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米格尔·德·乌纳穆诺是西班牙著名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是98一代的最重要作家及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乌纳穆诺作为20世纪西班牙文学重要人物,他深深为西班牙社会现实忧虑,终生不懈创作,揭露社会问题,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乌纳穆诺的作品中,对于人性及人类的存在的哲学思考也始终是他重要的主题之一,并且对其他作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发表于1914年的小说《迷雾》是乌纳穆诺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不仅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多层次的叙事方式,给读者以巨大的解读空间。除此之外,人类的存在,宗教和哲学问题也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本篇论文通过深入分析小说,旨在探讨生存及作者的困惑态度,并且和阿根廷文学巨匠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环形废墟》加以比较。
关键词:乌纳穆诺;生存;困惑;虚构;雾
一、序言——游戏的开端
小说一开篇,是维克托·戈蒂,一个不太出名的作家,受乌纳穆诺所托,为《迷雾》所写的序言。在序言中, 维克托向我们大致讲述了他的朋友奥古斯托·佩雷斯的悲剧故事:奥古斯托深深爱上了一个叫欧赫妮娅的姑娘,然而在婚礼前夕,被自己心爱的人所欺骗和背叛,最后被抛弃,郁郁寡欢。在序言中维克托质疑了好朋友的死因:并非死于非命,被作者安排了死亡的命运,而是靠自己的意志,自己了断了自己,并且提出一系列根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然而,在接下来的后续中,全书真正的作者乌纳穆诺对维克托的话做出回应,并不承认维克托所作出的判断,坚持认为是自己安排了维克托的死亡,是自己杀掉了他。并且,在后续的最末,威胁维克托说:“因为,如果他弄得我非常恼火,我会像对付他的朋友佩雷斯那样对付他:或者让他死掉,或者照医生那样送他的命......所以,倘使我看到戈蒂行将死去,我能够送他上西天; 如若我对非弄死他不可感到害怕,也能够让他回老家。”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发问,乌纳穆诺和这位维克多·戈蒂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那位奥古斯脱发生了什么?到底是如何死的?带着这些问题小说的大幕缓缓拉开。然而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这位写序言的维克托竟然是作者乌纳穆诺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是一个虚构的形象,然而就是这样那个一个虚构的形象,却像真实生活存在的作家一样,写了序言,并且在其中对另一个人物进行评价和质疑,因而,小说中真正的主人公奥古斯托的故事是虚构中的又一次虚构,小说中的另一重小说,对于这种全新的叙述方式, 在小说中乌纳穆诺将其命名为nivola,这是作者在西班牙语基础上做出的创新,是由“雾”(西班牙语为niebla)和“小说”(西班牙语为 novela)一词两者合成而来,事实上并不存在nivola这个词。虽然这个nivola是作者发明出来的一个词,但是在小说中却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有着深刻的象征含义。
一方面,这个词的出现象征着《迷雾》和传统文学创作的不同,因为作者否认这是一部“小说”,正是因为它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因而也就不能用传统及那些约定俗成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可以看出,作者想要打破传统模式,大胆创新的风格。另一方面,通过nivola这个词,作者向读者传达了两个最重要的核心元素:“雾”和“小说”, 正如我们已经分析过,小说在叙事方式和题材上都有创新,在小说内容及主题上,“雾”代表了作者一直想表达的内容——困惑和迷茫。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遇到欧赫妮娅之前生活在重重迷雾中,对于自己存在的意识觉醒就是一个迷雾散去的过程。所以,nivola的发明并不是机缘巧合,而且作者深思熟虑之后对小说核心元素的完美概括。在这样的结构下,主人公奥古斯托,被深爱之人所抛弃,作为一个杜撰的人物,甚至连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件事都做不到,这无疑是悲剧性的,然而若我们跳出小说,一个虚拟的人物竟然妄图摆脱作者的意志,想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无疑又是可笑的,因此, 在这个人物身上,乌纳穆诺同样也完成了悲剧和喜剧之间的完美结合。
