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音乐活动通过研究图形总谱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的设计与应用,不断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1.打击乐器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图谱遇到的问题与困惑;2.图形总谱的含义与设计要求;3.在园本教研中结合教学案例,设计使用图形总谱。
【关键词】打击乐器 图形总谱 教学 设计 应用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的独特方式。
幼儿园打击乐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各种以敲击动作来演奏的乐器和由此产生出来的音乐,与管弦乐不同,它不是以制作材料或形状,而是因演奏方式约定俗成而得名的。打击乐器演奏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组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达到良好的审美体验。
一、打击乐器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图谱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一)教师设计图谱比较随意,不能体现音乐作品的特点。有的教师拿到乐谱,直接按照乐谱的节奏将图谱画出来,再将打击乐器放进图谱里,缺乏对作品的思考和推敲。有的教师只是生硬地将教材上的图谱设计照搬下来,教师未理解作者的设计意图。
(二)教师设计的图谱繁杂、难记。教师设计图谱时完全没有规律可循,节奏、乐器不断变化,导致幼儿演奏时手忙脚乱,图谱不仅没起到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给教学添乱。
(三)教师设计的图谱幼儿不感兴趣。在教师设计的图谱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许多抽象的乐理符号,幼儿不知道其中的含义,更不用说懂得如何表达了,人为地增加幼儿的负担,影响幼儿感知音乐的乐趣。特别是枯燥的节奏型练习,不仅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更剥夺了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的机会。
二、图形总谱的含义与设计要求
(一)图形总谱的含义
变通总谱主要有三种类型:图形总谱、动作总谱、语音总谱。其中,图形总谱是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现配器的总体布局。设计时可使用几何图形、类比性图形、形象简化图形或通用乐谱符号。除了图形的线条、形状外,色彩也往往是乐谱的重要因素。
(二)图形总谱的设计要求
1.图谱设计必须解释音乐、反映音乐。教师拿到音乐作品后必须反复吟唱,仔细推敲,体会乐曲的意境,设计图谱时从总体结构考虑,乐器的编配既有对比又有统一,能很好地体现乐曲的特性。
2.图谱设计简单、重复、有规律可循。教师设计图谱是为了帮助孩子整体感知音乐作品,使节奏容易掌握。因此,图谱设计务必做到简单、重复、有规律。
3.图谱设计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图案的设计尽量做到生动、有趣、是幼儿熟知的、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以激发幼儿尝试的兴趣。
4.图谱书写时与音乐作品中的乐句保持一致。图谱书写时不能杂乱无章,应该一个乐句自成一行,让人感觉舒服、自然。
三、在园本教研中结合教学案例,设计使用图形总谱
(一)设计注重体现作品的节奏特点、音乐形象和情绪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在打击乐器的教学中,我们从以往的只注重技能的传授、着眼于学习结果,正逐步转变为着眼于学习过程,关注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学习的结果,使幼儿能完美地演奏作品并享受此过程。
《哆来咪》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为C大调,四二拍。歌曲前半段娓娓道来,后半段风趣活泼。我们用图形总谱尝试进行教学,设计了第一份图谱(见图谱一)。经过教师的研讨,将图谱进行了改进(图谱二)。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2.整个打击乐选择了七种乐器,配器的选择比较混乱,不能表现音乐的前后对比,不能体现音乐的特性。
2.教师在第一乐句至第四乐句使用了不同乐器和不同的节奏型,力图表现流畅的音乐,第五、六、七乐句教师使用了同一种乐器同一种节奏,表现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合奏部分一拍一下的演奏方式让演奏达到高潮,很好地烘托了音乐的氛围。
教师通过这样的处理,较好地诠释了音乐的特点,幼儿能比较直观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感受音乐。演奏时也就不那么枯燥乏味了。
(二)运用幼儿能看懂的、简单的符号,进行有规律的设计,方便幼儿记忆。
教师在打击乐器教学中使用图形总谱,是为了帮助幼儿减轻认知负担,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的乐趣,享受奏乐活动的快乐。根据3-6岁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孩子需要调动多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加上年龄和生活经验方面的限制,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手段帮助幼儿学习,孩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图谱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图谱三)(图谱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调整:
