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读书的区别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eau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经常把“读了书的小职员”和“没读书的大老板”进行比较,来论证读书无用。每每遇到这样的话题,无论餐桌上还是旅行中,场面往往热闹起来,而且马上分成两派进行辩论,一派认为不能把部分当全部,毕竟很多人因为知识改变了命运,而且“学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成功”,有学历还要有能力和机遇,他们觉得读书有用;另一派认为读书无用,因为他们的同学圈中,成绩最好最听话的,如今不是在职教师就是下岗工人,而成绩最差最调皮的,不是大老板也是小老板,读书何用?
  我不想在文章中画蛇添足地延续这种辩论,我是个俗人,以我俗人俗世的经历和我一双俗眼的角度来把圈内圈外“扫描”一番,也发现“读了书的小职员”多,“没读书的大老板”不少,而且,没读多少书在其他方面成功的人士也不少。而同时,我也非常赞同“学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成功”的观点,因为一些“成功”的事例证明,有些不读书的人具备了如下几种读了书而又把书当成“金科玉律”去践行的人所无法具备的“能力”:
  一者可以没有尊严。“没有尊严”会是种能力?不要奇怪,在不正常成为正常或说积非成是的特殊时期,这就是一种能力。读书人自尊心强,常有倔脾气,遇到强权或不公正待遇时,还会奋起反抗。王国维、老舍、傅雷诸先生,都是因为自尊心太强不堪其辱而选择了宁死的反抗方式。而这,也就是人们谓之“书呆子”的原因,不识时务,不懂折中,头巾气太重。而有些不读书的人就没有此毛病,他们不看重尊严而更看重利益,谁有利就向谁点头弯腰,谁能帮其获利就向谁送钱送物,而且从无勉强,习以为常。这种人一旦遇到好听阿谀爱收财物的当权者,“能力”便陡显,批条子的年代他可以优先拿到条子,争项目的年代他可以优先取得项目,代价更小,得到更易。许多街头小混混混成了富翁,凭的就是这种“能力”。
  二者可以不顾廉耻。如果说顾廉耻是一种品格,那么不顾廉耻则是一种“能力”。没有经过书的浸淫,没有自省之心,心里廉耻二字便不够深刻,只知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政治上善于投机,经济上懂得钻营,为获利益不择手段。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北宋徽宗喜欢奇石珍宝字画,小混混出身的朱勔便在江浙一带为其卖力搜刮,他也因此官升节度使,捞得万贯家财。还有一些人为谋利甘做掮客,给当权者拉皮条、送小三,通过满足这些人的兽欲而一夜暴富。人家不齿的行為,他们做起来却脸不红心不跳。
  三者可以心无敬畏。一个人既然可以为了利益而没有尊严、不顾廉耻,当然就更无所谓敬畏了,既不敬畏神灵,也不敬畏法律,只要不被捉,天天会伸手。那些贪婪之徒,想升官发财时,逢寺庙就烧香,见菩萨就磕头,而贪污受贿时,谁会在意“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样的例子真是多得不用举。
  得申明,我并非说所有不读书的人都将无操守,放眼四周,胸无点墨而德行高者大有人在;相反,满腹诗书而一肚子坏水的也不乏其人。我只是觉得,不读書、不学习、不自省的人更容易冲破道德底线和法律准绳,比读了书还信书的人更容易成功,当然,是俗人眼里金钱地位上的成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知识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也可以成为羁绊内心的枷锁。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读了书才懂得廉耻之类,懂得以后又容易接受其规范,内心有敬畏,行为有约束,做起事来当然瞻前顾后,不越雷池。而对于不读书的人来说,无知者无畏,通往目的的路上没有心灵“红灯”的干扰,做起坏事来自然心底无障碍,那些利用他人的自私心理甚至阴暗心理来谋利的手段运用得炉火纯青,送钱输利,送财送色,谋起利来当然畅通无阻。
  或问,既然如此,如果要你选择,你会选择不读书而快速发财、立马飞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还是选择读点书吧,踩红线、闯红灯虽能侥幸,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在我心里,一时的暴富或飞升,毕竟抵不上一世的安稳。
其他文献
古人云“开卷有益”,信哉此言。日前在一旧书店,见陈旭麓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词典》,该词典还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来划分古代史与近代史的,等于是将清朝腰斩,一半属古代,一半属近代,而朱维铮先生对此持不同看法。对于这本1982年所编、以旧的学术观点为指导的词典,我有些犹豫,就随手乱翻,颇类行进中的部队,担心两边山上有埋伏,胡乱朝树木中开枪一般,谁知这一顿乱翻,就发现了《孔孟心肝》这本书的介绍。世上
