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意与创新是艺术进步与发展的必然,本文分析了以往花鸟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加强自身综合素养,提高认知能力,建立创意意识,热爱生活与大自然,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与艺术素质,强调在花鸟画创作中强化“意境”与创意意识的论述,在于引起我们对于培养和树立了创新创意意识,并贯穿于创作实践的始终花鸟画的创作才有其价值与生命力的认识思考。
[关键词]花鸟画 创意 创新
中图分类号:J21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320-01
图新求变(创新)是人类永不满足的心理,在艺术领域中也是如此。中国民间艺人常说“艺术无正经,只有图新鲜”,艺术永远在变动中,只有变动创意才能培植出无尽的艺术样式。新艺术观念的创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工笔花鸟画艺术形式的要求。
以往的作品由于境界及观念上的贫乏而缺少精神与文化的涵量,单纯注重笔墨形态的表象与用笔的抒写性,或求现代构成与技法制作之新而缺乏作品深层的创意,使作品普遍流于小品化、小趣味已成为当前花鸟画创作中的一大通病。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许多画家对传统绘画中“意”的含义缺乏完整的认识,从而削弱了花鸟画应有的境界品味和深邃的艺术魅力。要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把握“意”在花鸟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是提高写意花鸟画品质的核心所在。笔者认为要实现花鸟画的创意必须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自身综合素养,提高认知能力,建立创意意识
明代华亭派画家董其昌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如果没有对人生、天地间哲理的领悟,没有深厚的学养,广博的见闻,没有自身的修炼,画面中是不可能产生一种超逸、自然而亮洁的境界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博览群书,不断加强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艺术理论与鉴赏、美学等文化理论与美术专业素质方面的学习探究,在认知与观念意识上开阔视野,拓展和充实知识结构,陶冶高尚的精神文化情操,从而建立和强化艺术创作中的创意意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在美术创作中去思考和实践创意。
在美术天地中,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观念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
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传统绘画审美的理想标准。要实现融合于天地间,和谐于自然万物之中,就要不断地修炼自己,探究在作品中开辟一种高逸的境界,表现出超脱的人格精神。这种精神与境界是中国画中特有深刻而永久的审美理想和标准,也是历代花鸟画家在作品中所力求达到的东西。
不同的主观情感表现出花鸟画家不同的人性层面及审美倾向,决定着画中境界的品位格调和风格特点。徐渭、郑燮、石涛、八大、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所不同的个性情感,产生出不同的“意境”,在作品中反映出了不同的人格特征和精神境界。他们的个性、情感与自然之气融为一体,画面让人感到净洁和空灵,给欣赏者以心灵的净化。要达到这种高境界,画家须要进行人格、性情的修炼,要广博人间学养,培养自身高品位的审美情趣,使自身的情感得到自然的净化,这样才会产生高品位的“境意”,作品中才能开辟出空灵、超脱而高尚的境界。
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培养灵活敏捷的思维与慧眼
万物有其特征与灵性,如果不热爱生活与大自然,艺术创作则失去了宝贵的源泉。只有热爱生活与大自然,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深入生活,走进大自然,才能从中去体验、感受和发现独特而美好的客观物象创作素材,才有可能在创作中实现独特的创意。在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中就有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喻人,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的很多范例。如宋代文人画家、文学家文同在画竹时曾说“竹如我,我如竹”的创意情怀,以表现文人的高风亮节;元初的王冕曾在《墨梅图》上题:“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她不下来”,表现了他借画梅花所表现的独特的民族气节;徐悲鸿的《奔马》,借刚毅矫健的战马讴歌和表现抗日将士的民族爱国精神与中国抗日战争必胜的决心。以上所举范例正是艺术大师们的创意,试想如果他们不热爱生活与大自然,不以灵活敏捷的思维与慧眼去发现美,不能主动地以创意的构思借物移情、喻人去表现美,那将只能“依瓢画葫芦”显得平庸而毫无创意。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念、生存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不可避免地被注入新的时代气息,艺术家的创作也如此,正如特威忒·巴克尔的《艺术分析》中所阐述的“艺术并非现实,艺术不是再现我们常所见的现实,艺术乃是满足我们的现象,而赋予现实以一定的意义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是一种现实与非现实之间自由而有意识的翱翔,一种幻想与现实的有意义的混杂。因此,在艺术实践与创作中我们只有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培养灵活敏捷的思维与慧眼,才能在一般人熟视无睹的生活与大自然客观物象中以创意的思维和眼光去发现和表现美,才能产生具有创意的好作品。
