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哲学智慧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方法,能够为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运用哲学智慧来分析理解经济道理的心得。
关键词:哲学思维;经济道理;理性精神
刚接触经济生活,觉得经济和平常生活非常亲近,浅显易懂。然而一旦深入学习,发觉知识点犹如蜘蛛网,让我如入云端。学了哲学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顿时“豁然开朗”,让自己从知识的背诵者变成理论的思想者,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索者。
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横向联系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要求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经济生活》中的知识充满了各种联系,坚持用联系的思维审视经济生活,有利于理清知识的联系,梳理出知识脉络,进而全面理解经济知识,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如第二课课题为“多变的价格”,其中有两个框,第一框是“影响价格的因素”,第二框是“价格变动的影响”。身边的很多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很是费力。能否把两框联系起来掌握呢?我试着用哲学的联系观来寻找知识间隐含的联系。两个框题中都有“影响”,在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中,“价格变动”是结果,要在这一框题中寻找原因。在“价格变动的影响”中,“价格变动”是原因,从中探寻结果。两框内容处于因果联系之中,“价格变动”在前者是结果,在后者是原因,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然后我进一步深入思考:哪些原因会引起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它们对价格的涨跌有什么影响?价值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商品的价格?一旦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不断思索,继续追问,思维便找到了一把开启的钥匙,引导我冲破盲从,理清思维要素,找寻思维秩序,突破现有思维,建立全新思维。(见图1)
我在知识的获得中提升了思维能力,在提升思维中更好地获取了知识,将自己学过的经济知识作为思维训练的载体,用理性的哲学思维来加深对经济知识的理解,两者相得益彰。
二、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纵向发展
“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说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经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其自身发展变化扑朔迷离,用发展性思维分析经济内容,又用经济内容印证哲学思维,既可以弄清经济发展脉络,又能提升发展性思维能力。例如,教材开门见山地明确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轻描淡写、点到为止,可是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商品交换到底是怎样发展的?我结合《资本论》的研读,产生了浅显感悟。
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用经济学等式可以表示成“20码布=1件上衣”。
这一交换形式的产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他所有价值形式的深刻内涵都隐藏在这一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价值形式中。其一,生产力取得长足发展;其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剩余产品。然而这种交换是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由此告诉我们,要用两点论来看待这一交换方式,辨别其中的利弊优劣。(见图2)
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可以用等式表示为图2左边部分。
商品交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进入了扩大的物物交换,意味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的商品品种越来越丰富,交换的范围越来越扩大,交换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然而也存在缺陷,交换成功的难度越来越大,人们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折腾才能最终换回自己所需的商品。但正是这种缺陷,成为推动商品交换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三阶段: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可以用等式表示为图2中间部分。
当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进一步提高时,商品交换便进入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阶段,让人倍感欣慰的是克服了前一商品交换阶段的缺陷,方便了人类的交换行为,交换简化成了二步:交换者用自己的商品先同一种大家乐于接受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相交换,再用一般等价物换取自己所需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这种交换方式也存在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因为一般等价物会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因此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商品交换存在麻烦。反思这一过程,我们坚信,正是由于这种缺陷才使得商品交换向更高的阶段发展成为可能。于是,货币产生就自然成为必然结果。
第四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称为商品流通,可以用等式表示为图2右边部分。
终于克服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的缺陷,进入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全新阶段,商品交换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商品经济真正被推向了顶峰的发展阶段。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方式也无法回避其固有的缺陷,这时商品交换分为买和卖两个阶段,“商品—货币”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为什么“惊险”?假设商品生产者自私自利,不讲道德,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只卖不买,商品积压,不能成功“跳跃”,商品交换又陷入了新的风险,产生了新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解决困难的办法和困难总是像孪生兄弟,形影相随,由此推动世界的发展。
