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半人”的抗争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li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英人士对进步运动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不容忽视的是,“没有斗争就没有进步”。在进步时代,如果没有女性、新移民与黑人等“另一半人”坚持不懈地抗争,美国人就没法走进希望的春天。
  “另一半人”普遍面临政治权利匮乏、工作环境恶劣、生活保障阙如等问题,但他们没有被动地接受命运安排,反而发出了最早的改革呼声。相比于精英人士,“另一半人”对进步运动的推动力源于自身生存的现实需求,这种斗争来得更真切、更实在,因而更有力、更持久。简言之,来自社会底层的呼声和行动构成了进步运动的原动力。

“真女性”到“新女性”


  内战前,美国社会用以评判妇女行为的标准是“四德”,即虔诚、纯洁、顺从、持家,并把拥有这些德性的妇女称为“真女性”。“男人管政治,女人管孩子”,是绝大多数女性的座右铭。
  莎拉·黑尔,是一位深受广大女性喜爱的女作家,为了宣传和维护女性权利,她毅然作别四名未成年的子女,前往波士顿担任《淑女杂志和文学公报》的编辑,并在担任《戈迪淑女杂志》主编后,致力于让女性能够接受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即便如此,黑尔始终坚守“真女性”的信念,强调“妇女的责任是私下的、家庭的和人际上的”,并在杂志上一遍遍赞美女性的这些特质。
  内战后,随着科技与工业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生活与工作环境的变更,催生了一批批告别其母辈生活方式的“新女性”。为了寻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意义,她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以其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在诸如儿童权益、劳工待遇、公众健康等领域作出了贡献,由此成为进步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男性关注宏大的政治命题相比,女性作为母亲和抚养者,更关注微观的家庭生活。在“新女性”看来,女性、儿童和家庭的权益,是民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弱势的女性群体来说,“有组织的抗争”是她们争取自身权益的不二法门。她们建立了许多组织来维权。芝加哥女性城市俱乐部致力于改进公民状况、帮助唤起对家庭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劳工妇女组织迫切希望市政当局提供最起码的卫生设备;母亲联盟则对清洁的牛奶和扩大幼儿园很感兴趣;自有产業的妇女也组织起来,因为她们在反对征税中无能为力;此外,南部乡下的非裔女性组建了“黑人合作推广服务”家庭展示部门,通过培植家庭花园来促进家庭、社区、公众的健康和卫生。
  女性天性,使她们更关注如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1889年,年轻的简·亚当斯在芝加哥一个贫民窟创建“赫尔之家”,为贫困大众特别是新移民提供慈善服务,以期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环境,促进邻里和睦相处。到第二个十年的时候,赫尔之家不仅拥有了整整一个街区的建筑物,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安置运动,该运动被誉为“呼吁一个新美国的第一个有组织的宣言”。
  作为有教养的知识女性,“新女性”认识到,要巩固社会改良的成果,最终取决于政治上的话语权。早在1848年美国第一届女权大会召开之际,女权领袖史丹顿仿照《独立宣言》写成《苦情宣言》,声称“为自己争取参加选举的权利,是这个国家妇女的责任”。
  为争取选举权,“新女性”们在一切可能的场所奔走呼号,并以绝食、入狱、示威等形式,毫不妥协地抗争。1913年,威尔逊总统就职的前一天,妇女组织发动了5000多名妇女参加游行示威。这一举动被认定为叛国之举,众多游行者被判监禁并遭虐待。但女性不平等的苦情,激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1920年8月,关于妇女选举权的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正式生效,为美国适龄女性的平等选举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新移民:美国欢迎你?