三、在学习、思考、借鉴中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古今中外以及民间美术的学习、思考,学习认识思考艺术大师们在艺术创作中的独创与创意,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借鉴他们的创新意识观念与方法,从中开阔视野,增加认知,感受领悟创意的精髓。
在创作中应广泛的学习探索借鉴各画种独特的表现语言、技法手段,诸如现代理念与构成、造型、色彩、肌理与制作等等,有些观念要素、艺术表现语言、绘画材料与技法是可以参考借鉴的。比如,当代日本的岩彩画、高温结晶釉颜料、皮纸、高丽纸,民间扎染中的扎、揉、染等材料与技法都可以应用到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创作中。从古今中外以及民间美术中广泛的吸收丰富的营养,充实自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然,借鉴和吸收也不是相加相混,而应将东西方民族文化两者都消化在个性的体内,然后再孕育出一个新婴儿——具有现代意味的工笔花鸟画。新的探索和创意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来源于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表现出具有当代审美意味的工笔花鸟画,从而才有可能逐渐形成自己新的画风和具有创新创意的风格与特色。
四、在美术创作中强化“意境”与创意意识
明代画家黄公望云:“画,不过意思而已”。所谓“意”即画前酝酿于画家胸中之“意象”,它包含着画家在形象思维过程中的两种意念:“境意”和“笔意”。
“境意”,是画家对自然物象特征观察认识及描绘过程中产生的,是画家的精神理想、主观情感与自然物象融合的结果,是开辟画中艺术境界的根本。
在历代诸多优秀写意花鸟画中,画家不仅摄取自然物象的形色神态,而是力求突破形象的有限,通过“境意”的酝酿深化,进一步地把对自然属性的描绘与个人的情感、理想、气质结合起来,使精神上的相互交汇形成艺术上的“意象”,使描绘出的形象既表现出自然物象的“神明”,又能体现出“象”以外的人格品质与精神情感,并创造出了许多生动优美的花鸟形象与“超于象外”的感人意境。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宋代《出水芙容》图中所追求的那种纯洁、超世的理想,八大创造的“白眼望青天”中所蕴涵出的那种人生意味等等。所以,传统优秀的花鸟作品中始终体现着两个方面:即具体典型的自然物象以及透过这些物象所显露和暗示出的内部蕴涵。所谓画中的内部蕴涵也就是画家所创造的一种境界,它包括共性的审美理想与主观的人格情感。是画家艺术学养、人格修炼的反映。
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而我的这点粗浅认识,只想说明一个真理:凡是艺术的精品,都是从创新创意中来的,所以,我们在美术创作实践中,一定要建立和强化自己的创新创意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受益无限。
参考文献
[1] 《现代画家批评》姜寿田著 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2] 《中国当代水墨画》张羽,邹建平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 《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2000年4月.
[4] 《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第1版.
[关键词]花鸟画 创意 创新
中图分类号:J21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320-01
图新求变(创新)是人类永不满足的心理,在艺术领域中也是如此。中国民间艺人常说“艺术无正经,只有图新鲜”,艺术永远在变动中,只有变动创意才能培植出无尽的艺术样式。新艺术观念的创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工笔花鸟画艺术形式的要求。
以往的作品由于境界及观念上的贫乏而缺少精神与文化的涵量,单纯注重笔墨形态的表象与用笔的抒写性,或求现代构成与技法制作之新而缺乏作品深层的创意,使作品普遍流于小品化、小趣味已成为当前花鸟画创作中的一大通病。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许多画家对传统绘画中“意”的含义缺乏完整的认识,从而削弱了花鸟画应有的境界品味和深邃的艺术魅力。要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把握“意”在花鸟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是提高写意花鸟画品质的核心所在。笔者认为要实现花鸟画的创意必须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自身综合素养,提高认知能力,建立创意意识
明代华亭派画家董其昌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如果没有对人生、天地间哲理的领悟,没有深厚的学养,广博的见闻,没有自身的修炼,画面中是不可能产生一种超逸、自然而亮洁的境界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博览群书,不断加强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艺术理论与鉴赏、美学等文化理论与美术专业素质方面的学习探究,在认知与观念意识上开阔视野,拓展和充实知识结构,陶冶高尚的精神文化情操,从而建立和强化艺术创作中的创意意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在美术创作中去思考和实践创意。
在美术天地中,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观念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
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传统绘画审美的理想标准。要实现融合于天地间,和谐于自然万物之中,就要不断地修炼自己,探究在作品中开辟一种高逸的境界,表现出超脱的人格精神。这种精神与境界是中国画中特有深刻而永久的审美理想和标准,也是历代花鸟画家在作品中所力求达到的东西。
