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实效性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adonaargent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在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本文从锻炼需求与管理能力的矛盾、教师的实践锻炼目标与企业利益的矛盾、日常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锻炼时间的矛盾以及实际教学条件与实践锻炼成果运用的矛盾等四个方面,指出了当前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着重从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角度,提出了加强企业实践锻炼实效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 实践锻炼 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从国家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职业院校,对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工作越来越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实践锻炼,教师本人可以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拓宽眼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从而缩短课程讲授和生产实际的距离;学校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为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但是,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还远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1 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1 锻炼需求与管理能力的矛盾
  很多高职院校为加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工作,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比如制定实践锻炼计划、对结果进行考核、实践期间给予补贴等等,有的学校把到企业实践锻炼经历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人数多,锻炼企业分散,学校确实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个到企业锻炼的教师进行监督和管理,使教师的实践锻炼实际处于一种“放羊式”状态,流于形式。有的学校虽然有相应的考核办法,但是考核体系设计不合理,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师应用相同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另外,一部分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类评估、考核,需要在几年内使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达到一定比例,片面追求到企业的教师人数,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的降低锻炼企业的门槛,放松对实践锻炼结果的考核。
  很多学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还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学校没有与当地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不能为大部分教师提供专业对口的、高质量的实践基地。教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实践锻炼企业,企业规模往往较小,技术实力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实践锻炼效果大打折扣,也增加了管理和考核的难度。
  1.2 教师的实践锻炼目标与企业利益的矛盾
  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需要企业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但企业的态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积极。根据有关调查结果,对于“是否愿意接收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这一问题,40家企业中选择“欢迎”的有7家企业,18家企业选择“不愿接收,但碍于情面不得不接收”,选择“不接受”的有15家企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以生产技术保密为由,不愿意让教师深入到生产、管理一线;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不愿意接收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活动,担心打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表面原因的背后隐藏着的事实就是:企业不能从教师企业锻炼中获得企业看重的东西。对于“希望教师以哪种方式到企业实践”这一问题,选择“技术合作”的企业最多,表明校企合作中的技术合作对企业的诱惑力比较大,企业迫切需要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参观、调研,愿意结合实践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编写实训教材的比例都不高。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忙于日常教学,没有时间进行技术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教师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没有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在提供教师实践锻炼岗位后,几乎没有得到来自教师的技术和研发帮助,缺乏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还要考虑到生产安全因素等额外成本, 企业对教师培养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高也就不难理解。
  1.3 日常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锻炼时间上的矛盾
  由于学校规模快速扩张等原因,许多高职院校的师生比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高职院校教师一般工作量较大,在正常工作时间派遣教师入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对很多学校来说不太现实。学校只能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但假期时间短促,很多教师还要参加招生工作和其他业务培训,可以用于企业实践的时间往往不足3周。
  但是,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教师到企业实践,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这四个要求如果真的要落到实处,区区3个周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这么短的时间对企业的情况都不能完全了解,更谈不上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
  1.4 实际教学条件与实践锻炼成果运用的矛盾
  在实践锻炼期间出现的种种问题,使教师的实践锻炼效果打了折扣。此外,就算是教师很认真地学习了,回到学校也未必就能在教学上有成效。学校毕竟不是以生产具体的产品为目的,大部分学校的实训场所也只是对企业工作场所的一种模拟,更新速度跟不上企业,很多生产条件学校很难具备。如数控、机电、汽修等专业,达不到与现场作业一样的工作、成果鉴定等条件。很多实践的内容在校园这个独立的环境中无法实现,致使教师实践的效果在教学中体现不出来。
  同时,很多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才刚刚起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工学交替、产学结合、产训结合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实现,教学实训环节和企业生产实践脱节,教师从企业回到学校后又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去,实践后续效用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教师缺少主动参加企业锻炼的紧迫感。   2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为提高企业实践实效性提供保障
  要提高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效性,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高职院校要完善监管、考核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同时要增加经费投入,积极建立定点实践基地;教师本人要摆正心态,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立法约束和激励,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弱、参与实践锻炼时间少、企业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矛盾,笔者认为,必须创新模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2.1 “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实现“工学合一”
  “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即学习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先期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然后到企业参加顶岗生产实践,完成专业技能的提高,然后回校继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形成理论、实践、再强化学习的过程。使“学习”和“工作”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
  “半工半读”是指学生先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或者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在半工半读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共同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学习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任课,实践课由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任课,既可以弥补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掌握生产工艺技能,形成综合职业素养。同时,让企业节约成本、获得较好的劳动力,不仅不会给企业增加负担,而且还能为企业有效地储备人力资源,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2.2 “引企入校”、“校办企业”,实现“校企合一”
  “引企入校”是指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对口引进企业生产线,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使用生产设备,按生产规程开展生产性实训、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使教师和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熟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生产工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校办企业”是将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工厂车间规划布局,按照企业生产方式运作,实现教学部门与企业工程部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参与生产经营,将企业产品转化为学校的实训课题,从而实现生产任务与教学进度的紧密结合。同时,校内基地可以作为企业科研的场地,立足行业技改。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参与社会服务,使广大教师不出校门,也可以参与到企业最先进的实验研究中去,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获得实践技能和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2.3 “办校入企”、“企业办校”,实现“产教合一”
  依托企业、工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教师到企业、园区实践,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解决了职业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实现了企业学校的互惠共赢。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不积极进行企业实践锻炼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使企业锻炼由“要我去”变为“我要去”;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实惠,企业才能自觉参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引企入校、办校入企,教师日常工作过程就直接与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市场亲密接触,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实践锻炼的过程,变“挤时间到企业去”为“每天都在企业”。只有不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淑梅.基于就业的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探讨[J]. 价值工程,2013(10).
  [2]倪勇.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03).
  [3]夏玲,宋建军.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1).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2012年高校科研发展计划立
  项课题“山东省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12WF92)
  作者简介:王毅(1980-),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教育;刘爱林(1962-),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处长、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电力系统谐振过电压危害很大,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对谐振过电压的研究探讨,提出了抑制铁磁谐振的措施,对电网安全起到有效防范作用。  关键词:铁磁谐振 因素 原理 措施  0 引言  通常情况下,直接接地系统和不接地系统共同组成电力系统接地系统。直接接地系统的特点是容易产生并联谐振,不接地系统的特点是当发生单相接地时,容易出现串联谐振。长期以来,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受到电力系统谐振过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成本控制已经越来越受到不同企业的高度重视。施工企业也不例外,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消耗,成为了施工企业孜孜不倦追寻的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
针对传统的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采用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Integral-Derivative,PID)控制器进行电流控制,在恶劣环境下电流波动较大、稳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金融企业成为影响国家乃至全球的重要社会组成,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金融消费的日益普及,承担资金融通任务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