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个性化资助育人与专业特点相结合能充分利用专业技能资源帮助困难学生解决个体需求,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发展与职业发展。本次研究基于对某师范类体育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根据体育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生活情况、受资助的情况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研究构建适合体育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的个性化资助育人帮扶模式,促进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主要内容包括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的全程化心理健康发展、专业技能提升、专业实践平台服务、个性化朋辈帮扶和个性化职业发展帮扶的资助育人模式构建与服务。
关键词:贫困生;个性化助学;结对帮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1-0000-00
伴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全国各地方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在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家庭幸福,学生成长的重要举措。从制度上保障了家庭經济困难学生能够切实的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和人文性的精神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地域、专业、年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主要是对师范类体育专业贫困生资助工作,以其让高校资助做到充分了解生源情况、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着力构建符合师范类体育专业贫困生职业技能发展与个体经济需求满足的个性化资助形式。
1体育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及资助状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目前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状况,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解决现有资助形式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岭南师范学院科学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了调查工作。主要运用问卷的方式对其受资助的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年纪、专业)、家庭经济状况、困难学生认定情况,受资助情况以及资助育人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匿名填写,当场回收,调查数据采用Excel等电脑软件对有效的问卷进行分析整理对问卷取得的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学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比较。通过调查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情况。
1.1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比例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2016年对4省区20所高校的调查,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
通过以上表格可清晰反映,作来师范类高校,该学校的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的人数比例为30.96%,完全符合“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统计数据,说明师范类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也是一个对相庞大与特殊的学生队伍,需要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管理工作中给予特殊关注与服务。
1.2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受资助情况
(1)家庭情况是导致学生经济困难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我们可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在家乡所在地、年级,专业的差异较大。
通过调查可知,导致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收入水平低、家庭成员多,父母离异或单亲,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学习费用高等,现今我国贫富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地域及城乡贫富分化大,我院学生生源较广,因而在家庭经济状况呈多样化的趋势,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所在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收入水平低为341人,占92%,只有29名,占8%的学生认为学费过高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因此我们要注意到的问题是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孤儿等学生;而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家中儿女多的学生中,农村的学生占比例较大,占24.06%,城镇的学生占6.9%。因此就我们调查的数据可知,导致来自农村学生贫困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儿女成员多、家庭收入水平低,而导致来自城镇的学生贫困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情况。通过调查问卷可知,学生认为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认定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是家庭经济情况,家庭人口数。以及学生在校的表现。所占比例分别为77.2%,64.4%,51.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有效实施学生个性化资助的重要前提,贫困学生的认定过程及环节存在着漏洞,贫困证明不规范及不真实性的难以审核,有些学生因对政府职能的不理解导致无法开出贫困证明,而有一些学生通过其他渠道开出不真实的贫困证明,这样就无法保障困难学生的权益。