诚然,我不由得追问,商品的价值到底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我看到了货币发展的明晰主线:偶然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的诞生并不意味着货币发展的终结。货币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金银条块→足值铸币→不足值铸币→纸币→电子货币。近年来,虚拟货币在互联网上扮演着“货币”的角色。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立体审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在看问题、做事情时要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立体审视,形成宏观、全局、整体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之后,我便思考,为什么要重视商品的质量?尝试着从不同主体出发,多角度分析,多维度综合:买者之所以去购买商品,因为要取得商品的有用性,为了这个目的,要支付相应的价值,考虑自己购买的商品是否物有所值;生产者和销售者之所以生产销售商品是为了得到价值,他就不得不把商品的有用性转让给买者,而质优的商品能够比较快速顺利地出让使用价值,顺利得到价值的回归;国家树立质量意识,不仅保护了“上帝”的合法权利,更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了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从而把“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的原理进行内化、升华。
再如,贷款消费该怎么看呢?我们要对贷款消费以综合的思维方式,层层深入,不能仅停滞在知识及应试层面上。第一,明白贷款消费的定义,简单地的说,贷款消费就是信用消费,以信用为基础的。第二,明白贷款消费的消费对象,是大宗大额服务以及高档耐用消费品,因为这些消费品的价格过高,超出了某些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但由于当前需要这些消费品,所以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以满足当前需求。第三,清楚贷款消费≠超前消费,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对于那些具有乐观的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的人,贷款消费属于适度消费,是理性的選择,国家是鼓励和支持;相反,则属于超前消费,国家是不提倡的。第四,考虑贷款消费的作用,这一问题需要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贷款消费使消费者当前需求得到了实现,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得到了优化;有利于发挥消费引擎对经济的拉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彰显了信用意识与法制观念。第五,要摒弃落后的消费观念,与时俱进,张开双臂欢迎贷款消费;选择贷款消费时要量力而行;在贷款消费时,要讲诚信。
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去思考,拒绝对知识表层记忆,抛弃对观点全盘接受,杜绝对原理肤浅认识,反对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敢于理性批判、质疑现成答案,历经讶异、质疑、反思、顿悟,这时思考也指向了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四、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深度反思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深化过程要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多维解读、深度反思,用思维之眼追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照亮前行与成长之路。
在“货币的本质”之后,立即研究“货币的职能”。是否可以考虑:货币本质与货币职能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货币的本质能不能说是商品呢?鞭策自己深层次思考,拨去层层迷雾,探本溯源。首先,从“决定”与“体现”两个词中辩证地理解货币本质与职能的关系。对于“货币的本质”的理解,可以从一般等价物的概念中去寻找出路。一般等价物的概念中“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的表述即价值尺度的职能,其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表述即流通手段的职能,从而明确了流通手段(又称购买手段)和价值尺度是货币与生俱来的职能,我们称之为基本职能。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本质决定货币职能。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它们共同的本质是什么?第一,在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自然货币就成为一般等价物(即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第二,货币成为交换的媒介,正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由此说明货币可充当购买手段。第三,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货币被贮藏是因为它代表社会财富,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仍然是一般等价物。第四,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的产生而产生的,货币用来支付债务、赋税、工资等,支付的多少与价值的多少是一致的。第五,世界货币就是指它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总之,货币的任何职能都体现出货币的本质,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不是商品,恰恰只能是一般等价物。
再如,教材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中指出,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就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教材只描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基本内容,只字未提价值规律的作用。我们自然会思考,生疑问:价值规律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我查阅一些资料,翻看了选修2《经济学常识》,发现价值规律犹如一只“无形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结论的得出就如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思维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反思、提炼、升华,用哲学思维触碰经济知识,点燃智慧火花,让知识绽放思维之美。就如龙应台说:“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
哲学智慧,思辨之光,将琐碎的知识酿造成浓郁的哲学味,在纵横交错的知识中,展现思与悟、分与合的张力,让学习渐达意境深远处,让自己徜徉在思维世界的旷野中,给自己理性成长以无穷的力量。