1.教师尝试用大小图案的对比表现音乐的节奏。
2.符号“ ”表示音乐的延长音(图谱三),调整为 (图谱四),更为简洁了。
3.表示合奏部分,由同时画出三种乐器图变为图形符号“○”,非常明了。
4.间奏部分由三个嘴巴的图形简化为一个,小音符的设计非常富童趣。
5.根据乐器的特点,教师将乐器进一步调整为(图谱四)铃鼓、小鼓、串铃。
通过上述调整,图谱设计更为简单、形象,生动,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规律特质,便于孩子的形象记忆。
(三)设计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现场我们发现:幼儿看着节奏谱拍节奏时表现非常好,但听音乐演奏时却非常凌乱。特别是合奏部分,幼儿进入时有快有慢,节奏也不准确,原因是什么呢?通过讨论,我们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节奏谱的设计没有突出重难点,未给予孩子明显的提示;
2.练习环节时教师的指挥不明显,没有语言提示;
3.幼儿没有主动学习的任务意识,教师在练习环节要交代相关的要求;
4.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由此,我们又将图谱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调整(图谱五):在合奏部分,由原来的符号“○”改变为符号“①②……⑤”。提示幼儿,符号“○”代表的是合奏部分,里面的数字1、2、3、4、5是要求拍打乐器五次。一个小小的改动,符号给了幼儿更加直观的帮助,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
(四)乐谱设计注意工整,体现美。
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感受并喜爱艺术中的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时时处处要让幼儿感受到美,图谱设计也不例外。我们将上述五个图谱对比发现,从(图谱一、二)中的比较随意逐步调整到(图谱五)中的设计工整、美观,给幼儿美的熏陶,丰富了幼儿的审美经验。
本学期,我园的园本教研将继续围绕着“图形总谱在打击乐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与应用”这一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以教师日常教学课例为研究对象,经历“问题聚焦→反思性对话→反思性实践”三个阶段的研讨过程,不断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许卓娅.打击乐器演奏活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作者简介:程晔,南昌市出新幼儿园,邮编:330008
【关键词】打击乐器 图形总谱 教学 设计 应用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的独特方式。
幼儿园打击乐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各种以敲击动作来演奏的乐器和由此产生出来的音乐,与管弦乐不同,它不是以制作材料或形状,而是因演奏方式约定俗成而得名的。打击乐器演奏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组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达到良好的审美体验。
一、打击乐器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图谱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一)教师设计图谱比较随意,不能体现音乐作品的特点。有的教师拿到乐谱,直接按照乐谱的节奏将图谱画出来,再将打击乐器放进图谱里,缺乏对作品的思考和推敲。有的教师只是生硬地将教材上的图谱设计照搬下来,教师未理解作者的设计意图。
(二)教师设计的图谱繁杂、难记。教师设计图谱时完全没有规律可循,节奏、乐器不断变化,导致幼儿演奏时手忙脚乱,图谱不仅没起到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给教学添乱。
(三)教师设计的图谱幼儿不感兴趣。在教师设计的图谱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许多抽象的乐理符号,幼儿不知道其中的含义,更不用说懂得如何表达了,人为地增加幼儿的负担,影响幼儿感知音乐的乐趣。特别是枯燥的节奏型练习,不仅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更剥夺了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的机会。
二、图形总谱的含义与设计要求
(一)图形总谱的含义
变通总谱主要有三种类型:图形总谱、动作总谱、语音总谱。其中,图形总谱是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现配器的总体布局。设计时可使用几何图形、类比性图形、形象简化图形或通用乐谱符号。除了图形的线条、形状外,色彩也往往是乐谱的重要因素。
(二)图形总谱的设计要求
1.图谱设计必须解释音乐、反映音乐。教师拿到音乐作品后必须反复吟唱,仔细推敲,体会乐曲的意境,设计图谱时从总体结构考虑,乐器的编配既有对比又有统一,能很好地体现乐曲的特性。
2.图谱设计简单、重复、有规律可循。教师设计图谱是为了帮助孩子整体感知音乐作品,使节奏容易掌握。因此,图谱设计务必做到简单、重复、有规律。
