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昆明形象较清晰地呈现于现代文学始于西南联大时期移居作家的描写。本文从文学文本出发,对西南联大时期移居作家对昆明描写的文字进行考察,探讨这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审美样态,剖析战时知识分子的心灵幽微,从城市对作家的影响、作家对城市反映两方面入手,探究这种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这也为进一步探究城市和文学的关系提供一种依据。
关键词:西南联大文学;移居作家;昆明
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师生汇集边陲小城昆明,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昆明书写了新篇章,也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诸多文学巨匠汇集于此,無论是生活还是写作,多少都受昆明的影响。移居文人和昆明碰撞出别样叙述,重温当时的艺术韵味和情感取向,可为当下昆明城市文化定位提供历史内涵,同时也为探究城市和文学的关系提供文本依据。
一、战争环境下的移居
分析昆明与移居作家作品的关系,先要正视背景,西南联大时的昆明是战争一隅,虽尽可能远离战争,但因战争而移居的作家学者,仍不能避免战争的影响。战争不仅改变社会面貌,也改变人的精神,改变文学进程。文学原本就是个性、地域性、时代性的融合,而战争创造新的文学机遇和流向。
西南联大文学是战争的产物。从文学上看,西南联大文学是在国家受难、民族危亡关头诞生,存在着忧患意识,是带有强烈民族感的呈现,背负着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种忧患意识不仅来自国家遭遇的苦难,而且来自对移居生活、异地生活的体验。其次,移居体验在帮助作家表现个人情感,描绘生活方面,促使作家积累大量素材。同时也加深作家对故土的怀念,提升作者的生活感悟,开拓眼界。对祖故乡的怀念是移居作家文学作品的重要部分,对暂住地的感悟也是作品的重心,两相对比所表露的感情更加深刻。第三,西南联大文学不仅进一步加深边陲与国内先进城市文学的沟通,同时也积极促进新文学的通俗化、平民化,使人民真正拥有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从现代文学发展进程看,文学普及一直存在如何平民化、大众化的问题。抗日战争虽迫使多数平民举家迁徙,却也为新文学的传播提供历史契机:出色作家在移居过程中跨出原本文学小圈子,走向社会和大众,文学风格发生转变。移居作家来到昆明后,创作得到新灵感,人生体验得到增长,新作品发生转变,同时成为沟通新文学与当地传统文化的通道。
二、移居状态下的文学创作
战争使作家始终抱有忧患意识,移居体验为作家带来身心困境,但也使移居作家的生命更富内涵。作家因移居而拥有一种特殊社会身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双城甚至多城见证者。他们流连于不同城市、不同文化之间。不同城市及文化以其自身特性影响作家,而作家把这些体验反映在作品。因此,写作中流淌着城市的踪迹和身影。
西南联大时,移居体验在作家内心产生一种特殊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介于生活的城市感应与原乡记忆,既可来自精神空间,又可来自生存空间。移居作家四处流离奔走,使他们笔下呈现出一种异域性、梦幻性。作为城市体验者、战争目击者,作家为城市真实画面作以见证,并辅以记录。作为生活流浪者,他们试图打破设定边界,以旁观静思心境,去面对历史风雨,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远方。特殊的移居体验,为作家提供反思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使作家获得孤独体验,赋予作家别样的情怀和创作。
三、文学创作中的城市空间
作家进行创作必须有素材为基石,而城市空间则是基石中重要部分。城市空间对于作家创作有全方位影响。无论是产生与发展,还是文化心理构成等,都受空间特性影响。在阅读和理解联大文学中,能感受到城市空間对作家的影响。昆明隐藏在字里行间,这种城市元素以其独特风格提醒读者注意背景。因此,在阅读联大文学时不能忽略昆明及其城市文化对联大文学的影响。因为多元的昆明文化正是西南联大文学逐步发展的原因。上述是城市对文学的影响,而从作家笔下对昆明的反映看,又有新发现。西南联大文学特点是其社会性。虽然也囿于个人的紧迫与痛苦,但作家最关注的还是国家大事、民族命运等宏观层面。他们具有强烈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在作品中也有集中体现,因而作品的社会性不言而喻。
“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西南联大时的移居作家和作为创作背景的昆明互相作用。作家笔下的昆明作为“文学中的城市”不断被赋予意义,不完全是城市的自我呈现。由于抗战爆发,特殊时期的特殊心理和文化差异导致的思想碰撞,此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昆明不拘泥于简单书写,其中还融入个人情绪和思考。任何一座城市的形象都是历史境况与文学想象建构,这也决定城市形象的多元性。城市形象是由自然景色、人文景观、风俗人情等不同意象组成,而不同观察者由于自身背景差异,即使在相同高度的意象也会发现不同内涵。
移居的笔调,带有自我书写和无奈,构成西南联大文学的特征。对于文学来说,描写城市的终极目的并不在于城市本身,而在于描写生存其中的人或是包含的情。作家笔下的昆明,是自己作为个体生活在昆明内的所感。文学是人学,对人性深度的追寻是文学永无止境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余斌.西南联大·昆明记忆——学人与学府[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2]凤子.忆昆明·旅途的宿站[M].北京: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