不同的主观情感表现出花鸟画家不同的人性层面及审美倾向,决定着画中境界的品位格调和风格特点。徐渭、郑燮、石涛、八大、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所不同的个性情感,产生出不同的“意境”,在作品中反映出了不同的人格特征和精神境界。他们的个性、情感与自然之气融为一体,画面让人感到净洁和空灵,给欣赏者以心灵的净化。要达到这种高境界,画家须要进行人格、性情的修炼,要广博人间学养,培养自身高品位的审美情趣,使自身的情感得到自然的净化,这样才会产生高品位的“境意”,作品中才能开辟出空灵、超脱而高尚的境界。
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培养灵活敏捷的思维与慧眼
万物有其特征与灵性,如果不热爱生活与大自然,艺术创作则失去了宝贵的源泉。只有热爱生活与大自然,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深入生活,走进大自然,才能从中去体验、感受和发现独特而美好的客观物象创作素材,才有可能在创作中实现独特的创意。在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中就有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喻人,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的很多范例。如宋代文人画家、文学家文同在画竹时曾说“竹如我,我如竹”的创意情怀,以表现文人的高风亮节;元初的王冕曾在《墨梅图》上题:“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她不下来”,表现了他借画梅花所表现的独特的民族气节;徐悲鸿的《奔马》,借刚毅矫健的战马讴歌和表现抗日将士的民族爱国精神与中国抗日战争必胜的决心。以上所举范例正是艺术大师们的创意,试想如果他们不热爱生活与大自然,不以灵活敏捷的思维与慧眼去发现美,不能主动地以创意的构思借物移情、喻人去表现美,那将只能“依瓢画葫芦”显得平庸而毫无创意。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念、生存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不可避免地被注入新的时代气息,艺术家的创作也如此,正如特威忒·巴克尔的《艺术分析》中所阐述的“艺术并非现实,艺术不是再现我们常所见的现实,艺术乃是满足我们的现象,而赋予现实以一定的意义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是一种现实与非现实之间自由而有意识的翱翔,一种幻想与现实的有意义的混杂。因此,在艺术实践与创作中我们只有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培养灵活敏捷的思维与慧眼,才能在一般人熟视无睹的生活与大自然客观物象中以创意的思维和眼光去发现和表现美,才能产生具有创意的好作品。
三、在学习、思考、借鉴中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古今中外以及民间美术的学习、思考,学习认识思考艺术大师们在艺术创作中的独创与创意,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借鉴他们的创新意识观念与方法,从中开阔视野,增加认知,感受领悟创意的精髓。
在创作中应广泛的学习探索借鉴各画种独特的表现语言、技法手段,诸如现代理念与构成、造型、色彩、肌理与制作等等,有些观念要素、艺术表现语言、绘画材料与技法是可以参考借鉴的。比如,当代日本的岩彩画、高温结晶釉颜料、皮纸、高丽纸,民间扎染中的扎、揉、染等材料与技法都可以应用到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创作中。从古今中外以及民间美术中广泛的吸收丰富的营养,充实自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然,借鉴和吸收也不是相加相混,而应将东西方民族文化两者都消化在个性的体内,然后再孕育出一个新婴儿——具有现代意味的工笔花鸟画。新的探索和创意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来源于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表现出具有当代审美意味的工笔花鸟画,从而才有可能逐渐形成自己新的画风和具有创新创意的风格与特色。
四、在美术创作中强化“意境”与创意意识
明代画家黄公望云:“画,不过意思而已”。所谓“意”即画前酝酿于画家胸中之“意象”,它包含着画家在形象思维过程中的两种意念:“境意”和“笔意”。
“境意”,是画家对自然物象特征观察认识及描绘过程中产生的,是画家的精神理想、主观情感与自然物象融合的结果,是开辟画中艺术境界的根本。
在历代诸多优秀写意花鸟画中,画家不仅摄取自然物象的形色神态,而是力求突破形象的有限,通过“境意”的酝酿深化,进一步地把对自然属性的描绘与个人的情感、理想、气质结合起来,使精神上的相互交汇形成艺术上的“意象”,使描绘出的形象既表现出自然物象的“神明”,又能体现出“象”以外的人格品质与精神情感,并创造出了许多生动优美的花鸟形象与“超于象外”的感人意境。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宋代《出水芙容》图中所追求的那种纯洁、超世的理想,八大创造的“白眼望青天”中所蕴涵出的那种人生意味等等。所以,传统优秀的花鸟作品中始终体现着两个方面:即具体典型的自然物象以及透过这些物象所显露和暗示出的内部蕴涵。所谓画中的内部蕴涵也就是画家所创造的一种境界,它包括共性的审美理想与主观的人格情感。是画家艺术学养、人格修炼的反映。
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而我的这点粗浅认识,只想说明一个真理:凡是艺术的精品,都是从创新创意中来的,所以,我们在美术创作实践中,一定要建立和强化自己的创新创意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受益无限。
参考文献
[1] 《现代画家批评》姜寿田著 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2] 《中国当代水墨画》张羽,邹建平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 《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2000年4月.
[4] 《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