(3)受资助情况。调查结果可知,学生所获得的资助方式主要是国家助学金(91.1%),助学贷款(29.7%),其他爱心补助(11%),从年级的角度来看,大一的学生比其他年级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更多,约33.3%,大四学生获得助学贷款的更多一些,约为44.2%。从家乡所在地来看,家乡在农村的学生较城镇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4)对资助育人方式的调查分析,学生认为有效的帮扶方式主要是就业技能和励志、思想教育,分别占56.6%,33.8%,40.3%。从年级来分大一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为主要有效的帮扶方法占21.1%,大二大三大四认为技能培训较为有效,约为60.6%.。从上述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在不同年级的主要需求发生了改变,大一的学生考虑的是如何顺利完成学业,而高年级偏向于自身的需求,如衣食住行,未来的发展需求。希望学校能够在技能方面的培训的到更好的指导。为将来走出社会、立足社会奠定基础。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过程存在主要问题
2.1贫困生认定的人为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是完成文件的标准,各地文件证明签证随意性大,没有一个严格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所采用的程序、方式不同,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认定难度加大,认定结果的准确程度大大降低。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认定难度加大,认定结果的准确程度大大降低。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混入了困难学生队伍,顶着“贫困生”的头衔拿了资助资金,享受着不应属于他(她)的“待遇”,从而引发学生质疑资助制度的公平性。此次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奖助学金制度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有的获奖者并不真正符合条件,审查不到位。 2.2资助评选体系单一
择优资助的评选标准单一,名额分配平均化。在开展择优资助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但由于认定存在的难度使得家庭经济困学生的困难等级很难明确地划分出,在分配资助名额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评选标准单一,有的完全按照学习成绩排名,有的是以班级投票为准;第二,名额分配搞平均化,资助名额不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分配,而是按照在校学生的比例平均分到院(系)或班级。这样评选的结果就很能会是最需要资助的人没有得到帮助。
2.3资助形式单一
资助体系尚不完善,主要集中对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使得他们的心理状况要比其他学生更为复杂,他们更加敏感,更加易于自我封闭,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更大。因为想要获得经济资助往往就需要将自己的家庭的经济困难程度和基本状况等隐私公布于众,这些敏感信息的公开不仅加重了他们的精神负担,而且有意无意中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这些学生既有不被外人理解的担心,又有虽然被理解但被打上特困生印记的苦涩。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必要的关心和帮助,但是当这些学生遇到与资助相关的心理问题时,不能够得到及时、专业、有效地心理疏导的成效,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3实施体育家庭困難学生个性化资助对策
3.1了解家庭困难学生精准资源信息
通过建立贫困生信息资源库,对资助的学生有全面信息的了解,并且在贫困生鉴定过程中,需要严格鉴定程序,从贫困生的申请、班级评议、民主评议、审核公式,违纪查处以及跟踪调查等个环节加强管理和监控,不断提高认定方式的规范性和公平性。以保障师范类体育学生个性化助学贷款模式的顺利的开展。
3.2开展体育专业技能提升工程
体育专业学生课外实践兼职主要以各专项体育运动裁判员与教练员兼职为主,提升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专项体育运动裁判员技能,可有效促进体育生个体的专业运动裁判员技能发展与社会兼职的参与。通过家庭困难学生有针对性开展裁判员技能的学习与培训,达到运动比赛裁判法执裁的标准,从而提升家庭困难学生社会实践与兼职的参与面与参与性,能自主参加社会的课外兼职活动,一定程度解决了高校学生的生活费用,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我专项体育运动技能,促进自身的体育职业就业发展。
3.3构建专业实践平台支持
在全民健身指导思想下,学校通过与当地政府机关等组织机构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建立相关的体育运动赛事的服务与管理合作项目。通过项目为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构建专业实践训练与服务平台,组织家庭困难学生参加到各专项运动比赛的赛事管理、赛事服务、赛事裁判工作、赛事运营等等相关工作。通过平台项目的专项化推动,家庭困难学生能有机会接触到专业体育项目赛事的各项工作,提升自我体育专业技能,加强社会的沟通与参与,促进自我社会性发展,更好适应社会;另一方面,更大维度解决家庭困难学生课外专业活动兼职的参与,解决生活费用。
3.4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
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方式,从体育贫困学生的学习、经济、生活三方面进行帮扶。个性化的资助贫困学生,主要通过利用我们在勤工俭学的兼职资源,由优秀的学生对大一贫困生进行学习的指导,在我们提供的兼职平台,如校外的体育项目的裁判以及各种体育项目俱乐部教练助理,以体育专业特点的方式资助困难学生,首先将这些学生聚集一起,提供多方面体育裁判知识及各专项技术(专项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贫困生)的培训,使其掌握的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通过我们的面试,就可以通过我们提供的平台去兼职,以缓解经济上的困难,通过该措施也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技能。结合师范类体育贫困学生的实际,在国家资助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合理扩大体育贫困学生的资助面;结合体育专业的特点,促进贫困学生的社会实践,对贫困学生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资助方案,在保障体育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下,更促进体育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实践能力,体育专业技能的发展,达到体育贫困学生有效资助,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通过师范类体育学生个性化助学模式,促成一个适合体育专业学生的勤工贷款助学的学习模式,以达到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目标,使个性化资助让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有所成。
3.5个性化职业发展帮扶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复杂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不仅要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还要提高服务的“精准性”与“个性化”,将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方向与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相结合,在提升家庭困难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提升家庭困难学生“职业满意度”。