期刊
2017年1月原创版上颇有一些佳作。例如文敏的《清王朝兴亡之我见》、苏中杰的《悉尼的“女厕文化”》、许家祥的《可怕的病毒》等。  苏中杰先生之文,真真令人眼界大开!世上竟有如此美好的“女厕文化”。  许家祥先生之文,见解深刻,独到,比喻好。说谎病毒,其毒危害甚巨。  李興濂先生之文,风趣,幽默,耐人寻味。于文岗先生之文,亦如是。王太生先生之文,像雾像雨又像风,杂文也可如是写。杨建业先生之文,文字老
期刊
□事不经不懂,理不辨不明,诚哉斯言,其事例不胜枚举。如:  未曾失恋的人,不懂爱情;  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未曾失落的人,不懂珍惜;  未曾失利的人,不懂过程;  未曾失望的人,不懂理想;  未曾失礼的人,不懂尊重;  未曾失和的人,不懂友谊;  未曾失算的人,不懂息争;  未曾失言的人,不懂谨慎;  未曾沉浮的人,不懂为政;  未曾父母的人,难懂父母。  未曾失子的人,難懂心痛。  □大
期刊
“同志,您迟到了。”会场看门人对一个姗姗来迟的与会者说,“会议早就开始了,主持人说不能开门。”与会者恳求道:“会后要检查签到簿,缺席者要通报批评呢。我进去签个到就行,悄悄地进去,不会影响别人。”“不行!”看门人十分紧张,“只要开一点小缝,会场里的人就会溜出来跑掉了。”  迎 接  “铃铃铃……”桌上的电话急促地响起来。  “真是的,大清早又催什么命?”他嘟哝着,漫不经心地抄起话筒。  “啊,周局长
期刊
禅宗说及所有的佛法,只是两个字:放下。退休多年,时时静坐默思,悉心研习“放下”二字;经历春秋,自以为修行得差不离了。“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我这差不离儿的念头落实到实际生活里,却并非那么回事。  60年前的關中农村,谁家若有急事须打长途电话,得赶到8里外的小镇邮局,排队等上许久,几经插线转递好不容易接通,对方的声音也蚊子叫似的很难听得清楚。  参加工作进入城市,后来,我的家里安装了一部座机,提捏便
期刊
有语云:世事云千变,浮生梦一场。  世事千变万化没错,但人生真的是一场梦吗?  天天茫茫然,悠悠然,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做什么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做什么为了什么?復杂的疑问牵绊着孤独的人生,无所适无所从,真的感觉是在梦中。  梦是什么呢?老百姓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就是说,梦中的东西大都是你所想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但很多稀奇古怪的梦并不是我们日间所思的。  一会儿我们成了神
期刊
敝乡地处西北,虽民穷地贫,但山清水秀,造化弄人,倒也不经意间,产出几个才子式的人物。这些人在文人圈子里,按地域、文化区隔,呼朋引类,自成一统。若干年后,均先后步入省城拼事业、混世界,个中倒也不乏混得风生水起,人五人六者。  内中一人,曾有过几次照面。数十年前,大家都是“青椒”人物。在下性格内向不喜张扬,且自知资质愚钝,故虽对才情上上者颇有几分敬意,却也只是一种“远之”之敬。而此君确也小有才气,写出
期刊
我躺在竹榻上吹风,此时天气新凉,晚风拂体,皓月挂窗,虫声渐远,什么也不想。  不想,就像一幅水墨小品留白,又像是一个人玩水,自由飘浮在水上。  一個人总是想很多,他会像一条船,装载很多,行起来反而吃力。  不想,是悠然于卧榻之上,看窗外云起,天高云淡,写几句闲词杂句。不想时,看到风吹衣裳,望见白白的月亮,静若莲花。  人生的小雅之境。比如,饮酒微醉,不想;老澡堂里,头池烫脚丫,不想;一个人早茶店里
期刊
吴小丁转业到地方工作,认识了新单位的同事老袁。  老袁在北方大草原当过兵,性格豪爽,说话常常卷着舌头,全然没了南方山区人的婉约味儿。大家都说老袁是单位出名的热心肠,待人特别有激情,跟谁都是“见面熟”,三秒钟之内就可以成为你的哥儿们。  老袁说话总是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单位来了新同事,总能听到老袁响亮地拍着胸膛说,你初来乍到,工作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吱一声!不仅是新同事,连老同事听了也
期刊
张充和老人百岁之时,国内的出版界献上“百岁张充和作品系列”:《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古色今香:张充和题字选集》《曲人鸿爪:张充和曲友本事》。苏炜在写《天涯晚笛》时曾说:“已经不止一位友人这样问过我:为什么要写张充和?如果说,‘大时代’、‘大史诗’的故事是一幅画上的真山真水,‘张充和’,就是山水云烟间的‘留白’。”  张充和是时代风云的局外人,她注目的是更具超脱意蕴的某些东西,亦即是说,她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