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惩戒,在当今的中国教育界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因为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惩戒伤害了一些孩子的人格和健康、乃至生命,激起了太多社会舆论对教育中使用惩戒的口诛笔伐。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惩戒?如果需要,那我们又应该树立怎样的惩戒观?
关键词:惩戒 舆论
“惩戒”中,惩的含义为处罚,戒是指警戒。通过处罚实现警戒。所以,惩是手段,戒是目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惩戒教育就是通过惩来实现戒的教育,说确切些就是通过实施批评、处罚的手段使受罚者痛苦,但又不损害其身心健康,从而使其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教育方式。一个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难免会违反校规、班纪等等规则,学生也会因此受到惩戒,确保校规班纪的权威性不会受到践踏。但是惩戒不是维护校规班纪的权威的全部,它只是衡量学生行为规范的一把戒尺,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矫正其不良行为。
中国有句古话: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社会,需要一定的秩序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同样的,对人的言行,也需要有一定的约束,这种约束表现为道德和法律的制约。不管是社会的秩序,还是道德和法制,都是所谓的规则。规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规则的执行必须对违反规则的行为作出一定的惩戒,达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同样,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对违反规则的行为也应当作出一定的惩戒。
在当代由于受到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派的影响,社会各界特别强调尊重孩子,提倡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但这绝非的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一些无法无天的学生迁就忍让。一味强调自主,强调发展个性,如果没有纪律的约束,没有强制性的措施,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管理和控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是在有秩序、有约束力的环境中进行,才能实现成长成材的育人目标。强制灌输与强制限制是必要的。所以,良好、必要的惩戒可以对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言行、乃至重新认识自我起到卓有成效的作用。
在教育上,什么样的惩戒才是合理的?现在已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话题。具有指导意义的惩戒教育有什么原则可遵循?目前,社会上认同的原则包括大概有以下几项。
一、尊重学生原则
。惩戒不能诋毁、侮辱学生人格。主要是建立学生对纪律规范的尊重感,对自己违纪的羞愧感,绝不能引发学生的愤怒感或自卑感,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
二、伦理性原则
。受惩罚的方面主要是纪律、道德等方面,对于认知领域,比如做错作业等小过失,不必进行惩罚,这样的惩罚不但违反教育伦理,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使惩戒远离了教育目的。
三、合理性原则
,教师的惩戒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区别对待,要本着教育学生的目的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愤怒。
四、少用原则
。惩戒可用,但不可滥用,滥用使得学生整天背上心理负担,影响学习,毕竟惩戒是一种对学生具有惩罚意义的措施。
因人、因地、因时的酌情原则,采取惩戒让其心服口服。否则惩戒一旦不被学生认同就会起到反作用,使学生变得对老师逆反,也会让纪律规范逐渐丧失其权威性。
五、合法原则
。任何惩戒都不能违背教育法的精神。惩戒,只是教育的手段,而非目的,所以在保用过程中,要区分好惩戒教育与体罚,体罚是违背教育法的。
六、教育性原则
。惩戒的目的是教育,所以建立班级规约,实行惩戒制度,目的不仅在于树立纪律、校规的权威性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实现学生更大的发展。
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有人说得好:小学生犯错误很正常,一点不犯错误倒不正常。教师对学生犯错误应该看作人生必经的历程。因此,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是教师乃至学校实施惩戒的基础。人性化的惩戒应该以不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人格健康为前提,以道德和法律为准绳,以教育为目的,通过灵活有效的途径,达到使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效果。那么,有效的惩戒应该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化惩戒为引导
。学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感兴趣,但由于对事物认识的不足以及个性的差异,做事时往往控制不了情绪和分寸,才使自己的行为出现了偏差,导致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应该承担起引导者的责任,充分运用引导的力量,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激发自我修正的心理需求,达到自我更新的效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则故事可以给大家很好的启发。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土块砸同班的学生,当即制止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于是,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当时叫你不再打人,你立即住手了。”王友更疑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果,塞到王友的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他们,是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所以应该奖励你。”王友感动极了,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吧!我错了,我不该砸自己的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果……”所以,简单粗爆的惩戒不会对教育有什么积极意义,也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更不会触及学生的心灵。只有教师讲究策略和方法去正确的引导,才能激发人性的力量,这也正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所在。
二、化惩戒为激励
。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承认是每一个人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否则,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甚至更低。究其原因,激励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行为科学认为,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起点,是引起一系列目标导向行为的初始动机。例如,一个班级学生晚到教室现象很严重,于是班主任设立一个检查小组,对超过规定时间晚到的最后几个学生进行登记。第二天由这些学生当检查组的成员。如此先循环下去。通过活动,不仅解决了班级的晚到问题,而且提高了孩子的守时意识,使这些学生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待学生,我们应摆脱了一味的批评、强迫改正的做法,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活动中改变自己的行为。