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帮扶,需加强家庭困难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管理记录管理工作,精准记录每位家庭困难学生的个人情况、职业规划和求职愿望,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与求职愿望,有针对性做好就业择业升学帮扶工作。主要分为:对考研家庭困难学生作专项考研复习、升学技能帮扶;对就业家庭困难学生做好就业技能培训与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推荐就业与服务就业相结合,促进学生满意就业;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家庭困难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专项教育与政策帮扶,配套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师资与创业平台服务学生。
3.6全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育人
注重信念教育,对学生的纪律规范、感恩情怀、自强不息精神的进行教育。对贫困的学生纪律有明确的要求,必须遵守学校纪律,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如考试作弊、夜不归宿,不刷卡等,从而形成一种体育学生规范的行为。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其明白这些资助的意义,明白作为一名体育人应该具备感恩,奉献的精神,做一名有情有义的体育人。通过优秀的师兄师姐的事例,讲述自己作为一名贫困生,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自强不息的人。树立一个榜样,使他们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做一名自强不息的体育人,做一名全面专业技能的体育人。
4结语
通过师范类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个性化资助育人体系研究, 主要建立帮扶机制,形成循环式一体化资助育人机制,以优秀带动优秀,以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建立一个适合体育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的个性化资助育人帮扶模式,有效促进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专业技能提升、职业发展与就业帮扶,保障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大学专业能力发展与学业成功,促进家庭困难学生个性化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 郑崇辉.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
[2] 韩振兰.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几点思考[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3).
[3] 陈京.高校贫困生助学体系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4).
[4] 迟丽杰,孙亚飞.新时期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5] 张伟.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5).
[6] 郑镛,陈松锡.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4,(2).
[7] 云南省教育厅.总结经验,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作者简介:伍文海(1985—),男,汉族, 广东高州人,任职于岭南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贫困生;个性化助学;结对帮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1-0000-00
伴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全国各地方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在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家庭幸福,学生成长的重要举措。从制度上保障了家庭經济困难学生能够切实的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和人文性的精神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地域、专业、年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主要是对师范类体育专业贫困生资助工作,以其让高校资助做到充分了解生源情况、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着力构建符合师范类体育专业贫困生职业技能发展与个体经济需求满足的个性化资助形式。
1体育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及资助状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目前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状况,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解决现有资助形式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岭南师范学院科学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了调查工作。主要运用问卷的方式对其受资助的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年纪、专业)、家庭经济状况、困难学生认定情况,受资助情况以及资助育人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匿名填写,当场回收,调查数据采用Excel等电脑软件对有效的问卷进行分析整理对问卷取得的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学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比较。通过调查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情况。
1.1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比例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2016年对4省区20所高校的调查,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