  艾送喜,是一个怀持“人人平等、不知忧愁”美国迷梦的中国人,他于19世纪末漂洋过海来美洲大陆寻找幸福。他刚到达港口,就遭到警察毫无原由的痛打,随之历经一系列不平等的痛苦折磨,直至最后惨遭牢狱之灾。虽然艾送喜只是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虚构人物,但其从“美国梦寻”到“美国梦破”的痛苦经历,却是进步时代近2000万新移民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美国是移民国家,但从没有哪个时期比进步时代的移民潮来得更汹涌。1880年,美国人口总数略超5000万,到1920年,人口总数已过亿,较1880年翻了一番。新增人口中,移民差不多贡献近五分之一的数量。与此前相比,这一时期移民的来源发生了巨大变化,绝大多数移民不是来自西北欧国家,而是来自东南欧国家。他们生活穷困,文化程度低,很少有新教徒,说着美国人根本没听过的语言,因而被称为“新移民”。
  新移民的大量涌入激发了本土派的排斥情绪。多数本土人士相信,外来移民是美国贫困、犯罪和政治腐化等问题的总根源,尽管事实并不尽然。一些激进人士甚至宣称:大量的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智商低下的劣等民族新移民的涌入,将会导致一个伟大民族的消失。
  民间的排外情绪促使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歧视性移民政策:1875年,国会对外来移民第一次实施控制,宣布禁止妓女和罪犯入境;1882年,禁入范围扩至精神病患者、痴呆和可能成为社会负担的人;1907年,禁止日本劳工入境;1917年,通过文化测验法案,以限制东南欧各国移民入境。1882年“排华法案”的实施,更使排外浪潮达到高峰。
  在排外情绪的冲击下,面临经济保障与文化自主权双重陷落的新移民,沦为“从各国悲惨民众中抽选出来的”代表,没有工作、没有身份、没有归属感,有的甚至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不得不采取自己的方式来抗争。
  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组织起来”。各族群都创办了互助社团,对那些因病不能工作的成员给予资金援助。这些社团也起着社交俱乐部的作用,它们为新移民提供了与本民族相似的氛围,通过本民族特有的方式,使新移民能够迅速融入新大陆。他们还自发地组成一些教育团体,如“希伯来人免费学校联合会”等,在教育、引导新移民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各级选举中,他们合力推举本族群或关心本族群疾苦的候选人,试图利用政治权利来提高本民族的社会地位。   排外浪潮达到峰值时,亚当斯为代表的本土进步人士,在纽约等大城市发起了旨在同化外来移民的美国化运动。在他们的倡导下,社会志愿者、私人团体等,纷纷加入运动。他们要求政府建立保障移民权益制度,希望通过社会个人的帮助,使移民尽早融入美国社会。社会志愿者还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会、游行,发行特殊的报刊杂志、传单、小册子,用以宣传美国人的家庭观念、民主自由以及价值观念。这场社会性美国化运动的扩展,为日后美国政府强行同化政策的实行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黑人的“美国梦”


  在进步时代,大多数黑人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什么土地、资本和技术。黑人农民债台高筑,流离失所;黑人工人遭受白人工人的仇视和排斥。在学校、旅馆、剧院、车站等各种公共场所,黑白隔离分明。许多黑人没有任何人身安全保障,常常遭遇白人的肆意攻击和私刑。1890年至1910年是美国史上私刑事件发生最多的时期,其中1894年的私刑次数最多,高达134次。
  黑人不甘被奴役,一有机会就会为梦想而抗争。抗争的手段不外乎两种:非正式的反抗;依靠正式组织抗争。
  草根黑人通常采用自发的非正式抗争。黑人工人的消极怠工与频繁更换工作,令资本家头疼不已。1911年,一场私人聚会吸引了很多黑人工人前往,他们所在的矿井几乎因此停工。黑人女佣也加入到非正式抗争的队伍中,她们或消极放慢工作进度,或不事先通知雇主就随时辞职,甚或联合起来,集体抵制态度恶劣的雇主。抵制南方种族主义的另一种非正式抗争方式是大迁徙。黑人认为迁徙北方能为自身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1916年至1929年,近150万黑人离开南部,极大地改变了黑人在全国的区域分布状况。
  最激烈的非正式抗争当属黑人对白人的暴力反抗,一些黑人激进分子甚至宣称:“黑人准备自卫的时候已经到了”。1906年,亚特兰大的黑人对白人暴徒实施相当惨烈的暴力报复。事件的起因是一起黑人轮奸白人女性的传闻,上万名白人因此在市中心袭击他们能找到的每一个黑人。当白人暴徒冲到黑人居住区时,黑人设置了狙击点,用枪弹捍卫家园,闻迅赶来的白人警察也被黑人伏击。这起耸人听闻的种族主义暴乱令黑白两族都感震惊,也为黑人的民权斗争赢得了来自白人进步人士的同情。
  与草根黑人不同,黑人活动家和知识分子更愿意通过有组织的集体行动争取权益。跟新移民一样,黑人们创建学校、教堂等机构,也组建各种互助与社交组织。这些组织能给孤立的个人以一定的经济保障,更能促进黑人自力更生,增强群体的自主性。
  为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黑白两族的工人们跨越种族界限,组建联合工会,协调集体行动。1907年,1万余名黑白工人联合举行了20天的罢工。资本家试图分裂他们,拒绝和黑人工会成员会談,但白人工会成员坚决不同意在没有黑人同伴的情形下和谈。联合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资本家最后不得不同意工人们的所有要求。
  黑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老罗斯福提出了“公平施政”的口号,声称不会以肤色作为禁止担任公职的理由。他就职不久,便邀请黑人领袖布克·华盛顿到白宫会谈并共进晚餐。两年后,他批准杰出黑人威廉·克鲁姆为南卡罗来纳州的收税员,《美国有色人种杂志》兴奋地宣称这是黑人“20年来目睹的最大的政治胜利”。当邮电部拒绝密西西比州一位黑人妇女因当地白人压力的辞呈时,黑人称赞老罗斯福是“我们的总统”。
  虽然老罗斯福、威尔逊等白人政治精英对黑人的承诺更多是象征性的,但他们还是为黑人地位的改善做出了贡献。1910年至1917年间,最高法院分别利用第十三、第十四和第十五条修正案有关条文宣布债务劳工法、“祖父条款”和居住区种族隔离法违反宪法。这些改善的举措最终为20世纪中期黑人的民权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暨南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副教授