《环形废墟》是阿根廷学问巨匠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一篇短篇作品,虽然篇幅不长,却意义深邃。一个外乡的魔法师通过做梦,在梦中创造出了一个少年,魔法师将其视为儿子,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个少年越来越成熟,也与真实的人没有什么区别,然而魔法师知道他不过是自己梦境中创造出来的幻象,因而火不会对他造成任何伤害。终于一天,魔法师自己遭遇了一场火灾,惊慌中他猛然发现自己也不会被火吞噬,也没有到受到任何伤害,才意识到自己也不过是别人梦境中的一个幻象。就这一点而言,《环形废墟》和《迷雾》在结构上十分相似,魔法师创造了少年然而最后发现自己也是一个被别人创造出来的幻象;而维克托和奥古斯托也是乌纳穆诺笔下塑造出来的虚构的人物。这种多层次的文学结构,以及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关于生命和存在的主题,都是两位作家基于相同的哲学思考所进行的文学实践。
二、我爱,故我在
小说一开始,奥古斯托说,“使人遗憾的是一个人必须使用东西。”对他而言,他不喜欢将任何东西付诸实践,也不喜欢决定事情,之所以出门甚至不知道该往左边走还是右边走,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意志,他只是乌纳穆诺笔下的一个玩偶,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精神,他的存在只是一副肉体的躯壳,在他的脑海中只有一团厚厚的迷雾。然而在遇到欧赫妮娅之后,一切都变了。他深深地爱上了欧赫妮娅,“他穿过云层,像一只光芒四射的雄鹰,强有力的双翅上缀满露珠,眼睛凝视着阳光照耀的迷雾。”这股爱的力量,如同是倾盆大雨,落在奥古斯托的脑海里,驱散了重重迷雾,让他的意识变得越来越清醒起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找到一切事物存在的意义,也开始渴望自己也能真正地存在在这个世界里——哪怕是虚构的世界里。在这里,乌纳穆诺探讨了哲学中人的存在问题,他深受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学说创始人叔本华的影响,认为,“除了人之外, 没有任何生物能感知自己存在的意义。”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然而乌纳穆诺用主人公奥古斯托的例子反駁了这一观点,在小说中,奥古斯托同样也会思考一些问题,但是他所思考的都是他的创造者乌纳穆诺安排好的,他没有自己的思维,所以他并没有真的存在,就如同《环形废墟》中的少年,只是一个幻象。但是遇到了欧赫妮娅之后,他才开始有自己的思维和意志。因而,对于乌纳穆诺而言,是“我爱,故我在。”是爱情的力量让奥古斯托从迷雾中走出来,有了对存在的感知。 爱情的力量也绝不仅限于让他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利用爱情,作者更加深入探讨了哲学中另一个重要话题——自由。因为欧赫妮娅的背叛,奥古斯托伤心欲绝,最后,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已经没有继续活下去的欲望,所以他来到作者乌纳穆诺的家,告诉作者他要自杀,但是乌纳穆诺并不同意他的论断,并且告诉他:你既不是活人,也不是死人,你只是我笔下一个虚构的人物,你没有能力自杀,只有我,你的创造者,我有权利决定你的命运。
然而,在《环形废墟》中,我们看到些许差异,魔法师的儿子是由魔法师在梦境中创造出来的,因而他也不是自由的,他按照魔法师的意志去生活,但是一直到最后,他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实身份,没有像奥古斯托那样,遇到了欧赫妮娅,让他清醒和感知到自己的存在。魔法师的少年却一直活在没有意志和充满迷雾的梦境中。另一方面,对于魔法师本身来说,当火神庙宇的废墟再次遭到火焚时,“刹那间,他想跳进水里躲避,随即又想到死亡是来结束他的晚年,替他解脱辛劳的。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没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烫不灼地抚慰他,淹没了他。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对于博尔赫斯来说,最后的大火是一次解脱,因此魔法师带着某种难过但又宽慰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在《环形废墟》中,是大火帮助魔法师发现了自己的身份,充当了《迷雾》中欧赫妮娅的角色。
三、谁是我们的“作者”?
在欧赫妮娅深深伤害了奥古斯托并且和情人私奔之后,奥古斯托深感绝望,并且决心要自杀结束生命,但是小说作者乌纳穆诺却不允许,并且想要杀了这个他笔下的人物。在小说的第31章,奥古斯托和乌纳穆诺之间的一场激烈的辩论是小说的高潮,也是关于“自由”和“存在”等哲学问题深刻的讨论。
奥古斯托本意打算自杀,并且威胁乌纳穆诺说想要连他一并杀掉,看到自己笔下的一个虚构人物竟有如此野心,乌纳穆诺既感到害怕也感到愤怒,于是下定决心要将这个人物杀掉,当看到作者真的要杀掉自己,奥古斯托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并且想要真正地,不受控制地,自由地活下去,他苦苦哀求乌纳穆诺:
—是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生命。我要活下去,即是我再受人奚落,哪怕另外一个欧赫妮娅和另外一个毛里西奥再把我的心撕碎。我要活下去,活下去,活下去......