通过以上表格可清晰反映,作来师范类高校,该学校的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的人数比例为30.96%,完全符合“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统计数据,说明师范类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也是一个对相庞大与特殊的学生队伍,需要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管理工作中给予特殊关注与服务。
1.2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受资助情况
(1)家庭情况是导致学生经济困难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我们可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在家乡所在地、年级,专业的差异较大。
通过调查可知,导致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收入水平低、家庭成员多,父母离异或单亲,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学习费用高等,现今我国贫富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地域及城乡贫富分化大,我院学生生源较广,因而在家庭经济状况呈多样化的趋势,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所在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收入水平低为341人,占92%,只有29名,占8%的学生认为学费过高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因此我们要注意到的问题是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孤儿等学生;而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家中儿女多的学生中,农村的学生占比例较大,占24.06%,城镇的学生占6.9%。因此就我们调查的数据可知,导致来自农村学生贫困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儿女成员多、家庭收入水平低,而导致来自城镇的学生贫困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情况。通过调查问卷可知,学生认为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认定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是家庭经济情况,家庭人口数。以及学生在校的表现。所占比例分别为77.2%,64.4%,51.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有效实施学生个性化资助的重要前提,贫困学生的认定过程及环节存在着漏洞,贫困证明不规范及不真实性的难以审核,有些学生因对政府职能的不理解导致无法开出贫困证明,而有一些学生通过其他渠道开出不真实的贫困证明,这样就无法保障困难学生的权益。
(3)受资助情况。调查结果可知,学生所获得的资助方式主要是国家助学金(91.1%),助学贷款(29.7%),其他爱心补助(11%),从年级的角度来看,大一的学生比其他年级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更多,约33.3%,大四学生获得助学贷款的更多一些,约为44.2%。从家乡所在地来看,家乡在农村的学生较城镇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4)对资助育人方式的调查分析,学生认为有效的帮扶方式主要是就业技能和励志、思想教育,分别占56.6%,33.8%,40.3%。从年级来分大一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为主要有效的帮扶方法占21.1%,大二大三大四认为技能培训较为有效,约为60.6%.。从上述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在不同年级的主要需求发生了改变,大一的学生考虑的是如何顺利完成学业,而高年级偏向于自身的需求,如衣食住行,未来的发展需求。希望学校能够在技能方面的培训的到更好的指导。为将来走出社会、立足社会奠定基础。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过程存在主要问题
2.1贫困生认定的人为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是完成文件的标准,各地文件证明签证随意性大,没有一个严格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所采用的程序、方式不同,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认定难度加大,认定结果的准确程度大大降低。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认定难度加大,认定结果的准确程度大大降低。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混入了困难学生队伍,顶着“贫困生”的头衔拿了资助资金,享受着不应属于他(她)的“待遇”,从而引发学生质疑资助制度的公平性。此次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奖助学金制度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有的获奖者并不真正符合条件,审查不到位。 2.2资助评选体系单一
择优资助的评选标准单一,名额分配平均化。在开展择优资助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但由于认定存在的难度使得家庭经济困学生的困难等级很难明确地划分出,在分配资助名额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评选标准单一,有的完全按照学习成绩排名,有的是以班级投票为准;第二,名额分配搞平均化,资助名额不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分配,而是按照在校学生的比例平均分到院(系)或班级。这样评选的结果就很能会是最需要资助的人没有得到帮助。
2.3资助形式单一
资助体系尚不完善,主要集中对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使得他们的心理状况要比其他学生更为复杂,他们更加敏感,更加易于自我封闭,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更大。因为想要获得经济资助往往就需要将自己的家庭的经济困难程度和基本状况等隐私公布于众,这些敏感信息的公开不仅加重了他们的精神负担,而且有意无意中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这些学生既有不被外人理解的担心,又有虽然被理解但被打上特困生印记的苦涩。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必要的关心和帮助,但是当这些学生遇到与资助相关的心理问题时,不能够得到及时、专业、有效地心理疏导的成效,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3实施体育家庭困難学生个性化资助对策
3.1了解家庭困难学生精准资源信息
通过建立贫困生信息资源库,对资助的学生有全面信息的了解,并且在贫困生鉴定过程中,需要严格鉴定程序,从贫困生的申请、班级评议、民主评议、审核公式,违纪查处以及跟踪调查等个环节加强管理和监控,不断提高认定方式的规范性和公平性。以保障师范类体育学生个性化助学贷款模式的顺利的开展。
3.2开展体育专业技能提升工程
体育专业学生课外实践兼职主要以各专项体育运动裁判员与教练员兼职为主,提升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专项体育运动裁判员技能,可有效促进体育生个体的专业运动裁判员技能发展与社会兼职的参与。通过家庭困难学生有针对性开展裁判员技能的学习与培训,达到运动比赛裁判法执裁的标准,从而提升家庭困难学生社会实践与兼职的参与面与参与性,能自主参加社会的课外兼职活动,一定程度解决了高校学生的生活费用,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我专项体育运动技能,促进自身的体育职业就业发展。