[3][美]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M].吴小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陈平原,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西南联大文学;移居作家;昆明
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师生汇集边陲小城昆明,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昆明书写了新篇章,也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诸多文学巨匠汇集于此,無论是生活还是写作,多少都受昆明的影响。移居文人和昆明碰撞出别样叙述,重温当时的艺术韵味和情感取向,可为当下昆明城市文化定位提供历史内涵,同时也为探究城市和文学的关系提供文本依据。
一、战争环境下的移居
分析昆明与移居作家作品的关系,先要正视背景,西南联大时的昆明是战争一隅,虽尽可能远离战争,但因战争而移居的作家学者,仍不能避免战争的影响。战争不仅改变社会面貌,也改变人的精神,改变文学进程。文学原本就是个性、地域性、时代性的融合,而战争创造新的文学机遇和流向。
西南联大文学是战争的产物。从文学上看,西南联大文学是在国家受难、民族危亡关头诞生,存在着忧患意识,是带有强烈民族感的呈现,背负着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种忧患意识不仅来自国家遭遇的苦难,而且来自对移居生活、异地生活的体验。其次,移居体验在帮助作家表现个人情感,描绘生活方面,促使作家积累大量素材。同时也加深作家对故土的怀念,提升作者的生活感悟,开拓眼界。对祖故乡的怀念是移居作家文学作品的重要部分,对暂住地的感悟也是作品的重心,两相对比所表露的感情更加深刻。第三,西南联大文学不仅进一步加深边陲与国内先进城市文学的沟通,同时也积极促进新文学的通俗化、平民化,使人民真正拥有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从现代文学发展进程看,文学普及一直存在如何平民化、大众化的问题。抗日战争虽迫使多数平民举家迁徙,却也为新文学的传播提供历史契机:出色作家在移居过程中跨出原本文学小圈子,走向社会和大众,文学风格发生转变。移居作家来到昆明后,创作得到新灵感,人生体验得到增长,新作品发生转变,同时成为沟通新文学与当地传统文化的通道。
二、移居状态下的文学创作
战争使作家始终抱有忧患意识,移居体验为作家带来身心困境,但也使移居作家的生命更富内涵。作家因移居而拥有一种特殊社会身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双城甚至多城见证者。他们流连于不同城市、不同文化之间。不同城市及文化以其自身特性影响作家,而作家把这些体验反映在作品。因此,写作中流淌着城市的踪迹和身影。
西南联大时,移居体验在作家内心产生一种特殊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介于生活的城市感应与原乡记忆,既可来自精神空间,又可来自生存空间。移居作家四处流离奔走,使他们笔下呈现出一种异域性、梦幻性。作为城市体验者、战争目击者,作家为城市真实画面作以见证,并辅以记录。作为生活流浪者,他们试图打破设定边界,以旁观静思心境,去面对历史风雨,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远方。特殊的移居体验,为作家提供反思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使作家获得孤独体验,赋予作家别样的情怀和创作。
三、文学创作中的城市空间
作家进行创作必须有素材为基石,而城市空间则是基石中重要部分。城市空间对于作家创作有全方位影响。无论是产生与发展,还是文化心理构成等,都受空间特性影响。在阅读和理解联大文学中,能感受到城市空間对作家的影响。昆明隐藏在字里行间,这种城市元素以其独特风格提醒读者注意背景。因此,在阅读联大文学时不能忽略昆明及其城市文化对联大文学的影响。因为多元的昆明文化正是西南联大文学逐步发展的原因。上述是城市对文学的影响,而从作家笔下对昆明的反映看,又有新发现。西南联大文学特点是其社会性。虽然也囿于个人的紧迫与痛苦,但作家最关注的还是国家大事、民族命运等宏观层面。他们具有强烈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在作品中也有集中体现,因而作品的社会性不言而喻。
“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西南联大时的移居作家和作为创作背景的昆明互相作用。作家笔下的昆明作为“文学中的城市”不断被赋予意义,不完全是城市的自我呈现。由于抗战爆发,特殊时期的特殊心理和文化差异导致的思想碰撞,此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昆明不拘泥于简单书写,其中还融入个人情绪和思考。任何一座城市的形象都是历史境况与文学想象建构,这也决定城市形象的多元性。城市形象是由自然景色、人文景观、风俗人情等不同意象组成,而不同观察者由于自身背景差异,即使在相同高度的意象也会发现不同内涵。
移居的笔调,带有自我书写和无奈,构成西南联大文学的特征。对于文学来说,描写城市的终极目的并不在于城市本身,而在于描写生存其中的人或是包含的情。作家笔下的昆明,是自己作为个体生活在昆明内的所感。文学是人学,对人性深度的追寻是文学永无止境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余斌.西南联大·昆明记忆——学人与学府[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2]凤子.忆昆明·旅途的宿站[M].北京: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
[3][美]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M].吴小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陈平原,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