—已经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我要活下去,活下去,而且我要成为我,成为我,成为我......
—假如你只能成为我要你成为的人呢?
—我要成为我,成为我!我要活下去,我要活下去!他声泪俱下。
然而,不论奥古斯托如何苦苦哀求,乌纳穆诺已经下定决心,不可能再让这个已经想要得到绝对自由的人物继续活下去了,因为他已经摆脱了迷雾,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且想要自由,摆脱自己造物主的控制。于是坚决地拒绝了奥古斯托的哀求。见到自己的苦苦恳求没有作用,奥古斯托说了这样一番话:“不同意?您不想让我成为我,不想让我走出迷雾,不想让我活下去......就是说我得作为虚构的人物死去喽?。好吧,我的创作家先生,堂米格尔,您也要死的,也要死的;您来自虚无,也要回到虚无中去......上帝不再梦见您!......您只不过是nivola中的另一个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环形废墟》中,不论是少年还是魔法师,都是别人梦境中的幻象,然而在奥古斯托的话中,“上帝不再梦见您!”正是在借魔法师的故事告诉乌纳穆诺,若他的造物主不再梦见他,他也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另一个人创造出来的,是另一个nivola中的一个虚构人物罢了。因此,虽然奥古斯托是一个不能掌控自己生命的角色,但是谁又知道他的创造者——乌纳穆诺就不是呢?难道就不会像《环形废墟》中那样,乌纳穆诺也是另一个正在写作的人笔下的虚构人物吗?显然,作者乌纳穆诺也意识到了这个可能性的存在,所以,当他将奥古斯托赶出家门,看着他离开后,“我偷偷地擦去了眼泪。” 这眼泪正是为自己或许也无法摆脱自己的宿命而流。
在西方文化中,上帝是整个世界的造物主,正如小说中奥古斯托质疑他的造物主——乌纳穆诺是否真实存在一样,作为人类,我们也会思考,我们的造物主——上帝,是否也是真实存在。上帝是否真的存在,恐怕没有人能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所有人都相信我们的生命是有着源头和造物主的力量的,然而,正如 《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的形象远远比小说作者塞万提斯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因此,不禁要问,如果上帝存在的意义只是让我们相信他的存在呢?也就是说,其实他的存在不过是为了让我们生存的一个借口而已。所以,按照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尼采的论断,“上帝已死。”虽然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意志和精神,我们想要反叛上帝的控制,就如同《迷雾》中的奥古斯托一样,但是有了意志并不等于就得到了自由,我们只是有了思维层面的自由,但是在行为上及物质层上我们还是不自由的。奥古斯托可以自由地思考,却无法自由地做出行动。因此,我们对我们自身的存在,永远都是既清醒而又困惑迷茫的,在《迷雾》中,乌纳穆诺同样表达了这样的哲学思考:一方面,他不同意维克托所说,坚持认为是自己杀掉了奥古斯托,自己是真正的造物主,自己掌控着自己笔下人物的命运;然而另一方面,是他自己创造出维克托这个形象,用以来反驳自己,认为奥古斯托其实到最后已经得到了自由,是自己自杀而死。乌纳穆诺同样在两者之间不断撕扯徘徊,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他创造的角色奥古斯托提醒他,“你也不是自由的,早晚有一天,你的造物主也会来决定你的命运。”
虽然小说的篇幅不长,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是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不仅在写作形式上有所创新,还表达了对生存问题的哲学思考。在这篇nivola中,我们看到了虚构人物的从虚无混沌,到清醒自知,再到和自己的造物主激烈辩论,为自己争取真正的自由,这和人类关于存在问题的认知过程是相同的,从远古的混沌无知,到自我意识的觉醒,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也一直自问,到底我们是否是真正自由的?上帝是否真正存在?这是各派宗教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家始终不懈探索的课题,因此,乌纳穆诺在小说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因为我们人类一直就是与这份对生存的清醒和困惑相伴走来,因此,乌纳穆诺用《迷雾》这部作品,引导我们更深刻地去思考问题,并且将他的困惑带到小说中,也将他的答案永遠地留在迷雾中。
参考文献:
[1]乌纳穆诺著.迷雾[M].[西班牙]方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吴飒.迷雾,虚无与存在——堂·米格尔乌纳穆诺及其《迷雾》[C].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1993:32-35.
