”表明,失职、失察、渎职行为,会令人痛心地给犯罪分子钻空子的机会。铁帚呼啸生风,充分显示当地党委政府绝不护短的执政气度。
这篇报道的标题中采用了只出现喻体的隐喻,其本体究竟是什么需要在文章中找寻答案,读者会发现文中“铁帚(呼啸)生风”这一隐喻多次重复,但与其对应的本体不止一个,而是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且这三方面体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这种本体喻体间一对多的映射方式在危机传播中是比较常见的,既能用一个隐喻统辖全文,又与不变中有变,多轨并行,层层递进,使文章于纵横捭阖之间高度衔接。见图2。
(二)隐性对称
1 另起炉灶型。
例11:美国试图在西藏实行其“印尼屠夫”的同样政策,并把迭赖看做实施这一政策的不可替代的走卒。而就是这个迭赖现在居然获得了高尚的荣耀,成为崇高道德的活典型,乃至圣人,与此同时,藏传佛教也似乎成了灵修生活和各类学说的总汇,甚至成为当今最高精神境界的代名词。美国的电影工业开足马力向世界散布这种神话。但事实上,西方在过去数个世纪中,一直蔑视藏传佛教,并因其高度集权和搞政教合一而把它视为“东方专制”的同义词。19世纪,当英国殖民主义者企图从中国夺取西藏时,他们声称是为了把文明带给那个“黑暗中世纪的最后堡垒”。……西方世界的一些人看来;那里的公民是“贫穷而美丽的”, 是理应永远作为他们的度假场所和为排解“富裕苦闷”而进行定期精神充电之地。至于选赖和他的追随者们事实上富有而且陋,对这些西方人来说并不重要。是的,那些叛乱出逃的特权剥削阶级分子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由美元超级豢养。
这篇文章的标题可看作是本体喻体同现,即“西藏(问题)的实质是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尽管正文中“另起炉灶”,没有出现显性与其对称的隐喻表达,但所有的隐喻都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采用工整的对比框架。对达赖及其幕后支持者的伪善面具和分裂本质进行了剖析揭露,且许多隐喻本身就引用自西方分裂势力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目的驱使下对达赖及其流亡政府的称谓,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分裂实质昭然若揭。所以题中隐喻在正文中尽管是隐形的,却统辖着全文看似不相关联的其他隐喻,决定其视角、框架和核心所在,二者是深层上的隐性对称。见图3。
例12:近年来,窃取和兜售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俨然已成为一个新的“生财之道”。公众在抨击这类违法现象之时,极为关注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渠道。从目前所披露的情况看,最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公共机构有可能参与其中,已经成为个人隐私信息的“漏斗”,一般来说,公共机构具有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的“先天优势”,能够十分容易地取得各类个人隐私信息。因而,各类公共机构往往是个人隐私信息的“集散地”,也必然会成为不法之徒窃取信息的头号目标。……即便是那些已经制订了管理规定的公共机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许多管理漏洞,尤其是存在诸多十分低级的技术层面的漏洞,以至于很容易被不法之徒突破“防火墙”,从而构成个人隐私信息的“漏斗”。……因而就必须加强公共机构对內对外的管理与防范,从法律、制度、技术等多个层面做起,尤其是亟待制订出台专门的个人隐私保护法规。若非如此,由于个人隐私信息难以得到保护,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玻璃缸”之中,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各种烦恼和损失。
这篇报道的标题中只出现了隐喻本体——“公共机构会泄露个人信息”,但文章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引申,使源点域和许多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在读者的大脑中被激活,从而形成了互动与映射,各种丰富多样和新奇的隐喻喻体与标题中的本体形成了隐性的对称关系,使全文形散而神不散,高度衔接连贯。见图4。
三、结 语
对危机传播语言进行研究是语言工作者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也是新契机。一方面大量涌现的危机传播语篇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最为鲜活、涉及领域极广、且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第一手语言研究素材;另一方面,国内外语言研究的成果蔚为大观,能为切实有效、科学客观地进行危机传播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基础和施行保障,本文以危机传播为语料,开展隐喻的组篇功能研究,是一种初步的努力和尝试,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危机传播随着危机发展的阶段不同,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其中的隐喻使用是否也相应产生变化?这些变化对全文的体裁框架又是否产生影响?这些都是今后值得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责任编辑 文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