3.3构建专业实践平台支持
在全民健身指导思想下,学校通过与当地政府机关等组织机构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建立相关的体育运动赛事的服务与管理合作项目。通过项目为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构建专业实践训练与服务平台,组织家庭困难学生参加到各专项运动比赛的赛事管理、赛事服务、赛事裁判工作、赛事运营等等相关工作。通过平台项目的专项化推动,家庭困难学生能有机会接触到专业体育项目赛事的各项工作,提升自我体育专业技能,加强社会的沟通与参与,促进自我社会性发展,更好适应社会;另一方面,更大维度解决家庭困难学生课外专业活动兼职的参与,解决生活费用。
3.4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
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方式,从体育贫困学生的学习、经济、生活三方面进行帮扶。个性化的资助贫困学生,主要通过利用我们在勤工俭学的兼职资源,由优秀的学生对大一贫困生进行学习的指导,在我们提供的兼职平台,如校外的体育项目的裁判以及各种体育项目俱乐部教练助理,以体育专业特点的方式资助困难学生,首先将这些学生聚集一起,提供多方面体育裁判知识及各专项技术(专项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贫困生)的培训,使其掌握的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通过我们的面试,就可以通过我们提供的平台去兼职,以缓解经济上的困难,通过该措施也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技能。结合师范类体育贫困学生的实际,在国家资助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合理扩大体育贫困学生的资助面;结合体育专业的特点,促进贫困学生的社会实践,对贫困学生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资助方案,在保障体育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下,更促进体育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实践能力,体育专业技能的发展,达到体育贫困学生有效资助,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通过师范类体育学生个性化助学模式,促成一个适合体育专业学生的勤工贷款助学的学习模式,以达到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目标,使个性化资助让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有所成。
3.5个性化职业发展帮扶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复杂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不仅要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还要提高服务的“精准性”与“个性化”,将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方向与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相结合,在提升家庭困难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提升家庭困难学生“职业满意度”。
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帮扶,需加强家庭困难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管理记录管理工作,精准记录每位家庭困难学生的个人情况、职业规划和求职愿望,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与求职愿望,有针对性做好就业择业升学帮扶工作。主要分为:对考研家庭困难学生作专项考研复习、升学技能帮扶;对就业家庭困难学生做好就业技能培训与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推荐就业与服务就业相结合,促进学生满意就业;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家庭困难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专项教育与政策帮扶,配套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师资与创业平台服务学生。
3.6全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育人
注重信念教育,对学生的纪律规范、感恩情怀、自强不息精神的进行教育。对贫困的学生纪律有明确的要求,必须遵守学校纪律,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如考试作弊、夜不归宿,不刷卡等,从而形成一种体育学生规范的行为。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其明白这些资助的意义,明白作为一名体育人应该具备感恩,奉献的精神,做一名有情有义的体育人。通过优秀的师兄师姐的事例,讲述自己作为一名贫困生,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自强不息的人。树立一个榜样,使他们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做一名自强不息的体育人,做一名全面专业技能的体育人。
4结语
通过师范类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个性化资助育人体系研究, 主要建立帮扶机制,形成循环式一体化资助育人机制,以优秀带动优秀,以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建立一个适合体育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的个性化资助育人帮扶模式,有效促进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专业技能提升、职业发展与就业帮扶,保障体育专业家庭困难学生大学专业能力发展与学业成功,促进家庭困难学生个性化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 郑崇辉.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
[2] 韩振兰.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几点思考[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3).
[3] 陈京.高校贫困生助学体系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4).
[4] 迟丽杰,孙亚飞.新时期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5] 张伟.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5).
[6] 郑镛,陈松锡.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4,(2).
[7] 云南省教育厅.总结经验,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作者简介:伍文海(1985—),男,汉族, 广东高州人,任职于岭南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