[3]唐民权.98文学年代及其主将乌纳穆诺,1981:68-72.
关键词:乌纳穆诺;生存;困惑;虚构;雾
一、序言——游戏的开端
小说一开篇,是维克托·戈蒂,一个不太出名的作家,受乌纳穆诺所托,为《迷雾》所写的序言。在序言中, 维克托向我们大致讲述了他的朋友奥古斯托·佩雷斯的悲剧故事:奥古斯托深深爱上了一个叫欧赫妮娅的姑娘,然而在婚礼前夕,被自己心爱的人所欺骗和背叛,最后被抛弃,郁郁寡欢。在序言中维克托质疑了好朋友的死因:并非死于非命,被作者安排了死亡的命运,而是靠自己的意志,自己了断了自己,并且提出一系列根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然而,在接下来的后续中,全书真正的作者乌纳穆诺对维克托的话做出回应,并不承认维克托所作出的判断,坚持认为是自己安排了维克托的死亡,是自己杀掉了他。并且,在后续的最末,威胁维克托说:“因为,如果他弄得我非常恼火,我会像对付他的朋友佩雷斯那样对付他:或者让他死掉,或者照医生那样送他的命......所以,倘使我看到戈蒂行将死去,我能够送他上西天; 如若我对非弄死他不可感到害怕,也能够让他回老家。”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发问,乌纳穆诺和这位维克多·戈蒂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那位奥古斯脱发生了什么?到底是如何死的?带着这些问题小说的大幕缓缓拉开。然而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这位写序言的维克托竟然是作者乌纳穆诺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是一个虚构的形象,然而就是这样那个一个虚构的形象,却像真实生活存在的作家一样,写了序言,并且在其中对另一个人物进行评价和质疑,因而,小说中真正的主人公奥古斯托的故事是虚构中的又一次虚构,小说中的另一重小说,对于这种全新的叙述方式, 在小说中乌纳穆诺将其命名为nivola,这是作者在西班牙语基础上做出的创新,是由“雾”(西班牙语为niebla)和“小说”(西班牙语为 novela)一词两者合成而来,事实上并不存在nivola这个词。虽然这个nivola是作者发明出来的一个词,但是在小说中却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有着深刻的象征含义。
一方面,这个词的出现象征着《迷雾》和传统文学创作的不同,因为作者否认这是一部“小说”,正是因为它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因而也就不能用传统及那些约定俗成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可以看出,作者想要打破传统模式,大胆创新的风格。另一方面,通过nivola这个词,作者向读者传达了两个最重要的核心元素:“雾”和“小说”, 正如我们已经分析过,小说在叙事方式和题材上都有创新,在小说内容及主题上,“雾”代表了作者一直想表达的内容——困惑和迷茫。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遇到欧赫妮娅之前生活在重重迷雾中,对于自己存在的意识觉醒就是一个迷雾散去的过程。所以,nivola的发明并不是机缘巧合,而且作者深思熟虑之后对小说核心元素的完美概括。在这样的结构下,主人公奥古斯托,被深爱之人所抛弃,作为一个杜撰的人物,甚至连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件事都做不到,这无疑是悲剧性的,然而若我们跳出小说,一个虚拟的人物竟然妄图摆脱作者的意志,想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无疑又是可笑的,因此, 在这个人物身上,乌纳穆诺同样也完成了悲剧和喜剧之间的完美结合。
《环形废墟》是阿根廷学问巨匠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一篇短篇作品,虽然篇幅不长,却意义深邃。一个外乡的魔法师通过做梦,在梦中创造出了一个少年,魔法师将其视为儿子,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个少年越来越成熟,也与真实的人没有什么区别,然而魔法师知道他不过是自己梦境中创造出来的幻象,因而火不会对他造成任何伤害。终于一天,魔法师自己遭遇了一场火灾,惊慌中他猛然发现自己也不会被火吞噬,也没有到受到任何伤害,才意识到自己也不过是别人梦境中的一个幻象。就这一点而言,《环形废墟》和《迷雾》在结构上十分相似,魔法师创造了少年然而最后发现自己也是一个被别人创造出来的幻象;而维克托和奥古斯托也是乌纳穆诺笔下塑造出来的虚构的人物。这种多层次的文学结构,以及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关于生命和存在的主题,都是两位作家基于相同的哲学思考所进行的文学实践。