参考文献: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关键词:哲学思维;经济道理;理性精神
刚接触经济生活,觉得经济和平常生活非常亲近,浅显易懂。然而一旦深入学习,发觉知识点犹如蜘蛛网,让我如入云端。学了哲学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顿时“豁然开朗”,让自己从知识的背诵者变成理论的思想者,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索者。
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横向联系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要求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经济生活》中的知识充满了各种联系,坚持用联系的思维审视经济生活,有利于理清知识的联系,梳理出知识脉络,进而全面理解经济知识,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如第二课课题为“多变的价格”,其中有两个框,第一框是“影响价格的因素”,第二框是“价格变动的影响”。身边的很多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很是费力。能否把两框联系起来掌握呢?我试着用哲学的联系观来寻找知识间隐含的联系。两个框题中都有“影响”,在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中,“价格变动”是结果,要在这一框题中寻找原因。在“价格变动的影响”中,“价格变动”是原因,从中探寻结果。两框内容处于因果联系之中,“价格变动”在前者是结果,在后者是原因,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然后我进一步深入思考:哪些原因会引起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它们对价格的涨跌有什么影响?价值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商品的价格?一旦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不断思索,继续追问,思维便找到了一把开启的钥匙,引导我冲破盲从,理清思维要素,找寻思维秩序,突破现有思维,建立全新思维。(见图1)
我在知识的获得中提升了思维能力,在提升思维中更好地获取了知识,将自己学过的经济知识作为思维训练的载体,用理性的哲学思维来加深对经济知识的理解,两者相得益彰。
二、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纵向发展
“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说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经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其自身发展变化扑朔迷离,用发展性思维分析经济内容,又用经济内容印证哲学思维,既可以弄清经济发展脉络,又能提升发展性思维能力。例如,教材开门见山地明确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轻描淡写、点到为止,可是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商品交换到底是怎样发展的?我结合《资本论》的研读,产生了浅显感悟。
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用经济学等式可以表示成“20码布=1件上衣”。
这一交换形式的产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他所有价值形式的深刻内涵都隐藏在这一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价值形式中。其一,生产力取得长足发展;其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剩余产品。然而这种交换是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由此告诉我们,要用两点论来看待这一交换方式,辨别其中的利弊优劣。(见图2)
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可以用等式表示为图2左边部分。
商品交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进入了扩大的物物交换,意味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的商品品种越来越丰富,交换的范围越来越扩大,交换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然而也存在缺陷,交换成功的难度越来越大,人们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折腾才能最终换回自己所需的商品。但正是这种缺陷,成为推动商品交换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三阶段: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可以用等式表示为图2中间部分。
当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进一步提高时,商品交换便进入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阶段,让人倍感欣慰的是克服了前一商品交换阶段的缺陷,方便了人类的交换行为,交换简化成了二步:交换者用自己的商品先同一种大家乐于接受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相交换,再用一般等价物换取自己所需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这种交换方式也存在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因为一般等价物会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因此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商品交换存在麻烦。反思这一过程,我们坚信,正是由于这种缺陷才使得商品交换向更高的阶段发展成为可能。于是,货币产生就自然成为必然结果。
第四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称为商品流通,可以用等式表示为图2右边部分。
终于克服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的缺陷,进入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全新阶段,商品交换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商品经济真正被推向了顶峰的发展阶段。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方式也无法回避其固有的缺陷,这时商品交换分为买和卖两个阶段,“商品—货币”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为什么“惊险”?假设商品生产者自私自利,不讲道德,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只卖不买,商品积压,不能成功“跳跃”,商品交换又陷入了新的风险,产生了新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解决困难的办法和困难总是像孪生兄弟,形影相随,由此推动世界的发展。