其他文献
美国老兵,2014 年7月28 日逝世,享年93 岁  西奥多·范·柯克(Theodore Van Kirk),生前曾是一位美国B-29轰炸机的机组成员。这位“二战”老兵的去世,未能引起国际媒体广泛关注,但人们不应忘记,他是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的机组中,最后一位离世的成员。  1945年8月6日,柯克所在的“埃诺拉盖伊”号B-29轰炸机机组成员12人,驾机从马里亚纳群岛的提尼安基地升空,执行“13
期刊
任何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都只能是应急性的,不管是对于效率还是出于公平,限制劳动力流动都将后患无穷。尽管国务院2014年7月底已经出台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但每个地方各自为政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一些特大城市,拿着“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尚方宝剑,通过加强公共服务的歧视和所谓“社区整治”来驱赶外来人口,还是看得见的趋势。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有一次见到一位律师朋友,谈话中提到高铁的
期刊
“这就像一场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手足无措。但是,慢慢会适应,会在战争中找到一种生存方式。”俄罗斯第三大银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下称俄气工业银行)驻北京首席代表高罗德宾娜·尼娜如此形容她感受到的美国与欧盟发起的新一轮制裁。  7月16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迄今为止最严厉的”对俄制裁措施,禁止美国境内的个人或机构为俄气工业银行以及俄罗斯对外经济银行提供期限超过90天的新融资。此外,俄罗斯石油公司
期刊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的统治模式,有的借助神灵的权威,有的靠赤裸裸的暴力,有的则仰赖领袖超凡的魅力。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则非常善于把契约运用于国家治理。契约精神的核心是彼此尊重、相互妥协和信守承诺。在英国近代史上,但凡遇到重大冲突,需要做出历史性选择的时刻,几乎都能看到这种英格兰政治智慧的运用。  自1066年威廉征服以后, 英国的封建格局发生着改变,王权得到持续加强,而贵族
期刊
近期我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第18届国际银行监督官大会,这是两年一度的世界顶级银行监管者的会议,以评估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后建立的新规则——巴塞尔协议III的实施进展情况。  在解决这次“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哪些进展?我们能够阻止下次危机吗?  首先必须承认,我们应该保持谦逊。最优秀和最聪明的西方大脑并没有看到上次危机的来临,那么也没人可以预测下次危机何时
期刊
人口集聚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不仅因为人多带来便宜的劳动力,还因为人多带来的多样性是创新之源。所以蒂伯特模型就提出,地方政府会为了竞争人口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背后的道理是如果人口可以自由流动,那么人就会“用脚投票”,转到一个能满足其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地方去,代价是支付相应的税收。当享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收益与支付税收的成本在边际上相等时,人口流动就处于均衡状态。  蒂伯特模型对当下中国的人口
期刊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及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时指出,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提出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表明中央充分认识到反恐斗爭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意以法治精神为反恐斗争保驾护航,以期取得理想的结果。  法治反
期刊
8月份中国经济意外失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为6.9%,创下2009年以来单月新低。经济下行短期最大的压力来自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从正面的意义看,改革所期盼的经济结构转型正在发生。但是,这也带来了对于今年经济增长能否达成年度目标的担忧,以及市场关于央行是否会在近期降息降准的种种猜测。  在刚结束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上,央行再度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
期刊
甲午战争的惨败,早在战前就注定了。  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工业化,几乎是在19世纪50年代中期同时上路的。当时日本主要是为了对付洋人——“攘夷”;中国除了应付外患,主要还是为了“安内”——剿灭太平军。  但在1894年甲午战争前的仅仅30年时间里,中日两国的工业化投资规模却出现了天壤之别的差距。  1868年明治维新至甲午战前1894年的26年中,日本国内固定资本投资总量6.31亿日元(约8.13亿美
期刊
2014年,全球金融市场有一个悖论:尽管地缘政治风险四起——俄罗斯-乌克兰冲突、伊斯兰国崛起和中东日益动荡、中国与邻国的领土纠纷,再加上眼下的香港群众游行和镇压风险——但市场仍然繁荣。  事实上,石油价格一直在下跌而非上涨;总体而言,全球股票市场创下新高;信贷市场也表现出低利差,大部分发达经济体的长期债券收益率有所下降。  诚然,那些陷入困境的国家的金融市场——比如俄罗斯的货币、股票和债券市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