二、我爱,故我在
小说一开始,奥古斯托说,“使人遗憾的是一个人必须使用东西。”对他而言,他不喜欢将任何东西付诸实践,也不喜欢决定事情,之所以出门甚至不知道该往左边走还是右边走,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意志,他只是乌纳穆诺笔下的一个玩偶,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精神,他的存在只是一副肉体的躯壳,在他的脑海中只有一团厚厚的迷雾。然而在遇到欧赫妮娅之后,一切都变了。他深深地爱上了欧赫妮娅,“他穿过云层,像一只光芒四射的雄鹰,强有力的双翅上缀满露珠,眼睛凝视着阳光照耀的迷雾。”这股爱的力量,如同是倾盆大雨,落在奥古斯托的脑海里,驱散了重重迷雾,让他的意识变得越来越清醒起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找到一切事物存在的意义,也开始渴望自己也能真正地存在在这个世界里——哪怕是虚构的世界里。在这里,乌纳穆诺探讨了哲学中人的存在问题,他深受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学说创始人叔本华的影响,认为,“除了人之外, 没有任何生物能感知自己存在的意义。”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然而乌纳穆诺用主人公奥古斯托的例子反駁了这一观点,在小说中,奥古斯托同样也会思考一些问题,但是他所思考的都是他的创造者乌纳穆诺安排好的,他没有自己的思维,所以他并没有真的存在,就如同《环形废墟》中的少年,只是一个幻象。但是遇到了欧赫妮娅之后,他才开始有自己的思维和意志。因而,对于乌纳穆诺而言,是“我爱,故我在。”是爱情的力量让奥古斯托从迷雾中走出来,有了对存在的感知。 爱情的力量也绝不仅限于让他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利用爱情,作者更加深入探讨了哲学中另一个重要话题——自由。因为欧赫妮娅的背叛,奥古斯托伤心欲绝,最后,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已经没有继续活下去的欲望,所以他来到作者乌纳穆诺的家,告诉作者他要自杀,但是乌纳穆诺并不同意他的论断,并且告诉他:你既不是活人,也不是死人,你只是我笔下一个虚构的人物,你没有能力自杀,只有我,你的创造者,我有权利决定你的命运。
然而,在《环形废墟》中,我们看到些许差异,魔法师的儿子是由魔法师在梦境中创造出来的,因而他也不是自由的,他按照魔法师的意志去生活,但是一直到最后,他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实身份,没有像奥古斯托那样,遇到了欧赫妮娅,让他清醒和感知到自己的存在。魔法师的少年却一直活在没有意志和充满迷雾的梦境中。另一方面,对于魔法师本身来说,当火神庙宇的废墟再次遭到火焚时,“刹那间,他想跳进水里躲避,随即又想到死亡是来结束他的晚年,替他解脱辛劳的。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没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烫不灼地抚慰他,淹没了他。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对于博尔赫斯来说,最后的大火是一次解脱,因此魔法师带着某种难过但又宽慰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在《环形废墟》中,是大火帮助魔法师发现了自己的身份,充当了《迷雾》中欧赫妮娅的角色。
三、谁是我们的“作者”?
在欧赫妮娅深深伤害了奥古斯托并且和情人私奔之后,奥古斯托深感绝望,并且决心要自杀结束生命,但是小说作者乌纳穆诺却不允许,并且想要杀了这个他笔下的人物。在小说的第31章,奥古斯托和乌纳穆诺之间的一场激烈的辩论是小说的高潮,也是关于“自由”和“存在”等哲学问题深刻的讨论。
奥古斯托本意打算自杀,并且威胁乌纳穆诺说想要连他一并杀掉,看到自己笔下的一个虚构人物竟有如此野心,乌纳穆诺既感到害怕也感到愤怒,于是下定决心要将这个人物杀掉,当看到作者真的要杀掉自己,奥古斯托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并且想要真正地,不受控制地,自由地活下去,他苦苦哀求乌纳穆诺:
—是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生命。我要活下去,即是我再受人奚落,哪怕另外一个欧赫妮娅和另外一个毛里西奥再把我的心撕碎。我要活下去,活下去,活下去......
