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分、有效交流,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情感体验,并与大家一起分享,使阅读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审美历程。在“同课异构”课题研究教学展示中,笔者听了《桃花源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不同执教者的几节课,有两位名师设计缜密,以细腻的提问引发学生精彩的发言,给了听课者颇多启示。
学源于思:用“火柴”去点燃“火把”
师:桃花源是人们心中的理想乐园,那里山清水秀,人际关系和谐,人们生活惬意。你是否愿意在桃花源里生活呢?在小组内讨论,说说想法,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生分四组讨论)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哪个组先来说一说?
生:桃花源里风景优美,人居环境综合指数较高,当然人人愿意在此居住。说不定在那里还不用整天忙着写作业呢!(生笑)
生:我非常向往桃花源,那里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没有尔虞我诈,人人情同兄弟,个个亲如朋友……
生:如果我生活在东晋那样动乱的年代,肯定也想找一个能避免战火、逃离战乱的“世外桃源”。
师:那现在呢?
(很多学生大声说:不——愿——意)
师:能说说不愿意的理由吗?
生:我不愿意。你看现在多先进,有电视、电脑、手机,有汽车、火车、飞机,而那里出门就是田间小路,多不方便呀!夜晚到了,电也没有,多烦人呀!
生:我也不愿意。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了,外面许多先进的科技里面都没有,我还要用手机上QQ,用电脑玩游戏呢!
生:桃花源里的人本来就不多,长期待在里面,村里近亲结婚的一定也很多。长此以往,人们的素质会越来越低,智商也不会高吧?而且整天和一些智力平庸的人待在一起,没有发展空间,没意思。
生:是的,我也不喜欢那样闭塞的地方,在那里不能增长见识。
生:那里没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有进步。
生:我们生活的社会平安、稳定、和谐,尽管有时也会有矛盾,但现在是法治社会,到处都可见文明、民主、进步的景象,我更愿意生活在当今的社会。
师:我小结几句吧。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得很精彩,大家都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很有思想。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是否喜欢,也无论这个世外桃源真实与否,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是人们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是美好的象征。
赏析教师的提问是“火柴”,学生主动探讨是“火把”,课堂教学就是用“火柴”去点燃“火把”。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特级教师艾小才的教学预设生成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他们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其实,学生也知道,桃花源再美丽,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他们没有被虚幻的“桃源”胜景所迷惑,而是处于冷静的积极探索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没有刻意打断,从中加以点拨引导,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考的过程更流畅、更自然。学生的回答是在相互启发中一步步深入的,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中统一了认识。这样,既尊重了课文的自然本色,又体现了个体的独特价值取向,对学生真、善、美等价值观的引导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思考,构筑了有别于陶渊明笔下的另一个“盛世桃源”!
思源于疑:先给学生搭个梯子
师:渔人既然不愿生活在桃花源,为什么要“处处志之”,后又“寻向所志”,继续带人按标志寻找呢?分小组讨论。
(生分四组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要回答老师的问题,我认为先得分析“渔人”是怎样的人。
师:哦,这个同学提出先得分析渔人是个怎样的人。你们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我认为渔人处处作标志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我猜想:或想贪图享乐,为以后能轻车熟路进桃花源;或想不劳而获,时不时带人去那儿休几天假……如果不是这些想法,他做标志干什么呢?
生:渔人无诚信。桃花源人“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款待他,临别时,嘱托其“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不仅未履行承诺,还带人去找,背信弃义。
生:渔人非常功利,一出桃花源便向太守告密。在当时动荡社会,太守会放过这样一个收取苛捐杂税的捞财机会吗?说不定渔人和太守还有什么勾当呢!
生:渔人明知桃花源人不愿美好的生活被人打扰,而他却到处宣扬,甚至连南阳的高尚人士刘字骥都猎奇寻找,可见渔人用心险恶。
师:渔人言而无信,不怀好意,而桃花源是作者陶渊明的理想家园,他当然会在文章中安排一个令人意外的结局:寻找的人“遂迷,不复得路”。
(掌声响起)
赏析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省级骨干教师聂小清先给学生搭了一个梯子,让学生探讨渔人为什么要“寻向所志”。学生在这个梯子上又往上踏了一步,提出首先应该探讨“渔人是怎样的人”,以此为“引子”,大家才能各抒己见,充分摆出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学生的发言有理有据,既不杂乱无章,又不突兀牵强,一次又一次由浅入深的探究,缘疑而答,穷追不舍,思维的闸门也由此而开启!学生的答疑,构筑了有别于“渔人”心中的另一个“诚信家园”!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佐龙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学源于思:用“火柴”去点燃“火把”
师:桃花源是人们心中的理想乐园,那里山清水秀,人际关系和谐,人们生活惬意。你是否愿意在桃花源里生活呢?在小组内讨论,说说想法,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生分四组讨论)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哪个组先来说一说?