3.图谱设计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图案的设计尽量做到生动、有趣、是幼儿熟知的、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以激发幼儿尝试的兴趣。
4.图谱书写时与音乐作品中的乐句保持一致。图谱书写时不能杂乱无章,应该一个乐句自成一行,让人感觉舒服、自然。
三、在园本教研中结合教学案例,设计使用图形总谱
(一)设计注重体现作品的节奏特点、音乐形象和情绪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在打击乐器的教学中,我们从以往的只注重技能的传授、着眼于学习结果,正逐步转变为着眼于学习过程,关注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学习的结果,使幼儿能完美地演奏作品并享受此过程。
《哆来咪》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为C大调,四二拍。歌曲前半段娓娓道来,后半段风趣活泼。我们用图形总谱尝试进行教学,设计了第一份图谱(见图谱一)。经过教师的研讨,将图谱进行了改进(图谱二)。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2.整个打击乐选择了七种乐器,配器的选择比较混乱,不能表现音乐的前后对比,不能体现音乐的特性。
2.教师在第一乐句至第四乐句使用了不同乐器和不同的节奏型,力图表现流畅的音乐,第五、六、七乐句教师使用了同一种乐器同一种节奏,表现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合奏部分一拍一下的演奏方式让演奏达到高潮,很好地烘托了音乐的氛围。
教师通过这样的处理,较好地诠释了音乐的特点,幼儿能比较直观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感受音乐。演奏时也就不那么枯燥乏味了。
(二)运用幼儿能看懂的、简单的符号,进行有规律的设计,方便幼儿记忆。
教师在打击乐器教学中使用图形总谱,是为了帮助幼儿减轻认知负担,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的乐趣,享受奏乐活动的快乐。根据3-6岁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孩子需要调动多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加上年龄和生活经验方面的限制,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手段帮助幼儿学习,孩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图谱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图谱三)(图谱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调整:
1.教师尝试用大小图案的对比表现音乐的节奏。
2.符号“ ”表示音乐的延长音(图谱三),调整为 (图谱四),更为简洁了。
3.表示合奏部分,由同时画出三种乐器图变为图形符号“○”,非常明了。
4.间奏部分由三个嘴巴的图形简化为一个,小音符的设计非常富童趣。
5.根据乐器的特点,教师将乐器进一步调整为(图谱四)铃鼓、小鼓、串铃。
通过上述调整,图谱设计更为简单、形象,生动,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规律特质,便于孩子的形象记忆。
(三)设计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现场我们发现:幼儿看着节奏谱拍节奏时表现非常好,但听音乐演奏时却非常凌乱。特别是合奏部分,幼儿进入时有快有慢,节奏也不准确,原因是什么呢?通过讨论,我们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节奏谱的设计没有突出重难点,未给予孩子明显的提示;
2.练习环节时教师的指挥不明显,没有语言提示;
3.幼儿没有主动学习的任务意识,教师在练习环节要交代相关的要求;
4.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由此,我们又将图谱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调整(图谱五):在合奏部分,由原来的符号“○”改变为符号“①②……⑤”。提示幼儿,符号“○”代表的是合奏部分,里面的数字1、2、3、4、5是要求拍打乐器五次。一个小小的改动,符号给了幼儿更加直观的帮助,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
(四)乐谱设计注意工整,体现美。
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感受并喜爱艺术中的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时时处处要让幼儿感受到美,图谱设计也不例外。我们将上述五个图谱对比发现,从(图谱一、二)中的比较随意逐步调整到(图谱五)中的设计工整、美观,给幼儿美的熏陶,丰富了幼儿的审美经验。
本学期,我园的园本教研将继续围绕着“图形总谱在打击乐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与应用”这一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以教师日常教学课例为研究对象,经历“问题聚焦→反思性对话→反思性实践”三个阶段的研讨过程,不断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许卓娅.打击乐器演奏活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作者简介:程晔,南昌市出新幼儿园,邮编:3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