—已经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我要活下去,活下去,而且我要成为我,成为我,成为我......
—假如你只能成为我要你成为的人呢?
—我要成为我,成为我!我要活下去,我要活下去!他声泪俱下。
然而,不论奥古斯托如何苦苦哀求,乌纳穆诺已经下定决心,不可能再让这个已经想要得到绝对自由的人物继续活下去了,因为他已经摆脱了迷雾,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且想要自由,摆脱自己造物主的控制。于是坚决地拒绝了奥古斯托的哀求。见到自己的苦苦恳求没有作用,奥古斯托说了这样一番话:“不同意?您不想让我成为我,不想让我走出迷雾,不想让我活下去......就是说我得作为虚构的人物死去喽?。好吧,我的创作家先生,堂米格尔,您也要死的,也要死的;您来自虚无,也要回到虚无中去......上帝不再梦见您!......您只不过是nivola中的另一个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环形废墟》中,不论是少年还是魔法师,都是别人梦境中的幻象,然而在奥古斯托的话中,“上帝不再梦见您!”正是在借魔法师的故事告诉乌纳穆诺,若他的造物主不再梦见他,他也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另一个人创造出来的,是另一个nivola中的一个虚构人物罢了。因此,虽然奥古斯托是一个不能掌控自己生命的角色,但是谁又知道他的创造者——乌纳穆诺就不是呢?难道就不会像《环形废墟》中那样,乌纳穆诺也是另一个正在写作的人笔下的虚构人物吗?显然,作者乌纳穆诺也意识到了这个可能性的存在,所以,当他将奥古斯托赶出家门,看着他离开后,“我偷偷地擦去了眼泪。” 这眼泪正是为自己或许也无法摆脱自己的宿命而流。
在西方文化中,上帝是整个世界的造物主,正如小说中奥古斯托质疑他的造物主——乌纳穆诺是否真实存在一样,作为人类,我们也会思考,我们的造物主——上帝,是否也是真实存在。上帝是否真的存在,恐怕没有人能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所有人都相信我们的生命是有着源头和造物主的力量的,然而,正如 《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的形象远远比小说作者塞万提斯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因此,不禁要问,如果上帝存在的意义只是让我们相信他的存在呢?也就是说,其实他的存在不过是为了让我们生存的一个借口而已。所以,按照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尼采的论断,“上帝已死。”虽然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意志和精神,我们想要反叛上帝的控制,就如同《迷雾》中的奥古斯托一样,但是有了意志并不等于就得到了自由,我们只是有了思维层面的自由,但是在行为上及物质层上我们还是不自由的。奥古斯托可以自由地思考,却无法自由地做出行动。因此,我们对我们自身的存在,永远都是既清醒而又困惑迷茫的,在《迷雾》中,乌纳穆诺同样表达了这样的哲学思考:一方面,他不同意维克托所说,坚持认为是自己杀掉了奥古斯托,自己是真正的造物主,自己掌控着自己笔下人物的命运;然而另一方面,是他自己创造出维克托这个形象,用以来反驳自己,认为奥古斯托其实到最后已经得到了自由,是自己自杀而死。乌纳穆诺同样在两者之间不断撕扯徘徊,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他创造的角色奥古斯托提醒他,“你也不是自由的,早晚有一天,你的造物主也会来决定你的命运。”
虽然小说的篇幅不长,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是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不仅在写作形式上有所创新,还表达了对生存问题的哲学思考。在这篇nivola中,我们看到了虚构人物的从虚无混沌,到清醒自知,再到和自己的造物主激烈辩论,为自己争取真正的自由,这和人类关于存在问题的认知过程是相同的,从远古的混沌无知,到自我意识的觉醒,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也一直自问,到底我们是否是真正自由的?上帝是否真正存在?这是各派宗教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家始终不懈探索的课题,因此,乌纳穆诺在小说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因为我们人类一直就是与这份对生存的清醒和困惑相伴走来,因此,乌纳穆诺用《迷雾》这部作品,引导我们更深刻地去思考问题,并且将他的困惑带到小说中,也将他的答案永遠地留在迷雾中。
参考文献:
[1]乌纳穆诺著.迷雾[M].[西班牙]方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吴飒.迷雾,虚无与存在——堂·米格尔乌纳穆诺及其《迷雾》[C].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1993:32-35.
[3]唐民权.98文学年代及其主将乌纳穆诺,1981:68-72.