生:桃花源里风景优美,人居环境综合指数较高,当然人人愿意在此居住。说不定在那里还不用整天忙着写作业呢!(生笑)
生:我非常向往桃花源,那里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没有尔虞我诈,人人情同兄弟,个个亲如朋友……
生:如果我生活在东晋那样动乱的年代,肯定也想找一个能避免战火、逃离战乱的“世外桃源”。
师:那现在呢?
(很多学生大声说:不——愿——意)
师:能说说不愿意的理由吗?
生:我不愿意。你看现在多先进,有电视、电脑、手机,有汽车、火车、飞机,而那里出门就是田间小路,多不方便呀!夜晚到了,电也没有,多烦人呀!
生:我也不愿意。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了,外面许多先进的科技里面都没有,我还要用手机上QQ,用电脑玩游戏呢!
生:桃花源里的人本来就不多,长期待在里面,村里近亲结婚的一定也很多。长此以往,人们的素质会越来越低,智商也不会高吧?而且整天和一些智力平庸的人待在一起,没有发展空间,没意思。
生:是的,我也不喜欢那样闭塞的地方,在那里不能增长见识。
生:那里没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有进步。
生:我们生活的社会平安、稳定、和谐,尽管有时也会有矛盾,但现在是法治社会,到处都可见文明、民主、进步的景象,我更愿意生活在当今的社会。
师:我小结几句吧。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得很精彩,大家都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很有思想。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是否喜欢,也无论这个世外桃源真实与否,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是人们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是美好的象征。
赏析教师的提问是“火柴”,学生主动探讨是“火把”,课堂教学就是用“火柴”去点燃“火把”。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特级教师艾小才的教学预设生成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他们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其实,学生也知道,桃花源再美丽,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他们没有被虚幻的“桃源”胜景所迷惑,而是处于冷静的积极探索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没有刻意打断,从中加以点拨引导,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考的过程更流畅、更自然。学生的回答是在相互启发中一步步深入的,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中统一了认识。这样,既尊重了课文的自然本色,又体现了个体的独特价值取向,对学生真、善、美等价值观的引导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思考,构筑了有别于陶渊明笔下的另一个“盛世桃源”!
思源于疑:先给学生搭个梯子
师:渔人既然不愿生活在桃花源,为什么要“处处志之”,后又“寻向所志”,继续带人按标志寻找呢?分小组讨论。
(生分四组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要回答老师的问题,我认为先得分析“渔人”是怎样的人。
师:哦,这个同学提出先得分析渔人是个怎样的人。你们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我认为渔人处处作标志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我猜想:或想贪图享乐,为以后能轻车熟路进桃花源;或想不劳而获,时不时带人去那儿休几天假……如果不是这些想法,他做标志干什么呢?
生:渔人无诚信。桃花源人“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款待他,临别时,嘱托其“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不仅未履行承诺,还带人去找,背信弃义。
生:渔人非常功利,一出桃花源便向太守告密。在当时动荡社会,太守会放过这样一个收取苛捐杂税的捞财机会吗?说不定渔人和太守还有什么勾当呢!
生:渔人明知桃花源人不愿美好的生活被人打扰,而他却到处宣扬,甚至连南阳的高尚人士刘字骥都猎奇寻找,可见渔人用心险恶。
师:渔人言而无信,不怀好意,而桃花源是作者陶渊明的理想家园,他当然会在文章中安排一个令人意外的结局:寻找的人“遂迷,不复得路”。
(掌声响起)
赏析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省级骨干教师聂小清先给学生搭了一个梯子,让学生探讨渔人为什么要“寻向所志”。学生在这个梯子上又往上踏了一步,提出首先应该探讨“渔人是怎样的人”,以此为“引子”,大家才能各抒己见,充分摆出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学生的发言有理有据,既不杂乱无章,又不突兀牵强,一次又一次由浅入深的探究,缘疑而答,穷追不舍,思维的闸门也由此而开启!学生的答疑,构筑了有别于“渔人”心中的另一个“诚信家园”!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佐龙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