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度人物 李英强
获奖理由:
他是新时代的晏阳初,多年来致力于建立立人乡村图书馆,开展立人大学暑期班。他几乎凭一己之力,开创了以志愿者服务、小额捐款与名师志愿授课组合而成的乡村公益教育新模式。
湖北蕲春县青石镇上的中学都放假了,但有一所“大学”正准备开始它的第一个学期,主讲内容是“应该怎样读大学”。那时还是2011年的7月,这所“名不副实”的大学没有自己的校区,没有校长,也没有固定的管理团队。资金来自网络公开的小额募款,学员尚不到80位。
但这所各方面捉襟见肘的“大学”,却有令许多正规学校都羡慕的师资力量,还有高远的理想:希望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和圆桌会议形式,“感受一次真正的大学教育”。以自由、开放的方式探索民间高等教育的可能形式。
李英强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打通了“立人大学”和名师的联系。北大的张健和清华的刘瑜是最早两名抵达立人大学的老师,他俩从北京辗转换乘了多种交通工具来到蕲春青石镇。
就在学校附近的蕲河沙滩上,熊培云讲胡适,希腊女作家芒格斯讲柏拉图和《理想国》,张健讲关于国家起源……
立人图书馆
李英强就出生在蕲春县,丘陵地带,他家后面就是山。
李英强在南京邮电学院完成了本科学业,而后又去考北大的研究生。2007年,李英强在妻子的鼓励下,回到湖北蕲春县青石镇。
青石是一个典型的中部地区小镇,地处大别山南麓,一条蕲河蜿蜒而过。尽管山水有诗意,但和大部分中国乡村一样,青石镇也日益失去活力,一些中青年外出打工,一些人终日耗在麻将里,还有一些小学生钻进烟雾缭绕的网吧。
李英强发现,这么多年回头去看,乡村的精神文化资源的匮乏,恐怕还比不了二十年前。当年他曾买到《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以及《简爱》、《悲惨世界》的书店,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租书店。在这些租书店中,年轻人热衷于翻阅穿越、盗墓或者“有点色”的言情类书籍。
“经济的繁荣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充实,家乡的沦陷包括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沦陷。”由此,李英强确立了“立人乡村图书馆”的方向,要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中的这句是“立人”的来源。
李英强精心拟定了图书馆的书目,包括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刘瑜的《民主的细节》等,还有鲁迅、胡适、钱穆、汤因比等,此外还包括《经济学原理》。“农村学校没有城市学校条件好,但立人至少能让农村学生读到高品质的书。”
书目拟定后,他开始着手筹款,这是最艰难的一步,那段时间,有朋友说一和李英强碰面,他就会问:“靠谱不?支持不?”李英强不断游说,一百、五十的,汇集了第一个图书馆成立所需要的资金。
2007年12月底,第一座立人乡村图书馆在青石镇中学内开始营业,起名“黄侃图书馆”,因国学大师黄侃出生于青石镇。此后,每开一个新馆,大多会以当地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这是立人“本地化”的策略。
立人大学
2011年,由立人图书馆延伸而成的立人大学暑期班第一期,吸引的报名者远远超过了80位,每一个申请学员,李英强都让他填写一份报名表。其中有两个问题他很看重:对这次活动有什么期待?为什么参加立人大学的活动?
立人暑期大学的交流也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比如一场主题为“如果有6000亿,你将如何改变世界”的辩论会。有人设想用一部分钱买下—个小岛,在岛上建一个乌托邦国家;马上有人反对,说不如成立相对“入世”的“Feel good world”组织……最后,莫志宏的“把6000亿烧了”抑制通胀的观点语惊四座,赢得当晚“最犀利奖”。
导师来上课,全凭自愿,不但没有讲课费,还要自掏路费。住在镇上唯一一家宾馆,80元房费,享受“蟑螂出没待遇”。不过这也已经比学生和志愿者的住宿条件好太多。
这些默默的关注者为立人大学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现在立人一年的运营费用大概是100多万,大部分藉由网络募集,有70%以上来自于个人的小额捐款,企业捐款很少。
不少人都会将立人大学和西南联大作比较,不过,李英强有着更大的野心,他希望将立人大学常态化,首先利用互联网,以公开课等形式建设“网络大学”,等若干年之后再逐步实体化,使之成为正规大学体制之外的一种补充,提供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组建开放的新型知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