总之,教育惩戒要体现依法治校、制度治人的原则,惩戒的主体、程序、内容要有章可循,甚至包括了咨询、申诉的途径。实施惩戒是维护社会及教育规则的民主、平等性的要求,是对遵循基本规则的学生的肯定,是对违反规则的人的一种基本教育方式,而实施教育惩戒必须人文性与规则性相结合,实现有机统一,才能有效維护学生的权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惩戒 舆论
“惩戒”中,惩的含义为处罚,戒是指警戒。通过处罚实现警戒。所以,惩是手段,戒是目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惩戒教育就是通过惩来实现戒的教育,说确切些就是通过实施批评、处罚的手段使受罚者痛苦,但又不损害其身心健康,从而使其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教育方式。一个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难免会违反校规、班纪等等规则,学生也会因此受到惩戒,确保校规班纪的权威性不会受到践踏。但是惩戒不是维护校规班纪的权威的全部,它只是衡量学生行为规范的一把戒尺,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矫正其不良行为。
中国有句古话: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社会,需要一定的秩序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同样的,对人的言行,也需要有一定的约束,这种约束表现为道德和法律的制约。不管是社会的秩序,还是道德和法制,都是所谓的规则。规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规则的执行必须对违反规则的行为作出一定的惩戒,达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同样,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对违反规则的行为也应当作出一定的惩戒。
在当代由于受到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派的影响,社会各界特别强调尊重孩子,提倡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但这绝非的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一些无法无天的学生迁就忍让。一味强调自主,强调发展个性,如果没有纪律的约束,没有强制性的措施,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管理和控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是在有秩序、有约束力的环境中进行,才能实现成长成材的育人目标。强制灌输与强制限制是必要的。所以,良好、必要的惩戒可以对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言行、乃至重新认识自我起到卓有成效的作用。
在教育上,什么样的惩戒才是合理的?现在已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话题。具有指导意义的惩戒教育有什么原则可遵循?目前,社会上认同的原则包括大概有以下几项。
一、尊重学生原则
。惩戒不能诋毁、侮辱学生人格。主要是建立学生对纪律规范的尊重感,对自己违纪的羞愧感,绝不能引发学生的愤怒感或自卑感,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
二、伦理性原则
。受惩罚的方面主要是纪律、道德等方面,对于认知领域,比如做错作业等小过失,不必进行惩罚,这样的惩罚不但违反教育伦理,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使惩戒远离了教育目的。
三、合理性原则
,教师的惩戒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区别对待,要本着教育学生的目的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愤怒。
四、少用原则
。惩戒可用,但不可滥用,滥用使得学生整天背上心理负担,影响学习,毕竟惩戒是一种对学生具有惩罚意义的措施。
因人、因地、因时的酌情原则,采取惩戒让其心服口服。否则惩戒一旦不被学生认同就会起到反作用,使学生变得对老师逆反,也会让纪律规范逐渐丧失其权威性。
五、合法原则
。任何惩戒都不能违背教育法的精神。惩戒,只是教育的手段,而非目的,所以在保用过程中,要区分好惩戒教育与体罚,体罚是违背教育法的。
六、教育性原则
。惩戒的目的是教育,所以建立班级规约,实行惩戒制度,目的不仅在于树立纪律、校规的权威性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实现学生更大的发展。
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有人说得好:小学生犯错误很正常,一点不犯错误倒不正常。教师对学生犯错误应该看作人生必经的历程。因此,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是教师乃至学校实施惩戒的基础。人性化的惩戒应该以不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人格健康为前提,以道德和法律为准绳,以教育为目的,通过灵活有效的途径,达到使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效果。那么,有效的惩戒应该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化惩戒为引导
。学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感兴趣,但由于对事物认识的不足以及个性的差异,做事时往往控制不了情绪和分寸,才使自己的行为出现了偏差,导致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应该承担起引导者的责任,充分运用引导的力量,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激发自我修正的心理需求,达到自我更新的效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则故事可以给大家很好的启发。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土块砸同班的学生,当即制止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于是,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当时叫你不再打人,你立即住手了。”王友更疑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果,塞到王友的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他们,是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所以应该奖励你。”王友感动极了,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吧!我错了,我不该砸自己的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果……”所以,简单粗爆的惩戒不会对教育有什么积极意义,也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更不会触及学生的心灵。只有教师讲究策略和方法去正确的引导,才能激发人性的力量,这也正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所在。
二、化惩戒为激励
。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承认是每一个人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否则,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甚至更低。究其原因,激励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行为科学认为,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起点,是引起一系列目标导向行为的初始动机。例如,一个班级学生晚到教室现象很严重,于是班主任设立一个检查小组,对超过规定时间晚到的最后几个学生进行登记。第二天由这些学生当检查组的成员。如此先循环下去。通过活动,不仅解决了班级的晚到问题,而且提高了孩子的守时意识,使这些学生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待学生,我们应摆脱了一味的批评、强迫改正的做法,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活动中改变自己的行为。
总之,教育惩戒要体现依法治校、制度治人的原则,惩戒的主体、程序、内容要有章可循,甚至包括了咨询、申诉的途径。实施惩戒是维护社会及教育规则的民主、平等性的要求,是对遵循基本规则的学生的肯定,是对违反规则的人的一种基本教育方式,而实施教育惩戒必须人文性与规则性相结合,实现有机统一,才能有效維护学生的权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