诚然,我不由得追问,商品的价值到底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我看到了货币发展的明晰主线:偶然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的诞生并不意味着货币发展的终结。货币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金银条块→足值铸币→不足值铸币→纸币→电子货币。近年来,虚拟货币在互联网上扮演着“货币”的角色。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立体审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在看问题、做事情时要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立体审视,形成宏观、全局、整体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之后,我便思考,为什么要重视商品的质量?尝试着从不同主体出发,多角度分析,多维度综合:买者之所以去购买商品,因为要取得商品的有用性,为了这个目的,要支付相应的价值,考虑自己购买的商品是否物有所值;生产者和销售者之所以生产销售商品是为了得到价值,他就不得不把商品的有用性转让给买者,而质优的商品能够比较快速顺利地出让使用价值,顺利得到价值的回归;国家树立质量意识,不仅保护了“上帝”的合法权利,更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了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从而把“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的原理进行内化、升华。
再如,贷款消费该怎么看呢?我们要对贷款消费以综合的思维方式,层层深入,不能仅停滞在知识及应试层面上。第一,明白贷款消费的定义,简单地的说,贷款消费就是信用消费,以信用为基础的。第二,明白贷款消费的消费对象,是大宗大额服务以及高档耐用消费品,因为这些消费品的价格过高,超出了某些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但由于当前需要这些消费品,所以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以满足当前需求。第三,清楚贷款消费≠超前消费,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对于那些具有乐观的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的人,贷款消费属于适度消费,是理性的選择,国家是鼓励和支持;相反,则属于超前消费,国家是不提倡的。第四,考虑贷款消费的作用,这一问题需要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贷款消费使消费者当前需求得到了实现,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得到了优化;有利于发挥消费引擎对经济的拉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彰显了信用意识与法制观念。第五,要摒弃落后的消费观念,与时俱进,张开双臂欢迎贷款消费;选择贷款消费时要量力而行;在贷款消费时,要讲诚信。
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去思考,拒绝对知识表层记忆,抛弃对观点全盘接受,杜绝对原理肤浅认识,反对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敢于理性批判、质疑现成答案,历经讶异、质疑、反思、顿悟,这时思考也指向了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四、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深度反思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深化过程要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多维解读、深度反思,用思维之眼追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照亮前行与成长之路。
在“货币的本质”之后,立即研究“货币的职能”。是否可以考虑:货币本质与货币职能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货币的本质能不能说是商品呢?鞭策自己深层次思考,拨去层层迷雾,探本溯源。首先,从“决定”与“体现”两个词中辩证地理解货币本质与职能的关系。对于“货币的本质”的理解,可以从一般等价物的概念中去寻找出路。一般等价物的概念中“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的表述即价值尺度的职能,其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表述即流通手段的职能,从而明确了流通手段(又称购买手段)和价值尺度是货币与生俱来的职能,我们称之为基本职能。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本质决定货币职能。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它们共同的本质是什么?第一,在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自然货币就成为一般等价物(即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第二,货币成为交换的媒介,正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由此说明货币可充当购买手段。第三,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货币被贮藏是因为它代表社会财富,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仍然是一般等价物。第四,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的产生而产生的,货币用来支付债务、赋税、工资等,支付的多少与价值的多少是一致的。第五,世界货币就是指它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总之,货币的任何职能都体现出货币的本质,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不是商品,恰恰只能是一般等价物。
再如,教材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中指出,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就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教材只描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基本内容,只字未提价值规律的作用。我们自然会思考,生疑问:价值规律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我查阅一些资料,翻看了选修2《经济学常识》,发现价值规律犹如一只“无形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结论的得出就如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思维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反思、提炼、升华,用哲学思维触碰经济知识,点燃智慧火花,让知识绽放思维之美。就如龙应台说:“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
哲学智慧,思辨之光,将琐碎的知识酿造成浓郁的哲学味,在纵横交错的知识中,展现思与悟、分与合的张力,让学习渐达意境深远处,让自己徜徉在思维世界的旷野中,给自己理性成长以无穷的力量。
参考文献: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