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得到了新的机会。北领地有25万人口,占据了澳洲17%的土地,地广人稀。我们需要投资,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有这么多钱去投资”
2015年6月开发北部的白皮书正式发布后,亚洲国家逐渐开始听到更多关于澳大利亚北部的故事,从联邦的贸易部长罗伯(Andrew Robb)到各个层级的地方贸易官员,在他们更为频繁的亚洲之旅中都会提到澳大利亚新的增长重心在北部。
《财经》记者专访了北领地亚洲合作贸易部长斯泰尔斯(Peter Styles ),作为一名最了解地方情况的官员,请他谈谈对未来的展望。
《财经》:白皮书中提到,经过此次开发之后,北澳大利亚的人口将会增加一倍甚至两倍,增加的这些人口从哪里来呢?
斯泰尔斯:全球各处。例如通过中澳自贸协定,我们可能从中国引进人才,但这不一定是指中国人,也可能是中国公司从北美洲或者欧洲引进的各领域专家。在北领地,我们还有“指定地区移民协议”(Designated Area Migration Agreement,DAMA),其中规定了移民来到北领地的特殊政策。澳大利亚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0%,但只有约100万人口,而澳大利亚南部大约有2300万人口。
在亚洲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一直在提升,以前有人说北澳大利亚有能力成为亚洲的饭碗。这是不对的,我们的生产能力成不了亚洲的饭碗,但是可以成为亚洲的餐厅。
这是属于亚洲的一个世纪,我们把自己看作亚洲的一部分。我们拥有多元的文化,比如你在路上很难判断出行人是游客还是当地人。所以移民来自哪里,答案就是全球各地。
《财经》:“亚洲的餐厅”和“亚洲的饭碗”有什么区别?
斯泰尔斯:“饭碗”是指批量生产,为人们提供基本的主食,比如大米。我们在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上有很好的声誉,人们愿意付相对更高的价钱购买“澳大利亚产品”或“新西兰产品”,包括牛肉、海鲜、有机蔬菜等等。
在印度尼西亚,现在平均每人的牛肉消费量是2.2kg,政府希望将这个数字提高到20kg每个人,可见印尼的牛肉市场还有很大潜力。
我发现很有趣的是亚洲人对于澳洲鸡肉的需求。新加坡有道很出名的鸡肉菜,亚洲食客可以分辨出亚洲鸡肉和欧洲鸡肉的区别,并且更偏爱亚洲鸡肉。可是亚洲没有足够的鸡肉来满足市场。北澳大利亚有着养殖这种鸡更适宜的热带环境,所以人们来到这里养殖这种鸡。这就是我所说的北澳大利亚可以成为亚洲的餐厅。
《财经》:如果这个地区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否意味着进一步开放以后你们的竞争者较少?
斯泰尔斯:事实上整个世界都存在着竞争,但是你需要向人们推销,不然人们不知道你的存在。举个例子,我在广州向上百个顶尖投资者作了一个报告,关于我们的处境如何,什么是可行的。
在英语中有个poor cousin(穷兄弟)的说法。澳大利亚南部在过去几百年一直在被欧洲人建设发展,所有的资本都集中在东海岸。在澳洲的家庭中,富有的家庭在海边居住,我们就是那个poor cousin。
但是事情在改变,因为我们得到了新的机会。北领地有25万人口,占据了澳洲17%的土地,地广人稀。我们需要投资,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有这么多钱去投资。
《财经》:你们推出北澳的概念主要基于对于亚洲中产增加的判断,在过去的一两年中,一些西方的跨国公司特别是消费类的公司,它们在中国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收益,因为中产阶级并不像以前增长得那么快了。你对于这种实际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情况是否担忧?
斯泰尔斯:中国宣称将会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虽然已经不能再以两位数继续增长,但仍然有着消费需求。例如中国官方指出今年到海外旅游的游客数量达到1亿人次,预计在未来五年内能达到2.5亿人次,中国也在为这些增长的需求准备各种政策并修建机场、酒店等基础设施。日本人早些年就开始到世界各地旅游,中国显然还具有很大潜力。
《财经》:一位中国投资者表达了对吸引中国游客来澳洲北部的担忧,原因是这里的旅游项目主要是一些参与性活动,比如钓鱼、远足等,但是中国游客更青睐的是观赏,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斯泰尔斯:三四年前,80%的中国游客会参加旅游团,但是现在只有30%-40%的游客会参加旅游团,其余的60%都会选择自助游。五年前,亚洲游客,主要是中国游客,他们只是观光拍照,现在他们不想只是拍照,还想参与其中,他们想去体验。中国人的品味实际上正在改变。
《财经》:如果人们来澳洲旅行,可能首先会去悉尼、墨尔本这样的城市,你们有什么和南部大城市不同的东西呢?
斯泰尔斯:我们不和这些大城市竞争,澳大利亚北部有自己的特色。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的接待能力还不能满足增长的国际游客的需求。长久以来,我们主要是面对国内市场而非海外市场。我们有一些出色的产品,但是没有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我们甚至没有一个六星级酒店。
此前我在香港参加亚洲酒店业展会,会见了很多世界级顶尖的酒店服务提供者。现在洲际、希尔顿、香格里拉、喜来登等酒店集团都有意在北部建设新的酒店,有一些内容是商业机密我还不能透露,但它们会保障未来五年的基础设施。
作者为本刊记者,本刊实习生刘璐、马越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